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2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晚年黑洞

    在人类普遍乐观不断长寿的今天,身轻力壮的人开心的在谈论人生寿命能到 120 岁, 应该好好看看这本书,人过了 85 岁如同老爷车,再如何保养也浑身不舒服了,到 90 岁都会 “返老还童”。作者(1952 年生人),母亲(1921 年生人), 2001 年被通知罹患阿尔茨海默症,15 年后才离世。作者是老人的 二女儿,兄妹三人,妹妹在日本,母亲去世时 95 岁的父亲还健在,“久病床前无孝子”,常年的看护更是一段艰辛的旅程,本书是作者 15 年陪伴母亲的日记点滴。在城市化的今天,养女儿比儿子强,15 年家里的操持主要是女儿,儿子面对家庭琐事会更加无所适,那一代老人幸运的是子女多,而且 06 年的北京保姆还是 1000 元工资,现在特护要上万元,而且已经普遍年龄偏大,人手短缺,最主要的是全程护工不可或缺,不要说阿尔茨海默症,就是各种脑梗的偏瘫,对独生子女家庭都是难以承受的。本书给我们的提醒的是长寿要有限度,作者 的父亲比母亲大 10 岁,从母亲彻底失智后 10 年,可以看出老两口生活完全没有乐趣,只是无奈的苟且,母亲长期瘫痪在床,父亲 也是难免浑身病痛,苟延残喘对自己和子女都是折磨,珍惜眼前,好聚好散,80 岁 之前交代好后事,找到可托付之人,接受要死亡的现实,优雅面对死亡是人生最后一课。

      4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本书是作者聂晓华女士陪伴罹患阿尔兹海默病母亲的日记。患病十几年,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失去方位、失去记忆,甚至失去语言、行动、思考能力,病人遭受的折磨令人心碎。陪伴十几年,照顾病母、抚慰老父、顾不了自己的小家,女儿的耐心付出让人感动。读完本书,有两个问题浮现于眼前。一、如果自己老年之后不幸患此病,该怎么应对这折磨?二、如果家人不幸得此病,我能耐心包容如作者所述吗?遗憾的是,这两个问题我都没有答案。因此,也愈加佩服作者一家人。患病的母亲身体原本虚弱,用自己坚韧的生命力扛过一难又一难。分身无术的作者,用爱心和包容度过了一关又一关。就像推荐序中所说,这本书其实是作者的私人日记,说的是家事,从这本书里也看不到治病的良方奇药、灵丹妙招,这不是一本奇迹之书。可是,书中所记的一件件琐碎的日常,一桩桩实在的烦恼,读者自然代入其中,仿佛也与作者一家一起进行了一场历练。合上书,我们对自身、家人和生命的认识都更深刻了,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了。感谢作者!祝福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平实深刻而感人

        ’生别离‘的书名贴切而扎心。 对于挂念著日渐老迈的父母的子女,好像点上了一盏小灯,让前面未知的道路的轮廓更清晰了些。阅读的心境由憂心到渐渐釋然。作者对于生命本质的分析也发人深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亲人老龄的感受

          吴先生评 4 星,我的评分标准低。几次看得泪眼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非常时期的亲情守护!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了解了病程,以及家人照顾病患的辛劳与精神上承受的压力,把照顾患病亲人看作一项工作,平静应对。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