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3
44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百字书评——系统&细致

    作者以自身从第二大脑收获的成果为基础,融合了收集到的各类成功人士的外挂经验,把第二大脑系统而又细致的展现在读者面前,简直可以说是手把手的教学了,虽然其中很多方法我个人也在应用(当初是自己摸索出来的),但还是有可以借鉴和提升的部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专注连接与调用

      我对于科技工具的看法,其实一直是处于矛盾之中。一方面享受其带来的便利,另一方面我又时常抱持着戒备的心态。时常要提醒自己不要过度依赖和沉迷于科技工具,担心如果让科技工具替我完成太多任务的话,自己将会失去许多的能力。然而,在读完《笔记的方法》与这本《打造第二大脑》后,我确实改变了自己之前的看法。作者在书中提到,我们可以借助科技工具构建一个管理知识的个人意识系统。这个系统,可以称之为我们的第二大脑,它有助于我们更有效地记住信息、整理和表达想法,并提高我们调取信息的能力。如果我们能善加利用科技工具构建第二大脑,将能得到许多好处。例如,第二大脑可以让我们减轻记忆的负担,节省寻找和搜索的时间,并且容许我们更容易地在各种信息之间找到相关性。第二大脑可以帮助我们随时记录自己的创意点子,使我们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最具创意的作品中,并帮助我们将个人的知识转化为收入和机会,进一步拓展我们的个人成长与发展。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对抗信息超载的必读书

        在本书出版之前,书中有关信息分类的方法 PARA 已经影响了国内很多笔记爱好者,少楠在《笔记的方法》也坦言是在蒂亚戈・福特这套方法的基础上改造出适合自己的知识管理方案。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信息的捕捉、整理、提炼和表达(书中概括为 CODE 模型)的四个环节都提过有影响力的方法,这归功于他多年思考并传授知识管理的课程。为了不再被碎片化信息困扰,切不可把此书也当作一本随便的读物。

          3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可以改变人一生的书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开始记笔记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也许你没有记笔记的习惯,或者没有正确的记笔记的习惯,但是没关系,看完这本书,开始按照书中的理念践行就是了。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一个是 PARA,另一个是渐进式归纳法。前者解决的是笔记如何分类的问题,后者解决的是笔记收藏癖的问题。PARA 法的精髓在于,用流动的观点对笔记进行分类,一条笔记,甚至一个文件夹,不会一成不变,而会随着工作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笔记和文件夹流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工作生活流动的过程。渐进式归纳法,解决的是收集了这么多知识,却并没有真正掌握这些知识的问题。只有对每一条网络上剪藏的信息认真阅读、标注、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条笔记才真正成为你的笔记。这本书讲的是个人知识管理,但是个人知识管理,首先是个人管理。有那么一句话讲的好,道理都懂,还是过不了这一生。这本书中所讲的道理并不是什么新鲜的理论,但是真正能够做到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包括我自己。没关系,只要从现在开始实践,就够了!在 2023 年即将结束的时候,遇到这本书,是我的幸运!

            2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你花很多时间读书、上课、学这学那,需要的时候却脑袋宕机,想不起来?电脑、手机、阅读器,你都用,文章、图片、视频,你都看,但总是记了这个、漏了那个?正在执行的项目,有太多数据要整理、太多信息要分类,你找不到头绪也抓不住重点…… 这样的痛苦,个人知识管理专家蒂亚戈・福特特最清楚。他曾被中学老师评定为 “注意力不集中” 的学生,也曾在大学三年级因不明疾病而短期失忆、脑力退化,但他在患病的过程中,将厚达数百页的病历和医嘱转化成数字档案,储存于家里的计算机,好随时搜寻、重新整理、加上批注和分享。经疾病磨练后,他练成一套名为第二大脑的数字知识管理系统 —— 你不再须把所有细节记在大脑中,而是将最珍贵记忆、想法与知识储存在第二大脑(你自建的数字知识库,即档案、文件夹或云端硬盘),随需取用,助你完成工作、经营事业、管理生活。具体要如何使用第二大脑呢?福特独创简明且符合直觉的 PARA 系统,将信息根据用途分成项目(Projects)、领域(Areas)、资源(Resource)和存档(Archives)四大类,以及 CODE 法则,将整个知识管理过程浓缩为抓取(Capture)、组织(Organize)、提炼(Distill)和表达(Express)四个步骤。跟着福特一步步打造第二大脑,第二大脑将成为你最好的助理,也是最有用的思维工具,使你能够达成渴求的任何目标。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怎么记是个问题

              是否也和许多人一样,常常在不经意间遗忘了某些要事,并为此深感苦恼呢?也许你在某次高谈阔论中抛出了某个令人惊艳的观点,却在需要援引案例支撑时陷入语塞;也许你在某次通勤或旅途中构思出了某个绝妙的想法,却在抵达目的地时忘得一干二净;也许你在某篇文章或某本书中领悟出了某个深刻的启示,却在试图重温回味时脑子里一片空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你是否也和许多人一样,常常在不经意间遗忘了某些要事,并为此深感苦恼呢?也许你在某次高谈阔论中抛出了某个令人惊艳的观点,却在需要援引案例支撑时陷入语塞;也许你在某次通勤或旅途中构思出了某个绝妙的想法,却在抵达目的地时忘得一干二净;也许你在某篇文章或某本书中领悟出了某个深刻的启示,却在试图重温回味时脑子里一片空白……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上述经历对于我们来说可能会变得越来越稀松平常。各种光怪陆离的人生建议 —— 以启智、养生或是祈福之名,潮水一般地向我们涌来。海量的书籍、播客、文章和视频,常常令我们应接不暇。然而,在我们汲取的所有知识中,有多少能够真正发挥效用,又有多少尚未经历实践检验,便已经被抛诸脑后了呢?我们耗费了无数的时间阅读、倾听和观摩他人提供的处世原则、思考方式以及生活经验,但却很少花心思细细咀嚼并化为己有。很多情况下,我们不过是一个个 “人形存储器”,明明囤积了大量的心灵鸡汤,却反而让自己变得越发焦虑。本书致力于为你提供改善之策。正如你所见的,无论通过哪个媒体平台购买的在线内容产品都是重要且有价值的,唯一的问题在于,你接受这些信息服务的时机可能需要有所调整。你对于某本商业刊物的挑选和阅读是否恰逢其时?你从某场访谈直播中获取的种种观点是否都现实可行?你邮箱中的未读邮件是否全部需要第一时间沉下心处理?比较普遍的情况是,有一部分信息是事关当下的,而其他大多数信息则需经历一定时间的酝酿发酵,直到未来的某一时刻才会体现出价值。为了对这些重要信息加以延迟利用,我们需要学会将其妥善打包并适时交付给未来的自己。我们需要培养一套专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以便当机遇出现时 —— 无论是工作变动、大型展示、产品发布、创办企业抑或组建家庭 —— 我们能充分调用相关的知识与智慧,采取明智决策和有效行动。而上述目的的达成,往往只须从一次简单的记录行为开始。以培养简单的 “记录” 习惯为引,我将会向你逐步展示本人在充分借鉴 “个人知识管理”(PKM)领域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潜心开发的所谓第二大脑系统。正如个人电脑引领技术革新、个人理财成就财富革新、个人绩效带来职业革新一样,个人知识管理也将帮助我们充分挖掘蕴藏在知识里的强大潜能。技术的革新和应用的升级创造了源源不断的发展机遇,而岁月的沉淀和时光的检验则蚀刻出恒久不变的经典原理。本书想要和读者们分享的,则是建立在后者基础之上的诸多宝贵经验。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作者的第二大脑实际是扩展的文档管理系统。信息利用 CODE: 抓取、组织、提炼、发布来使用,利用 PARA: 项目、领域、资源、存档来分类。这种分类有些启发。但也不是很清晰。现在第二大脑很显学,但做的好的,大多都是别人的事情。也许定制的 AI 是个方向。# 评分原则:自娱自乐不推荐。5: 公认经典,不敢妄评;4: 眼前一亮,很受启发;3: 分歧共鸣,不亦快哉;2: 我就看看,作者辛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日一书:《打造第二大脑》。打造第二大脑,是信息抓取、分门别类、提炼萃取及重新拼搭,从而构成了价值创造的简单套路。# 什么是第二大脑?所有信息交互工具的集合 —— 待办事项清单、日程表、电子邮件、阅读器等。作者强烈推荐的是数字笔记应用,比如微软的 OneNoteGoogle KeepApple NotesNotionEvernotes 等。# 如何选择第二大脑?满足四个特质:多媒体,非正式,行为导向,开放性。# 为什么需要第二大脑?1. 推动抽象思维的具象化;2. 促进不同思想间的融会贯通;3. 辅助长期决策规划;4. 形成鲜明而独到的观点。# CODE 原则 - capture【记录重点 + 参考引用】 📌 信息抓取标准 1:是否具有启发性 📌 信息抓取标准 2:是否具有实用性 📌 信息抓取标准 3:是否具有个性 📌 信息抓取标准 4:是否具有新奇性 📌 信息抓取终极标准:是否让你为之共鸣 - organize【行动为导向 + 聚焦 “这一信息对眼前项目有何助益?”】  📌Project “项目”:工作或生活中正在从事的短期活动; 📌Area “领域”:致力于长期履行的责任; 📌Resource “资源”: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课题或兴趣点; 📌Archive “存档”:除上述三项以外的休眠信息。 判断笔记如何归类的速查表 1. 该笔记对于哪个项目最有帮助? 2. 若无:该笔记对于哪个领域最有帮助? 3. 若无:该笔记属于哪种资源? 4. 若无:请将其归入存档。project 相当于处理好的食材直接下锅;area 相当于架子上的调料罐、杂粮罐子,永远都默默等在架子上等大厨翻牌子;resource 相当于放冰箱保鲜的食材,近期随时有可能用;archive 相当于预制菜先放冰柜冻起来。- distill【简洁】  渐进式归纳法:  1. 抓取笔记  2. 加粗文本  3. 高亮文本  4. 纲要 - express【自己的语言复述会产生 “生成效用”(Generation Effect);书写的文字会触发 “思想级联”(mental Cascades)和内部关联,从而推动思想的进一步演化】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关于知识,外挂与缝合的方法论

                      这是一本值得习而用之、用而思之的书,它引导我们重新审视大脑和记忆的关系。构建第二大脑,指利用科技工具来记录、整理、提炼你的想法和知识。它可以帮助我们随时记录 “好点子” 和 “灵感”,投入到更有创意的工作中,将个人知识转化为收入和机会,拓展个人发展。构建第二大脑的四步方法是 “CODE 知识管理系统”:C-Capture:捕捉,指的是在知识管理系统中,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和灵感,以及收集和整理其他来源的知识。O-Organize:组织,指的是将捕捉到的知识进行分类、标签化、索引化等操作,以便于后续的查找和使用。E-Extract:提炼,指的是从组织好的知识中提取出最有价值的核心信息,形成自己的知识库,并对其进行归纳和总结。D-Distribute:表达,指的是将提炼好的知识用于分享、交流、创造价值等目的,从而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管理流程。作者蒂亚戈・福特鼓励通过有意识地搜集、整理和组织信息,打造一个专属的信息子集,从而减轻大脑的负担,让大脑时刻保持空杯,便于激活创造力。但书中并没有展开讨论大脑的记忆机制。记忆并非一字不差的复制粘贴,而是对信息的存储、调用、再加工和重组。即使我们建立了一个个信息子集,形成即插即用的外挂群,提高了相对效率,但如果不能将其有机地融合到我们已有的知识体系中,不能与自我认知缝合,那么它们依然还是 “待用知识”。毕竟,这本书,也是大脑思考的产物,是一个外挂,你得缝合它才能汲取丰富的营养。AI 时代,大脑始终是最强大的内核。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AI时代,更要打造第二大脑

                        “第二大脑” 这个概念,确实也快用烂了。《打造第二大脑》也是一本教你如何构建一个强大的 “第二大脑”,从而更高效地管理我们的信息、想法和任务。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被大量的数据和信息所包围。如何在繁杂的信息中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并将其转化为行动和创意,成为了许多人面临的挑战,所以打造第二大脑是有必要的。《打造第二大脑》的核心思想是,我们的大脑并不适合存储和处理大量的信息,因此我们需要借助外部的工具和系统来扩展我们的思维能力。作者将这个外部的工具和系统称为 “第二大脑”。通过构建和维护这样一个 “第二大脑”,我们可以将大脑从记忆和管理的负担中解放出来,从而更好地专注于思考和创造。书中详细介绍了构建 “第二大脑” 的五个核心步骤:收集、处理、组织、回顾和行动。作者不仅阐述了每个步骤的重要性和作用,还提供了具体的工具和方法,如使用数字笔记、建立任务管理系统、进行知识管理等。这些工具和方法都是经过作者亲身实践和验证的,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除了介绍实用的工具和方法,本书还深入探讨了如何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思维方式,以更好地利用 “第二大脑”。作者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如定期进行回顾和反思、保持好奇心和开放性、培养深度工作的能力等。这些建议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 “第二大脑”,也有助于我们提升个人的创造力和工作效率。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脑. 左脑右脑 第二大脑

                          什么是第二大脑最简单有效的处理信息过载的方式就是把事情写下来。‍大部分人在接受到有用的信息之后,比如看到了书里一段启发的话,刷到了一篇有用的文章,或者产生了一个有趣的想法,都不会把它们写下来,而是觉得自己能记住这些信息。事实上,我们的大脑只擅长产生想法,却不擅长记住它们。正所谓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要相信你的大脑能记住任何事,永远把事情写下来。当灵感、想法、值得记录的文字等产生时,将它们记录下来并构建成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就是我们所说的 "Second Brain" 第二大脑。构建第二大脑的步骤《Building a Second Brain》一书中提到用 CODE 方法来打造第二大脑,CODE 方法的四个步骤分别是:‍C: Caputre 采集。使用日历和代办事项把日常琐事记录下来,帮我们释放大脑容量去做更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把平时在书里、网络上学到的知识,产生的灵感和想法,也都记录在一个地方。 O: Organize 组织。定期对记录的内容进行整理,按照使用的目的和场景对信息进行归类,形成思维地图。 DDistiil 提炼。分多个阶段对记录的内容进行总结,只保留能触动你的精华部分,每次整理笔记都为它增加价值,确保可以快速定位经常使用的内容。 EExpress 表达。从你收集的知识中创造出一些东西并与他人分享,可以像我这样写文章或者拍视频,也可以与身边朋友、家人分享你学到的东西。只有把知识通过自己的消化理解表达出来,才能真正内化成自己思维体系的一部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请相信笔记的力量

                            如果刚毕业那会儿,要是有人告诉我 “记笔记可以改变命运”,我首先会想到笔记做得好的同学如何考上好大学,感叹自己已经错过了机会,然后就不会再去认真听他说什么了。因为记笔记多么稀松平常啊,整个学生时代大家都在记啊。然而有趣的是,这里说的 “笔记” 其实跟读书时的 “学习笔记” 完全不是一种东西。你看,我们就是这样,遇见什么新事物,总是会基于过去的经验而去想象。就像我初次见到这本《打造第二大脑》,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大概是要蹭大语言模型的热点。在 ChatGPT 大行其道的今天,我能看到的超级第二大脑就是无所不知的 AI。但这本《打造第二大脑》,它也并不是要帮你打造一个肉身版 ChatGPT 或者数字克隆人。我一口气看到尾,发现它其实是一套非常非常有实操性且能切实改变我们生活的信息管理方案。## 扫清信障:笔记与命运信息管理真有这么神奇吗?是能中大奖?还是赚大钱?都不是,要说起来啊,它能救人命。而救命这件事就是作者决定要把这种信息管理方法传播出去的缘起。事情是这样的:美国人蒂亚戈・福特在大三的时候,有一天突然觉得咽喉难受,就去看医生。医生给他做了检查,但没有发现他有什么毛病。可是他的喉咙痛并没有消失,而是更严重了。他去了好多医院,也没有什么结论。因为不知道病因,只能吃一点抗癫痫药来缓解这种神经性的疼痛。然而这种药副作用很明显,比如全身性麻痹和短期记忆丧失。用他自己的话来说,24 岁的他大脑机能仅与 8 岁孩童相当。这样的痛苦几乎摧毁了他。绝望之中,他觉得应该花一点时间整理整理病历,研究一下自己的病史。他把各种治疗方案罗列出来,还写了自己的就医感受。当信息搜集得越来越全的时候,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原来当病历的信息多到一定程度,实际上就连专业的医生,都很容易忽略一些细节。如果患者所得的还是一种症状并不太特异的罕见病,那么要确诊这种病实际上需要很多的信息工作。所以,蒂亚戈・福特的这些笔记最终起到了作用,他跟医生一起确定了自己所得的并不是那种可以用药物根除的普通感染,而是一种叫作 “功能性发声障碍” 的疾病。找到病因后,他知道最应该做的不是吃药,而是改变生活方式。就这样,他开始改善饮食,接触语言治疗师,尝试冥想等等。这些做法效果是立竿见影的,把他从极其糟糕的情况下,拉回到了正轨。对他来说,笔记不只梳理了信息,让信息有序化也起到了减压的作用。这同样有益于他病情的改善。## 第二大脑:信息管理的革新这件事让蒂亚戈・福特发现了信息管理的魅力,于是这成了他打造一套适合普通人的信息组织系统的起点。而我们看到的这本《打造第二大脑》,就是他最终思考的卓越成果。他用了一种表面上非常简洁的方式,创造了一个可以辅助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得力助手。一言以蔽之,所谓第二大脑就是帮助我们终身学习的一种观念上的可视化操作(笔记)系统。跟我们这几年听说过的双链笔记不同,《打造第二大脑》的作者对这种软件层面的创新并不看重,它的核心在于利用笔记系统促进人们的内在成长和自我探索,还有帮助人们转变思维和鼓励创造。按照我们的常规理解,所谓笔记系统,不就是搜集很多信息,然后分门别类,或者是写各种笔记,然后存起来,积累得多了,找资料就方便一点。这个不就是这样吗?还能怎么样呢?这就是蒂亚戈・福特厉害的地方了。想想看,我们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其他任何事情,你是不是要处理各种信息。比如,当你要装修房子时,你需要询问别人、搜集资料、制定预算以及了解产品基本情况吧。这其中的许多问题,都不是直接对物体进行改造的行为,而是事先的思考。这就涉及到信息管理。再比如,作者 26 岁时的遭遇,他从积累的病历和就医日记中抽丝剥茧地找到秘密,是不是也是信息管理?同样地,在工作中做某个项目时也会涉及很多流程和需要思考的问题,这也是信息管理。可以说,每时每刻,我们都面临着大大小小的信息处理任务。有些事情可以立即处理,而有些事情则可能是一个长期链条的一部分,是需要一段时间才要付出行动。怎样不遗忘这些事项,如何把纷繁复杂的大小事情理出个头绪,这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课题。如果你在这些事情上处理不当,那么我们的生活就可能变得不那么清晰。## 知行合一:让记录真正有用这本书的核心就是教你如何建立一个信息系统来帮助你处理这些信息。它不是一个软件系统,而是一种思想和观念系统。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笔记分类方法。与传统的规范化分类方法有所不同,他认为我们记笔记和处理信息的最终目的最终是为了用的,采用图书管理的方式处理信息效率较低,不具有实用性。然而,这种方式几乎是我们下意识就会选择的方案。我自己有很长一段时间,把笔记本细分了很多领域,分类的结果相当于一种杜威十进制分类的缩微版,每每记各种东西,都首先要琢磨这个是属于文学?经管?历史?科技?漫画?生活杂事?暂放?英语学习?然后几年下来越弄越乱。这样做的误区,我看完这本《打造第二大脑》终于明白了。就是我把信息当成了终点,而不是把做事当成终点。所以我处理的对象一直是各种信息,但是我们记录和收集信息其实是有目的的。如果止步于信息,那么最多得到的就是一个强迫症很喜欢的分类集。因此,我们需要把处理对象变成事件。这个就是最大的转变。就像斯多葛派先哲爱比克泰德质问学生:“如果不能学以致用,那学习的意义何在?” 笔记也是这么回事儿。如果你觉得自己的笔记平平无奇,那就应该去改变记笔记的方法。## 面向行动:生活就是搭积木那么面向行动(做事)的笔记法是什么样子的呢?原则就是 ** 重行动,轻分类 **。它的形式非常简单,作者将所有要处理的信息,分成了四个类别,也即 PARA 系统:- 项目(Project):短期内要见到成果的活动 - 领域(Area):长期要致力的事项 - 资源(Resource):具有潜在参考价值的信息 - 存档(Archive):完结或者搁置的事项然后纵向地,把信息管理的动作也分成了四步:- 抓取(Capture):只摘选直击内心的信息 - 组织(Organize):一切以行动为导向 - 提炼(Distill):萃取本质思考如何帮到自己 - 表达(Express):发挥创造力展示成果这些横向分类和纵向流程构成了整个笔记系统。在最初的时候,我们关注的是信息应该如何被处理。但新的笔记系统强调的是所有的信息都是为了使用的。因此,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把它们用起来,用得更好。这里的奥秘,我认为其实在于操纵对象的可视化。大家一定看过《钢铁侠》里的贾维斯的裸眼全息显示技术吧。为什么电影要以这样的形式来展示一种未来的高科技?这实际上反应了我们在自然交互中倾向于将对象可视化,这样一来我们改变世界的方式就像是在拼积木。对信息的管理也是如此。如果你接受过理财的教育,一定听说过 “4 个账户理财法” 吧,理财专家一般建议我们把钱分为:活钱管理、稳健理财、长期投资、保险保障四个账户。想想看,无论它为什么这样做,一旦你接受这样的想法,你的脑海中是不是就像有四个东西在那里?我们在意识中看到了那样的模块,加上我们拼积木一样的本能,我们就可以方便地对金钱和财富进行管理。蒂亚戈・福特的笔记系统也是如此,概念分清楚以后,它就相当于把生活可视化了。尤其是纵横都只是 4 块的极简分类笔记系统,你就可以将模糊的概念转化为可供观察、重组、编辑以及整合的有形实体。这就是这套东西厉害的原因。换句话说,作为一个虚拟系统,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观念。只有当你接受并运用这套观念时,才能真正发挥出这个系统的作用。这本书实际上就是一整套观念,它会告诉你为什么这样分是有道理的,为什么应该这样做,以及每种做法如何处理可能遇到的问题。这时,我们对信息分解的标准就发生了彻底的转变。这个系统为什么在本质上是更合理的?因为它对信息的归置和处理,更像是厨房。在厨房里,你绝对不会将新鲜水果、干果、果汁、冷冻水果存放在一起,但是在我们下意识的习惯中,却会因为它们恰好都是水果类而将之归为一类。这就像我们以前把所有的读书笔记保存在一起,仅仅因为它们都来自同一本书那样。在厨房里,各种东西的摆放都取决于与目标菜肴的关联程度。正是这种应用导向才能让厨房更好地运转。事情就是如此简单。## 成为自己:笔记驱动的生活哲学无论是洞察信息之间隐藏的秘密,还是从一个小小的冲动开始去改变我们的生活,这套系统都可以提供足够的支持。这种对信息的梳理不仅让一切变得清晰,关键是它还能给你的生物大脑减负。在《打造第二大脑》的阅读旅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信息管理不仅是技术性的整理,更是一种内在成长和自我探索的过程。每一条记录都不仅仅是文字,而是我们与外部世界的一次对话,是对生活、工作、情感的深刻洞察和反思。长期积累的信息,还能让我们自己对未来的目标和梦想,有细致的思考。它保存的珍贵记忆,也会为我们在人生的困难时期提供精神支持。作者有一个非常妙的比喻说:> 记录笔记的过程就像是一场时光旅行,你正在向未来的自己传递信息。其实,这个过程也是在管理自己的注意力,的的确确是在进行有意识的自我塑造,这同样也是在给未来传递信息。所以,不妨把打造一个个人使用的信息系统,当成是一份礼物送给未来的自己吧。记笔记是一辈子的事,它帮助你成为最出色的自己。## 写在最后:转念让一切变好最后,特别想说的是这本书更像是知行合一的哲学心法。空对空地讲哲学可能没有抓手,但通过笔记这样一个载体逐步讲授作者悟到的东西,我们确实能感受到这些观念的转变对于个人成长是非常有益处的。这本书的核心并不复杂,但是这一整套的观念要说服人也没那么容易,作者细致的思考,犀利的逻辑,还有大量的实例,以及他本人的实践,让这个方法变得极其可感知。我强烈建议大家了解一下,也许真的会让你的生活更上一层楼。

                              4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越学越不会用?越勤奋越不值钱?因为你不会用“第二大脑”!

                              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看到好的文章就放在收藏夹吃灰,每天接收了无数的信息,看了很多励志的文章,却始终没有能够做成一件事。学得越多反而越来越焦虑,我们越勤奋,就越显得我们的能力太弱。慢慢地我们就不想努力了,因为怎么学都不会学。一开始我也是这么认为的,我学习能力差,学不会。后来看到这本书,我才发现,不是我学习能力差,而是我不知道如何学习,如何把知识转变成我们的。油管上有一个学习博主,视频播放量超过了 120 万,推荐的学习方法,打造我们的外脑,第二大脑,帮助我们活用知识。这个学习博主的推荐的方法来自于一本书《Building a second Brain》,现在终于出了中文版啦。《打造第二大脑》,作者是美国的蒂亚戈・福特,后浪出版的。这本书里面讲了普通人如何活用知识,做好自己的知识管理,让我们接收到的信息都能变成我们解决问题的利器。也许你会对知识管理害怕,总觉得学不会,看了这本书,放轻松,里面超级多的案例教会我们如何做好知识管理。一起来看下,如何打造我们的第二大脑,提升我们的学习效率,让我们的勤奋有所产出。01 为什么要打造第二大脑?有人说,我现在的知识够用的,不需要打造第二大脑。当你面对一篇论文,到处搜索信息找不到有用的。当你想要养成一个习惯,看了很多的文章,却无法找到合适自己的方法。当你想要写年终总结,却无法回忆起来自己这一年做过了什么。这些,我们的第二大脑都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举一个例子,《打造第二大脑》这本书的作者的经历。他曾经遭受过短期的脑损伤,记忆力衰退。找了很多医生,都还是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直到有一天,他开始把自己的就医记录整理起来,通过医生的治疗方法,结合自己的就医记录,发现适合自己的方法,终于摆脱了记忆力衰退的境地。打造第二大脑,是知识打工人必备的工具。特别是在 AI 的浪潮下,每个人获取知识的范围越来越大,越来越快,知识工作者能够在 AI 时代更高效的策略就是打造第二大脑,用第二大脑帮助我们高效工作,解决问题。02 什么是第二大脑?第二大脑不是物理上的大脑,它是一个笔记系统。第二大脑集学习笔记、个人日记和创意杂记于一身,并且跟随这我们的需求不断变化。我们可以理解为随时取用的图书馆。这个图书馆是独属于我们的,是学习时的参考资料、工作上的行动指南以及生活中的得力助手。而且这个图书馆有强大的检索系统,当你想要找到什么资料,它都可以帮你找到。这个图书馆的承载形式,可以是 NOTION,印象笔记,飞书,Obsidian,也可以是我们 All-in-One 的笔记本。03 如何打造第二大脑?这么强大的第二大脑,我们该如何搭建呢?其实也不难,只要遵循 CODE 编码系统就好。什么是 CODE 编码系统?CODE 分别对应的是:Capture——C—— 抓取:让笔记更加走心 Organize——O—— 组织:以行动为导向用笔记 Distill——D—— 提炼:萃取本质 Express——E—— 表达:展示成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该怎么用这个 CODE 法则呢?举个例子,如果你是想要养成早起的习惯,可以把这个当做一个小项目来做。当你日常刷文章的时候,看到别人分享的经验,收藏那些让你一样看过,觉得自己也可以,怦然心动的文章,这就是 Capture,抓取让自己心动的点。当我们收集了一篇文章,可不能放在收藏夹里面吃灰,接下来一部就是组织,也就是对这篇笔记进行加工。比如你看到这篇文章三个部分,只有一个部分是讲早起自律干货的,那么你就可以截图那一部分的文章,这就是组织。接下来针对你选取的这部分有用的文章,写简单的总结,比如说早起要列好清单,然后你才能早起后不会再睡回笼觉。或者列出行动清单,比如说早起的 routine,喝一杯温水,上个厕所,刷 3 分钟朋友圈。这就是 D,提炼出我们需要的信息的关键点,并且做成行动清单,疑问清单等等。最后一步 E,是展示成果。当你收集了很多信息,也开始行动,反馈,复盘之后,你的早起习惯养成的小项目也就告一段落了。是不是很简单呢?生活中每一个你想做的事情,都可以变成项目。如果你想要集中攻克一个技能,比如提升职场做 PPT 能力,就可以作为一个领域来长期按照 CODE 法则去执行。04 写在最后在 AI 时代,掌握知识的数量不再是区别高效与否的标准,使用知识的效率才是普通人跃迁的工具。《打造第二大脑》是职场人必备的自我管理工具,善用第二大脑,我们才能更快地实现目标。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解放大脑,成就自我

                                “头脑的价值在于创意而非记忆。” 你可能会因为某些人过目不忘的记忆能力而赞叹,但事实上这更像是一种诅咒,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并不是大脑最应当发挥作用的地方。《打造第二大脑》里作者在书中指导读者借助外界的笔记打造出一个适合自身的第二大脑。通过对于大脑的解放,潜在的价值得以释放,进一步成就自我。1. 第二大脑第二大脑,顾名思义是给人脑提供的一个外挂。它是一个知识管理系统,可以是纸质版的笔记,也可以是电子形式的。对于如今的人们来说,电子笔记更加适合一些。信息爆炸的时代里,想要更好使用这些信息,我们就需要打造一套属于自己的第二大脑。如此一来,我们才有可能驾驭信息,而不是陷入了信息的汪洋大海中而不知所措。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科技的发展让我们可以暂时告别传统的纸笔,在手机上就实现收集和记录等工作,有利于进一步的思考和创造。这对于以往形成的生活和工作习惯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以此为契机也可以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在肉身之外搭建的第二大脑是一个知识管理系统,也是一个信息过滤的系统,更是思考与创作的系统。其发挥的作用可能是巨大的,但实行的过程却是漫长的。或许就是在他人眼中的玩手机等行为里从零开始一点一滴搭建起自己的第二大脑,用娱乐的时间为自己打造出一个超级秘密武器。在惊艳他人之前,我们更需要做的是大量的基础工作。日积月累的笔记会在积少成多的过程中带来惊喜。当然最初开始的时候可能没有太多成就感,看起来平平无奇,甚至可能会因思考和行动上的惰性而选择放弃。2. 能力加持第二大脑所发挥的作用,用书中的来说就是抽象思维具象化、不同思想融会贯通、辅助长期决策规划、形成鲜明而独到的观点。这些通常包括识记、联结和创新三个阶段。作者手把手教学的构建里有一个四步法,抓取、组织、提炼、表达。这就像一棵倒过来的大树。只有经过一步步地筛选和取舍,最终才能看到大量信息里产生的智慧结晶。大浪淘沙,方得真金。在这种筛选过程中所要留下的都是让自己耳目一新的,也用不着太多的分析和判断,遵循直观感受即可。它可能刚开始是混乱无序的,但会逐渐变成你可以分享给他人的思想、经历与知识。构建第二大脑完全可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进行,或许就是你我身边的那些信息,经过本书中提到的方法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带来一个又一个的惊喜。理论之外,在书中作者也提供了相关的指引。哪怕所收集的内容比较隐私,我们也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否则大量的积累也可能只是徒劳无功,对不起自己曾经付出的精力和时间。3. 实用为主不管是信息的筛选还是对于笔记的分类,都体现出了本书的一大特点,那就是实用为主。在信息收集上注意新奇性,在笔记分类时将其分为项目、领域、资源和存档。书中所提供的建议仅供参考,读者也可以以此寻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做法。不过还应当注意到其中的利弊,毕竟我们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收集,是要在此基础上深加工,并成为我们的成果。对于笔记的贪多是很常见的一个错误,可惜在用的时候往往容易找不到,从而白白浪费了曾经的努力和付出。对于可见性的重视可以避免此类错误的出现。对笔记划重点,用自己的话去表述,让信息变成了服务于自己的工具。对于脑力工作者来说,非常有必要。浏览、搜索、标签和随缘等方法可以让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我们在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其实也是站在他人的肩膀上汲取智慧、吸收经验,在非原创的知识上生产出自己的原创内容。这中间自然少不了写作和思考。4. 写作思考写作既来源于思考,又有助于思考。即使我们对抗信息爆炸的一种手段,也是让其为我所用的一大途径。写作和思考让信息真正步入到了创造的殿堂,从而在前人的基础上绽放光芒。专注力是最为稀缺和宝贵的资源,脑力工作者需要小心去呵护,这在如今也成为了我们大多数人的常态。《思考如何超越思考》里作者让我们突破大脑的限制,本书中则提供了更为实用的操作和指南。写作的过程可能是千篇一律的,思考的内容可能是天马行空的。集中精力,不受外界阻扰,我们更容易披沙沥金,生产出让人为之振奋的东西。通过和他人思考上的碰撞也会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每一次的开始看起来都是那么的不起眼,可按照科学的方法实践,在达到一定的量级之后,往往就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像书中提到的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纵使如此,我们依然不能忘记了自身的特点。这就意味着从外界和自身获取的最后要以自己的话语去输出,而没有必要进行生搬硬套。他人的再好也成不了自己的,想要实现更好的成就不妨先接纳不完美的自己。5. 他山之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全书反复提及的第二大脑可以说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助手,一来我们不用担心没有新东西写,二来可以化被动为主动。有了这套系统的辅助,我们更可以实现对信息不断发散收敛的加工。杂乱无序的信息简单堆砌也不过是一些混乱的产物,甚至会成为思考上的负担,通过本书中的建议可以让其更好地为我所用。在此基础上真正实现属于自己的第二大脑。当我们形成良好的习惯之后,这些日常工作便会更容易出成果。不过在享受这些之前,大多数读者需要克服的是畏难情绪。尤其是在早期没有看到明显的良性反馈之时。作者在书中的方法和建议确实有助于我们实现自己的目标,在上路之后也不必过于死板,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适当进行调整。有些时候来点颠覆也是没有问题的。以我为主,值得反复铭记。不管是在构建第二大脑,还是使用第二大脑,始终都是在为我们所服务,而不是反过来。本末倒置的做法可能短期内没什么大问题,长此以往出现恶果是早晚的事。6. 写在最后面对信息时代,人脑可能还停留在工业甚至是农业时期,老牛拉慢车,效果自然不尽人意。从工具到认知上的更新可以解决此类问题,但更加需要一个开放包容的内心。再趁手的武器也得给合适的人用。搭建起来的第二大脑若没有一个坚定不移的支持系统,很容易在此过程中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甚至可能起到了反作用。我们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除了细节上的了解,更多还是对于自身的拷问。不是这套做法是否适合的问题,而是我们是否愿意发自内心去接受和践行。知道但没有做到并不是真正的知道。说到这里,我就比较惭愧,书中的内容对我来说不算熟悉,可真正实行下来的并不多,自然也就没有太多的收获。阅读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挑战和认识自己的过程。我们可能会遇到陌生的东西,如何对待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此后的发展。在态度之外还要注意实践中的具体做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第二大脑:你专属的个人知识数字花园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当我们需要使用一些信息时,我们耗费好大的力气,从海量信息中找到需要的信息,但在我们使用完之后,这些信息就会被我们抛弃,当我们再一次想要调用这个信息时,又要重新开始前面的步骤进行查找浪费了不少时间。其实归根到底,问题就在于我们在信息使用方法上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我们只是随意地将信息从一处搬运到另一处,应付当前的需求,并没有考虑到日后再度调取的问题,增加额外的管理成本。美国作者蒂亚戈福特在《打造第二大脑》一书中,总结出一套信息管理的方法,从自身出发不断拓展到生活中其他领域,提炼出来一套更具整体性的信息组织系统,能够适应于各种目的、目标以及项目。这套系统就被命名为第二大脑系统,可以帮助人们提高创造力与生产力。普通人利用第二大脑做好自己的知识管理,那些接收到的信息都能变成我们解决问题的秘密武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打造第二大脑

                                    把大脑内的信息和所得的外部信息,整理分类,提取,检索,转化成自己可以用的资料库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CODE与PARA

                                      信息由繁入简,有用的知识积少成多。第二大脑是另一个理性的自我,由我创造,脱离于我,却高于我。于不定中寻求确定性的规律,创造自己人生的一个个闪光奇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价值不是工具,而是方法,也避开了现在主流基于工具或软件的坑。两点收获,第一把抓取信息和其他流程分开,每一步轻量化且效率很高,特别适合我这种完美主义强迫症,降低门槛;第二用行动来组织信息,学习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大脑最大的功能是创造而非记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用笔记来增援自己

                                          这本书与 « 笔记的方法 » 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阐述了打造外部大脑的底层心法。这两本书都值得一读。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