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很多彩色插图,直观形象,好大的海洋
最初,海洋深不可测,深不可知,浩瀚无边,难以揣测大小,早期的探索艰难曲折,测量认知它颇费周折。水中的水如何流动?一碗水,看似平静,你知道碗底的一股水怎么流动的?又怎么测量得知?深层海流是个有趣的问题。几千米上万米深的海底还有热液冷泉,奇妙的现象。没有阳光也生长,海底生物都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自成圈子,难让人见到。人类的活动和海洋自身结构的演变也警告世人,自然灾害和人祸风险不可轻视。读读此书,不能说增加多少知识面,但是对于我这种以前学习不多孤陋寡闻的人来说,增加一个知识点就感觉整整一下午没有虚度。最后,作者告诉我们:认识海洋比认识陆地难,认识深海更是难上加难。因此 “开发深海” 决不能学当年的 “淘金潮” 一拥而上,浮夸、急躁不但无济于事,而且隐患无穷。“殷鉴不远”,墨西哥湾漏油就是前车之鉴,根源在于人类对深海的了解实在太少。最为可怕的是以 “万物之灵” 的身份,摆出 “征服自然” 的架势,与自然规律背道而驰,还没有弄明白深海有些什么,更不知道和深海如何相处,就忙着要发 “深海财”。21 世纪人类进入海洋内部,向海洋深处发展,必然也会给人类社会本身带来新的挑战。古老的中国已经重新崛起,“建设海洋强国” 的国策已定,但是华夏文明的大陆性质留存至今。华夏振兴的道路需要翻山越岭,考验之一就是要过 “海洋关”。当前人类进军深海,正好提供了弯道超车的历史良机。了解深海、进军深海,对于中国来说,有着比其他国家更加深刻的意义。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2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了解海洋,才算了解地球世界上有几大洋?你肯定回答四大洋,那就是大家熟知的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冰洋。但是 2021 年 6 月 8 日 “世界海洋日” 之后,四大洋就变成了五大洋,多出来了一个南大洋。这多出来的南大洋在哪儿呢?南大洋是南纬 50° 以南的印度洋、大西洋和南纬 55° 到 62° 之间的太平洋海域。简单来说,南大洋就是围绕南极洲的海洋。为什么要把南大洋单独分出来呢?这是因为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南大洋的环南极西风,是地球表面最强的风系。它的吸力有多大呢?可以让 2000 米到 3000 米深处的海水上涌。经过南大洋风力驱动,可以使得地球 80% 的深层海水重见天日。这就类似地球海洋有一个 “传送带”,海水从北大西洋下沉,从南大洋上升。南大洋就是这个传送带的动力来源。大洋的流动控制着地球表层的生态环境,为了更好地探索和利用海洋,才把南大洋单独分出来。可以说,南大洋在海洋学上具有特殊地位。这本《深海浅说》是我国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汪品先科普作品的结晶。向我们普通人介绍关于深海的基础知识和科研进展。了解了海洋,才算是了解我们的地球。〈关注公众号 DoctorCC,好书不错过。〉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深海,蓝海——一部上佳的深海科普书上天,入地,下海。鉴于紧迫性和科技手段的限制,人类如今对上天的研究和了解要远高于后二者。深海占地球面积的 60% 以上,有着比陆地更高的山脉、更深的沟谷、更大的滑坡、更剧烈的火山和地震…… 深海中热液和冷泉的存在,使得靠光合作用的生物外还出现了靠化合作用的生物,颠覆了我们 “万物生长靠太阳” 的认知。深海中有储量巨大的金属矿产、油气资源和丰富海产,但其内部结构变化也会引发海啸、冷泉喷发…… 深海无垠,深海神秘。希望人类对深海不断加深了解,并予以尊重和适度利用,让深海成为人类的蓝海而不是死海。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赞《深海浅说》讲述了海洋相关的知识,包括地形、生物、资源开发、灾难、环境保护、海洋探索之路,从书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语言风格,体现出汪品先院士在写作本书时保持着科研写作的准确与不赘述。他能够用朴实的语言把一件事的始末、其中的原理清楚地表达给我们读者。而我自己平常写作时可能会在经过一些细节描写之后,偏离于主题。用词也是,距离相差 2km,我在文章中写成 "相近”,结果被审稿人点出来,这是很不严谨的表述。对事物的了解足够透彻,就可以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述出来,让人有茅塞顿开、这件事情真有意思的感受。读这本书,也能够让" 我们的世界” 更大。我的老家一个小村,很多人也许只对小村所在的镇了解,出了镇、到了城市,再大到中国,已经说不出哪个城市在哪里了。我小时候,就不知道大人口中的俄罗斯、美国、越南、日本在哪里,哪里哪里又打仗了。当然,有一份自己的稳定工作,照顾好自己和自己的小家,已经很累了。但为什么我们还愿意读科普书呢?我的看法是,首先每个人都有的好奇心,其次是地理和历史息息相关,读史绕不开地理,最后我认为开拓人类世界的任务需要有人来做。很喜欢的一部电视剧《鸡毛飞上天》大哥对陈江河说:“义务之外有北京,北京之外有中国,中国之外有世界”。书中有很多有趣的知识点,比如研究深海生物帮助人类了解基因的多样性,通过研究深海蛋白可以帮助人类进行美容。比如人类是怎么挖掘与发展海洋的,从最初的测量海底的深度、航海的历史等等,就好像在听作者娓娓道来,特别想听他继续讲故事。作者从时间尺度写到的:“古人吟诗作对时喜欢讲花卉月亮,赌咒发誓时通常用山岳海洋,其实山和海也是会变的,只是 “海枯石烂” 容易,“翻江倒海” 难,时间尺度并不相同。” 我自己是学地球科学的,很少会从这个时间尺度去想问题,读这本书让我对自己的专业有更进一步了解的感觉。汪品先院士在书中的描写,不仅进行了科普,体现出其渊博的学识,还表达出了对海洋、对中国海洋发展的关切、有自己的看法,令我深为佩服。希望在将来某一天,经过学习和努力,我也可以成为一个专家,和别人分享自己的工作时,也能如此深入浅出、有趣、有意义。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人类给地球带来了文明还是“文明”不知者无畏,年轻的时候身体好,什么都不怕!三伏天凉水冲凉、石头上赤膊睡觉、5-6 月下河游泳…… 喝大酒…… 不知道做了多少无知的事情!读了 人体的秘密时候,对自己的身体越来越了解,也越来越知道自己的无知,现在要用伤痛换取曾经的鲁莽!读了 这本书,我对地球🌍海洋世界有了新的认知,其实人类对海洋的理解不过短短百年的时间,还有很多未知等待着我们! 昨天看了一个纪录片:讲的是 珠穆朗玛峰清理垃圾的一群人,他们用生命捍卫着 冰雪女神的圣洁! 人类文明到底带来的是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都应该好好反思,千百万年的冰川,千年的珊瑚…… 亿万年形成的资源…… 我和老婆约定了,四十五岁缴完社保,我们去世界旅游,用照片和文字,记录我们短暂的一生,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去领略未知的世界……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5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深海,是新世纪谈论的新题目。📖书名:深海浅说✍️作者:汪品先❓为什么推荐这本书?汪品先,1936 年生于上海,海洋地质学家,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1960 年莫斯科大学地质系毕业,1981—1982 年获洪堡奖学金在德国基尔大学进行科研工作,1991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专长古海洋学和微体古生物学,主要研究气候演变和南海地质。致力于推进我国深海科技的发展,开拓了我国古海洋学的研究,提出了气候演变低纬驱动等新观点。积极推动深海海底观测,促成了我国海底观测大科学工程的设立。同时,还成功地推进我国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提倡强化科学的文化内蕴,并身体力行促进海洋的科普活动。著有 Geology of China Seas,《地球系统与演变》等大量著作。🌟深海,是新世纪谈论的新题目。从 20 世纪晚期起,人类开始进入海洋内部,对于深海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认识,这些认识正在成为科技发展和国家决策的重要依据。于是出现了一连串问题:深海什么样?深海里有什么?当前开发深海的国际竞争,我们如何应对?🌟 深海大洋,人类是陌生的。经过几个世纪的探索,方才知道海洋有多大、有多深,至于大洋深处的水究竟怎样流动,直到现在还在争论。🌟 现在,古老的中国已经重新崛起,“建设海洋强国” 的国策已定,但是华夏文明的大陆性质留存至今。华夏振兴的道路需要翻山越岭,考验之一就是要过 “海洋关”。当前人类进军深海,正好提供了弯道超车的历史良机。了解深海、进军深海,对于中国来说,有着比其他国家更加深刻的意义。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