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
450 怎么说呢,这本书让我觉得有点失望。用这本书里推出来的理论来说,技术就是一个有目的的系统,是要去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还是模块化的。那么这个其实与人类的底层逻辑是相通的,人本身就是有目的的,人的存在就是在不断的解决问题,而且人的思维是模块化的。也就是说技术其实就来源于人本身。数学看起来像是一个与技术完全没有什么关系,或者说是是技术催生的也好,是他催生的技术也好,但是数学依旧是一个模块化的结构吗?技术本身没有那么多好研究的,说的好像是技术在自己演化,其实技术不就是随着人类的演化一起演化的吗,没有人类哪里来的技术,你强行把技术剥离出来,又有什么意义……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技术的本质阅读梗概作者布莱恩・阿瑟是著名的技术思想家、经济学家,他涉猎广泛,又长期追踪和深入研究他认为唯一一个重要的课题 ——“路径依赖性”,是少有的可以称为既是狐狸型通才又是刺猬型专才的人,作为技术思想家,其重要贡献在于,根据他的思想开发了 Java 语言。本书不是技术发展脉络的历史馆,也不是技术具体案例的博物馆,而是直接讨论技术是什么、技术是怎么进化的、技术进化对人类社会发展有什么帮助等理论性、抽象性、根本性的大问题。关于技术的定义。作者对技术似乎作了三层定义:首先,技术是实现人的目的的一种手段;其次,技术是实践和元器件的集成;最后,技术是可以运用在某种文化中的装置和工程实践的集合。简单来说,技术作为人类实现自身目的的工具和手段,既是其他技术的集成产物,又是其他技术的组成元素。总的来说,技术由原有技术组成又共同组成新的技术。关于技术的进化。作者认为,技术从本质上来说是自创生的,是技术自己创造了自己;也就是说,技术并不是死的而是活的,有其自己的进化方向,也有自己的行事逻辑。至于技术进化规律,作者提出两点。一是组合进化,一项技术有其他技术模块组合而成又作为一种技术模块与其他技术模块组合成新的技术。二是捕捉现象,作者认为技术的本质就是对现象的有目的的编程,技术能够持续发现新的自然现象,并且带着特定目的去驾驭这些现象。总的来说,技术的进化既需要原有技术的组成支撑,又需要自然现象的源头活水。关于技术的作用。作者认为,新技术以不动声色的方式先对精神后对物质进行重构,创造着时代所有的重大议题和惊人巨变,经济是技术的副产品,经济从技术当中浮现,技术进化会引发经济进化。至于技术进化引发经济进化的具体路径,作者提出了两点,一是重新域定,在新的领域大刀阔斧开辟新的世界;二是标准工程,通过微小改进修饰美化旧的世界。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技术的本质,是极度的自然这本书站在了一个比较大的视野下,去分析技术的本质,包括工程学、生物学、经济学、科学哲学。技术自己在创造自己,大部分技术,都是从已有技术中建构出来的。技术本身又有循环的特质,为了解决老问题而采用新技术,新技术引起新的问题,新问题的解决又要诉诸更新的技术。技术最大的特点是组合,这就引出了技术的模块化的作用,将技术的构件模块化,可以更好地预防不可预知的变动,同时还简化了设计过程。但只有当模块被反复使用,且使用的次数足够多时,才值得付出代价,将技术分割为功能单元。在技术范畴内,域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某种形式的共性,可以定义为一个技术集群,对于这种集群或技术体,称之为域。工程设计是从选择一个域开始的,也就是选择一组适合构建一个装置的元器件,这个选择的过程,我们称之为域定。在一开始,很难将一个新领域称为一个域,它只是将一堆粗浅的理解和方法堆积在一起,此时它提供的东西很少,人们对待这个新鲜事物时,通常会很保守,需要慢慢适应。仅仅企业和人们适应新技术还不够,还需要新技术自身开始适应企业和人,这才到了相互有所成就的时候。从概念上看,生物学正在变成技术,从实际上看,技术正在成为生物学。技术的本质是迭代和繁衍,中间也涉及到突变和自然选择,因此,跟生物的本质是相似的。从创造新技术的角度来说,技术是对自然的编程,是对自然现象的合奏和应用,所以在最深的本质上,他应该是自然的,是极度的自然。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看待技术的神性视角在漫长的岁月里,技术都是自然而然地生长和进化的,人类的生活都在深刻地被技术的进化所塑造,而对于如何应对这种塑造和被塑造的进程,众说不一。阿瑟的视角非常独特,可以说他的独特视角为技术赋予了生命和灵魂,不仅让我们对技术这个物种的神奇产生敬畏,而且这种不那么理性自负地洞察,反而以退为进,让我们有了一种更为深邃的上帝之眼来重新看待这个物种,这种视角的转换是令人惊艳的。自私的基因作者的叙事逻辑其实跟阿瑟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可以看出,从尼采大呼上帝死了,人类如此深刻地陷入理性的自负当中,在机械宇宙的狂妄中前行的时候,经历了量子力学的冲击,经历了金融危机的震荡,而作者这种将人类从神坛拉下来,重新以一种敬畏的姿态审视技术,将会对我们如何看待技术以及如何更好地与技术相处带来颠覆性的改变,它是人类思想世界的新技术,尽管这种现象在最古老的人类智慧中已然存在。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理解技术对我来说,本书给我最有启发的几点是:1、技术从来不是完美的。由于技术的组合和进化都具有偶然性,因此现存的技术未必是解决当前问题的最佳手段,也许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可以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2、技术是有生命的,它可以自我组织,自行进化。这让我对” 搞技术 “这件事有了更多的敬畏感,提醒我不能局限在” 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上 “,而是应该适当的去关注不同技术之间的组合,去观察现有技术正在发生进化的路径。3、技术的发展是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性的。由于越经常使用的技术,越容易被固化成一定的模块,所以技术的发展往往会被这些固有模块所限制,在一个相对固定的路径上发展很长一段时间。比如自从苹果的 iPhone 对智能手机进行了定义,之后的智能手机几乎都是与 iPhone 的设计大同小异的路径上进行着演化,鲜有颠覆式的创新出现。也许很多年以后,未来的人类翻看我们这段历史,会对所有人都拿着一个方方的东西点来点去感到奇怪。但是处在我们这一代的技术,却只能沿着这个路径摸索向前。在技术领域,同样存在着” 创新者的窘境 “。最后,作者提醒我们,技术诞生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某个需求。但是技术也有可能反过来对我们产生” 奴役 “。所以,在这个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也许我们都应该记住作者在本书中最后的这段话:” 我们不应该接受技术使我们失去活力,我们也不应该总把可能和想要划等号。我们是人类,我们需要的不只是经济上的舒适。我们需要挑战,我们需要意义,我们需要目的,我们需要和自然融为一体。如果技术将我们与自然分离,它就带给了我们某种类型的死亡。但是如果技术加强了我们和自然的联系,它就肯定了生活,因而也就肯定了我们的人性。“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技术的本质》《技术的本质》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三部分:第一部分,技术是什么。也就是说,技术从本质上来讲具有什么特性。第二个部分,技术是如何进化的。也就是说,新技术是怎么产生的。第三个部分,技术的进化怎么推动了经济的进化。也就是说,活生生的技术是怎么让经济启动了自身生生不息的繁衍。不论你认为技术控制了人类的生活,还是认为技术服务了人类的生活,这两种观点都对。没有技术就没有人类,反之,没有人类,技术的存在也就没有意义。人类需要的不只是经济上的舒适,人类更需要挑战,需要意义,需要目的,需要和自然融为一体。如果技术将人类与自然分离,就消弭了人性;如果技术加强了人类和自然的联系,就确立了人性。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我愿意在这里与你分享:佛陀与上帝,居住在计算机的电路里,或者周期转动的齿轮当中,就和他们居住在群山之巅,或者是盘坐在莲花上,同样舒服。可以说,技术是自然的拓展,是人性的拓展,是更深的宇宙法则的一部分,了解了技术的本质,你才能掌握未来。加拿大自然录音大师 Dan Gibson 的 Nature’s Path(《自然之路》)的音乐很适合本书。他从小就生活在尼亚加拉大瀑布附近的农庄里,度过了亲近自然、释放天性的童年时光。长大后,他选择了把记录大自然最本真的影像和声音作为一生的事业。自然带给人类的天性和无穷奥秘,是我们创意的源头,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本源。祝福你能够追随天性,保持本真,获得更深的洞察和源源不断的创意。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最近除了看《技术的本质》这本书外,也在看商业案例相关的内容,相对来说,《技术的本质》这本书枯燥了一点,读完大部分忘了,印象比较深的只有两点,一个是标准工程,一个是技术、人和自然的关系。1、标准工程书中提到,标准工程是执行一个新项目时,在已知可接受的原则下聚集方法和设备的过程,是对已有技术的新的计划、试制和集成过程。我的理解技术大部分时间其实是选择和组合一个个标准工程组件,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大部分时间,做的都是对标准组件的微改进,只有在必要的情况下,才需要一项全新的设计。当这样的标准组件越多,通过排列组合技术适用的范围就越广。这让我想到商业领域因为标准化而形成的规模效应。有一次和朋友去桂林阳朔旅游,那边的特色美食是螺蛳粉,但是螺蛳粉却不是每个人都爱吃的。我和朋友都不爱吃。一开始朋友还担心吃什么,到了之后,朋友兴奋的跟我说,没事,饿不死了,附近有 KFC。KFC,麦当劳,因为它把食材和制作工艺标准化了,所以你在全世界吃到的口味都差不多。不能说这口味所有人都细化,但是只要喜欢的人,去哪一家店里味道都一样。对 KFC,麦当劳来说,标准化的作业,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得他们能够以极大的规模发展起来。这两家是海外的品牌,国内也同样有,奶茶店就是一个标准化程度很高,能够迅速扩大规模的例子。但中餐就不一样了。烹饪方法里会说大火爆炒,适量盐,但什么是大火,什么适量,全凭借厨师掌握。不同厨师做出来的菜都不一样,所以每个地方都产生了不同的菜系。杭州有外婆家,合肥有泸州太太。凡是从食材到上桌依赖厨师的,就很难标准化。如果一件事情没法做到标准化,那么它的它的效率就提升不了,效率提升不了,那么这个事情就没法规模化。再联想到管理,管理者大部分做的事情是在处理常规以外的特殊情况。常规的情况大家见多了,已经有成熟的方案,不需要管理者处理。管理者做的就是处理那些边界以外的特殊情况,以及将经常出现的边界以为的情况纳入到标准化的处理方案中,是一个「处理特殊情况」-> 「纳入标准化处理」的循环。2、技术、人与自然在本书的最后,作者写了一段话:技术是对自然的编程,是对自然现象的合奏和应用,所以在最深的本质上,它应该是自然的,是极度的自然,但它并不使人感到自然。我们不应该接受技术使我们失去活力,我们也不应该总把可能和想要划等号。我们是人类,我们需要的不只是经济上的舒适。我们需要挑战,我们需要意义,我们需要目的,我们需要和自然融为一体。如果技术将我们与自然分离,它就带给了我们某种类型的死亡。但是如果技术加强了我们和自然的联系,它就肯定了生活,因而也就肯定了我们的人性。最近元宇宙比较火,很多人觉得这是科技的未来。但是我对这个未来不能说悲观,但至少不乐观。如果这些技术真的实现,那么意味着,我们把自己感官的大部分功能,都交出去了。VR 很可能控制了你的视觉、听觉、触觉,也许有一天还有嗅觉和味觉。换句话说,某一天我们的生活可能是被哪些 VR 的大厂所控制,那时候,我们还是充满活力的吗?《黑客帝国》有一个场景,讲的就是一个来自锡安的活生生的人,体验了虚拟世界的美好,忍受不了真实世界的贫瘠,而叛变给了机器,并且希望清除他的记忆,让他活在虚拟的世界中。现在的元宇宙,可能正在打造另外一个黑客帝国。科技越丰富,人的智商就会越退化,人的精神就会越空虚。未来的技术到底会怎么样?我不知道。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对于技术演进发展的宏观理论体系探索结合技术组合、经济市场需求、生物进化到最后回归哲学,对技术的本质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定义和发散。1. 技术层面,各项定义比如集群、域、程序等都在计算机程序本身的狭义定义上作了扩充,对于技术编程人员已有认知思维是个挑战。体系的架构类似于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核心是组合和分层。从物理到数据、到网络、到运输、到应用。因此我更容易接受把这里的技术理解为产品。域和集群等迁移理解为为平台、产品生态圈。层与层之间要考虑的灵活、分割以及标准化等也符合计算机网络的要求。2. 经济领域,技术市场的演进符合经济学构建的市场供需理论。"经济是技术的表达" 对于创新产品的解决方案撰写、专利等技术问题提供了宏观面上的思维结构启发:知识链接(递归)+ 组合 === 解决方案 + 产品。3. 作者提出技术是对现象的编程,改变的发生导致在经济领域,技术和经济互相影响和改变。创新总是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案出现,必须持续不断的对新技术进行投入和打磨才有可能实现最大经济效益时期。4. 作者从新技术的出现现象引出技术同生命体一样,进化和生物进化没有本质的差别。个人理解为因为一切技术产品都满足于人类需求问题,都伴随着人类活动进化的历程。技术的走向也是企业的走向和人本身的走向。5. 在最后,作者从概念的推演提出生物学正在编程技术,而技术正在成为生物学。从技术演进的宏观上支持强人工智能,也提出了如何看待技术高速发展的带来的矛盾心里:技术如果不是人可以控制的工具。提出人来应该区分技术奴役和技术拓展,技术应该加强我们和自然的联系,肯定生活,肯定人性。这是一个选择的哲学问题。比如如何看待大数据精准推荐也可以是一个选择问题。小巧合:在最后作者引用了罗伯特波西格的文字正出自于本季度计划的下一本书《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推荐给创新业务的人员看,尤其是产品和方案人员,作为技术科普的思路参考。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