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读的就是一个快意
转发一篇和菜头老師的文章:读《中国好人》刀尔登本名邱小刚,考河北省文科第一进入北大的时候,用的是这个名字。后来又叫三七,用这个名字混迹于中青论坛的青年话题。再后来干脆从石家庄的省报辞职出来,写字为生,这时候在报纸上经常看到的名字就是刀尔登。自从图雅隐退,三七就被称为海内外中文论坛第一才子,这样的情形已经很多年了。现在三七变成了刀尔登,出了一本书,叫做《刀尔登读史 --- 中国好人》。凡读过刀尔登文字的人,都会承认他的中文功底扎实,四十年下来马步极稳。一部分人会一见倾心,从此终生都做了他的粉丝。也有一部分不顾而去,因为分明感觉到了某种来自文字上的威压,觉得自己的文字很寒碜。有人一见倾心,就可以知道刀尔登的中文有所传承,符合他们自小形成的中文审美。有人倍感威压,那是因为这种文字属于过去的趣味,和今人的喜好并不一致。我的评判标准又有不同,只看文本阅读时的流利程度。当刀尔登还叫三七的时候,他的文字虽然百转千回,但落脚处极干脆利索,富有中文传统的简洁之美。当刀尔登成为刀尔登的时候,一派名士风度,文字读起来就涩滞了许多,我读起来极为吃力,和看沈宏非专栏的感觉一样。这种中文当然也美,不过是民国时代的那种美法。在今天接续传承固然重要,但是沉溺于其中,即便能精气神完全贯通一致,终究也是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变成死了的文字。刀尔登有名士风度,却无法在文字里看出性欲来,又是一桩很奇怪的事情。力必多一去,文字就不食人间烟火,怎么读都觉得隔膜。又是摆弄历史,更显得冷冰冰了无生趣。其他人读了或许会觉得高山仰止,但是我更喜欢他当年在论坛上随手写的那些文字。下面是他在书里的一篇文字《家有小学生》,只有最后一句我觉得看得出一点昔日的影子。当然,我也相信,依然会有许多人看过这篇文章之后又心生仰慕,觉得惊为天人。家有小学生文刀尔登我家的三年级小学生下课回来,眉飞色舞地报告:“今天我们班选三好学生,有三个人选我哩。” 我心里想这样的傻瓜全国也不过四五个,居然有三个和你同班,也是一奇。但嘴里还是说:“好小子!这儿是四块钱,一块钱是给你的,三块钱是给他们的。” 恰好一个朋友在我家做客,看到这个情景,脸一下子就绿了。儿子又拿出一张考试卷,挣到两块钱。朋友的眼睛鼓了出来。然后儿子下楼去玩,走时带上垃圾袋,又赚了五角钱。这时,我的朋友已经快昏过去了。等小学生一离开,他喘出一口气,语无伦次地说:“你还不如把他送到孤儿院去。” 我们就这个问题讨论了一会儿。我承认我的教育方针未必得当,不过,我也不能接受他的办法。他的女儿是严格按照各种规范、守则、礼仪培养出来的,是远近闻名的小君子。有一次我到他家,小姑娘送上一盘水果,说:“先生吃大的,园园吃小的。” 我心里说:“哦,这个小伪君子。” 我也研究过新版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那里面的内容真的很好,很全面。有些条目,如 “不吸烟,不喝酒,不赌博,远离毒品”,我本来就没想起来,幸亏阅读了《规范》,才加到对儿子的教育内容中去。有些条目我知道怎么实现,如 “不逃学”,我可以用罚款的办法来促使他遵守;有些条目,会有别人用罚款的办法来促使他遵守,如 “不在建筑物和文物古迹上涂抹刻画”。经过朋友的劝说,现在我承认罚款不是好办法,应该讲道理,如有一条是 “在公共场所不拥挤,礼让他人”,对此我应该告诉他:“你想被踩死吗?” 这是非常有说服力的。但确实有些事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如《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里面的 “关心父母身体健康”,合乎古训,我非常希望儿子能做到,可怎么实现呢?我给他看过《二十四孝图》,他对鲤鱼跃出的故事有些兴趣,却说别的人物 “变态”,我该怎么讲解?我的妻子感冒了,吃早饭时连打了四个喷嚏,儿子顿时乐不可支,我该批评他吗?而父母最大的难处,任何《守则》或《规范》里面都没写。我们,与许多父母一样,既希望孩子能是个好人,又希望他有好的前程。也就是说,既希望他是个正直的人,又希望他在社会中成功。而以现在的情形,或可以预见的将来看,这多少有些矛盾。上个月,儿子要我们 “买荔枝,多多的”。他一向不喜欢荔枝,我和妻子自然要问是怎么回事。原来,他的班主任要过生日,而几天前,她曾偶尔谈到最喜欢的水果是荔枝。我非常不喜欢让孩子做这种事,老师过生日而学生讨好,这种事让我厌恶。但我们应该怎么指导他?与此相类的事,以后还会有很多。成年人懂得分寸,懂得哪些事需要固守,哪些事可以通融,既可不失原则,也能保持人际关系的润滑,而孩子不可能理解这些。他一直不喜欢这位班主任,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就要他什么也不送,那样直则直矣,危亦在其中也。我只好建议:“估计你的班主任会收到大量的荔枝,所以,你也许该送点别的,比如…… 一盒庆大霉素?” 这个主意没被采纳,最后他按照母亲的建议,送了一张卡片。既不想让他长成个骗子,又不想让他成为与别人格格不入的 “狷” 者。《老子》里面讲的 “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那是非常好的境界。不过但凡写进《老子》的,那肯定是做不到的事,何况对一个孩子!我觉得他学到了好多虚伪的东西,却不知如何纠正。纠正而不趋于另一端,是很难的事。我不反对儿子学一点虚伪之术,不过我想,对此他将来也许会有非常多的机会。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还是先学诚实比较好。前几天我看到他写的作文,叫《国庆游记》,里面有大量的溢美之词,无论是对路旁的风光,还是对他自己的幸福感。而他描写的那个地方,我简直就没去过。他洋洋洒洒地写:“拐过去我就看见了大瀑布,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啊!” 我也看见过那个所谓的 “瀑布”,比我高一头,用来淋浴倒正好。而语文老师在这一行浓圈密点,批云:“贴切!” 我还能说什么?随他 “直下三千尺” 去吧。我承认我的一些教育办法也不怎么样,但我有时 “反着干” 的理由只是想让孩子知道,除了正规的教育,世界上还有各种见解、各种行为。也许这给三年级小学生出了太多的难题,所以我已经着手纠正自己,比如我不再给他 “工资” 和 “奖金”。而对他已经积攒起来的过多的资金,也开始陆续清理:我和他打扑克,把他的钱一点点赢回来。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32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中国好人史,好人是怎么死掉的闲书随便翻翻,借古讽今不是新鲜事儿。审查环境倒逼曲线救国,以历史人物纠现今 "中国好人" 之弊。历史人物最怕挖坟推敲,若这能让 "大人物" 稍稍畏惧,自是好事一桩。造神运动也显得徒劳无功了。对各大名官名臣名人尽批,不免觉得对人丧生信心。于是书末作者写道:处在历史的附录中,个人生活越发显得重要,尽力把自己的日子过好,是我唯一敢于贡献的建议,只是怎么才算过好,人见人殊,那么这唯一的建议也就空洞了。权钱誉之下的东西你瞅瞅,没啥兴趣的话咱这平淡日子也能过得有滋有味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如果我们想更了解自己,读此书是不错的选择人有一个特别有趣的地方在于:会自动将自己划归到对自己有利的境遇。比如,从世俗的角度,大多数人都是 "不行" 的。因为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只能做一个物质匮乏的人。而物质匮乏,从来都是常态。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总是不自觉地就有各种计较。但与此同时,我们又从来不会觉得自己是计较的。我们会想当然地把问题归咎到别人身上,认为是对方的计较伤害了自己。自己则占据绝对优势。而更有趣的地方在于,当我们说:大多数人都是 “不行” 的,几乎不会有人觉得是在说自己。而书中的很多深刻的话,甚至扎心的观点,就像一把把 “刀子”,不断刺向我们。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很难遇到这样的洞见,即使有,也很难有人会给自己讨麻烦而这样说。所以,读书是一次相遇,也是一个选择。选择接受什么,选择让自己变成什么样。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现代人必读书这不是一本历史书,而是一本讲道理的书。说起来,随笔、杂文因为天生的缺陷很难长久流传,但这本书的确当浮一大白。刀尔登纵横古今,上下翻飞,借三两古卷浇胸中块垒,提神醒脑。凡忠必愚、制造小人、彼此即是非、得天下者得民心…… 后记中的 “处在历史的附录中,个人生活越发显得重要,尽力把自己的日子过好,是我唯一敢于贡献的建议,只是怎么才算过好,人见人殊,那么这唯一的建议也就空洞了。而且那是给普通人的建议,不敢呈献于大君子之门的。” 可以说把心窝都掏给你了。总说读史明智,资治通鉴,但有几人能鉴往知今,资于治道?以这个标准来看,刀尔登此书可谓少有的现代人必读书。但读到后来,我反而更喜欢书前面那一小部分刀尔登说今,那是真性情的流露。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窥探千年之道这本《中国好人》是杂文的形式,梳理了古今好多标签式的人物。道尔登通过对历史的梳扒,还原了人物更多的真实情况。通过讲述每个人物的选择、与他们时代的互动、还有众人的推波助澜,讲述了我们历史文化之道。本书总体感受是中国几千年来文化的单一性。想象一下,如果一件事物几千年不曾发生大的变动,会是什么样的呢?那就是朽坏,或者像柏杨说的,是酱缸里的东西了。而中国文化这个酱缸竟如此的博大,以至于我们常常忘记还有别的可能。这是读的刀尔登的第二本书,第一本是《七日谈》,写的非常诙谐幽默。借彼岸想象世界的访客之口,问了许多此岸世界的问题。看这本书还是挺有难度的,需要有许多历史的背景知识,对于我来说,实在是应该重读一下。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中国好人:刀尔登读史》读后感显然,读刀尔登的书是有门槛的。他,文字优雅,简洁通透,论人说事,点到为止,无不透露出他的文化底蕴。他,看似随意而实则字斟句酌,各种历史人物烂熟于心,各种历史典故信手拈来。读完用时七个半小时,期间查了许多生字词,还有许多似懂非懂,飘飘然,晕乎乎,读到后记那只爱咬人的小猫,终于落下了地。取名中国好人,作者是想通过一个个我们熟悉的历史人物,身上发生的我们并不熟悉的故事,告诉我们这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好人不一定好,坏人不一定真的坏,历史永远是胜利者来书写,许多你以为的不一定是你以为的。正所谓:"事不宜以是非论者,十居七八;人不可以善恶论者,十居八九"。让我想起威尔・杜兰特的那句:“绝大部分历史是猜测,其余的部分则是偏见”。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