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长长吁了一口气
刚开始看这套书,并没有觉得很吸引。直到 600 多页,大约是朱棣登场的时候,突然就有点进入状态了,一下子感觉眼前波澜壮阔:《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打压蒙古、迁都北京、修故宫、建内阁… 作者的幽默、激情(或者说是叙事的张力足够大)开始让人欲罢不能。一朝君子一朝臣,君子不断登场,臣子走马灯地换,就像作者说的,每个人都怀着不同的理想,展现着不同的面貌:权力、希望、痛苦、愤怒、犹豫、冷漠、热情、刚强、软弱、气节、度量、孤独、残暴、宽恕、忍耐、邪恶、正义、真理、坚持、妥协、善良、忠诚。但最终,能留下来的,都寥寥无几。回到历史现场,远比我们看到书中记录的复杂,因为人性的复杂,也因为记录历史的人有不同的出发点和立场(作者经常提醒,要看是谁记录),歌颂,唾弃,褒贬,很多时候都是 “需要”。但,正义,真理,坚持,善良,希望,总是最能给人力量。看到最后的崇祯,特别想回到那里,说一声,你已经尽力了。长长吁了一口气,终于读完了,好像完成了一件大事,好像又是一件小事。明天开始看其他的书,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当年明月的天道(转)有天扫院子悟到的。我院子里和邻居的交界处,有一棵树。这棵树的最初,是被鸟粪带到院子缝隙长出来的。我刚搬来的时候,它只有手指粗细。当时物业问我是否要拔掉,一念之间,我拒绝了,想着一个生命哪怕是意外,也有看看这个世界的权利。只几年,它长到了三层楼高,真正成为了一棵大树。而成长的代价则有我来背负 —— 每天打扫满院的落叶。但,它成长的极限是邻居的阳光房。如果它无限制生长,终有一天会因为挡住邻居的阳光而被要求锯掉。它会不会也在扩张期对其它树输出 “你只管努力生长 —— 野树苗也能长成参天大树” 的心路历程,又会不会在某一天终被锯掉叹一句 “时运不济,奈何奈何”。它永远不会知道,它随着鸟粪,长到了一个小院子里,恰巧这个院子的女主人有几分善心 —— 它生,是因为女主人的一念之仁,它死,是因为院子本身的结构 ——- 这一切的一切,最初就已经注定。在这个体系中,我院子本来的结构就是那个 “道”。树木能在缝隙中茁壮成长,就是个人的才华与奋斗,而那颗鸟粪和我的一丝善念,则是 “运”—— 运起,加上个人才能,可以改变自身处境,立一番事业。树木的本能就是不断生长扩张,但若有天它可以明白,无节制的扩张会招来灭顶之灾,主动停止生长并将那些不重要的枝干枯萎掉,那它就是窥得 “天道”,长出了 “智慧”——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古往今来那么多英雄好汉最终都悲情落幕,因为所有的智慧,都是反本能的。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看过这么多历史,活自己活当下才是重要的读历史书的启发,有这么几点。一是诚如作者所言,国家就好比一个公司。他能长久有他的原因,不能长久也有自己的原因。就这中间的区别来讲,我一开始认为是人的原因,也就是人才的区别。像崇祯末期,内忧外患,却没有可以任用的大臣来应对处置。然而随着这几天诺贝尔经济奖的颁发,获奖人的新理论也是一个参考。那就是国家的强大与否,起关键作用的是制度。如果这样一看,崇祯末年因为连着招了旱灾,天灾,但是在处置的方式上却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就可以归结为制度的错误。二是关于我们个人如何生存。在复杂的官场里,波诡云谲,明朝那些杰出的人物,如王阳明,徐阶,张居正,于谦,都给出了大家比较好的示范。尽管他们的结局可能大多不好,但这也是榜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再如作者最后在后记中专门引用了徐霞客的例子,要说明的就是每个人不管怎么活,按照自己的方式活就是最好的。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通透你为什么要爬?他总不回答,于是记者总问,终于有一次,他答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无法再问的答案:因为它(指珠峰),就在那里!因为它就在那里。其实这个世上很多事,本不需要理由,之所以需要理由,是因为很多人喜欢找抽,抽久了,就需要理由了。正如徐霞客临终前所说的那句话:“汉代的张骞、唐代的玄奘、元代的耶律楚材,他们都曾游历天下,然而,他们都接受了皇帝的命令,受命前往四方。“我只是个平民,没有受命,只是穿着布衣,拿着拐杖,穿着草鞋,凭借自己,游历天下,故虽死,无憾。” 说完了。我要讲的那样东西,就在这个故事里。我相信,很多人会问,你讲了什么?用如此之多的篇幅,讲述一个王朝的兴起和衰落,在终结的时候,却说了这样一个故事,你到底想说什么?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