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2
1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有点心疼 有点同情

    自己看这本书的初衷,是认为自己可能就是回避型人格,遇到喜欢的人会感到自卑(配不上,只能远远的仰望对方,如果对方看到自己了,会害怕自己的存在阻碍对方遇到一个更好的伴侣,有更美好的人生体验),也会更喜欢一个人独处(在人群里即使没干什么也好像耗尽了所有的力气)。      看着看着,明白了,回避型人类的特征,我有,但原来回避型人类有更多的令人心疼的特征,比如感受不到开心和兴奋以外的情绪,那我知道了,我并没有那么样子,我还是能感受到他人带给我温暖时,内心涌起的感激之情。                             情绪,依恋,看似没什么价值,却是我们生存于世的所求。      回避型人类,对于人群的恐惧,无感,于是将爱给了物,他们对于物的追求和执着,才带给我们更好的生活体验。     下一次,看到不能融入群体的人,我想我会更温柔一点,情感也是很多层次的,不是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心疼……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本书希望正在和回避型依恋的谈恋爱的人看看,我用三年的血泪史告诉你,遇见了如果感觉不开心就赶紧离开吧。他们不会改变的,这是生理缺陷。他们的大脑和正常人都不一样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视角开阔但逻辑不严密

        作者论述回避型依恋的视角很开阔,不局限在母亲的抚养风格上,还涉及到了信息社会中方方面面的剧变,但问题在于论证逻辑上过于跳跃,可信度值得怀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看后觉得好消极,压抑,只分析了回避型人格,但是没有给出来,如何从回避型人格转向安全型人格,我相信人类的情绪是环境的产物,还是可以调整和改善的,因为它不完全是遗传基因带来的,与后天环境有关,就需要时间,有亲人的陪伴和关怀,去调整,人类不能感受共情,是一件很残忍的事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