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水字数
中国一分钟的生产力令人瞩目,每分钟 10 辆新能源汽车的诞生,20.6 万份包裹的快速流通,这些数字无疑是中国作为全球经济引擎的有力证明。然而,这种生产力的快速增长背后,却隐藏着对年轻人口的过度依赖,这种依赖并非长久之计。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生育率的下降,老龄化的加剧,劳动力市场的紧缩,这些因素都在逐渐削弱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年轻人口的减少,不仅影响了生产力的持续性,也对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构成了挑战。同时,这种对年轻人口的依赖还可能导致社会问题,如生活压力的增加,心理健康问题的激增,以及社会不公的加剧。此外,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生产和物流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日益严重,空气、水和土壤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这对人民的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平衡构成了威胁。因此,我们不能仅仅陶醉于中国一分钟的辉煌成就,而应该更加关注这种成就背后的可持续性问题,平衡人口结构,改善年轻人的生活质量,并采取措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以确保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寻找新动能我们看到在 2023 年中国开始了新旧动能的转换!过去以房地产为增长核心的动能,成了最先被调控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人都会问到:中国新增长在哪里?作者在这本书提到了,过去的 5+1 增长模式,转换到现在 6+1 的增长模式!支撑中国经济未来的动力源已经升级为 “6+1”,“6” 是大基建、后工业、新能源、新三农、数字化、绿色化等六大领域,“1” 是世界经济安全岛的地位。也就是中国的增长,不再是单纯的追求数量,而是要开始追求质量了!这就是为什么 “高质量” 发展成为常被提起的词语!我们可以通过接下来的政策去验证,作者所说的 6+1 模式,到底是不是接下来的新动能!我想这就是这本书给我们提供的参考坐标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在费用收缩、打法保守、决策务实的现实环境下,算细账、抠小账、更实际,是大势所趋。弊端是容易局限。这本书很及时,应该时不时大开大合的看看大环境,提一提格局。纪要:经济增速:2022VS2023 GDP3%,第一产业贡献 4.1%、第二产业贡献 3.8%、第三产业贡献 2.3% 年度关键词:保供、融资、开放未来 30 年,中国新经济 6+1:大基建、后工业、数字化、新能源、绿色化、新三农。+1 是世界经济安全岛地位回顾 1999 年 5+1: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房地产、资本金融。+1 是改革开放(加入 WTO,引入外资,融入世界经济)- 1999-2003:平均增速 12.9%,支柱产业:房地产、汽车 - 2003-2006:平均增速 10%。经济发展由数量到质量,侧重技术密集型产业引入。重要战略性产业(高铁、集成电路)、应用前景高新技术(生物、新能源汽车)、金融改革(市场化、社会化)、区域经济合作(经济特区)- 2006-2012:工业经济硬着陆,互联网经济软起飞思路变化:由传统 “让过去照亮未来” 转为现在 “以未来引领今天” 历史周期:农耕经济、工业经济、互联网经济、科技经济 6+1 原因: - 内生性:近些年全面工业化基础上,形成完善的制造体系 - 规模性:六大领域市场份额占全世界的 70% - 可控性:掌握核心技术,不易被 “卡脖子” - 安全性: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稳定,政策态度让世界放心 - 对内应该:完善供应链体系,叠加安全岛效应 - 对外应该:加强面向世界的出口,优势领域:新能源、光伏、风电设备、高铁、港口设备等护城河: - 非典型性:“政策 + 政治” 补不足,促动力 - 可控性:“资源配置” 集中管理和分配 - 灵活性:“与时俱进,版本升级” 国家层面宏观调控 - 完整性:“经济基础,工业体系” 引导产业升级方向超级工程:庞大技术细节和高度风险集成的多维综合体,具备:超大投资、超长工期、超难技术、超高风险的特点忽视变革:警惕德国模式,无视趋势,因循守旧,走入死胡同中国制造业:集规模,集成优势 - 市场规模足够大,绝大部分产业达到量产的规模 - 中西部结合形成一个复式化的产业集群和矩阵 - 与西方创新产业形成一个经贸循环 - 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形成另一个经贸循环溢出和外延:中国制造占比降低,向外溢出后工业时代:工业化到后工业化是世界新秩序 - 重构工业流程:“硬” 工业弹性化,人与人工智能协同 - 重构工业系统:人、机器、信息、智能化、数字化 - 重构三链:技术、产品、服务、产业融合、产业链升级 - 超越工业:工业与社会关系危机:核心能力 “卡脖子”,长期处于中低端加工制造,产能过剩,利润贡献少,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丧失发展: - 发展高端制造业:5G、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高铁、工业机器人、芯片、工业母机等 - 制造业服务化:全产业链运营模式,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转型 - 产业链重构:核心科技成果具备 “乘数效应”,不同轨道,技术革命会带动产业和经济的跃迁路线转移: - 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优化制造业布局 - 保障产业安全及完整 - 重建以国家为单位的资源优化配置体系 - 促进区域协调和共同富裕 - 对接 “一带一路” 加强毗邻联系数字化转型:数字化新基建逐步完善,从 “有它更好” 到 “没它不行”。5G→通信基础、云计算→算力基础、脑机 ARVR→元宇宙、人工智能→元宇宙内容、区块链→认证及信任机制数字化转型:统一数字化战略,更新商业模式绿色经济:双碳产业虽然面临短暂困难,但符合未来大势(碳中和、光伏产业、天然气、石油、煤炭)新三农:死守 18 亿亩耕地红线,实现 95% 粮食自给率全球新经济安全岛: - 稳定的政治环境,提供开放自由的营商环境 - 切实有效的政策出台(针对防疫、金融等) - 前景广阔,处于产业升级的机遇期 - 和平发展的对外态度,不侵略扩张三元经济底牌:市场 + 政府 + 社会国际资本:国际资本投资转向高端科技产业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经济衰退、供需平衡、买方市场大环境下,住房向品质进阶:健康、科技、美学、智能、人文地产配置:疫情大考后,改善型住房,物业等配套设施更为关注重点货币:人民币、欧元、美元三足鼎立竹子定律:依仗中国稳健的经济基本盘,外资涌入、资本、产业汇聚,呈现竹子定律(前几年扎根生长,虽慢但根深。后几年疯狂生长,速度增快)商业消费: - 全球经济从大繁荣到大萧条,收入降低,物价飞涨 - 消费者心理变化,买对、买必要、买正确 - 从实物到虚拟,从线下到线上,从渠道到场景 - 消费降维开启,消费者降低对品牌溢价买单,转向实用、平替、性价比 - 功能消费向情绪消费转移,反消费主义和极简主义兴起 - 大健康消费(老龄化)、发展型消费(职场竞争力)、文娱消费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不仅仅是艺术的爆发,更是一种思想解放,间接推动科学发展和宗教改革社区商业: - 从关注时尚向便利性转型 - 从整齐的格子铺向灵活性转变 - 线上线下结合,高频、高时效 - 经营产品到经营用户: - 话语权转向消费方 - 用户需求细分化、个性化、隐性化、供给过剩 - 公域与私域结合产业新赛道:跨界,外行杀死内行,原业务与跨界业务最好有消费人群的重叠技术驱动:技术成为推动行业边界消失的关键力量招商引资: - 1.0 版本:熟人、人脉关系 - 2.0 版本:沿海经济特区 - 3.0 版本:加入 WTO,引入外资 - 4.0 版本:土地财政改革 - 5.0 版本:成本比拼 - 6.0 版本:产业战略、当地营商环境 - 7.0 版本:政府产业引导基金 - 8.0 版本:人才引进招商方向:从大项目招商转向产业生态招商,突出地方特色,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形成生态磁场加强产业集群县城经济:县城经济发展的活力在于个性和定位鲜明,竞争力在于专业度和完备的上下游产业链 - 现金流:常态环境下,从企业关注市占、业务增长、利润,转向现金流,活下来 - 极限降本:压缩一切不必要的开支、成本领先战略、材料节约创始人效应失灵:从创始人 “成神成圣”,到关注模式改革中国企业出海: - 中国电商成功经验迁移,出海的基础服务完善 - 把握当下机遇,疫情下中国全产业链具备优势 - 灵活借助资本模式 - 企业内部把出海提上战略高度去重视和整合资源穿越周期: - 用战略思维寻找行业底层逻辑,回到价值增长 - 技术创新是穿越周期的中流砥柱,不要在关键环节点上丢失前瞻性 - 从追随到引领,从企业到产业,敢于开拓 “无人区”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把2023年刻在历史上。2023 年或将成为中国经济新旧动力切换的关键节点,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战略蓝图将随之出现。经济新动能通过结构性改革等新举措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来培育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随着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失效,福卡智库重新提出了未来 30 年中国新经济增长的 “6+1” 动力因子,即 “大基建、后工业、数字化、新能源、绿色化、新三农” 六大增长引擎,叠加中国作为 “世界经济安全岛” 的特殊地位。当下 “6+1” 动力因子已隆隆作响、开足马力。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