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2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后启示录科幻,废土流的鼻祖。一座修道院,三个故事,一个历史圆环。科幻从前并不是能登上大雅之堂的门类,一个好故事很多人都能写。但能写出故事之外的东西,一种哲思、一种启示、一种历史的倒影,一种超越时间的思维方式比一个酷炫的点子更有魅力,也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本书想要表达的思想的确发人深省,也有深度。但个人阅读下来,觉得从文字表达性来说,可读性欠缺,缺少引人入胜的情节、跌宕起伏的冲突,而且感觉文字比较啰嗦,完整读下去很需要耐心以及对作者文字风格的欣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所修道院,因老成低调的策略和虔敬质朴的热情而崛起,又在知识与信仰、红尘入世与遗世独立的两难中卷入纷争,并最终在历史循环的原点复归苦痛与灾难,承担起希望与责任。这本小说我读着读着,才逐渐感受到它的博大深沉,在一眼可望尽头的宿命中,始终保持着一种殉道式的执著坚定和斯多葛派的平和宁静。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日一书:《莱博维茨的赞歌》。人类反复遭受苦难,是因为反复忘记苦难。弗朗西斯修士对这则 “警告” 的内容有些困惑,但觉得还是完全不碰这扇门为妙。古人那不可思议的精妙装置可不是能随便碰的,这是很多开凿者用生命证实过的。他曾见过山地异教的一位巫师脖子上挂了一串这种小管子作为仪式项链。山人认为它们是 “神之部分身体”,而传说中的分析机是山人所崇拜的大智慧神。据他们讲,巫师只要吞下一根管子,就能做到 “永无过错”,从而能在山人之中树立不容争辩的权威。据说上帝想要试探人类,因为他们已经变得和诺亚时代一样,傲气冲天。上帝命令那个时代的智者,其中包括莱博维茨,让他们研发一种地球上从未出现过的破坏力极强的战争武器,这种强大武器的内部暗藏了地狱之火。上帝派这些智者将武器送到各国国君手中,并对每位国君说:“因为您的敌人拥有这种武器,所以我们将其赠予您,这样他们知道您也拥有这种武器,就不敢争斗。请相信,您的敌人如今将畏惧您,正如您畏惧您的敌人一样,没人会发动我们制造的这件可怕的武器。” 但是国君们将智者的话抛在脑后,各自思量:如果我发动得足够快速、隐秘,我就能在他人睡梦中将其消灭,没有人会反击,地球将是我的。身着简陋修士服的弗朗西斯修士,从未如此刻这般,深觉自己的渺小。仪式开始前他就跪在庄严的大教堂中静静等待。看那庄重的举止,那色彩的盛宴,为仪式做准备的隆重序曲,已经充溢着礼拜的庄严氛围,让人不禁心生期待,重大之事即将发生。笼罩了几代人的黑暗终于结束,照耀几代人的光明终将到来。他们称之为公元 3781 年 —— 希望是和平之年。他们一边唱歌一边把孩子托上船舱。伴着那支古老的太空船夫曲,他们帮孩子一个一个爬上梯子,奔向修女的怀抱。他们起劲地唱啊唱,驱散孩子们心中的恐惧。随着地平线处一声轰响,歌声戛然而止,最后一个孩子被送入船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类文明的挽歌

            被誉为科幻史上的巨著,实则是一部人类文明的挽歌。它哀而不伤,只是非常冷静客观地白描,人类从一次次的对抗、战争、灭亡、重建的过程中,并没有学会真正的文明。作者笔下的莱博维茨修道院,在三个纪元 / 故事中,一直在保留人类文明。然而,牧师修士们将象征文明的档案和记录 一直尘封、束之高阁,直至送往新的外太空人类家园,真的就是在保护它么?以及,人类文明的保护者、传承者,是科学家,还是教徒?而第三个故事的结尾 “灭亡”,和第一个故事的开头” 重生 “,形成新的呼应,似乎人类永远走不出这个宿命的轮回。作者甚至都没有详细描述过任何一场战争的场面,只在每个纪元 / 故事的结尾,将一群秃鹰、鲨鱼写到现场,让它们非常快速地将战争的腐肉吞噬。查了下作者的生平,原来是在二战中,作为飞行员,米勒曾经执行过轰炸藏有人类历史艺术珍品的修道院(后来被发现,艺术品被转移,甚至包括乌菲齐美术馆的馆藏品)。这导致他漫长的余生,都活在战争的心理创伤中,甚至最后饮弹自杀。早年的这部著作,也成为他解剖自我的深刻反思。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