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20世纪最伟大的科普经典作品之一
原子如何组建成分子,分子又如何组建成细胞,最后形成世界上种类繁多的生命?
这也许是地球上最吸引科学界注意的问题,所以,当量子力学巨擘薛定谔写下《生命是什么》时,我们一点都不用为之感到惊讶。
活着的生命体,总会保持一个有序的结构,用物理的术语来说,这就是一个低熵系统。反过来说,如何界定一个生命体是不是活着呢?那就是当它能够避免向 “平衡态” 发展的时候。
用这些物理名词去讨论生命的问题,多少让人感觉有些抓不住头绪。不过,在薛定谔笔下,这一切都显得那么妙趣横生,因而《生命是什么》也成为 20 世纪最伟大的科普经典作品之一。读完它也许只需要一天,但是理解它却需要一辈子,这可能就是熵的另一层含义了。3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1943 年,诺贝尔物理学薛定谔在都柏林三一学院做了一个系列演讲,将其对生命的理解和思考公之于众,次年这个系列演讲被整理成书出版,即是这本极具影响力的小书 ——《生命是什么》。薛定谔在本书中探讨了量子物理学与生物学最新发现之间的关系,激励了年轻一代的科学家。因揭示 DNA 结构而获得诺贝尔奖的三人 —— 詹姆斯・沃森 (James Watson)、弗朗西斯・克里克 (Francis Crick) 和威尔金斯 (Maurice Wilkins)—— 都声称《生命是什么》在他们通向双螺旋之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薛定谔的知识焦虑应对知识焦虑,要主动出击,而非被动等待。
即使你知道,一切并没有准备好,也永远不可能准备好。
即使你知道,要冒着自己被看成是愚蠢之人的风险。
但你更知道,如果不主动出击,就永远无法摆脱困境。
1944 年的薛定谔,和你一样,面对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的迅速增长,决定主动尝试把已有的知识综合贯通起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于是有了这本《生命是什么》。
在本书中,薛定谔尝试用物理学和化学的原理来解释生物学,在学科之间搭建起桥梁,寻找不同学科知识的统一性、普遍性,探索生命的物质基础。
桥的建成,让更多人看到了希望,从而愿意尝试走到对岸,去开拓新的可能。
这些人中,就有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
在你主动出击之前,在你梳理自己已有知识的统一性、普遍性之前,可以看看当年薛定谔是怎么做的。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初读《生命是什么》今天看了下埃尔温・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薛定谔” 这个名字应该很多人都听说过,奥地利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发展了分子生物学。维也纳大学哲学博士。苏黎世大学、柏林大学和格拉茨大学教授。他提出了 “薛定谔的猫” 的思想实验。注意到这本书是因为华大 CEO 尹烨的推荐,上世纪中叶,原来做物理的一批大咖们纷纷转向了生命科学,这本书就记载了这个转折点的故事。最早的时候,在 1944 年就出版了这本《生命是什么》,之后至少有过不下五位诺贝尔奖得主讲到了之所以走上了他们后来的科学道路,并最终得以有一个大的成就,受到了这本书的一个点拨。当时物理上的几种力都已经研究清楚了,大家都很好奇到底生命是一种什么样的力,可不可能有一种全新的力,就藏在生命的遗传物质里。薛定谔开始通过物理的这种角度,用还原论的方式去思考生命到底是怎么样组织起来的。这本书的内容源于薛定谔在都柏林圣三一学院,对大约 400 名听众所作的一次公开演讲。本书展示了薛定谔这位上世纪了不起的物理学家对他那个时代生命的理解,要知道在那个时代,其实只有一小部分人开始明白量子力学,大家连遗传物质到底是我们今天的 DNA 核酸还是蛋白质,还差一年时间,更不用说 DNA 双螺旋的发现。但是薛定谔就已经把量子物理和生物学之间的一系列关系进行了对应的探讨,所以尹烨表示这是一部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前瞻性作品。薛定谔在书中对生命做了这样的定义,有生命的物体,会避免变成混乱和无序的状态。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万物都有向混乱和无序发展的趋势,一个炽热的铁块会自动将热量传递至周围的环境,让整个系统变得更加混乱;一滴墨水滴入一杯清水中,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滴墨水会变得越来越混乱,直至均匀地分散在整杯水中。这时,生命的特殊性就体现出来了,生命具有极其有序的结构,进行着极其有序的生命活动,并且可以通过繁衍,创造更多相似的有序个体。可以这么说,虽然我们的宇宙正在走向混乱和无序,但生命却在其中发展出了极高的秩序性。在物理学中,我们用熵来衡量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度,一个系统越混乱,它的熵就越大。宇宙的熵是在不断地增加的,而生命却在其中保持着低熵的状态。生命通过不断地进食,也就是新陈代谢,来保持低熵的状态。薛定谔认为生命作为宇宙的一部分,也有着不断熵增的自然趋势,生命的每一次呼吸,每一个动作,都在产生熵,正是这些熵将生命体一步步的带向死亡。为了维持生存,生命必须设法持续地摄入秩序,也就是负的熵。同时排放代谢废物和废热,以这种方式将产生的熵释放回环境当中。因此生物进行新陈代谢最根本的目的是摄入秩序,也就是说生命以负熵为食。太阳就是一个熵极低的存在,是地球最大的负熵来源,地球接受着来自太阳的太阳光,并将这些低熵太阳光转化为了高熵红外线,再辐射回宇宙当中。在这个过程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汲取了其中一部分负熵,高等动物则通过进食,获得原本存在于植物体内的负熵。而动物的排泄物虽然被大大降解,但其中的负熵仍有一定的余量,因此植物和微生物依然可以利用它。所以从根本上将,所有的生物都是靠汲取负熵来维持生存,而整个生物圈其实就是一个负熵传递的过程。薛定谔认为生命这种从合适环境中汲取负熵的天赋,与其所具有的的遗传物质有着密切关系,虽然遗传物质和宇宙中的其他物质一样,只是一团原子而已,但这团原子本身具有极高的秩序性,并可以通过各种物理和化学过程,来汲取环境中的负熵,最终十分严格地控制着各项生命活动。这本书中的很多观点都和我前几天看的《深奥的简洁》相似,有兴趣的人可以把这两本书结合起来看,可能会改变你的世界观。李录在他的《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中说,“人类的文明让熵减成为可能,由此宇宙不再只是熵增的,走向无序和沉寂的单向道路。”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薛定谔的哲学观书名是《生命是什么》,可是从生命的最小组成单位开始,实际上是在追问我们这些生命是 什么?从生物学的演化角度是什么?从物理学的角度是什么?这些其实是 宇宙观的一部分,是宇宙演化论的一部分(张岱年老师的分类),生命是宇宙演化出来的一种形态,相对于无机物和大分子有机物而言,是一个特别的而又无法预测的存在,这个里面,人类是生命的最高级发展形态!而意识的部分,则更加偏重认识论部分,科学的逻辑内涵,意识,感官,以及各种内部的矛盾!最后一段 “由于观察一定包含了感觉的成分,于是理论通常被人们误解为可以有效地解释感知,但实际上它根本没有办法做到这一点” 这似乎是作者的一种担心,他似乎看到了科学的弊端。或许正如 科学和宗教那个部分说的,东西方的思想要融合,才是未来!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物理学家对于生命的思考这本书是薛定谔的演讲集,字数比较少,按理来说阅读难度应该也比较低。但我还是读得比较艰难。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我在时间分配上的不当,还有一部分,是因为我对于物理学这一领域的认知甚少。但整本书读下来,还是有许多有意思的观点和视角。这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在我看来可以说是从量子力学的视角来叙述 “宏观的生命” 的存在。第二部分,在我看来可以说是从意识与思考的方面来叙述 “意识” 的存在,这一部分涉及了很多哲学思辨,感觉很难读懂。不管怎么样,物理学和生物学的交叉视角,还是很值得一读,值得去思考。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往前推进一小步,发现自己不懂的更多了1943 年薛定谔写了《生命是什么》,提出了几个观点:1,遗传密码信息存在于非周期的有机大分子中。此理论被后来的 DNA 双螺旋结构证明了其正确性。2,生命以量子规律为基础,量子跃迁可以引起基因突变。经常照 X 光,有引发基因变异的可能,这也是孕妇不能多照 X 光的原因。3,生命来自负熵。大多数人认为人之所以要吃饭是要补充能量,薛定谔认为不是这样,如果仅仅从能量的角度考虑,只要把房间的温度升高,就能将能量辐射到人体内, 而事实上不是这样。生命不停地产生熵,并逐渐趋于最大值 ——— 死亡,为了避免死亡,唯一的办法就是从环境里不停的汲取负熵。新陈代谢的本质在于有机体成功的消除了当它活着时不得不产生的全部的熵(或者说消除了部分?不是很懂)4,思想是有序的,而且只能置于知觉和经验之上。大脑是有序的,遵循严格的物理学定律,是高度准确的,知觉和经验是思想的资料。(不懂)5,关于电子跃迁。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需要外界提供额外的能量,这些额外的能量不小于低能级能量的 2 倍;高能级可以自发的向低能级转化,并辐射多余的能量。6,热寂是不会发生的,因为在真空中会不断地有粒子对产生,正粒子带正能量,负粒子带负能,正负粒子产生、湮灭,符合能量守恒定律。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