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
每日一书:《忽必烈》。不到一百年的元朝对于中国的大一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元灭金灭南宋,并重新将西藏、青海和新疆纳入中华版图,忽必烈功不可没。成吉思汗的正妻孛儿帖一共生有四个儿子:长子术赤,次子察合台,三子窝阔台,最小的是拖雷。在当时的突厥 — 蒙古社会里,儿子们在长大成人之后,都要陆续离开家庭过独立生活。只有最小的儿子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并在父母死后继承全部家产。蒙古人把幼子称之为 “斡赤斤”(突厥语 “斡惕 — 的斤”,意为火炉的主人或灶君),表明幼子在家庭中具有特殊地位。当然,这里所说的幼子只是指正妻所生而言。当时蒙古人中流行一夫多妻制,“每一个男人,能供养多少妻子,就可以娶多少妻子”。但其中只有一个居正长的地位,相当于汉人中的嫡正。成吉思汗的妻子很多,分处于四大斡耳朵(意为宫帐),正妻是管领大斡耳朵的孛儿帖。“当时,按照蒙古人的风俗,同父诸子的地位与他们生母的地位相一致,因此,长妻所生的子女,享有较大的优待和特权。” 而在正妻的诸子中,“按照扎撒(意为法律)与习惯(约孙或约速),父亲之位置传于幼子”。明白了这一些,我们就很容易理解,拖雷,作为成吉思汗正妻的幼子,在继承上是处于特殊的优越地位的。成吉思汗亲自统领的蒙古诸部军士共计为 12 万 9 000。他分赐给术赤、察合台和窝阔台各 4 000 军;弟合赤温 3 000,帖木哥 5 000,合撒儿之子 1 000;母亲诃额仑 3 000;此外,另一个非正妻所生的幼子阔列坚 4 000。所剩的 10 万 1 000,都是拖雷的份额。从这两份遗产的分配里,我们可以看出:在成吉思汗的黄金氏族中,拖雷一系所处的地位是何等优厚。拖雷是一个在成吉思汗亲自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勇猛善战的军事统帅。人们尊称他为也可那颜(意为大官人)或兀鲁黑那颜。成吉思汗常呼他作那可儿(意为伴当)。从伐金开始,他就追随成吉思汗,亲历戎行。1231 年窝阔台亲征金国,拖雷受命总领右路军自凤翔渡过渭水至宝鸡,由两当出鱼关,进破武休关而趋兴元。然后假道南宋境,沿汉水东下,绕过金重兵据守的潼关天险,由光化涉江,而突然出现在邓州,直捣金南京(开封)的背掖。这是一次十分艰难与危险的长途绕道行军。金廷大为恐慌,急调防守潼关一线的大将合达、蒲阿以精兵阻击。合达、蒲阿在邓州以西的险隘处设伏兵 20 万,以逸待劳。这时拖雷所部经过长期转战已不满四万,且兵疲势弱。但是拖雷利用严寒天气,巧妙地调动敌军,与窝阔台所领中路军的增援部队相配合,乘雪出奇奋击,全歼金师主力于三峰山,取得了亡金战争的决定性胜利。1242 年,燕京著名的禅学大师海云和尚受忽必烈之召,前往漠北论道。海云是山西岚谷宁远人,俗姓宋,金宣宗赐号通元广慧大师。蒙古军陷宁远,海云被俘。成吉思汗闻讯,遣使令木华黎,使 “存济无令欺辱”;并问候 “小长老好”,于是天下皆以 “小长老” 称之。其后他抵燕京,居庆寿寺,深受蒙古贵族们的尊敬。海云遵忽必烈的令旨北上,道经云中,携带了南堂寺的青年和尚子聪同行。子聪就是后日参赞忽必烈立国的著名政治家刘秉忠,河北邢州人,“于书无所不读,尤邃于《易》及邵氏《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论天下事如指诸掌”。改革与反改革的斗争集中地表现在反阿合马上。阿合马得到忽必烈的有力支持,以肆行征敛为能事。他把这批汉人儒臣当成妨碍他放手擅权征利的对手,极力排斥;以姚枢、许衡为代表的汉人儒臣们也猛烈地对阿合马进行弹劾。1270 年,朝廷分立尚书省,阿合马改任平章尚书省事,成为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几乎尽揽朝政。阿合马又图以其子忽辛主掌兵权,不久,果然任命他为佥书枢密院之职。许衡激烈反对,说:“国家事权,兵、民、财三者而已。今其父典民与财,子又典兵,不可。” 忽必烈大不满意地反问道:“卿虑其反邪?” 许衡尖锐指出:“彼虽不反,此反道也。古时奸邪未有不如此者。” 阿合马因此而火冒三丈,当面诘问许衡为什么要说他谋反,并且反诬说许衡不嗜利禄,是 “欲得人心,非反而何”?为了进行报复,阿合马采取先予后取的策略,极力推荐许衡出任中书左丞,以便能有机会借故中害。全国统一以后,忽必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确保对全国的控制。行省制度的完成 亡宋以前,元朝已有河东、西夏、四川、河南、东京、云南诸行省的设置,但政区仍不固定。灭南宋以后,增置了淮东、湖南、隆兴、福建四行省及十一道宣慰司。为了发动海外侵略,还成立过征东、日本、占城等行省。1286 年更定官制,规定行省长官不带相衔,只称某处行省某官。且规定行省一般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后来个别行省也置丞相)。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固定为辽阳、陕西、甘肃、四川、河南、云南、江浙、江西、湖广(成宗时增置岭北省)等省。从此行省成为地方的高级行政组织,一直为后世所沿行。南宋既平之后,忽必烈又决心大举侵日。1280 年,元军分两路出发,洪茶丘、忻都率蒙古、汉、高丽军 40 000,从高丽渡海;阿塔海、范文虎、李庭率舟师 9 000 艘,自庆元、定海放帆,相约在 6 月半前会师于壹歧岛与平壶岛。7 月,军至平壶岛,移军九龙山,突然遇到罕见的飓风,海船被高高卷起,互相碰撞,船碎人溺,仅高丽船构造坚实,得以保存。在危急的关头,范文虎等高级将领们争先择好船逃命。十余万军士被遗弃海岛上,只好自动组织起来,准备伐木作舟逃还。七天以后,日军来攻,元军大部分战死,余二三万都被俘为奴。元军遭到了覆灭性的惨败。忽必烈不甘心失败,又在 1283 年在江南大造海船,发五卫军二万,拟第三次再侵日本。但最后因人民反抗四起,不得已,被迫下诏罢征日本。在用人方面,忽必烈也表现为知人善任。八邻部伯颜,长于伊利汗国,被遣来元廷奏事,忽必烈一见则识其人才出众,留任为丞相,终于成为一代名臣。1278 年任张弘范追击逃亡在闽广的宋卫王残部,特授以蒙古汉军都元帅之职。张弘范辞说:“汉人无统蒙古军者,乞以蒙古信臣为首帅。” 忽必烈用意深长地说:“汝知而父(张柔)与察罕之事乎?其破安丰也,汝父欲留兵守之,察罕不从。师既南,安丰复为宋有,进退几失据,汝父深悔恨,良由委任不专故也,岂可使汝复有汝父之悔乎?今付汝大事,能以汝父之心为心,则予汝嘉。” 且赐以剑,说:“剑,汝之副也,不用令者,以此处之。” 刘整图襄樊,宋人设计反间,忽必烈坚不为动,任之不疑。这都说明他不仅能识人才,而且也能尽人才,甚至能破格任用,使他们得以施展所能,不受牵制,以完成所赋予的任务。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忽必烈》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忽必烈的专著,作者周良霄以深厚的史学积淀和深刻的史识见解,完整还原了忽必烈跌宕起伏的政治生涯,立体呈现了这位开国帝王功过纷纭的复杂面向。 本书前 3 章讲述了忽必烈即位前蒙古国的历史,包括成吉思汗、窝阔台、贵由和蒙哥时期,勾勒出黄金氏族之间因争夺汗位产生的矛盾与纷争。剩余章节围绕忽必烈毕生的政治行为展开,既肯定了他在统一全国、行用汉法、创建元朝等方面的历史功绩,又详细分析了其治下蒙古贵族、色目人及汉人官员间相互倾轧、争夺的政治升沉,其纵横捭阖的政治权术以及穷兵黩武的对外侵略战争等。 周良霄通过忽必烈的活动,揭示了蒙古统治阶级在 13 世纪的发展变化,使本书不再局限于罗列忽必烈的一生,而是成为探讨元朝政治史的一项重要成果。此外,书中对忽必烈的评价客观公正,既肯定其贡献,又正视其局限,让读者对忽必烈这一历史人物有更全面的认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从开平即位的同一天起,忽必烈就秉着 “立经陈纪” 的原则,开始新的政权建设,“内立都省,以总宏纲;外设总司,以平庶政”。首先任祃祃、赵璧、董文柄为燕京路宣慰使,以巩固后防基地。4 月 1 日,始立中书省,以王文统为平章政事,张文谦为左丞。王文统,字以道,益都人,有权谋,原是山东行省李璮的幕士。李璮令子彦简师事王文统,王文统以女妻李璮,“由是军旅之事,咸与咨决”。忽必烈素闻其名,故首加擢用,委以更张庶务之责。在中统初元的政权建设活动中,王文统是最主要的设计者。《元史》本传说:“元之立国,其规模法度,世谓出于文统之功为多。”5 月,置十路宣抚司,以赛典赤、李德辉为燕京路宣抚使,徐世隆为副;宋子贞为益都、济南等路宣抚使,王磐为副;原河南路经略使史天泽为河南宣抚使;杨果为北京等路宣抚使,赵炳为副;张德辉为平阳、太原路宣抚使,谢瑄为副;孛鲁海牙(廉希宪之父)、刘肃并为真定路宣抚使;姚枢为东平路宣抚使,张肃为副;中书左丞张文谦为大名、彰德等路宣抚使,游显为副;粘合南合为西京路宣抚使,崔巨济为副;廉希宪为京兆等路宣抚使。且颁行条格,“欲差发办而民不扰,盐课不失常额,交钞无致阻滞”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