- 给这本书评了4.0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真的值得第一届茅盾文学奖。
一个本就获奖的作品,我再去贴金也就没什么必要了,因为它也不需要我的多一份认可。可我还是忍不住点个自己态度赞。这本书的故事发生在四川,里面的话很多都是家乡话,作为一个重庆人,所以我看起来倒是一点都不别扭,不自觉地就脑补起了语音。许老汉,你可真是刻薄又心软。除了文字本身,这里面的人物伴随着感情关系,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简单梳理一下:九姑娘喜欢小吴,小吴喜欢七姑娘,七姑娘和郑百如有私关系,郑百如前妻是四姑娘,四姑娘暗恋大姐夫,大姐夫的亡妻是大姑娘,大姑娘间接被郑百如害死。郑百如利用了小齐,小齐暗恋九姑娘,九姑娘崇拜颜少春,颜少春是小齐的上司,小齐住在小吴家,小吴他的妈妈是老党员金顺玉,金顺玉想九姑娘当儿媳妇…… 小结就是,那个年代生活起起落落,其实他们也不知道接下来的生活会怎样变化,又该怎么去适应,所以会出现……(我去,不解释了,郑百如渣男走不掉了) 可怜我们的四姑娘,四姑娘应该会是人人都爱的,这部小说像是围绕她来写的,由她离婚开始到结尾,她的人格魅力都没减少过,反而因为生活的经历让人对她又多了一份喜爱。果然如果一个人的内心足够清澈,那别人的话也就只是别人口中的话了,愿她一生纯良,爱与被爱都有主张,就像谷心花一样。“人们说,这是一个有心计的女子。是的,她太有心计了,像平静的大海,什么都容得下,爱和恨,悲哀和希望,什么都深深地藏在心底,表面看去,不起波澜。她不是那多愁善感的城市姑娘,不,她没有离开过这土生土长的葫芦坝,她只上过农村的初级中学,她几乎没有机会接触过那些动人心魄的文艺作品,没有见过比葫芦坝更为广阔的天地。但,这并不妨碍她成长为一个贤良、敦厚、含蓄深沉的女人。也许是葫芦坝的青山绿野?也许是柳溪河潺潺的流水?也许是家乡的蓝天白云?也许是春日的和风、夏季的暴雨,… 谁知道是什么!她是开放在深谷里的幽兰。纯洁的兰花,不论是开在这穷乡僻壤,还是那繁华都市,她们开在什么地方都一样的名贵,一样的崇高!” 那为何四颗星呢?因为这毕竟是小说,最后匆匆结尾,让人猝不及防,有丢丢烂尾 (小声说)。其他茅盾文学奖得主《一句顶一万句》《平凡的世界》等等的结尾就显得好一些了。但毕竟是第一届嘛,直接提高了后面想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难度,哈哈哈哈哈哈哈,可真不错🤣。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82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2024年第一本很久没有读现代小说了,以至于我都不会选择了,所以就听信人劝:按照诺贝尔文学奖或者茅盾文学奖获奖名单读,不会太差。然后就郑重其事的读起来了,再然后就选择了茅盾文学奖作品第一部开始。读本书,犹如重看八十年代老电影的感觉。一眼就知道好人,坏蛋。都是八十年代那种直抒胸臆的表达,很多图示化的描述,虽老套,却好看。在一个村落,一个大集,两个工作组成员,四家人,八个场景,用一个冬季的时间里,演绎出家国情怀,爱恨情仇的故事,令人揪心,开心,大快人心。最讨厌的,莫过于郑百香这样的人物,理论上,她应该是 “郑百臭” 的,但她的臭也是愚昧的集体有意识培养的角色。郑百如这个角色头顶官衔(村副书记兼会计),欺男霸女,偷鸡摸狗,结局虽然让他去了学习班,没有下文。我揣测:这样的坏蛋生活中无处不在,他活的蝇营狗苟,会有它自己应得宿命,至于它死活,作者忽略它,我们都忽略它,才是正确的选择。金东水、颜少春、吴昌全这几位人物,描述的太高大上了,但是在这个时代,也不违和。幡然醒悟的力量在作品中无比强大:挽救了四姑娘许秀云的生命;扭转了三姑娘许秋云的偏见;唤醒了七姑娘许贞的良知;激发了许茂老汉的斗志…… 大团圆结局最美,我喜欢!这,就是好故事的魅力所在吧。第一部茅盾文学奖作品,迎接 2024 年的到来。时不我待,2024 年阅读小目标,读完所有茅盾文学奖作品(预设 52 本)吧。㊗️大家阅读快乐,元旦快乐。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读后感第一次写书评,好神奇。写点什么才能在心里留下点什么。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感受最大的地方,印象最深的地方,对我记忆最深刻的地方,属四姐,经历过生死,经历过身体和心灵的伤害,从不相信任何人,但心存期望,到后面遭流言蜚语,亲人对她的背弃失望,她投河了,在死的边缘想到尚小的侄儿们,瞬间激发的伟大母爱,让她又活了下来,饱受摧残的女人,还好有一丝一线对生的期望,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革正风,终于盼望到能过好日子了。很朴实很现实的故事,田间地里云上雾里雪里月下余晖等,心,景的描写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目光短浅,缺乏远见卓识的、只顾眼前利益的性质或状态。出自: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一章:“这位精明的庄稼人思前想后,竟得出了一个目光短浅的结论。” 近义词有:鼠目寸光,反义词有:深谋远虑,目光短浅是贬义成语,可作谓语、定语;指人缺乏远见。目光短浅的详细解释:成语名称:目光短浅 (mù guāng duǎn qiǎn) 成语释义:缺乏远见卓识的、只顾眼前利益的性质或状态成语出处: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一章:“这位精明的庄稼人思前想后,竟得出了一个目光短浅的结论。” 近 义 词:鼠目寸光反 义 词:深谋远虑成语用法:可作谓语、定语;指人缺乏远见。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感情色彩:贬义成语目光短浅的例句:1、一个妄自尊大,目光短浅;另一个色厉胆薄,没有半点担当。2、新来的村长目光短浅,没有长远打算。3、他自高自大,目光短浅。4、真理只可能对于目光短浅的个别的人才显得狰狞恐怖的,本身却是永恒的美和永恒的幸福。5、当初看起来是深谋远略的新重商政策长远看来不过是目光短浅之举。6、他是一位目光短浅的商人,错过数次发财致富的机会。7、目光短浅之人,永远干不成大事。8、目光短浅的人是做不成大事的。9、越来越讨厌这些脑残舍友,总以自己为中心,从不为他人考虑,自私,懒惰,堕落,无所事事,目光短浅,自以为是,放冷箭,真叫人恶心。10、目光短浅的人,是没有远大理想的。11、诱惑太多,执著不容易,初入社会,真的不要被浮躁架空,真的不要目光短浅,就算暂时沉在基层,只要工夫到了,积攒到更多的能量,一定可以高飞。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坚韧这种品质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1. 许茂爱土地如生命,勤劳坚韧。性格复杂,自私与善良并存。对女儿们既严格又充满父爱。在时代变迁中经历了性格的转变与反思。2. 许秀云(四姑娘)美丽善良,贤惠坚韧。命运多舛,但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忍辱负重,抚养多个孩子。性格软弱但内心坚强。3. 许琴(九姑娘)纯净天真,渴望爱情与理想。对党和组织充满敬仰与向往。拒绝轻易入党的机会,坚守原则。形象鲜明,是小说中的一抹亮色。4. 金东水勤劳能干,善良体贴。遭遇不幸但信念坚定。心系村民与国家前途命运。共产党员的忠诚与担当。5. 郑百如虚伪奸诈,欺软怕硬。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利用政治动乱打压忠良。最终身败名裂。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一口气看完了这个故事,看到了更多看到了女性的命运想对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一探究竟。先读了这一本第一届的获奖作品,讲的是文革刚过,百废待兴,农村人的悲惨和工作组到来后的转型。但凡是一个故事,都会有好人和坏人。这本书的好坏人很明显也鲜明。大概和那时候的写法有关系,唯一有好有坏的是许茂老爷子,比较生动。在这个故事中,除了能看到的表象外更多看到了男权社会中,女人是附属地位。尤其是四姑娘,她的命运完全和男人捆绑在一起。因为嫁给一个烂人而备受煎熬。但最后哪怕是和老金在一起,实际上也还是因别人的命运而命运。七姑娘也是如此,为了摆脱农村,投入了各种男人的怀抱,从摆脱那天起就遭遇不幸也注定了其命运和思想的变化。最最理想的九姑娘,也在为情所困中,被男人的喜好定了人生进程,若不是工作组的青年喜欢她,不会让她立刻入党并调离农村。她虽不愿接受,但实际上命运还是安排她接受了。似乎没有哪个不是与自己嫁了一个什么样的丈夫或被什么人爱上有关。在农村生活变革,党的领导下,解放了一部分但实质上这种社会关系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只有工作组颜组长因为是 “从天而降” 大抵完全没有这附属感,但最终面对得到丈夫在矿上去世的消息也把这种脱离回归到了现实。只是前面几个人的命运更被动一些,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愁苦。我还是比较喜欢故事的结尾的,九姑娘没有和心上人也就是七姑娘的初恋表白。而七姑娘的初恋也发现他喜欢的那个纯真的七姑娘实际上已经被社会所改变,不再活在梦中。四姑娘倒是如愿以偿与老金算是在一起了有一些童话色彩但又不得不说,也有搭伙过日子的意思,至少老金除了原配以外,从来没有把感情看的那么重。最坏的坏人去了学习班改造,没有再写他到底有没有付出极大的代价和教训。被他侮辱的七姑娘实际上最后也没有真的揭发他,而四姑娘也不过是把情况报告了 “知心大姐”。这反倒像是生活,没有那么多刚烈和决绝。毕竟她们也都要继续生活。每个人都带着过去的点滴继续,谁也不例外,大背景文革过去了,但恢复新风貌需要时间。而每个人的命运也一样,煎熬的日子过去了,人也觉醒了一些,但依然和之前不一样了,就像现在的七姑娘再也不可能被初恋男友当宝贝所接受了,不管七姑娘认识或没认识到这一点……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每个时代都有不可磨灭的印记我的小时候经常听长辈们讲他们那时候的事情,这期间最特殊的当属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运动。这场运动被称为 "十年浩劫",有人说没有这十年的浩劫,中国早就赶上苏美了,还有人因为这十年几乎全盘否定了毛泽东…… 我不敢也没资格去评价这个特殊时期,第一个原因是我没有经历过,第二个原因是每个时代都有这其特殊的烙印,这个印记是无法磨灭的,更是无法避免的(历史就残酷在即便你知道要发生什么,但是你无力改变,你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一切不可避免地发生着)。任何时代都有其局限性和特殊性,我们不能总是做事后诸葛亮,站在所谓的上帝视野去看待历史,因为你现在所处的条件和各个因素都不同于当时。我对那个时代还是比较有感慨的,一个人有几个十年?每个十年用来做什么?我们年少不识愁滋味儿的时候,总觉得时间是无限的,我们总在肆意地挥霍着时间。那时候,我们仿佛不需要为什么后果负责,也从来没有体会过 "痛苦"。等到我们突然意识到时间和青春的宝贵时,才发现自己已经进入了一个总要看一眼时间的年纪,还要时不时的感慨一句 "时间过得太快了,时间怎么越过越快了"。我们小时候几乎受不起任何的委屈,一旦受点委屈不是告状就是有仇必报,可当我们进入到一个 "特殊" 的年纪时,你发现你告谁都无门,你几乎忘记了什么是委屈,你只能受着,但是又得自我催眠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一定会好起来的"。到了这个年纪,当着人面喜笑颜开、口若悬河,看上去是那样的幽默、风趣、正能量,可谁又知道你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将那颗千疮百孔的心拿出来看一看、缝一缝、补一补再塞回去呢? 这本书中的女主人公许秀云,也就是许茂老汉的四女儿,每天晚上都在做着 "修修补补" 的活儿,补的是那颗破碎的心。她很勤劳,她不怕吃苦,她所有的乐观都源于她有着一颗火热的心,她保有希望的火种。那个年代的爱是不能轻易言表的,她为了自己在乎的人坚强的活着,最后又从跳河自杀中清醒过来,坚定地活下去……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非常理解她,她的委屈无处诉说,因为在那个年代,很多事情都容易被诟病,被扣帽子,她无法信任任何人,因为只有她自己知道自己经历过什么。有句老话说 "冤枉你的人比你都自己都知道你有多冤枉,她在面对流言蜚语的同时,她的亲爹和亲姐妹都宁可相信谣言是真的,都不愿意去调查真相,最起码的关心和安慰都没有。或许有人会说,他们有些过分了,他们没有人情味儿之类的。我也有同感,读到这些地方的时候,我的内心也是五味杂陈,时而感到愤怒,时而又觉得无可奈何,力不从心。于是,我心里冒出了一个词,这个词是那样的熟悉。我想起来了,这个词儿从我小学开始,甚至到了现在,或许这个词儿已经不怎么被提起了,但是形式上还是存在的,这个词儿好像贯穿着我国历史的始终,这个词儿就是" 阶级斗争 "。小时候听长辈们将文革时期的事情,也总能听到很多荒唐的事情,比如一个人被划了阶级成分,他们的家人就要和他划清界限,甚至断绝关系,否则就会受到牵连。两个人因为吵架话赶话说出来了敏感的词汇时,吵架就会变成批斗大会。许秀云渴望的并不仅仅是美好的生活,更期待的是真正的自由,是摘掉头上的紧箍咒,解除思想的禁锢。最后,她经历了一次崩溃和绝望,选择了用最极端的方式来告别她认为的" 肮脏世界 "。可就在水里挣扎的时候,让她活下去的希望出现在眼前,她选择了重生。在我看来,这个重生是伟大的,她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苟活,而是为了两个侄女,为了被冤枉的大姐夫,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正义。我不禁感慨,四姐得是一个多强大的人!如果说许茂老汉是从旧社会迈入新社会,又要经历变革的亲历者,那四姑娘便是带着无法言说的委屈、心酸、愤恨,但又必须劝自己要有希望的一个坚强的等待变革的人。我觉得书的结尾确实比较寥寥,但是基本的蓝图已经勾勒出来了,结尾很开放,任凭你想象和填补。这正应了邓小平的那句话" 我们现在不说改革开放好在哪儿,让他们亲身体验,才是最有说服力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本书写于 1979 年那个特殊的年份,后面如何,作者当时也不得而知,但是通过结尾的勾勒,作者相信是好的。我们习惯性的喜欢给故事加个童话结尾,但是童话并不都是大团圆式的圆满,多数的童话结尾都是为了" 政治 "服务的。当然,我确实希望他们好起来,因为我现在理解了为什么人们喜欢圆满的结尾,因为经历的苦实在是太多了。 许家的老九许琴,一个二十出头的姑娘,在团支部工作,我对这个姑娘的感受感到莫名的亲切,因为相对这本书的色调而言,她是" 生 "的象征。她在整本书中的状态一直都是懵懵懂懂的,这就像是个新生命的开始,你并不不是真正地了解当时的世界,你需要通过听别人讲故事,通过书本,亲身去经历,然后才能带着你的疑问去探索世界。许琴身的内心是充满希望的,但是她并不算确定未来一定会好起来,尽管她并不是完全理解" 造反派 "之类的内容,也不明白为什么开会不解决实际问题而是以批斗为主,但是她始终相信这样的时代要过去了。或许她本身是个" 孩子 "吧,她也因为谣言而冷落自己的四姐,而没有去调查研究真相,确实像极了没有任何办法解决问题的孩子,很容易被左右。最后,才明白过来,四姐的痛苦,才明白四姐是被人陷害的,包括她们的老父亲许茂在内,那一刻才算是觉醒。在我看来,无论是许琴还是许茂,他们都象征了不同的人群。许琴象征了生活在某种限制的时代下还保有好奇和探索的精神,愿意相信会好起来;许茂老汉则是象征着经历了三个不同时代的亲历者,旧社会到新社会,自己翻了身,成为了新社会的一员,但他的痛苦在于,他或许真的不是很了解历史规律,所以他又进入了另一个痛苦之中,也就是信任还是不信任的矛盾里,所以他从来没有关心过自己的外孙和外孙女,更是对大女婿是排斥的,因为之前他只相信这个女婿偏离了" 路线 ",是罪有应得。阶级斗争的时代,我们这辈人没有赶上,或许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体会到那时候的残酷。不过,我能够感知到两种没有人情味儿的情况,一种就是阶级斗争,因为立场和身份一旦被划分,就不可能存在温情;另一个则是拜金主义,无非是那句" 富在深山有远亲,贫在闹市无人问 "。我们后来人看问题,总喜欢站在" 上帝视角 "审视历史,对过去的事儿评头论足、圈圈点点,所以才导致了人们总说要以史为鉴,却从不长记性的循环。原因在于你根本就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认识和理解时代的局限性。只有理解人类的局限性,才是智慧的开端。我小时候看过好多类似题材的电视剧和电影,如果现在让我用一句话来总结这些影视作品,那就是" 打破思想禁锢,与时俱进 "。有人会说,那时候的人太单纯,胆子太小,要是给了我,我如何如何…… 这种观点就是明显的" 自作聪明 "似的上帝视角。如果把你丢进那个时代,你真的按照你自己说的那些去做,你极可能被扣上" 挖墙脚 "、" 走资派 "、" 投机倒把 "的大帽子。一旦被扣上这些帽子,你家跟着你一起遭殃。十年的文革中被扣了帽子的那些人,最终平反用了多少年?或许平了反,人已经不在了。再比如我们生活在长听到的那句" 事儿都过去了,放下吧 "。这也是一种" 圣母婊 "的观点,经历事儿的不是你,你让别人过去、放下,你死不死?任何时代都有不可磨灭的印记,这个印记也不是某个时代刚开始就留下的,而是之前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留下的。比如满清入关到民国,中原地区所受的是儒家教育,身体肤发授之于父母,何以损之?想想《三国演义》中曹孟德削发代首的行为让将士们不敢再违抗军令,这是何等根深蒂固?满清入关,搞出了"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的政策,还因为这个政策被拒绝而酿成了很多惨案和屠杀。到了民国,或者说辛亥革命时期,剪辫子又接受不了了。举着个例子,就是想说,我们遇到的很多困境,答案不一定都在问题周围,你需要沿着时间轴往回找。看看这个印记是从哪时烙下的,你才能放弃那个" 上帝视角 ",你要去理解那个烙印,理解那个时代,理解那些人。《三体》叶文洁不也是如此吗?他们经历了特殊的时代,他们无力反抗,无力改变,只能寄希望于地外文明来" 解救 "苍生。每个人,无论生于任何时代,都逃不开当时的局限性。正如托马斯索维尔所说的那句" 理解人类的局限性,是智慧的开端 ",如果你想要真正了解,你就需要将自己置于其中,你去感受那个时代的人、事儿、条件…… 读这本书的时候,还有一个非常享受的部分,那就是语言的生动。现在的很多" 畅销书 "语言生硬,没有什么让人欣怡和向往的画面,不能精准表达出活灵活现的细节…… 导致这样结果的原因,在我看来就是太快了,人们干什么都要讲求个效率,包括旅游这件事儿,人们就像是内有三急,急着寻找茅厕的路人,无论景色多美,你的目标只是完成那个双脚与肩同宽,深蹲的" 优雅 "动作。在一个一切向钱看,效率至上的时代,每个人都很忙,忙到都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人们之间越来越冷淡。你现在还会时常听到哪个家庭妇女嚼谁家的舌根吗?你多久没有因为看到让你心动的美景而驻足了?那个时代的故事和书籍我确实也了解不太多,要么是长辈讲的,要么是看一些那个年代的文学。据我浅薄的了解,那个时候就是" 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造反儿混蛋 "。那个时代的人,确实有激情,但是客观的说又非常容易被煽动。战争是政治的延续,那场运动就是政治本身。" 保皇派 "、" 造反派 "、" 走资派 "…… 都是那时候高帽上写着的" 身份 "。在我看来,政治斗争的本质就是身份划定,把你划在哪里,你就是什么派,就要斗你,今天这个派占上风,明天那个派占上风。以我肤浅的认识,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 帝王心术 " 的一部分。就好比如今的职场,一个领导要坐得稳,下面就不能只有一派,不能一团和气,更不能都拧成一股绳。相反,必须要分裂,必须要让他们斗起来,然后你在其中平衡、和稀泥,因为这样你是安全的。我觉得那个时代让我感到可笑也可悲的,就是家里人都因为彼此不同的立场而发生争斗,亲儿子把亲爹斗死,夫妻俩因为立场不合,离婚的、打架的…… 更悲惨的,是那些为了新中国历经炮火熔炼、出生入死的功臣,落个怎样的下场。这本书中主要的几个人物,反应的就是经历过十年所谓群众运动的人们,在面临新的局面时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心境和状态。信还是不信,好还是好不了,这些都是个问题,需要认真审视,需要从具体中得到答案。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好吗?有这个时代的局限性吗?有这个时代的劣根性吗?我记得小时候(八九十年代),家用电话都没普及,但是我们可以找到想要找的人。而现在,信息时代,我们却很难找到我们想要找到的人。那时候,别人想要骗你需要付出很多成本,而现在只要知道你的手机号就可以骗你。电子工具的普及和发展确实给人类带来了便利,但是人类却丧失了越来越多的生存技能。从八零后看,再到现在的孩子,我发现自主能力越来越弱,任性妄为越来越多,责任感越来越弱,社会分层愈演愈烈…… 我们这个时代就真的走出了文革了?并没有。我们只不过没有文革中那么极端罢了,是一种温和的、很难感知的 “界限划分” 过程。每个时代都是必然的,必然中又包含着偶然因素,但是整体趋势并没有改变。每个时代的人,头顶上都会有个 “禁锢”,这也是时代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必然产物。社会发展,本质上就是旧事物代替新事物,其实就是不停地解放思想和不停地突破伦理的过程。读这本书的同时,我也在思考一件事儿,那便是幸与不幸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习惯性地在遇到一些不顺时抱怨,甚至会做一些激烈的动作来显示自己的不顺、愤怒…… 可是,我们却总是忽略了是什么让我们感到不幸,导致我们不能及时去改变自己。书中的许秀云,她所经历的那些痛苦、被误会、委屈甚至死亡,让她在某个节点发生了转变,从各种不幸中挣扎出来。她爹许茂也同样经历了许许多多后,在一个节点发生了转变。我不知道为什么说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为什么不能十全十美。但是,我能做的就是让自己学会顺应时代的需求而转变自己,让自己不再那么暴戾,而是让自己能够心平气和地接受、吸收和改变,做到真正的 “自我的诞生”。或许我们真的需要重新审视我们所经历的一切,去珍惜更加真实的东西吧!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