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刘颋颋著.《这样和孩子相处:给孩子足够好的原生家庭》
【格式引文】刘颋颋著。这样和孩子相处:给孩子足够好的原生家庭。人民邮电出版社.2021:9. 得到电子书:https://d.dedao.cn/Ds3RXstxExhfjnwR 希望通过本书和大家一起探索每个人自身这个小空间的内在逻辑,同时也一起探索我们养育孩子、培养亲子关系这个大空间的内在逻辑,从而更好地和孩子相处。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个人的内在空间有怎样的特点,以及亲子关系中的空间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根据孩子成长阶段的不同,给大家讲述一些家庭故事,在这些家庭故事中,因为父母没有很好地整理自己的内在空间,没有解决自己内心的冲突和矛盾,所以没办法在内心腾出一个足够容纳孩子的空间,没办法给孩子提供一个适合其成长的环境。第三部分,讲述如何改善和发展父母的内在空间,我们将会寻找新的资源,重新 “养育” 自己,让自己的内在空间变得更稳定、更舒适,让自己有新的机会获得高质量的生活。第四部分,探讨养育孩子的有效方式,也就是怎样建立一个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亲子空间。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足够好的原生家庭,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原生家庭”,这是现在的年轻人用来介绍自己的高频词。网上常有人悲慨,“我所有悲剧的根源都来自于原生家庭”,也常有人喜叹,“原生家庭是我成功的基石”。原生家庭对孩子的不同影响恰恰彰显出它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它像房子一样包裹着孩子,好的原生家庭是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反之则可能成为孩子痛苦的来源。那么,什么样的原生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是足够好的?针对这个普遍的社会之问,深耕临床儿童及青少年治疗的刘颋颋博士在《这样和孩子相处:给孩子足够好的原生家庭》一书中提出了 “空间育儿法”,合理打造原生家庭中的养育空间,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还能够让家长受益。父母要构建自己的内在空间教导孩子的前提是教会自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有足够好的内在空间,孩子才有条件形成足够好的内在空间。父母的内在空间,应该拥有以下两个核心特质:第一,独立性,拥有自我,保持独立个性。我和作者都极力反对一句话 ——“一切为了孩子”,父母是后天赋予我们的身份,在成为父母之前,我们首先是自己,要拥有自己的内在空间。书中提到一位抑郁症母亲,她在养育孩子时受到外界期望的严重影响,整日只担忧胎儿的健康状态,害怕胎儿受到伤害,完全忽视了自己,导致失眠频发,焦虑难安,情绪与身体都受到了极大的破坏。这位母亲的内在空间被极度压缩,作为女性、成人的一面被踢出她的生活,只剩下母亲这个身份带来的责任与义务,这样畸形的空间伤害了她自己,也对孩子不利。所以,内在空间必须要体现人的自我价值和存在意义。如果这位孕期母亲能够享受生活的乐趣,给自己安排好想做的事,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唯一存在原因,她的内在空间会安心、舒适许多。第二,丰富性,吸纳资源,持续优化自己。父母的内在空间是需要成长的。成长可以来自于对外界资源的吸纳,父母接收书本、视频等多方渠道、多方主题的知识与经验,内审、反思自己。就如读这本书,他们可以从书中吸纳观点,了解实例,掌握新的养育方法,优化自己原先的养育理念,进而合理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看历史剧,他们可以从剧中了解过去,定位现在,在春秋笔法中提升洞察力,形成更细致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并传承给孩子。这些知识增强父母的应对能力、创造力和生命力,也为教育孩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长也可以来自养育孩子本身的过程,孩子的反馈可以让父母获得养育自我的机会,与孩子共同成长。构建孩子的内在空间父母的言行举止和思想观念是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孩子的内在空间要完成从无到有的构建离不开父母的帮助支持。首先,要做到共情孩子。“鸡娃” 教育横行的当下,孩子自己的想法被家长不断忽视,“他就是一个孩子,他懂什么?”“他不明白,我们做的都是为了他好。” 诸如此类的言论让部分孩子换上了焦虑症、抑郁症,心理问题不断加重,甚至在冲动之下做出无法挽回的悲剧。本书中,作者提出两个破局之法:一是要理解孩子,充分了解孩子的特性和需求;二是要和孩子共频,设身处地与孩子共情。其次,要建立分享关系。书中举了一个小男孩的例子,作者从这个受到外界极大压力的小男孩讲的故事中听到他希望被理解的心声,得到男孩的分享,也分享自己,在分享的过程中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重视、被需要、被理解,会使亲子关系更亲密。再次,要设立规则制度。从国际上的一些事件可以看出,“绝对自由” 只会招来灾祸与苦难,书中提到的规则是在平衡约束与自由基础下的产物。其中有一句话言简意赅:规则,可以帮助孩子认识真实的世界。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规则?作者提到多种管教方法,让孩子在不产生排斥心理的同时,又能规范自己的言行。最后,要做好引领发展。孩子的身心成长是不会停止的,这也意味着他们在遇到困惑与挫折时可能会一时失察走上弯路,在孩子的发展轨迹中,家长应该敏锐发现孩子的迷茫状态,给予积极正向的引导。此前的青少年自杀案、大学生杀人案等诸多案件,其犯罪者都在前期表现出痛苦不安的精神状态,只可惜家长未加以重视。本书的设计也匠心独具,作者在每一章节的最后设置了反思空间、发展空间、养育空间,发出了一系列与章节主题相关的提问,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反思和内省,回答提问的过程是找到家庭现有问题过程,章节的内容则是解决办法的来源,阅读的收获立刻就显现了。《这样和孩子相处:给孩子足够好的原生家庭》的结语中提到:“期待大家能够对自己的内在空间、对孩子的内在空间保持持续的好奇心,尝试探索和理解它们。” 希望大家在读了这本书后,能够拥有新的看待自己、教育孩子的角度,给孩子一个足够好的原生家庭。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作为父母,是你新阶段的开始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如何与孩子更好地相处,这个关键点就在于原生家庭。要想解决原生家庭的问题,其实是可以在现在的自己身上去寻找答案的,因为我们都是过来人,也是从孩子到现在成为了孩子的父母,那当我们小的时候,自己的家庭又是怎样的呢。或者说,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我们小时候所经历的事情,我们的父母又是怎样去应对的、怎样去和我们沟通的。当你回想过这些之后,你就会知道你现在应该要如何去做好父母这个职业了。在书里的第一部分,有这样一句话,对我感触是特别大的,那就是当我们成为父母后,应该是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一个过程,而不是说着什么为了孩子我牺牲了多少这样的话。我们应该要感恩孩子的存在,他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一个新的阶段,不管是对于孩子来说,还是你的身份来说,都是一个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里,作为父母,应该要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更有动力去完成自己的目标与梦想。这才是你作为父母这个角色需要去做的事情。我们这代人,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我们经历过的那些悲伤的故事,就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再重走一遍了,现在已经不是那个什么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时代了。虽然现在的孩子还是得各种学习,依旧压力很大,但是我们应该要想想该怎样为孩子去减负,这个减负更多的是来自精神层面,如果想要让孩子变得更好,那么我们在这个层面就不要过多的干涉,不要给孩子压力,毕竟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毕竟家长也需要独立的空间,我们都需要喘口气,而不是一天到晚只想着如何打鸡血。只有我们自己先成长了、先变得优秀了,才能让孩子处在一个舒适的成长环境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感到轻松自在,才会绽放出不一样的惊喜。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这样和孩子相处》:掌握空间育儿法,给孩子更好的原生家庭一个六七个月的孩子和妈妈面对面坐着,玩着平时很普通的游戏。一开始妈妈笑得很开心,母子互动也很多。很快,孩子把头偏向一边,不再看妈妈,甚至把小手举起来挡在自己和妈妈中间。妈妈感受到了孩子的情绪,于是身体慢慢向后撤,逐渐收起脸上的笑容,动作和声音也缓缓停下。不一会,孩子又把脸转向妈妈,并且朝着妈妈伸出手臂,希望和妈妈开始新的游戏。妈妈立即回应孩子,开始和孩子进行新一轮的游戏。这是一段两分钟的婴儿观察录像。录像中妈妈和孩子的表情完全是同步的,孩子兴奋的时候,妈妈很愉快,孩子想跟妈妈保持距离的时候,妈妈也会平静地给孩子留出空间。可见,孩子也有感到累、厌倦的时候,也需要独立的空间休息、调整身心,这时候会很自然地表现出对父母的拒绝。当孩子有需求的时候就会主动回来和父母交流,如果父母的内心是安全的、稳定的,那么就会平静、坦然接受并理解孩子的需求。因为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稳定的,值得彼此信任的。上面这段录像是《这样和孩子相处:给孩子足够好的原生家庭》(以下简称:《这样和孩子相处》)一书中刘颋颋老师分享的一个小故事。刘颋颋,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督导级心理咨询师。长期从事精神分析流派下的儿童及青少年咨询,在儿童及青少年治疗的工作中沉浸了 10 余年,咨询时长超过 8000 小时,积累了多达 1000 个咨询案例,对育儿方法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在《这样和孩子相处》中,刘颋颋老师提出了 “空间育儿法”,并阐释了如何利用空间的概念,正确处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不仅能改善和发展父母的内在空间,陪孩子一起成长,并有能力为孩子提供足够好的原生家庭,成就自带光芒的孩子。01 父母的内心要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容纳孩子生活中,房子是容纳我们客观主体的一个空间。其实,我们的内心世界也可以看作是一个 “房子”,它可以容纳我们各种心理活动、情感体验。我们和孩子、家人、朋友之间的关系也是由一个个 “小房子” 构成,容纳着每一份关系中的彼此互动。作为父母,我们的成长经历、生活场景、空间大小等都在塑造我们的内在空间。我们的成长经历会形成一些隐藏在潜意识中的内在逻辑,比如,父母小时候学习很好,而孩子每次成绩却不理想,父母就会忍不住说:你怎么就不像我小时候呢?孩子学习不好也许是学习方法不正确,但是也有可能父母希望孩子能实现多年前被压抑、被隐藏的潜意识。这些父母小时候就是学霸、众人眼里的乖孩子,内心可能也会有一种冲动。其实自己内心并不想那么努力,本身也想做一个自由自在、时不时调皮捣蛋的孩子,只是这些冲动被自己压抑在心底了,当他们成为父母和孩子相处的时候,多年前被压抑的潜意识就被自己的孩子实现了。 如果父母内心被各种负面情绪填满,整日被过往的创伤占据,就没有办法养育和理解自己的孩子。只有当我们自己的情绪稳定,发自内心愿意去理解孩子的需要和感受,这样才有可能实现亲子间的良性互动。02 孩子,一个独立的生命体不论是小婴儿还是成年人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有他自己独特的生理节奏,性格特质等,在情感体验上有他特定的需要。就像我们每个人的房子一样,需要针对个人的用途或者个人特点需要,把它装饰成不同的风格,每个人的内在空间也是不同的,也要去体会他不同的情感需求。但是由于孩子生活不能完全独立,需要依赖父母,其内在空间也像父母的大房子里套着的小房子一样,特别容易被父母忽视,父母经常忘记自己的房子里还有一个独立的小房子也有他独特的需求。人都是社会性的动物,任何一个人都不能脱离社会单独生存。因此当我们强调个体的独立性时,也要看到个体是社会的一部分。在和他人建立联系和保持独立性之间,需要保持一种平衡和灵活性。正如人在自由与规则之间必须有一个平衡点一样,不能无限制的自由,也不能毫无自由完全限制。任何人的心理空间也需要在 “开放” 和 “界限” 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需要在这个维度上保持平衡,并且允许其灵活变化。有时孩子需要和成年人沟通交流,获取信息、支持、鼓励和关怀,有时孩子也需要一个独立的空间,保持我自我独立性。在保持独立性与符合社会一致性认同之间取得一个平衡点。那么孩子的言行举止需要在遵守社会规则,符合家庭文化的前提下保持自己独特的个性。允许孩子拥有独立的空间,实现独立自我的价值。当我们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观察和理解的时候,一些我们看似无法突破的困境,无法解决的亲子冲突也许就就能找到新的突破点。03 找到父母和孩子平衡相处的点:共情什么是共情?就是当孩子情绪崩溃的时候,父母首先要自己能保持情绪稳定。当孩子哭泣的时候,父母先让自己放松、稳定下来,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主动去容纳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去稳定情绪、放松自己。父母就像一个巨大的柔软的厚垫子,从下面把孩子托住,帮助孩子从高的情绪点上安全降下来。把孩子作为亲子关系空间的核心,感受孩子的需求,父母的反应也要尝试主动去适度引领孩子的情绪。
认识孩子的独特气质对孩子的共情,除了要能够识别孩子的情绪和需求,还要符合孩子天生的气质。有的孩子天性安稳,喜欢和人建立亲密关系,有的孩子天性敏感,更喜欢有一定的个人空间。孩子的气质没有好坏之分,重要的是父母的 “养育空间” 能够与孩子天生的气质相匹配。因为孩子的气质是天生的,没有办法改变,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找到更适合孩子的方式去养育孩子。
选择与孩子年龄适配的方式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对自己的情绪有不同的感知能力和不同的理解能力。当我们尝试与孩子共情的时候,要考虑选择与孩子年龄相匹配的方式。共情包括不同的层面:001 身体层面的共情前文讲到的婴儿观察录像中,母亲通过观察孩子的动作,理解孩子的需要,并通过改变自己的身体动作回应孩子。比如,孩子哭的时候,父母会很自然地把孩子抱起来,轻轻地拍一拍,并用轻柔的语言安抚孩子,这些都是身体层面的共情。002 情绪层面的共情看电视的时候,里面的角色如果在哭的时候,我们就很容易被他们的情绪带动而伤心,这其实就是一种共情。当看到别人悲伤的时候,自己也会有一些悲伤的情绪体验,看到别人兴奋、开心的时候,自己也会忍不住嘴角上扬,这是我们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即情绪层面的共情能力。003 思维层面的共情刘颋颋老师在《这样和孩子相处》中分享了一个女孩的故事:女孩考试超常发挥进入重点高中,但是入学后成绩几乎垫底,导致自己压力倍增,她认为自己的能力有限,考上重点纯属运气,面对众多成绩优异的同学,慢慢产生了焦虑、抑郁的情绪。但是在开解女孩的时候,作者站在女孩的角度说,我感受到你仿佛被逼到了死角,想退,又害怕家人失望;想进,却很担心自己真的没有能力。你认为别的同学基础都比自己好,学习能力也比自己强,由此产生沉重的学习压力,并为此感到焦虑、绝望。这就是思维层面的共情。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内心想象成一个 “容器”,将孩子的情绪容纳进来,然后尝试理解它、体验它。而我们自己又像一面镜子,可以将体验到的内容反馈给孩子。这样一来,慢慢的,孩子就能学会逐渐容纳自己的情绪,理解并有能力去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这样情绪管理能力将会让孩子受用一生。我们常说,育儿亦能育己。如果提升了孩子管理情绪的能力,我们也会相应提升共情自己、共情他人的能力,不仅会改善自己的情绪状态,更有助于提升与他人关系的品质。 在刘颋颋老师的《这样和孩子相处》中,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真实的家庭案例,剖析父母和孩子产生冲突与矛盾的内在原因,并告诫我们:作为父母,在养育一个新的生命的同时不要忘记自我发展和自我成长,只有不断 “养育” 自己,才能让自己的内在空间更稳定、更舒适,我们才能够在这个空间里为孩子留出一个特定的空间满足孩子的成长需要,给它们独处的空间,也随时欢迎他们与我们交流。这样我们才能获得一个高质量的亲子关系,给孩子创造一个足够好的原生家庭。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