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3.9
3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谁来降服这裁员的妖风

    在科技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高新技术工作者成为了职场中的中坚力量。然而近年受到疫情及战争冲突的影响,且随着技术的迅速迭代和市场的不断变革,这一群体在就业与失业之间的波动愈发显著。这本《一人公司》不仅深入剖析了这一现象,还探讨了求职者对于组织失误的态度及其背后的原因。作者卡丽・莱恩在书中提到一个很是让我吃惊的点,就是许多求职者,尤其是那些受过高等教育或从事高科技行业的白领,倾向于原谅组织,将失业的责任归咎于自己。这种自我归责的现象在高科技工作者中尤为明显。他们可能认为,由于自己的技能或经验不足,才导致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失去工作。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些高科技工作者可能会感到自责,但他们在面对失业时并不总是选择被动接受。相反,他们中的许多人选择成为 “一人公司” 的创始人,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经验开展个人业务。这种转变不仅展现了他们的勇气和决心,也为他们在职场上开辟了新的道路。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关于美国工会的问题。有趣的是,尽管我们常常听到关于蓝领工人罢工或游行的消息,但很少看到高科技工作者,尤其是码农们进行类似的行动。这可能是因为高科技行业的就业结构和工作性质与传统的蓝领行业有所不同。高科技工作者往往更加个体化,他们的工作更多地依赖于个人的技能和经验,而不是集体行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高科技工作者就没有自己的权益诉求。相反,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职场环境的变化,他们也需要更加关注自己的权益,并积极寻求保护和提升的途径。

      转发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换个思路,成就你自己

      重点整理 1. 一人公司”Company of One”,即从事打造、改进和营销 “你的个人品牌” 这一持续性劳动的创业主体 2. 服务器和交换机始终是商业必需品,但个体工作者不是 3. 如今事业成功的关键不在于忠诚,而在于周密规划的自主性 4. 这位职业生涯管理者应对离岸外包的 “解决方案” 不是抵制,而是要朝着至少在理论上能让你最大程度避免被外国竞争者淘汰的方向管理好自己的职业生涯 5. 你求职的最佳途径就是交际 6. 任何一种意识形态都具有坚韧的弹性,哪怕面对物质上的困局也一样。人们愿意承担诸多的经济和心理负担,以维持自己仍是职业社群中自立的、有价值的一员的感觉;而有偿的工作不论多么不稳定,多么难找,也依然是美国人认识自身及自我核心价值的关键所在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人公司的调研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712 本)#2024 年读书主题(九)社会学 - 社会调查《一人公司》(257)大家好!2024 年的管中窥豹读书计划再次升级,我们即将揭开 12 个领域、52 个主题的 365 本书籍,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用一年时间搭建知识体系大厦。今天我们从社会学的领域开始,选择社会调查的主题书籍进行刷书,第四本是《一人公司》,努力≠进步,挣扎又彷徨的中年失业白领众生相。当不稳定时代来临时,我们如何应对失业后的事业与生活?通过 18 个月的田野调查、9 年的跟踪寻访,与 400 多位高新技术行业的失业者的深入交流,人类学家卡丽・莱恩深刻呈现了这群失业者的遭遇,并挖掘出隐藏在这一群体背后的生存哲学 -“- 人公司”:在精英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理念下,白领很少将自己的失业归咎于 “制度” 或雇主,而是倾向于责怪自己,或将失业视为全球经济中商业周期和竞争的必然结果。由此,所有的工作都变成临时的,不再存在职业忠诚,个人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负责,做自己的后勤与财务,把自己当作商品来推销,当作一家 “一人公司” 来经营。他们小心经营着自己的 “一人公司”。然而,当泡沫破灭,将一切寄托于自己的努力,还是唯一的出路吗?2、精彩内容:①工作和就业工作是一个更为宽泛的文化概念,而就业则较为狭窄。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文化中,工作对于人们如何理解正式经济活动领域内外的社会生活,包括政治、休闲、社会交往和组织以及性别问题都至关重要。在这种情况下,什么算作就业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政治问题。长期以来,以种族、性别和阶级为基础的区别对待限制了什么可以被视为合法就业,以及谁可以从事特定的工作。在过去几十年中,白领而非蓝领工人更容易遭到解雇。失业性质的这些变化与就业关系的转变有关,即从与一个雇主的长期关系转变为与许多雇主的连续工作关系。在高科技领域,这种转变最为明显,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将自己视为 “独立承包商”(或所谓的 “一人公司”),他们的职业生涯由面对不同雇主的一系列工作组成。千禧一代正在成为自己生活的创业者。这也折射了莱恩指出的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衰落,以及 “职业生涯管理可能也正经受着最后的阵痛” 的可能性并不会轻易发生,新自由主义有着顽强的生命力。②坚韧、信念与自由市场 “一人公司”(Company of One),即从事打造、改进和营销 “你的个人品牌” 这一持续性劳动的创业主体。无论是失业还是有全职工作,他们都把自己塑造成了某个市场中有见识且能够自立的竞争者,而非职场失败者或需要依赖他人的雇员,一旦市场 “自我修正”,他们依然能通过高薪岗位的职业(即使不一定稳定)来肯定和回报自己的工作价值。现代工作的短期性和零散性剥夺了员工曾用来支撑其价值观和身份认同的稳定性、自主权和使命感。桑内特的结论很有说服力,让人心生不安,但他的叙述是以长篇哲学随笔的形式呈现的,缺乏在更大的群体中进行长期田野调查所能提供的经验证据和田野细节。我希望能给这些群体勾勒出一幅恰当的群像 —— 他们都在努力地理解周遭不断变化的世界,并以一种能充实其存款账户和灵魂的方式来应对这个世界的复杂性。如果当前的经济和管理趋势持续下去,那他们的经历或许也能让我们窥见未来。③辞退员工我是周一进的公司,到了周三,我的直属上司就被[辞退并被]赶走了…… 没有什么流程,没人告诉你该干什么。耗了五周,我才收到了一份语音邮件。我算是非常走运的了,一去就有电脑可用。当时有很多人过了三周才用上电脑。我让公司给我配一台笔记本电脑,方便我带着去开会、做做会议记录之类的…… 但他们花了三个月才给我搞定。我是周一进的公司,到了周三,我的直属上司就被[辞退并被]赶走了…… 没有什么流程,没人告诉你该干什么。耗了五周,我才收到了一份语音邮件。我算是非常走运的了,一去就有电脑可用。当时有很多人过了三周才用上电脑。我让公司给我配一台笔记本电脑,方便我带着去开会、做做会议记录之类的…… 但他们花了三个月才给我搞定。像大多数被裁员的同事一样,恩里克与传达这个消息的经理并无私怨(两人多年后还保持着联系),与公司高管也是一样。在他看来,他们都是自己无法掌控的经济力量的受害者。然而,直接解雇他的就是这个常和他一起吃午饭、被他视为朋友的人,这还是让他感到愕然,虽然他相信辞退他的决定超出了这位直属上司的职权范围。此外,尽管对方表示辞退他的决定 “并不是针对某个人”,意在鼓励和安抚恩里克,但最让他感到困扰的也恰好是这种没有人情味的裁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读后记

          我每隔一段时间都要找点关于失业找工作多困难的书或者文章来看一看,就是为了把偶尔翻涌出来辞职的想法混着那些可怕的例子再硬生生咽回去。没错,这次又咽回去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人公司的内涵是超越创业的职业生涯管理态度

            刀哥 @快刀青衣推荐的《一人公司》,内涵是超越创业的职业生涯管理态度。对于职业忠诚、裁员、求职和职业生涯管理四个方面的态度和心得:1. 职业忠诚:当今社会,传统的职业忠诚观念逐渐被重新定义。我们个体要将自己视为 “一人公司”,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这种理念下,职业忠诚不再仅仅是对某个公司或组织的忠诚,而更多地是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和个人品牌的忠诚。转变对职业忠诚的态度意味着更加注重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而非盲目追求组织的忠诚。2. 裁员:裁员是一个令人不愉快的话题,但在现代职场中却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个体要具备韧性和适应能力,面对裁员时要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转变对裁员的态度意味着不将裁员视为失败或挫折,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新的机遇和挑战,积极寻找新的职业方向和发展机会。3. 求职:在求职过程中,我们个体需要具备自我营销和个人品牌建设的能力,要像经营一家公司一样经营自己的职业生涯,注重个人品牌的打造和展示。转变对求职的态度意味着不仅仅是简单地找工作,而是要将求职视为一个机会,展示自己的独特价值和能力,寻找与个人目标和理想相符的工作机会。4. 职业生涯管理:职业生涯管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我们个体不断地调整和优化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要注重个人规划和技能提升,不断学习和成长。转变对职业生涯管理的态度意味着要有清晰的职业目标和规划,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职场环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记在失业之后

              2024 年 6 月 6 日,是我在喜马拉雅的最后一天,距离 2019 年 7 月 2 日的入职日,差一个月满五年。我很早就知道自己迟早得离开,无论是被裁还是主动跳槽,实际上,我在就职两年半以后就开始看外部机会了 —— 保持一年中有那么几次面试,知道自己在市场上的位置和定价。可当我真的被直属 leader 通知,他把我放上了裁员名单的那一刻,我人是恍惚的。恰如书中写的:在描述自己被裁员后的情绪时,很多科技工作者都引用了伊丽莎白・库博勒 - 罗斯的死亡和临终阶段说 —— 震惊与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我完整经历了这六个阶段,尽管得益于我给同事们、大领导留下的好印象,曾有一个机会放在我面前 —— 留下做销售支持,考核我对业绩增量的贡献,可我还是拒绝了,坚持拿赔偿走人。这种坚持在得知为一己私利把我献祭出去的 leader 也将被裁时,有过一瞬间的动摇 —— 如果我当时留下,现在就该看他滚蛋了。旋即又清醒 —— 可惜我已经先他一步走人了。在倒计时的 30 天里,我找朋友帮忙改简历,内推、boss、某聘…… 多管齐下,的确得到过一个希望很大的机会,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因对方公司存在内部人事调动,hc 关闭,我没能活成爽文女主的样子:趁被裁之际丝滑入职新公司,喜提 30% 涨幅。如今,我仍在看似广袤、实则边界分明的人才市场漂流,绝大多数的招呼都石沉大海,听不见一点回响,我为每一场来之不易的面试邀约精心准备,哪怕不是最想要的。我很清楚,自己需要一份工作,一份全职主业,我还没有做好创业的准备,还不具备足够的实力,让自己的「一人公司」保持和上一份工作同等的收入水平。所以,我积极地看机会,和身边人交流,想过要不要参加类似于「科技网」的失业人士互助小组,但在看了这本书以后,我决定还是不去了,如果说通过社交,带来的更多是心理安慰而非工作机会的话,我宁愿用这些时间去考证、接单,我还是有副业收入的,当然,它现在变成了「主业」。翻开这本书以前,我本以为它和《小而美》一样,都是讲如何成立、运营一人公司的工具书,看了才发现,这是一本社会纪实书籍,以 2000 年互联网泡沫破裂的美国为背景,研究截止 2010 年,高新技术行业从业者失业后的事业与生活,妥妥的现实主义题材,看完以后只会让人感叹「我们这是在走人老美走过的老路啊!」因为我也是从互联网行业出来的,读起来特别感同身受,如今这般动荡不安的就业环境,从 19 年就开始了,疫情只是催化剂,不能全赖它,我自己是挺过了六七轮的裁员,要知道,能在一家还没上市的互联网公司干了快五年,必须是命够硬的,我所在的业务线,全盛期有八十多个人,占了 3 号楼一层的面积,经过数次调动,如今只剩八、九个人苟延残喘,勉强维持最低限度的运营,很快,连带着我那该死的前 leader、包括事业部总经理在内的八成人都要 byebye,很难想象那些刚入职一两个月、还没过试用期的新同事该怎么办。就是那么一塌糊涂。在职的时候,我劝所有想要裸辞的同事冷静,苟一苟、再苟一苟,除非拿到大礼包,否则不要走,事实证明,的确要苟,各厂都在裁员,多金光闪闪的牛人都在江湖上漂,我对自己能在半年内找到理想的新工作并无信心。事实上,只要我想,也能凑够 400 个人来一场基于中国互联网职场的田野调查,问问大家被裁以后都去哪里了?都去干嘛了?但我没空,明知风险,我仍被「一人公司」的概念吸引住了,谁不想掌控主动权,凭本事闯一闯呢?在职场混着这些年,长得可不只是年龄,搏一搏,自行车变摩托,变宝马都有可能。「一人公司」这一概念,在后疫情时代野火燎原般地生长起来,我不清楚它具体何时、由谁提出,印象里火起来也就这两三年,不得不怀疑是否是新型的资本家阴谋 —— 经济形势大好的时候,鼓吹 996,称能和一大群人一起、为同一个理想拼搏奋斗是福报;经济形势惨淡的时候,鼓吹一人企业,说职场人是时候自立了,公司可没法养你一辈子。领英联合创始人里德・霍夫曼将「一人企业」的职业战略称为「创业的你」,他认为,千禧一代正在成为自己生活的创业者,这也折射了文化人类学家莱恩指出的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衰落,以及「职业生涯管理可能正经受着最后的阵痛」的可能性并不会轻易发生,新自由主义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在研究有关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治理和政策的适应和挑战这方面,中国就是一片丰厚的研究土壤。我对霍夫曼的论调倒没什么怀疑,他的著作《联盟》还在书架上摆着呢,挨着放的是本・霍洛维茨的《创业维艰》,对于「打工是没有前途的」这一事实,我深表认同。但美国的高科技行业从业者可不那么想,离开了公司,谁还能给他们提供如此优渥的待遇、福利、保险和培训计划呢?如果当一颗螺丝钉就可以年入 10 万美金,谁要吃那苦去当起重机呢?正因如此,整本书洋溢着一种强打精神的悲观论调,仿佛让人在吞了个苍蝇的当下,还要用手把嘴角两边的肉向上顶、强扯个微笑出来,一人企业的确诱人,既自由又强大,可真能将其视为圭臬并长期坚持的人寥寥,终究还是要回到职场打一份工,老老实实地拿薪水,每个月也就在工资到账的那一秒开心一下。书中还探讨了男女职场人对于失业的不同态度,以及对有没有后代需要抚育造成的两种情况进行了区分。有孩子当然是最身不由己的,相当于被绑在工厂流水线的椅子上脱身不得,令人惊讶的是,男性对于自己靠老婆养着,成为家庭主夫的接受度比女性要高,女性似乎更不能适应自己的失业身份,好像她拖垮了这个家一样,不过看到有些人因此上升到性别问题,我觉得没有必要。如果你也已经失业,或者行走在失业的边缘摇摇欲坠,可以读一读这本书,虽然它对于激励你相信一人企业可行无甚意义,但假使你在读了这本书以后,把《小而美》《单干》这类实操类书籍再读一读,你就会发现,一人企业这件事就跟考研似的,看着报考人数乌泱泱的几百万人呢,实际去考的也就一半,真考上的那更是凤毛麟角。有一份工作,并非是认识自身及自我核心价值的唯一途径,却是社会大众触手可及的、最简单的途径,走人多的大道还是少有人走的小径?每个人自有决断,看过不同的风景以后,才知道想要的是什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裁员潮这股“三浪叠加”的妖风

                21 世纪 20 年代裁员潮这股妖风有哪几股妖风在相互叠加?第 1 妖风:全球化的退朝。- 高度分工带来整体效率提升的同时,也带来区域竞争的加剧,也带来幸福感的整体下降。畅通无阻、赢者通吃的全球化是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值得反思。第 2 妖风:经济周期中衰退、萧条期。经过经济繁荣、发展及借贷扩张后,通过萧条的方式回归常态。疫情、长期过度消费以及长年积攒的债务都让让经济萧条期愈加困难。第 3 妖风:AI 为代表的生产力(及后面可能演变为生产关系)工具加入到红得发紫的劳动者竞争大军。这一轮 AI 大潮极大的影响了脑力工作者及服务从业者,这是要消灭 “鲍莫尔成本病” 啊。补充:书中提到了自喻为 “组织妓女” 的组织人,那试问谁会是 “组织嫖客” 呢?面对这股妖风,有哪些生存思路与生存智慧呢?妖风 1 的应对思路:出海!组织出海以及人才出海(而不只是商品出海)妖风 2 的应对思路:不要负债!不要过度消费!降低欲望!增加内功!向经历过长期萧条期的日本人,汲取一点生存智慧。(下一本待完书目《萧条中的生存智慧》)妖风 3 的应对思路:把 AI 变为自己生产力的一部分。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失业的影响

                  文中有一个观点非常引人深省,失业对于男人的影响在于男人把职业和身份认同绑定在了一起,也就是说如果一个男人无法通过稳定的工作为家里提供经济支持,不管妻子是不是双职工,男人都会觉得没有面子,无法向社会坦白自己是 “家庭煮夫” 的身份认同,无法自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好书,真实,真问题

                    这本书记录的是真问题,也是近几年可能会越来越普遍的问题。虽然没有提出任何解决方案,但仍然是有意义的讨论。也不要说内容是十多年前的过时了,就失业这个问题,当下的观念可能和五十年前会很不一样,但和书中涉及的十几年前互联网泡沫时期的打工人几乎是一样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被裁是因为个人能力不足吗?

                      一人公司:失业潮中的高新技术工作者看到书名的时候,还以为这本书是在讲自由职业怎么做。读完了才发现,它讲的是裁员这种社会现象,在美国的高新技术工作者眼中是什么以及如何面对。    同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蓝领被裁员时不同,如今白领并没有把被裁员当成社会问题来看待,也没加入示威游行等团体运动中去要求政府处理解决,而是以一种职业生涯管理哲学驱动,开始把自己作为一人公司进行经营。这种处理方式,淡化了裁员这件事作为社会问题的本质,也描述了失业对高新技术工作者家庭生活的影响,更多是在情感和心理上的。最后,作者呼吁整个社会重视裁员和失业这个社会现象,并点出无论如何,一份稳定的工作依然是自我价值的核心。    从这本书可以看到经济危机下美国的经济社会生活受到的影响很大,白领或中产受到的冲击已经影响到了这一层级的价值观和自我认知,需要更广泛的社会运动来解决。中国也面临长期的经济下行压力,也有着不小的就业压力。但是好在国家和政府给出不少指导,例如脱掉孔乙己的长衫,灵活就业等等。    最后,祝大家都能有稳定的工作和幸福的生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自由市场里的一株野草

                        国内外大厂纷纷裁员的新闻霸屏之后,不少吃瓜群众感到意外,可事实上类似的情况并不是第一次发生,甚至可以说在此行业的发展历史中一直如影随形。《一人公司:失业潮中的高新技术工作者》虽说讨论的是曾经的科技泡沫下硅谷昔日的天之骄子被残忍抛弃。可作为科技行业的 “金丝雀”,他们的故事不仅可以预见未来,更能让当下的我们看到属于自己的未来,比如横亘于眼前的 35 岁怪象。1. 金丝雀们正如书中人类学家家卡丽・莱恩所说,这些高科技行业里的失业人员就像是 “煤矿中的金丝雀”。本书的故事就是围绕着这些金丝雀们展开的。通过对他们的研究和观察,我们不光可以看到了该行业的变迁,更能感受到经济发展的脉搏。推荐序更是极为直白地指出如今横亘于互联网行业从业者眼前的 35 岁怪象。疫情的影响可以说并非是意外突发事件,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该现象的发生。那些本该被视为家庭中坚力量、社会栋梁的精英群体,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被无情抛弃。或许仍有人抱有侥幸心理,可市场上源源不断供给的劳动力只会让其早日成真。书中人的故事可能听起来离我们很遥远,但其所面临的处境我们又有几人可以轻松逃离。一家企业辞退你还可以换个公司,可若要是几家巨头都如此呢,进一步蔓延到其他行业,又该如何?成为管理层被某些人视为抓住了救命的稻草,可大势变动的情况下,这不过是延缓了悲剧的上演,并没有起到预想之中的效果,甚至可以说成为了每个打工人头上高悬的致命利剑。2. 一人公司曾经被互联网行业从业者极力推崇的一人公司,可以说是对自由职业者的大力宣传。可在宣传的背后,我们很容易看到既得利益者对于现有员工的进一步压迫。换句不好听的话来说,公司既想用你,但又不想负责。既想要你提供的效益,又不愿意承担相应的成本,如此行事在经济上扬的时代成为了众人追捧的美梦。可一旦局势不稳,那些身处其中的人可能会清楚意识到光鲜亮丽的背后是何等的残忍。更为致命的是其将本该在危难之时救助民众的安全网撤掉,转而指责身处困境的受害者。一旦各方接受此等概念,被裁员之后你和周围的人不会觉得是公司和行业的错,大概率只会从自身找原因。努力尝试和改变的结果可能是皇天不负有心人,但更少不了泥足深陷无能为力的实例。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们看到的繁荣景象,在阴雨天气变成了屋漏偏逢连夜雨。祸不单行,福无双至。我们或许还可以指责这些书中人,可扪心自问,我们身处类似情况之后是否可以做得更好?3. 一株野草技术工作者对于自身高度个人化的责任观念,对于自身处境的改变从态度上来说确实值得欣慰。可其所要奏效依赖于诸多的前提,一旦这些假设成空又该如何?对于自由市场的信心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天生我材必有用。此类话语不管是在安慰自己还是他人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对于现状的改变却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下岗者的身份成为一种耻辱,“一人公司” 更具有拥抱变化的积极意味。可若是深信不疑的自由市场将这些天之骄子一再辜负呢?本以为自己是风,可现实的大耳刮子扇过来才意识到不过是一株野草。需要的时候可能会分享万众瞩目的聚光灯,可一旦被抛弃就像路边的野草一样无人问津。或许过往的经历反倒可能造成另一种限制,就像那些脱不掉长衫的人一样。可问题并不会因为你脱掉长衫就有所改变。顺流而下的过程中,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次次的下坠,逆流而上注定只是少数幸运儿的权利。那些曾经指望找工作改变现状的在遭受打击之后的报团取暖不过是将找工作变成另一种形式的工作。4. 脱掉长衫中年男人不愿意当服务生,不光是脱不掉长衫的面子问题,更为实际的是其所要付出更多,而给予的报酬更为微薄。《我在底层的生活》讲述了美国底层劳动人民每日挣扎在生存线上的故事。《岂不怀归》《无尘车间》《打工女孩》里对中国底层民众的细致描述更是让人感受到生活的艰难。换句话说这些长期处于底层的人光是每天活着就已经是用尽了全力。《巨兽》里提到了工厂的变迁,更让人明白像富士康工人曾经自杀的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其发展的副产品。《中国外卖》或许让很多人有了一种心理安慰,大不了去送外卖。可现实的一记耳光很快就让你清醒过来,在被系统压榨和经济不景气的双重影响下,那些曾经以为的安全网纷纷失效,不过是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消耗品。或许有些人会说有份工作就应该感恩戴德了,可要是了解到这些人日常需要付出的和回报之间的巨大不平等,但凡有点良心的人又有几个愿意对其进行指责。5. 自由市场新自由主义的流行在很多时候与其说是有利于打工人,还不如说是方便了自由市场。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一望无际的消费市场,满眼看到的都是资本增长的无限可能性。商业巨子和政治领域的大力推崇,让少数精英发明的把戏成为了很多人的共识。那些主动拥抱的人甚至认为自己已经领先一步,可一旦世事变了,才会意识到自己得到的究竟是什么。书籍让观念进一步普及,市场让其拥有霸权地位。如今的我们很难说再回到其出现之前的社会,而对于现实问题的解决也自然很难抛开其行事。我们理想中的自由市场变了模样,或许就不曾存在过,或者只是某些人脑海里的美好想象。当其张开血盆大口的时候,我们才意识到自己不过是被鲸吞蚕食的对象。美国或许从曾经的科技泡沫中得以恢复,可那些为之付出惨痛代价的个人呢?他们的声音又有几人知道?他们的故事还有多久被遗忘?或许当现实再次上演同样的把戏,人们隐约会想起有这么一批人曾经存在过,可又有何不同呢?6. 写在最后本书所聊的对象和时间距离当下有些距离,不太了解背景的读者可能会感到有些陌生。可一旦进入到其所处的情境之中,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其遭受的一切。在阅读他人的故事,我们可能会少一些刻骨铭心的感受,感同身受的想法可能也只是充满猜想。当我们看到眼前的一切,又该去指责谁呢?为之努力而奋斗的个体?还是那个冷酷无情的市场?亦或是隐身人群的美国政府?对于福利国家的追求可能是民主国家和社会的一种渴望,但要说到最为基本的保障那可能就涉及到现代国家存在的意义。就书中的群体而言,美国政府原本应该提供一张安全网,可如今却变成了劫贫济富的工具。日益严重的贫富差距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不会再只是数字。在破烂不堪的道路上开着超级豪车,对于各方来说都不会有满意的体验。当这些人一无所有的时候,那些高高在上的还能继续高枕无忧吗?特朗普的上台,底层民众的怒火,美国社会如今的演变,我们可以通过书中的故事有更为深刻的理解。或许当下的这些声音里就有我们熟悉的,至少不会太陌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内容与书名字面理解完全不同

                          "一人公司" 并不是指个人脱离组织,自己成立小公司产生收入,而是在裁员潮下的一种思潮,失业者要像一人公司一样营销自己,增加再就业的机会。书中除了展示调查、访谈材料外,作者没有太多的阐述自己的倾向,确实是比较学术的书。只是在少量地方,提到失业者们还可以尝试社会方式来优化自身处境,像多年前工会兴起那样,组织起来促成规则改变,引发读者思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知识分子大规模成为个体户

                            这是一本偏向学术研究的图书,如果你自己想成为一人公司,推荐去看保罗。贾维斯的《【读书笔记】《一人企业:一个人也能赚钱的商业新模式》|[美] 保罗・贾维斯》,这里有更丰富的案例介绍和个体心理状态的转变描述,作者是一人公司的一个代表。
                            本书的作者本质上是在做一个社会学田野,这相当于是一篇社会调查报告,她本身并没有创办过一人公司,她对一人公司是一个旁观者视角,而不是躬身入局者。
                            如果你是对一人公司的综述研究感兴趣,这本书可以参考。但是他的研究时间和研究对象也不是近几年的事情了,如果你是国内的读者,书中讲的事情可能和你体感到的重合度很低,速读一下即可。
                            然后最近看到微信群里有几个人在推荐这本一人公司,就好奇翻开来看看。书中提到美国新自由主义导致的制造业空心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社会失业问题,需要读者对地缘政治和经济有一定的背景知识,书中并没有展开说这一部分内容。
                            书中提供了一些的新的看待失业的视角,把找工作也看作工作的一部分,这个方面倒是不如何帆老师的《【读书笔记】《找事:给年青一代的就业解惑书》| 何帆》写的好,不就是找事做嘛!
                            另外一个,社会学里讲社会网络对经济活动有嵌入作用,这句话反过来讲也是对的,经济活动方向塑造了社会网络,为很多人提供了身份认同,我是 XX 大学老师,我是 XX 公司总监,这都是被社会惯常接受的身份表达方式。很多人在从有规模的公司离开之后,找到了替代的收入来源,但是开始面临身份归属问题,这个可能更难解决,这种心理上的失落就像被现代部落放逐,是一种精神惩罚。
                            一人制公司的兴起是技术发展的必然,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是一系列的观念冲突,一人制公司如何被社会作为一种身份认可?虽然个体工商户自古以来大量存在,但是让知识分子大量的成为个体户的时代,历史上还没有过,这种新的生存形态,我们还没有与之匹配的观念产品供应。
                            作者讲的是美国的社会现象,比中国早出现一些年,疫情结束后的这两年,我发现大家谈论一人公司的热度明显比之前高了很多,也预示着中国可能将出现和美国一样类似的现象,大量的高技术工作者主动或者被动的离开组织,选择一人制公司的方式生存,这既是一种工作选择,也是一种生活选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历史是现实的镜子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荣辱。千禧年的美国互联网泡沫破裂,带来的不仅是美国经济的衰退,也带来了大量失业,中产阶级的衰败,虽然已经过了近二十年,但今天的中国社会其实也在悄悄的发生,是缓慢的发生,我们通过这本书,来反思当下的处境,和未来的何去何从。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