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技术对文明的进攻
《技术垄断》这本书是媒介环境学者尼尔波兹曼 “技术三部曲” 中的最后一部(另外两部分别是《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作为一个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人,尼尔波兹曼始终关注着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影响。在他看来,由于我们是通过技术和工具来改造世界,感知世界的,那么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变化,我们改造和感知世界的方式就会产生变化。而在这个过程中技术的变化发展,反过来又会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
在本书中,他按照技术的进步,把人类文明分成三个时代。工具应用时代,技术统治时代和技术垄断时代。如果说工具应用时代工具还是按照人的需要而发明的话,那么到了后来的技术统治和技术垄断时代,人开始为了追求效益,而让自己适应于技术发展的需要。比如在农业时代,人们按照的是自然界的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耕秋收。而在当今,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与自然界隔离开来,违背人类身体健康的 996 成为一种常态,甚至在某些人眼里看来都成为了一种福报。
当然了,作者在这里并不是说技术进步就是不好的,他更强调的是,技术并不像我们想象那样,只是一种工具,它会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的思想,改变我们对待世界的方式。
在我看来,这本书值得我们每个人都读一读。因为读完之后,当我们在享受着技术进步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时,我们还可以张开第 3 只眼睛,观察技术给我们带来便利之外,还会带来些什么。3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筛选这本书不太厚,作者的论述方式却不太好读,特别是前五章,特别劝退,需要全程调用逻辑思维,每个字都懂,可是经常读了好几页停下来想不起来刚刚读了些什么。差点就放下了,咬咬牙,秉承着第一遍读不明白也要硬着头皮读完,再读第二遍就能懂,到了第六章开始豁然开朗,作者一步一步的推论,到最后一章到达高潮,是惊艳的。如果你也同样读不下去,也请至少翻开最后一章读一读。原是一个科学教的坚实拥趸,这本书是一种警醒。当知识的发散积累到达一定程度后,就可以开始审视、质疑和筛选,就像随身携带一个齐全的工具箱,碰到钉子拿锤子,碰到螺丝拿螺丝刀,而不再是一根棍子走天下。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一场思想的碰撞技术发展好不好?从 21 世纪 20 年代的当下来看,技术的进步好处颇多,让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方便里,自如惬意地生活着。而当技术变成唯一、变成垄断之后,这样的技术发展又好不好呢?本书作者给出了担忧的反对意见。虽然本书成书年代很早,移动互联网、甚至互联网时代都还没到来,但作者依然在电视时代即将风靡之时,提出了技术垄断带来的危害,这些思想是值得认真品读和思索的。可是,观点也总有其难以尽善尽美之处。我们不能否认的是,技术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是真正的便利,推动的是人类文明真正的成长和丰富,这些都是不能抹灭的。因此,认同不能搞 “唯技术” 的垄断论,但不认同 “不要技术” 的唯反对论。至于如何去把握这个度、从中找到平衡点,就需要大家去好好读读此书,在与作者的思想碰撞里,慢慢寻找答案吧。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思想碰撞带来的思考我是这样理解这本书的 —— 首先,决定人类的依旧是人类自身,所以只有顺应人性的东西才能对人类产生最大的影响,就像近年来的行为经济学向世人所展示的那样,仅仅是顺应人性的设计,就能对结果造成巨大的影响。而随着技术迎合人类需求的能力越来越强,技术便一步步将人类引向了不曾设想的堕落,用波斯曼的话来说就是 “任何技术都能代替人思考问题”。面对这样的现象,波斯曼呼吁人们与技术垄断相抗争。但我认为,面对顺应人性的趋势,必须以另一种顺应人性的趋势相抗衡。而技术顺应人性带来的结果是不可预料的,因此只有通过顺应人性的制度来抗衡这种趋势。当然,从本质上来说,制度其实也代替了人们的思考,但我认为,好的制度其实是消除了人们思考问题的阻力,也就是说代替了人们克服思考阻力的思考。最后,这仅仅是我的一家之言,望大家能理性讨论。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理性的僭越五星不是给观点正确与否,而是给本书的写作 — 观点犀利、高屋建瓴、文笔流畅、短小精悍。工具使用文化、技术统治文化和技术垄断文化,是蛮有意思的分类,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信息的泛滥导致技术垄断的出现是一个很独特的视角,这和吴军老师一直讲的信息论有异曲同工之处。技术进步带来更多的信息,为了筛选和过滤信息,我们发明了更多的技术,而技术本身又带来信息,最后,最初的文化不得不向泛滥的信息屈服,任由信息主宰。社会中那些传统的用来控制信息的程序,例如法院、学校等等也都未能幸免于难。本书的宗旨如果换句流行的话说,就是要警惕理性的僭越。科学的归科学、上帝的归上帝。正如作者所说,科学不是万能的,只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工具,并不能带给我们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情感,而这正是很多人不知不觉所以为的。在这一点意义上,作者大声疾呼:不能向唯科学主义投降!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赞同文中观点,不敢苟同作者的举例作者想说的是文化和传统很重要,不要唯技术论,这些我都很赞同,唯独对书中所举的例子不敢苟同。比如说美国的教育一向是人文为重理工为轻,才有那么多人吐槽美国人数学烂,但这边的孩子从小就阅读大量书籍分辨事实与观点,倒是其它国家的教育或许有书中讲的问题。再比如作者举例议员们被舆论调查研究所影响,目前美国的一个大问题是议员们无视民意,主流媒体也不去反映民间疾苦,特朗普的当选与这些议员媒体失信于民有最直接的关系,如果按文中例子议员们愿意听一听社会调查专家的话倒还是好事。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几处,非常影响我的阅读,但我还是赞成作者的很多观点,于是矛盾的我在最后吐吐槽。。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假如今年你还没读过一本书,那读完这本就够了。如果你跟我一样,在这之前自觉了解 "娱乐致死"、"技术垄断" 这些概念,并时常挂在嘴边,凭着直觉去高频使用和唱和它们,那我倒觉得你需要翻开这本书,走进波兹曼的世界,听他聊聊关于这些概念的终极解释和演绎。这是一本解释现象的现象之作,平实好读,但又不失文学性和浪漫色彩的工具书。如果你足够仔细,品味里面的某些段落以及作者的观点、论证、结论,不出意外地,你会觅到你的认知出口,并与精神上产生高度共振。换句话说,你会在愉悦中体会到世界观的拓宽,为自己张目,从而对世界、周遭,以及自己有更精准的认识和展望。对,这是你可能从中得到的最起码的收获。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