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1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帝国的覆没》

    纵观晚清历史,每当还有一线希望、还能控制一定局面的时候,清廷总是拒不变化;只到时机已逝、丧失了操控能力的时候,它才匆匆忙忙地被动 “变革”。但改革愈迟,所付出的 “利息” 也将愈大。然而清廷对此似乎毫无认识,一次次 “错失良机”,总是在下一个阶段才做原本是上一个阶段应做的事情,但时势已经大变,往往要求它变得更多。但它拒不 “付息”,不愿再多做一点让步和妥协,完全丧失了变革的主动权,完全是被 “形势” 推着走,改革的空间终于丧失殆尽,最终破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作者从文化、军事等方面分析了清朝最后六十年间的变化,深入的分析清朝怎么一步一步走向灭亡,而革命的种子是怎么一步一步的成长发芽,成长为撼动王朝覆灭的力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书是好书,但尾部太啰嗦了,尾部原文摘要太多。整体来说还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每当还有一线希望、还能控制一定局面的时候,清廷总是拒不变化;直到时机已逝、丧失了操控能力的时候,它才匆匆忙忙地被动 “变革”。但改革愈迟,所付出的 “利息” 也将愈大。然而清廷对此似乎毫无认识,一次次 “错失良机”,最终走向灭亡。纵览全书,有如自己亲身再经历一遍历史,在历史的那一个个十字路口,亲眼看着晚清每一次都选择了错误的方向,直到走向覆灭。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但是历史总是那么惊人的相似。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亡清者,清也

            清王朝的终局,是清廷、立宪派和革命派三方博弈的结果,其大背景是晚清权力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即财权、军权等的下放和绅商阶层的崛起。在近代的现代化转型中,清廷步步错失良机,导致主导变革的力量不断由上及下、由内及外,从体制内的核心层逐渐下移到边缘层,最后转到体制外,最终演变成革命。辛亥革命能够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立宪派的倒戈,掌握财权和地方影响力的立宪派是革命的有力支持者和推动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向上攀登或期望过高的集团和僵硬不灵活的制度是制造革命的原材料。所以,在能够扩大权力并在其内部放宽参与的政治体系中,革命是不可能发生的。也就是说,只有扩大政治参与,才能 “告别” 各种各样的 “激进主义”。揆诸史实,清王朝的崩溃其实是清政府自鸦片战争以来几十年或是被动或是错误的政策一步步造就的,使推动社会变革的主导力量不断下移,最终由体制外的力量主导进程,爆发革命。清王朝的覆亡,是它面对 “现代” 挑战时的总体性失败。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