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0
2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偶像的力量:人生各阶段的偶像会激励你变得更好

    什么是偶像?偶像,即模仿的对象,是指人们在对好的偶像的崇拜中,获得力量,自发成为更好的自己。其实无论什么年龄,都会有自己那时期的偶像,而偶像的力量对自己来说都有正向引导的作用。 01# 少年时,偶像是可以写出画面感的同学!             — 论画面感于文章的价值      无论过去多少年,我都依然记得中学时的一篇范文,语文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是这样读的:"我骑着自行车,随着一排排杨树往后倒退,我的思绪也跟着回到过去,几年前......",不能 100% 复制出原文,原文应该更有画面感。     文章的细节刻画和画面感,是《高效写作》这本书里强调了又强调的东西,是文章的灵魂,是让读者记住文章背后的你的不二诀窍!    我就是因为文章的画面感从而记住了那位优秀的同学,从此让我对她刮目相看,并且立志要向她靠齐,不久后,我的一篇说明文也成了范文,这不得不说偶像真的能引导着你变得更好!不过截止到现在,画面感的刻画依旧是我的死穴。  02# 青春期,偶像是引经据典并赋新的三毛!                — 论引经据典的意义        说起三毛,应该是很多人共同的青春记忆,一个背包、一件 T 恤、一条牛仔裤就能走遍世界的潇洒,她就是通往外面世界的一个窗口,受她的影响,在心里播下了向往外面世界的小小种子,也非常向往能拥有她那样率性的文笔......     在撒哈拉沙漠遇见荷西的三毛,笔下的生活是一个从没有人写出来的世界,浪漫而又悲怆的爱情和奇异艰辛的流浪,经过各种磨砺的她在写作中总喜欢引经据典,并在此基础上赋予自己的创意,产生新的生命力,呈现自己的风格。     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引经据典的重要性,有了经典就有了权威支撑,就有了说服力,就有了大家的认同和共鸣。 03# 成年后,偶像是金句之王戴尔。卡耐基!                  — 论自创金句的重要性     相信很多人走上职场之后,接触最多的是来自于他关于与人相处的哲理和名言。毫不夸张地说除了自由女神,卡耐基精神就是美国的象征。他一生自创了很多的名言金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包括我自己。    无论是《学会写作》、还是《高效写作》,都把文章中的金句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也都认为开头适当使用金句,会让文章有抓手;结尾使用金句,会方便读者充分理解文章的核心价值、并促使他们转发分享。    我们不仅要引用名人金句,更要学会以小见大地从普遍存在的现象里总结、提炼出自己的金句。 04# 现在,偶像是有自己知识体系的牛人!                — 论知识体系的重要性    吴伯凡老师曾经打过一个比方,他说:读书的目的,不是往大脑中搬运一块块材料,然后杂乱无章地堆放在那里,而是等新材料进来以后,我们把它们用来重建自己的知识大厦。一开始是茅草屋,然后把茅草屋拆掉盖土坯房,最后盖钢筋混凝土大厦。    我把这个过程理解为建立自己的素材库,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里有数不清的素材分门别类的摆放,通过标签可随时查阅调用。    读书这个输入的过程就是在为写作收集各种素材,咱们每天的复盘其实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书评就是一个总结输出。相信当我们读完 52 本书以后,知识体系也差不多到茅草屋阶段了吧。 # 写在最后     在偶像的影响下,当我们掌握了画面感的描述手法,会适当的引经据典并加以引申,引用名人金句并学会自创金句,收集丰富的素材库、并逐步建立自己知识体系,相信对于一年后的咱们来说,写作就是一件非常轻松而又享受的事情了吧?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值得读读

      作者新媒体写作十年,有干货,有诚意的分享。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不错

        有些收货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偏技巧类的书

          例子太多,内容很少,倒也更接地气,更像是一本讲 “术” 的书。有些观点认同,有些没那么认同,还是可以翻翻的。如果目录能分得再细一些就好了,用小标题可以直接导向目标,现在还得划线,但又没有太大必要,不如全平台搜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看标题知大意

            差不多看看得了,不值得反复看,啰嗦的例子没什么含金量,也就第二和第三章能有点干货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