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3
4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满屏赞美过去式

    这期书说的很多过去十年二十年撼天动地改变世界的事情,我们身处其中,也享受过辉煌,也追过梦想,也错过,失败过。但是一切都仿佛已经是过去式了,现在明明就在一个非常艰难的阶段,居然还在歌功颂德,其实非常不合时宜,作为这样一步杂志,我觉得稍微客观其实挺重要,认清现实往前努力前行也很重要,而不是躺在过去,一味歌功颂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未来还是可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财经(2022年第21期)——中国经济的十年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017 本(290)#《财经(2022 年第 21 期)》🚢这十年,中国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在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经济发展既保持了量的合理增长,也实现了质的稳步提升。经济总量由 2012 年的 53.9 万亿元上升到 2021 年的 114.4 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从 11.3% 上升到超过 1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 6300 美元上升到超过 1.2 万美元。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丰硕成果,2021 年我国创新指数升至世界第 12 位,在一些重要领域实现了很多历史性跨越。🚢1978 年,中国 GDP(国内生产总值)只有 0.37 万亿元,人均收入 200 元,中国城镇和农村的人均住房面积分别为 6.7 平方米和 8.1 平方米。40 余年过去,2021 年中国 GDP 已经达到 114.37 万亿元,是改革开放初始时的 309 倍。全国人均住房面积 41.76 平方米,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 37.8 平方米,比 40 年前增加了 3.6 倍。国务院参事、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评价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表现 “堪称人类奇迹”。🚢中国于 2011 年在全球最早推进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赢得了难得的先发效应,选准了技术路线,把握住了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的方向,最终赢得了全球主要汽车生产国和主要汽车公司的高度认同,客观上是中国主导了这样一场波澜壮阔的全球汽车革命。🚢一个地区的企业创新发展行不行,除了企业内在基因、宏观经济形势,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企业所在城市能否提供充足的要素资源。近十年,不断涌入的人才支撑了深圳的高速发展。如文中所言:深圳的创新有赖于完善国家治理能力,清晰界定中央与地方权责,尤其是通过可行的细化法治建设,为深圳的制度与产业创新打开更多空间。🚢工信部数据显示,2021 年中国私营个体就业总数达到 4 亿人,较 2012 年增加了 2 亿多人。2012 年 - 2021 年,中国民营企业数量从 1085.7 万户增长到 4457.5 万户,十年间翻了两番,民营企业在企业总量中的占比由 79.4% 提高到 92.1%,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十八大(2012 年)以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多元主体治理被放在重要位置,2013 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随后以推进 “营改增” 等改革为基础不断推进税制完善,新修订的预算法清晰界定各主体权责并不断形塑预算治理格局,财政体制中的事权和支出责任清单相继出台,这些都对促进财政治理机制和中国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经济体制改革最大的成就,就是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向均衡、创新、协调、包容、共享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共享经济的出现、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注重生态保护以及精准扶贫等,都是这种增长模式的切换和转型升级出现的。“过去十年打下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红利还会不断地释放”。🚢中国在要素市场化改革、区域结构调整和发展等方面也做出了诸多努力。方福前认为,在要素市场化改革方面,中国提出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之一重构生产函数和供给结构,并提出数据要素参与分配,这是重大的理论创新举措,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中国优化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促进城市群和都市圈协调发展……🚢在改革开放前 30 年,中国进行了三次重大经济制度改革,分别是 20 世纪 80 年代的承包制改革,20 世纪 90 年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以及 20 世纪 90 年代末到 21 世纪初的国企改革、住房改革与加入 WTO(世界贸易组织)。每次改革都释放出经济增长的强大势能。可以说,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中国的经济超高速增长的核心是制度变革,中国经济体制的变革将一个计划经济制度转变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杂志一点收获国货崛起与 “国潮” 流行这十年,国货崛起与 “国潮” 流行也是中国消费市场的大趋势之一。根据新华网联合得物在 2022 年 6 月底发布的《国潮品牌年轻消费洞察报告》,2011 年到 2021 年,“国潮” 的百度搜索指数上涨 528%。报告援引 2020 年知萌咨询的报告,显示有 78.5% 的消费者更偏好选择中国品牌,90 后、00 后贡献了 74% 的国潮消费。“国潮” 的概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 “国潮” 指的是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进现代潮流元素,形成的短期消费热点现象,多体现在产品的外观设计。而广义的 “国潮” 则是指一种长期行为,是以国货品质升级、工艺创新、原创力设计和品牌力提升为基础,从而引发的消费发展趋势。后者才是国货崛起的关键。根据易观分析《国潮品牌发展洞察分析》,“国潮” 兴起的根本动力是社会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易观分析以美国社会发展举例,提出文化曲线通常滞后于 GDP 曲线一个周期 —— 当一个社会面临内忧外患之时,传统文化往往成为批判和反思的对象;而当社会处于上升期,人们会主动地发掘传统文化或过往闪光点,从中找到自我认同来源。易观分析认为,美国已经走过文化曲线逐步超过 GDP 曲线的成长期,进入扩张期;而中国则是以 2015 年为节点,正式进入成长期,或将在 2035 年后进入扩张期,中国文化和中国品牌将全面走向世界。数据显示,2012 年,中国进入世界品牌 500 强名单的企业总共有 23 家,进入百强的只有 4 家。2021 年,中国在全球 500 强已占 44 个名额,入围百强的已经达到 10 家。根据普华永道《2021 年全球消费者洞察调研中国报告》,世界品牌 500 强的中国企业在发达国家市场的知名度由 2018 年的 14.9% 上涨至 2021 年的 19.8%。这十年部分领域国产品牌发展迅速,在那些被外资品牌垄断的行业,不断出现本土挑战者。数码 3C 品牌率先崛起,改观了国人对国产品牌的印象。华为、小米、OPPOvivo 等手机品牌成为新领军,打破了苹果、三星手机在中国市场的主导地位。据新华睿思数据显示,约 80% 的年轻人在购买手机时,首选国货品牌。国产手机持续的技术革新,是拉升年轻人热爱的关键。国产手机把价格打了下来,根据《QuestMobile 2017 年中国智能终端报告》,2017 年,手机在中国市场的价格向 1000 元 - 2999 元区间集中,智能手机逐步在下沉市场扩容。根据美国独立性民调机构皮尤研究(Pew Research Center) 2022 年 5 月的数据,2021 年,中国的智能手机普及率为 58%,高于日本的 39% 和印度的 17%。华为在 2011 年前后推出的智能手机还是 “贴牌” 产品,这种低端智能机并不需要什么设计,只要和运营商搞好关系就不愁销量。中兴、酷派、联想亦然。但最终这些品牌都放弃 “贴牌”,转而研制自主品牌手机,终究抓住了科技发展的大势。在中国,做贴牌、代工起家的大品牌不在少数,最知名的案例之一就是 “晋江系”—— 国产运动品牌安踏、特步等等。20 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些品牌还都是国外产品的代工厂,如今已经成长为纺织服装领域的龙头企业。国产运动品牌近几年加大对科技创新的研发投入,推出更适合国人的专业运动装备,在消费者群体中的接受度不断提升。如今,安踏集团打破了耐克和阿迪达斯常年在中国市场的霸主地位,2021 年市占率 16.2%,首次超越阿迪达斯(14.8%)上升至第二位,逐步向耐克(25.2%)靠近。运动品牌也成为 “国潮” 引领者。2018 年,李宁登陆纽约时装周,引发了国内外消费者对中国文化潮流的关注。“后起之秀” 在中国市场不断挑战传统霸主的地位,而那些原本就占有行业优势的国产品牌正在扩大优势范围。例如家电领域,海尔、美的、格力等品牌在国内市场逐渐成熟后,纷纷选择海外并购,出海走向世界。海尔自 2011 年起先后收购了日本三洋电机、新西兰斐雪派克、美国 GEA 等企业,2016 年收获境外营收高增长,海外营收占比不断提升;美的从 2010 年起开始布局海外,2016 年收购东芝家电 80.1% 的股权,海外收入大幅增长。根据欧睿数据,2021 年中国家电全球制造份额已达 40% 以上。家电行业之中,也出现了不少全球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的中国品牌。根据日本经济新闻社 2020 年 “主要商品与服务份额调查” 显示,在 70 个品类中,中国有 17 个品类全球市场份额排在首位,仅次于美国 24 个品类。上述国产品牌大多经历了时间的沉淀,有着较为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产品不断迭代升级,再加上近几年强化品牌投入,从而成为挑战者和引领者。而近十年来还有一些新国货品牌,在以电商为代表的数字经济的推动下迅速崛起。这些新消费品牌大多是依附于流量红利成长起来的 “网红” 品牌,但如今褪去资本 “催熟” 和流量加持,这些品牌也开始进入硬实力的比拼阶段,品牌自身的价值和经营能力、对产业链的重塑能力将取代 “流量”“GMV”,成为新的核心竞争力,盈利才是硬道理。最显著的变化发生在食品饮料赛道,毕竟 “吃喝” 是人类最广泛且最基础的需求,“新茶饮”“咖啡”“预制菜” 包括新兴的线下餐饮连锁品牌正在逐渐改变年轻人的饮食习惯。十年前年轻人对奶茶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香飘飘绕地球多少圈以及周杰伦的广告 “原来我是奶茶啊” 层面。近几年,茶饮赛道不断扩容,从 CoCo、蜜雪冰城到喜茶、奈雪的茶的价格和品质升级,再到沪上阿姨、7 分甜、茶百道等腰部品牌品类拓展与门店扩张,新茶饮品牌不断涌现。而新茶饮品牌也带动原茶走向年轻消费者,以 “养生” 概念为主打,以 “高端袋泡茶”“冻干茶” 等产品制式简化泡茶流程,让那些原本喜爱奶茶的消费者逐渐接触原茶,拓宽新的消费市场。咖啡则走了一条从高端向大众、从线下到线上的路线。线下门店,星巴克的统治地位正在逐渐被打破,M StandManner、瑞幸等连锁门店不断扩展;线上渠道,三顿半、隅田川、永璞等咖啡品牌也在快速占领市场,挂耳、冻干、咖啡原液等各类产品取代了以往最单纯的雀巢速溶咖啡粉。虽然很多咖啡从业者都坚信中国人和欧美人一样都会对咖啡上瘾,但就目前来看,中国咖啡走出了一条与欧美不同的发展道路。饮食之外,另一个新品牌崛起的领域则属于 “颜值经济”,包括美妆护肤和健身领域。薇诺娜母公司贝泰妮已经上市,目前市值 900 多亿元,是国货护肤品行业市值最高的企业。随着消费者的护肤理念逐渐转变,对成分的研究高过对大牌的盲目跟从,强调功效成为护肤领域的新风向,这给了国产美妆品牌更大的发展空间,如国产玻尿酸第一股华熙生物已推出润百颜、BM 肌活等多个功能性护肤品。男性美妆也成了热门赛道。健身领域也涌现多个新消费品牌,例如 Keep 已经拿下 3.6 亿美元的 F 轮融资。根据 Fastdata《2021 年中国运动健身行业报告》和麦肯锡《中国消费者报告 2021》两份报告的统计,国内线上健身用户数量已突破 2.61 亿。但智能健身赛道是否能走得通,消费市场仍存质疑。此外,健身风潮也涌向健身服饰,例如瑜伽裤,暴走的萝莉、蕉内、蕉下、MOLY VIVI 等品牌都在对标 lululemon,抢占这一部分市场。母婴、宠物、文娱潮玩、家居等等也在经历品牌升级。新消费品牌的出现弥补了市场空缺。从消费侧来看当下的消费环境,人群结构的变化引导了当下需求侧越来越多样化,家庭结构、性别、年龄、收入等多个维度更加细分,新品牌的出现,满足了消费者日益提升的消费需求。展望下一个十年,手机、5G 网络等硬件和基础设施还会继续进化,也会为更多新的商业模式打开想象空间。消费的多元化、服务的便利化,以及国货与国潮的发展这三大趋势仍将成为国民消费领域的主线。众多商业机会也将围绕这些主线的延展而衍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十年,中国经济总量倍增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经济发展前瞻:角色再定位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中国经济已经高速发展了几十年。但随着人口红利见顶、人力成本提升,中国经济发展亟须再定位。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研究报告显示,到 2040 年,中国和世界其他经济体的彼此融合有望创造 22 万亿美元至 37 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相当于全球经济总量的 15%-26%。中国不仅是 “世界工厂”“世界市场”,也是世界研发基地和创投中心,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中均占有重要地位。赵福昌认为,中国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的角色在逐渐改变。过去 “世界工厂” 的定位是基于中国当时所处环境做出的必要选择,在作为 “世界工厂” 的过程中,我们积累的管理经验、技术都有所提升,为后续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这种发展模式不可避免地要消耗资源要素,对环境破坏性强,且缺乏核心技术。因此,无论是从要素还是从环境的约束来说,世界工厂的定位不可能永远走下去。“经济转型到后期一定是依靠创新”。中国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新成就,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大趋势性变化就是经济的内向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近些年越来越不稳定的外部环境加快了这一趋势。” 方福前说,一方面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在持续下降,生产成果越来越依靠国内市场;另一方面 “三驾马车” 中的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2020 年中国提出了双循环发展战略,今年又重新强调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这些战略都顺应了中国经济内向化的趋势。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二大趋势就是中国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变,未来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将主要依靠科技创新。经济发展趋势发生变化,意味着经济增长的底层逻辑在发生改变,增长动能发生转换。方福前认为,未来高端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中国农村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如果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乡村振兴能够落到实处,城乡收入差距将逐渐缩小,9 亿农民收入提高将对消费和内需带来巨大的拉动作用,这是未来中国扩大内需的重点方向。可以预见,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源,一是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二是构建激活完整的内需体系,促使消费多元化发展,引导投资高质量发展,激活消费信贷有序扩张;三是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最终在 2026 年实现碳中和;四是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包括人民币国际化、扩大对外投资、加大金融开发等等。刘世锦则围绕激发中国经济的结构性潜能,提出了 “1+3+2” 的结构性潜能框架。刘世锦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介绍,这里的 “1” 是指以都市圈、城市群发展为龙头,通过更高的集聚效应为下一步中国的中速高质量发展打开空间。今后五年至十年,中国经济百分之七八十的新增长动能将在这个地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十年道路不平凡,十年成就很非凡!

                这十年,中国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在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经济发展既保持了量的合理增长,也实现了质的稳步提升。这十年,中国改革开放开创新局面。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成熟定型,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全国统一大市场正在加快形成,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和社会信用等市场体系的基础制度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这十年,中国人民实现全方位生活改善。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 9899 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这十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作出力争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构建完成碳达峰碳中和 “1+N” 政策体系。这十年,中国经济安全得到全面加强。我国粮食生产连续七年稳定在 1.3 万亿斤以上,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40 年风雨兼程,40 年砥砺图强,40 年改革开放,40 年中国巨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 40 年改革开放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财经

                    中国城市的智慧化水平已远超西方发达国家。也要看到,人们对于智慧城市的理解仍存在不少误区,对此加以厘清,才能让城市越来越有 “智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本期封面文章关于中国这十年的发展情况。十年来中国经济规模倍增,消费成为增长主力,A 股市值增速超过 GDP,保险业连续五年跻身世界第二,国企改革顺利收官,高端装备和信息通信技术取得关键突破,汽车产业竞争力全球领先,城镇化率提高 11 个百分点,全民医保和医药集采全面升级,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更扎实、潜力更巨大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