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6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第一财经 2024年9期

    “我相信这世界是往好里去的,但愿你也是吧。” 骚乱与亏空;2036 申奥外卷;TikTok 如此做电商;英特尔的假想敌;Vision Pro or 医疗副手;本科生 “回炉” 职校;10 年后的昂跑;YouTube 占领电视大屏;极端天气与生活、保险、农业、救援、外延;AI 与商业经营;迷茫的市场,慌乱的你我;AI 训练数据或将枯竭;为 “游戏” 正名;涅槃重生的脱口秀;永恒的不确定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世界,尤其是从我这几天无缝参与了两场红白喜事经历来看,感觉真的是人间百态,无奇不有。在现实生活中实际感触、面对面了解是一回事,而看书又是另一回事,两者相互印证、相互交织,就组成了个人的三观。而《第一财经》就是我从书中获取感触的重要手段,值得推荐阅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内容丰富精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即使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世界会越来越好的

          碳中和、极端天气等词越来越多的进入我们视野,但是还有有很多对气候的理解需要更正。天气和气候是两个概念,天气是指很短的一段时间的情况,气候是指一大段时间内的趋势。现在的趋势明显是要升温的,其实我们地球正处在小冰期,不算太热,但是为什么气候变化对我们影响那么大呢?因为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是过去变化最快时期的变化速率的几百倍,这样的速度早已超出自然环境的承受力,并且这种变化早已确定,因为即使 2050 年完成碳中和,我们还有接近 30 年的温度增长,可见后面 30 年极端天气只会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多。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这是未来整个世界遇到的最大挑战。书中一个比喻令我印象深刻,这就好比一个人活两周就死了,还是活了一百岁死了,这样强度的变化怎能令人不担忧。有个故事也令我印象深刻,有个大学问家叫梁漱溟,他的父亲叫梁济。父亲问他这个世界会变好吗?梁漱溟回答这个世界会一天一天往好里去。梁济说,能好就好,然后进跳北京积水潭自杀了。后来事实证明,梁漱溟大体是对的,只是不是一天一天的那么高频,也许未来我们放大格局的去正向看世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九月刊

            本期没有感兴趣的单元和话题,略读完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速读

              我们还有一个不掺水的城镇化率,只有 47% 多。这个城镇化率首先表明的是,一大半中国人还没有城市人身份;另外有 3 亿多农民工及其家属迟迟得不到城市人身份,这是一种明显的城镇化欠账。中国这种城乡分置的户籍制度,全球也只有 3 个国家采用。3 亿多农民工和家属有的已经在城镇中心生活工作十几二十年了,但他们的医疗、子女教育、养老都没有得到相应的待遇。这是中国城镇化率考察中不可忽略的一个影响。综合一下看,中国的城镇化率应该在百分之五十几,成长空间还是相当可观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战略和政策方向

                中国今后的战略和政策方向大体是怎样的? 概括地讲,以当下反周期操作的视角,一定要坚定不移扩大内需,而从更长期的跨周期的视角,一定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两个视角的结合,是现在总体的战略和策略、政策结合的基本主题。按照中央文件的表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线,那就意味着它会贯穿 “新的两步走” 现代化全过程,而扩大内需是着眼当下阶段,中国并没有结束经济下行的过程,因此必须继续扩大内需,让经济运行恢复到合理区间 —— 中高速的状态,当然,还必须是高质量的发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那个贾康的文章真是尬住了,水平真的是。。。记者拼命引导谈需求、收入,他一个劲说供给侧改革,怎么勾起大家消费欲望。中国制造业高端化挺成功,好产品很多,大家不是没欲望,只是囊中羞涩,所以产能过剩了,就算是新能源汽车这种新质生产力也有些乏力。所以到底是需求还是供给的问题不是很清楚吗?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太难了,又是个御用专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年轻人的生存极限温度为 26℃至 34℃,老年人的生存极限温度为 21℃至 34℃。这个高温极限值低于目前公共卫生机构经常引用的人类生存极限 “湿球温度” 35℃。在应对高温方面,他们发现湿度条件下气温不超过 38℃时,使用风扇能降低心脏负荷;干燥条件下,使用风扇会增加心脏负荷。打湿皮肤则在干热和湿热条件下都有利于保护身体。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全球变暖,极端天气频发,已撼动了这个蓝色星球数百万年来形成的生存样态。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究竟该以何种角色参与其中?一场彻底的观念之变迫在眉睫。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