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拓宽认知边界,立体式进步
这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极力推荐,我读得很慢,也投入了感情,我们一直在改变,不是为了形式上的完美,而是让自己更加精进。作者是个让人敬佩的人,想用《人类简史》中的一句话作为本书的总结:作为人类,我们根本不可能脱离想象所建构出来的秩序,每一次我们以为自己打破了监狱的高墙,迈向自由的前方,其实我们只是到了一个更大的监狱而已,你永远都会有更大的那个认识在禁锢着你。成长,其实就是认知升级,二十岁之前,大多数人的成长是指数式增长,因为刚开始接触社会,不断的接触新兴事物。快速的成长会造成误区,其结果是以为自己知道的足够多了,掌握了一大半世界运转的规律,然而这种狭隘的傲慢只会偏袒蒙蔽自己的无知,导致了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第一阶段 ——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简称自以为是)。哪怕到了我现在这个年纪,我有时候还会如此,真是感到羞愧。😔社会的进步与变革是指数式的、爆炸式的。如果以静态的眼光看,意味着,对于个体,与进步世界的鸿沟将越拉越大。所以,正如作者所言,我们要每天反省,每天改变,每天精进,拓宽自己的认知边界,让自己横向和纵向综合发展,立体式进步。
29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041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朋友新作,一起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周岭老师是我的朋友和贵人。
2019 年 1 月 25 日,我加了周老师微信,那时我把他公众号文章 “清脑” 一篇篇读过,在反复阅读中感受到了震撼,于是跟他展开了很多交流讨论。
我看到了:
一个坚持早起、阅读、写作、冥想、跑步、写反思日记的学友(因为他也在 “得到” 学习、且受李笑来、万维钢等老师影响颇深);
一个用自己探索和实践过的方法论来坚持帮助迷茫、焦虑、想有更多改变的人,为他人提供免费咨询服务;
一个在 36 岁毅然拿起笔写作用高质量作品做出自己的品牌、吸引很多厉害的人并影响更多同频读者的人……
从他的文章里,我受到了触动,意识到要有更多的输出和作品意识,让作品本身去说话,也意识到了要扩大自己的舒适圈进入学习区,不要让自己老是那么舒服。于是,我也切实有了行动上的改变。
2019 年 4 月 1 日,我加入了周岭老师的社群,这也是我加入的第一个付费社群 “清脑・认知圆桌”,在那里我认识了很多同频小伙伴,在链接中我们互相学习彼此陪伴,罗兄、七毛姐、云妹、承谦… 群里大神云集,见证彼此的成长,相互启发赋能。
关于元认知、刻意练习、反馈、觉知等概念,这本书里都有很好的解读,昨天就在我恭喜周老师他的书上了 “得到” 新书排行榜时,他说《认知觉醒》2 个月内已加印 5 次,目前已收到第 6 次加印,已经是 3 万 + 册的好成绩,我真心高兴。
因为或许每一个看这本书的人都会获得实际的改变。这是多美好的事情!
不管买不买这本书,可以先看看公众号 “清脑”。让我们一起认知觉醒!1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7922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照亮心智世界,找到改变的起点这本书对于我而言最大的价值是,找到了可以立马行动的触点。有些方法确实之前看到过好多次,也有想行动的想法,但是由于理性脑作祟,总是挑容易的事去做,迟迟没有动起来。经作者这样一介绍,结合名人的例子和自身经历来推荐,让我有了尝试的决心。而且他的方法是 “只设下限,不设上限。” 降低了门槛,我不再觉得有压力。确实,像记下触动点,每天进行反思,记录时间安排,早起,运动,读书这些事,大部分人都知道有好处,但是由于下定决心和坚持下去的时间成本、精力成本太高,好多人都中途放弃了。但本书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它很真诚,又结合了科学研究告诉你这些事情的好处,你从内心更容易接受。比如,冥想就是在做脑部健身操,会让你变聪明,这让你简直无法拒绝。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45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Deep Learning每日一书:《认知觉醒》。本书讲的是个人成长方法论:7 个概念、20 个关键词。通过 “大脑构造、潜意识、元认知” 等思维规律,“深度学习、关联、反馈” 等行动规律,提升自控力、专注力、学习力。我发现每天有事情做不代表觉醒,每天都努力也不代表觉醒,真正的觉醒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望,立足长远,保持耐心,运用认知的力量与时间做朋友;我发现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是认知能力上的差异,因为认知影响选择,而选择改变命运,所以成长的本质就是让大脑的认知变得更加清晰;我开始广泛涉猎知识,从脑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社会学及其他学科中,看到了自己成长的可能性,明白了自己想要什么,清楚了部分规律和真相,知道了实现梦想的方法和路径…… 理智脑对大脑的控制能力很弱,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做的大部分决策往往源于本能和情绪,而非理智。当然,不管是何种因素影响我们做出决策,初衷都是让我们好,只不过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决策往往与现代社会脱节,因为它们以为自己还处于原始社会。我们当前遇到的几乎所有的成长问题都可以归结到目光短浅、即时满足的天性上,不过在现代社会,用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来代指它们显然更加贴切。・避难趋易 —— 只做简单和舒适的事,喜欢在核心区域周边打转,待在舒适区内逃避真正的困难;・急于求成 —— 凡事希望立即看到结果,对不能马上看到结果的事往往缺乏耐心,非常容易放弃。习惯之所以难以改变,就是因为它是自我巩固的 —— 越用越强,越强越用。要想从既有的习惯中跳出来,最好的方法不是依靠自制力,而是依靠知识,因为单纯地依靠自制力是非常痛苦的事,但知识可以让我们轻松产生新的认知和选择。归结起来,焦虑的原因就两条: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焦虑的本质也契合这一观点:自己的欲望大于能力,又极度缺乏耐心。焦虑就是因为欲望与能力之间差距过大。任何痛苦事件都不会自动消失,哪怕再小的事情也是如此。要想不受其困扰,唯一的办法就是正视它、看清它、拆解它、化解它,不给它进入潜意识的机会,不给它变模糊的机会;即使已经进入潜意识,也要想办法将它挖出来。所以,当你感到心里有说不清、道不明的难受的感觉时,赶紧坐下来,向自己提问。反观,是元认知的起点。当你开始反观自己的思考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你能意识到自己在想什么,进而意识到这些想法是否明智,再进一步纠正那些不明智的想法,最终做出更好的选择。元认知能力就是觉察力和自控力的组合。所以从实用角度讲,元认知能力可以被重新定义为:自我审视、主动控制,防止被潜意识左右的能力。成为思维舵手有 3 种方法。・针对当下的时间,保持觉知,审视第一反应,产生明确的主张;・针对全天的日程,保持清醒,时刻明确下一步要做的事情;・针对长远的目标,保持思考,想清楚长远意义和内在动机。深度学习有以下 3 个步骤:(1)获取高质量的知识;(2)深度缝接新知识;(3)输出成果去教授。所以在个人成长领域,没有最优、最确定、最权威的认知体系,只有最适合我们当前状态的认知体系。换句话说,知识不一定能给我们带来认知能力,而认知能力必然包含有效的知识。对一些人来说,这部分内容有些打击人,因为我不断描绘了这样一个残酷现实:道理不可能很快实践,道理也不会轻松实践。所以另一个事实就是:我们真正能做的事情其实非常少。这也引出了人们不愿意行动的另一个原因:欲望太多。在 “相机” 这件事情上,我们一定要保持觉知,要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视角偏误,时刻做好向上升级、向下兼容的准备。拥有这种心态,不仅我们自己能越来越完善,还能与其他人都合得来。开始冥想,时常练习,你就能渐渐走出情绪困境,成为一个凡事心气平和、稳若泰山的人。读一读《别逗了,费曼先生》一书,你会了解一个别样的费曼:智慧、率真、热烈、不羁,一半是天才学者,一半是滑稽演员。他总是能在别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打破众人的期待,让人捧腹,让人动容,我坚信,那样的生命值得被了解。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4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从知道到做到的距离,如何缩短?1. 从知道到做到之间的距离,很长。认知觉醒,帮助我们强化了解这中间的经过是什么,如何主动地、有意识地走过去。2. 中间可以有许多的能力作为搭桥。作者从内观自己和外观世界两个方面来介绍如何从知道走到做到的另一端。内观自己,是了解大脑、潜意识和元认知;外观世界,则是精进各项能力:专注、学习、行动、情绪。最后作者落脚在 "成本最低的成长之道" 的人生五件套:早起、冥想、阅读、写作、跑步。每个人的成长之道不尽相同,但是,纵观那些取得卓越成就的人,他们似乎都得益于以上五个习惯或其中的某几部分。3. 略撷取书中以下方法,用来强化我自己的从知道到做到:3.1 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以后经常要走在舒适区的边缘,走进拉伸区,乐见一些富有挑战的事情发生,乐接一些富有挑战的工作去做,逐步扩展自己的阈值。3.2. 每日反思。每日反思与日志的区别在于,前者是 reflection,后者是 journal 或者 log。reflection 的基本意思为 "反射",像是有一面镜子,将自己的样子成像在自己可以看得到的物品上。因此,阅读或思考时,想象自己有一面镜子,找到对标,反思自己;最终落在分析与小步子改变上,哪怕是很小很小的一步。每日反思,有点像写小作文,不是单纯地抄写书中的内容,而是反思书中的内容对于自己的影响是什么,又或者在产生 "aha" 的一刻,心中种下想要改变的愿望种子。作者在书中特别强调,每日反思暗含了三大底层原理,其中第一个便是 "触动学习法",即在反思时将注意力放在关注那些最触动自己的点,而不要放到日程上。这样的反思是一种深度学习;深度学习的捷径是输出,每天不在多少,关键在于坚持。3.3 番茄钟的使用。一定很多人都使用番茄钟,不知道大家的使用方法如何。作者告诉读者,坚定不移地按照番茄钟的方式练习专注,是需要学习的。以前我的使用,其中间的 5 分钟休息就是用来看手机看电视,殊不知这样都是消耗意志力和专注力的休闲方式,最为要不得。番茄钟使用的应用场景多种多样,对我个人而言,特别适合用在阅读与写作时。其背后的原则是 "极度专注 + 主动休息"。4. 本书热门划线截止 2021 年 11 月 27 日共 49 处,以下是划线前三,从侧面反映了读者的共鸣之处何在。・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焦虑的本质也契合这一观点:自己的欲望大于能力,又嫉妒缺乏耐心。焦虑就是因为欲望与能力之间差距过大。— 出自第二节焦虑:焦虑的根源・先用感性能力帮助自己选择,再用理性能力帮助自己思考。— 出自第二节感性:顶级的成长竟然是 "凭感觉"・习惯之所以难以改变,就是因为它是自我共苦的 -— 越用越强,越强越用。要想从既有的习惯中跳出来,最好的方法不是依靠自制力,而是依靠知识。— 出自第二节焦虑:焦虑的根源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认知觉醒:你相信什么,你就会成为什么认知觉醒:你相信什么,你就会成为什么。看完整本书,以为作者是名具有 “她力量” 的女性,最后看作者致谢才发现原来作者是一位优秀的男士,他说他很遗憾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还是蛮触动我的。但我相信他的孩子一定会理解他的,以有这样的爸爸感到骄傲,爸爸给他做了一个特别的榜样。感触收获有以下几点:(1)优秀的人有个习惯,他知道什么东西是好的,就会立马付诸于实践,变成自己的习惯。看完这本书之后,我要养成的习惯有:早起冥想、每日反思、坚持输出、费曼学习:教会别人。(2)理性脑和情感脑,人总是习惯于使用情感脑,这是进化的结果,人习惯于做简单的事情。这里可以引申出优秀大都源自于习惯,习惯的养成都是要伤筋动骨的,但是养成习惯后,大脑就会自动调用出来进行使用。(3)学会了一个词:拉伸区。我喜欢练瑜伽,瑜伽也要进行一些拉伸。人们常说:拉伸一下很舒服,拉伸区位于安逸区和难受区之间,是我们因为最常待的位置。在舒适区之外拉一拉。这里也有提醒到我,不能满足与停留在安逸区,做事情解决问题的时候不能一味地去做自己擅长的,必须要去做能提高的部分。不做是不对的,像挖矿一样慢慢地挖,坚持挖。(4)行动之后视角会变:做事情绝对不能够纸上谈兵。你说英语没有用,那是因为你看不到生活中需要用英语的地方,只有英语学好了,和英语有关的机会才会慢慢出现在你周围;你说学历没有用,那是你不知道学习可以给你带来多少改变。(5)你的坏情绪,都是源自于你的单一视角。有时候你发现生活最近变得美好了,大概率都是因为你的认知升级了,你不像之前那样去想问题了。作者这里用相机来类比,我们一定要保持觉知,要清醒地知道拍照可能有视角的差别,像素的差别。成为一台更好的相机,相机本身有差别,如果你确定你的相机更高级,你要么对其一笑而过,要么拿出自己的高清照片,耐心地讲解什么是更好的,而不是一味指责对方拍出来的东西太糟糕,底层的东西是不会向上兼容的。有一种感觉,看书也是一样,要勤于思考,读那些在拉伸区的书,这样才能读下去,加上自己的思考,就会成为自己的东西,每读完一本书,问问自己,自己收获了什么?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一流的生活不是富足,而是觉知这本书主要探讨了个人成长和自我改变的方法论。书中涉及了大脑构造、潜意识、元认知等思维规律,以及深度学习、关联、反馈等事物规律,旨在帮助读者真正认识自己,洞悉如何成事,并提升自控力、专注力、学习力等。书中提到,人类的大脑由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智脑三部分组成,这三重大脑对我们的行为和决策有着深远的影响。作者强调,成长的本质是让大脑的认知变得更加清晰,而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在于认知能力上的差异。因为认知影响选择,选择改变命运。作者还探讨了焦虑的根源,指出焦虑往往源于欲望与能力之间的差距,以及对即时满足的追求。为了克服焦虑,作者建议我们需要培养耐心,通过深度学习和关联来提升认知能力,并且通过反馈来不断调整和改进。书中还提到了元认知的概念,即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反思和监控的能力。元认知能力强的人能够更好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在学习、决策和问题解决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此外,作者还分享了一些具体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比如如何保持专注、如何深度学习、如何通过低成本的方式(如早起、冥想、阅读、写作和运动)来促进个人成长。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这本书让我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在遇到这本书之前,我读过很多心灵认知类的书籍,比如张德芬老师《遇见未知的自己》、朗达拜恩《秘密》、武志红老师《你就是答案》、埃克哈特・托利《当下的力量》、墨菲《潜意识的力量》等等,这些书让我在自己人生路上的波折中慢慢觉醒、开悟。而遇到周老师这本书,我对自己的觉知体验有了更深的体会,也收到了很多更好改进我学习成长的方法,比如:我自己本身就有写日志的习惯,而这个习惯的来源很简单,是在我工作的第一年,我的父亲突然要求我写一篇工作总结交给他,当时的我一下就蒙了,我连自己做了什么都不记得了,这可怎么办😣。于是从那天起,为了防止父亲的突击检查,我开始记录每一天所做的事,这一写,就从 10 年写到了现在,我也开始明白父亲主要是希望让我知道每天自己都做了什么,还有多少成长空间,不要浑浑噩噩地过,而在这过程中,我也一直在改进我的记录方式,直到看到周老师文章中的对比记录法,我立刻实践,发现自己对时间掌控和自律性比我之前只做记录不写计划提高了好多。这只是其中一个例子,而这本书的好,在不一样的人身上都会有不一样的体悟和展现,强烈推荐给你们,愿我们都成为更好的自己❤️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