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对不起,这本牛人推荐的书,我不懂
这是一本校长培训手册。脱不花和罗胖做知识迁移,把李希贵校长管理学校的方法运用到公司管理中,这个没毛病。但就学校管理而言,不是单靠每一所学校单独进行改革就行了的,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李希贵校长的理念很正确☑️,看起来很在乎学生,但我有种隔靴搔痒的感觉。给这本书评三星,我实在是诚惶诚恐,但我还是决定尊重自己的感觉。为什么得到大学非要更名为得到高研院?我猜是因为不想沾染上学校的习气。学校需要更好地运转,这本书为此提供了一些理念。但在网络课程如此发达的今天,学校需要学生的程度其实大于学生需要学校的程度。学校只是靠文凭支撑着。
5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5318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学校运转和企业管理可以互鉴学校如何运转给我的几点启发:启发 1: 盘清组织结构,完善治理主体。书中指出:“在管理工作中,能用结构解决的问题,就不用制度;能用制度解决的问题,就不靠开会。” 李校长从功能的角度把学校组织架构细分为战略高层、中层管理者、教育教学一线、支持人员和研发平台五部分,各部门之间既权、责、利明确,又可以相互支持。启发 2: 建立容错机制,引导孩子成长。书中指出:“包容学生,学校是学生可以犯错误的地方。” 学生在校内和校外是两种状态,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校园里的过度管理,不允许学生在校内 “犯错误”。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应该是学生犯错误的地方,在校内犯错误的成本也最低,能避免将来学生走入社会范严重错误。当我们的运行机制允许学生犯错,并给教师留足陪伴、引导、教育学生的时间与空间时,才能建立健全容错机制。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5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管理中能用结构解决的,就不用制度;能用制度解决的,就不靠开会📖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能够有多元化的自由成长空间,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独特成长路径。这无非就是最好的学校教育了。学校的所有决策都围绕着能够更大程度发掘学生的长板进行,不是简单迎合学生当下的诉求,而是高瞻远瞩地引领方向,以利于学生长远发展。📖可以看出十一中学是比较会塑造师生关系的,重视教师在学生成长中的影响和育人价值,同时这也是唤醒教师尊严的关键。能够让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让老师真正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这不正是老师「教书育人」的核心价值所在吗。📖像十一中学一样,很多学校,其实包括我们很多企业,都可以采取用结构设计解决制度问题的方法,让工作更合理高效。它能将不同的人清晰地放到一个组织中结构不同的部分中,做好管理中的权责分明,最大程度地发挥组织各部门的效能。我想这一定也是十一中学躬身入局后的思考点和启发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学校的合理运转应该就是,立足于服务社会、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尊重学科教学规律。良好的教育一旦形成,成绩就是水到渠成的自然结果。教育不是千篇一律,而是能够让孩子朝着自己擅长的方向逐步发展;教育更不是揠苗助长,而是遵循孩子的成长节奏,稳步向前。我们要做的,是撬动油门,而不是一直推轮子。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414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坚持每周看本好书(第七本)《学校如何运转》书评这本书虽然写的是学校管理,但是对于公司或组织管理来说有许多借鉴意义,我读的时候启发很大,特别是讲到教师的双重职责会发生矛盾,其实不仅是学校,在公司中也会出现这种自相矛盾的角色。读完这本书,起码我能看到其中的原因,对这部分人也多了一份理解。一、教育的局限先讲个故事:以前我那所高中在高三的时候总是有许多大学宣讲会和宣传手册发到每个班级,宣讲会开的最多的往往与招生结果高低有关系,简而言之,利用曝光效应来增加学生对某个大学的好感度,从而 “引流” 招生。大学能否进去高中宣讲是需要条件的与流程,譬如说要经过副校长和年级主任的审批通过,由于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大学的信息,并且鉴于这所高中学校的整体成绩,学生可选的本科院校十分有限,只能往大专院校选择。在我还在高三时,有一本详细介绍了所有广东大专院校的入学条件和环境介绍的介绍手册,售价三位数。当时有几位同学买了,我看着很厚。那时候是 2018 年,果然是掌握了信息差就能能挣到钱!“终于解放了”,这句话熟不熟悉?哈哈,想想以前考试放假或毕业的时候,这句话是不是脱颖而出的说出来。如果是 18 岁以前为基础教育,但是学校的过度管理又不允许学生犯错,追根溯源一下,如果你问为什么要过度管理?回答是便于管理上千人的学生。你继续追问,上千人的管理方式就一定是半军事半封闭式的管理吗?回答是,是的,这不仅是最方便的管理方式,也是最契合我们文化环境的方式。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是人口大国,高考截至目前仍然是最公平的筛选机制。郑也夫先生曾著有一书《吾国教育病理》,是关于中国教育的问题所在,其中有一条原因是,中国家长在内卷导致教育的环境加剧功利化。现如今 “双减” 政策的实施,中国家长对于孩子的内卷培养被政府喊停,确实是一个明智的政策。二、教育学就是关系学教育学首先应该是关系学,具体而言,应该是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教学和教育完全不一样,可是一个教师往往承担着教学责任和教育育人两种职责,并且往往这两种情况是相互矛盾的,结果就是,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恶化。首先教师作为管理者,但是同时还兼备着教育学生的本职。管理学生是通过制度和权力冷漠地与学生发生关系链接,这本教育的自然发生有本质的不同,前者是冷漠机械化,譬如在学校就必须遵循校规和班规,后者则是自然育人的传授,譬如教师作为长者,在经历上留有经验,可以帮助学生更顺利的规避试错的风险。但由于传统学校的教师兼备二者的职责,在许多教育过程中都表现得困难重重,并且显得自相矛盾,不仅管理教学的工作没做好,并且师生关系的恶化愈演愈烈。唯一的出路就是,明确教师的本职工作,剔除教学的管理任务,让教师只做合格的教师,而不是做合格的管理教师。三、教育培养的是什么?教育培养的目的,在万 sir 那本《和世界好好讲道理一书中讲的非常精彩,感兴趣的可以翻翻那本书,我在这里只讲一点。我们接受的教育许多都是奴隶教育,特征就是一直以来被动接受知识的输入,却从来没问过自己真正学习的价值是什么?教育的目的更应该帮助每一个人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价值,人能主动地学习,主动地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410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学校如何运转有人说,学校最大的风险来自校长,学校最大的瓶颈往往也是校长。 事实上,一位优秀的领导者,必须坚定地与自我感觉良好告别,时刻对自己和自己所领导的组织保持警觉。培育你内心强大的哨兵,对风险的扫描应该成为自己工作的常态,甚至应该有些夸张地在组织内有意推销面临的风险。 自己也在两所不同的学校工作过,一所是市里的小学,一所是乡镇小学,最本质的区别就是市里的老师是尽可能鼓励孩子参加各种社团活动,而乡镇上的老师则觉得社团活动耽误学习,这些孩子不参加社团活动吧!学习也不见得很好。市区的老师有各种的团建活动,有各种研学会议,分享沙龙;而乡镇老师则是忙于完成各种教学任务;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管理模式,两者之间差距都很是明显。 而这本书,让我们认识了学校该有的样子,值得管理者品读,特别是学校管理者。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9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撬动油门的运转之道🍀《学校如何运转》是教育家李希贵的书。李希贵是北京十一学校联盟总校校长,兼任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有大量教育管理学著作。从 2007 年开始,北京十一中在李希贵校长的带领下,从一所普通的公立学校变成了全国知名的中学。🍀《学校如何运转》虽然讲述的是中学如何运转,但企业也值得借鉴。🍀值得在其他学校推广的教育理念。1. 在十一中,允许学生犯错,李校长非常明确指出,基础教育实际上是孩子进入社会之前的社会,是让他们在犯错中成长的地方。2. 十一中培养学生拥有自己的独特成长路径。学校的目标从来不是创办名校或者教育集团,而是 “把普通的学校,办成令人尊敬的学校,让每一位学生走在可以伟大的路上”,这个理念,和其他重点学校完全不一样。3. 考试分数不能成为老师和学校的考核指标,但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产出教育效益的基础。十一中会想尽办法让老师和学生建立信任和感情,最后实现春风化雨,影响学生一生。4. 第 4 个理念,接受校长有可能构成风险和成为瓶颈的判断。优秀的校长要坚定的与自我感觉良好告别,时刻对自己和自己所领导的组织保持警觉。这样才能确保一个组织始终处于可以不断进行自我修复的变革之路上。🍀企业可以借鉴的组织变革之道。十一中从功能角度出发,把学校的结构重新划分成五个部分:战略高层、教育教学一线、中层管理者、支持人员和研发平台。这种模式更像一个矩阵,不是传统的一级管一级的结构。通过组织变革调动个体的积极性和自驱力,把识人、选人、用人的权力下放到一线部门,把钱花到离学生最近的地方。李希贵校长有一句管理上的金句:“能用结构解决的问题,就不用制度。能用制度解决的问题,就不靠开会。” 当员工拥有高度的自驱力,组织拥有高度的协作力,组织内所有资源流向创造价值的一线时,这样的组织就是战无不胜的。得到就借鉴十一中的组织变革,在 2022 年 11 月,启动了部门和员工的双向选聘工作。🍀无论学校还是企业,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撬动油门而不是推轮子的方法,让学校和企业都能够正常高速运转。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7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能用结构解决的问题就不用制度;能用制度解决的问题就不靠开会。《学校如何运转》中有句话:“在工作中,能用结构解决的问题,就不用制度;能用制度解决的问题,就不靠开会。” 这句话是对 “撬动油门而不是推轮子”(这句话写在这本书的扉页上)的阐释,一所学校中,组织结构就是撬动学校管理的油门。这本书从功能的角度把学校组织结构拆分为五个部分,即战略高层、中层管理者、教育教学一线、支持人员和研发平台。对于如何运转一所学校,书中告诉我们要有方法。这个方法就是调整好学校结构,理清各个部门的工作和职责,明确责任、权利、利益为每个岗位赋能,让听到炮声的人指挥打仗。“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的真正含义应该是校长对学校组织结构的建立。这样一来,即使校长离开学校,因为组织结构的健全,学校仍然照常运转,并且保持良性发展态势。因为撬动了学校组织结构这个 “油门”,所以让让学校中的战略高层、中层管理者、教育教学一线、支持人员和研发平台相互配合,更好地发挥各自功能,减少了个人因素的影响,延长了学校的生命周期,让学校更好地发展,这才是校长最大的成功。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6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要用工程师的思维管理学校打开这本书之后,才发现与之前的想象有偏差,这本书的重点不在「学校」,而在「运转」。它不是一本教育的启蒙书,它讲的是一群已经了解什么是教育的人,面对一个超大规模的学生群体时,如何有效贯彻教育理念,身处一个复杂协同的组织里,让自己的动作不变形,思想不走样。 说「超大规模」「复杂协同」,还真的不是夸张,这本书是以北京十一学校为例,我有幸转学到十一学校读过初三,那已经是十六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单单一个年级就有将近 25 个班,一千两三百名学生,一个年级就要设置三位年级主任,分管不同的班级,老师更是数不过来。整个学校为了服务全校数千名师生,光食堂就要设置 5 个。十几年后,十一学校更是经过了不止一轮的改革,将自然班打散,学生自主选课,走读上课,数千名学生流动起来,这个管理的复杂就更上了一层。 站在校长的角度,如果仅仅凭着一股热情,肯定是管理不好这所学校的。我不知道今天的十一是不是依然一个年级三位年级主任,如果是的话,校长只要一天和这三六一十八位年级主任,每人聊上 15 分钟,一天的工作时间就都被占满了。这还只能估计到学生的管理,还有党建、人事、教学研发、后勤管理,方方面面的事情,更不知道要占去多少的时间。 这恰恰是这本书把主题关注于「运转」的原因。纯靠一己之力去推着学校运行,那有搬山移海的神力也推不了几天,校长更应该先成为一架精密机器的设计师,让机器可以自行转动起来,而后成为维护的工程师,尽力给机器提升动力、减小阻力,这样的机器才能运行长久。 恰如书中所说:「在管理工作中,能用结构解决的问题,就不用制度;能用制度解决的问题,就不靠开会。」 如果说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那么校长,则是学校的工程师。这本书就是一位了不起的工程师,把设计图纸和使用说明书,摊开在你面前,把关键处一一讲给你看。
8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36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教育教学只有深入一线,才能发挥其价值“学校制度的核心要素不在于提供知识,而在于提供了外界的约束和强制。” 正是这样的约束和强制,才能让我们真正的认知和成长。但是教育不止是传道授业解惑,它更多的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激发创造潜能,改善他们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毅力,同时锻炼学生的基础能力:1⃣️随机应变的能力 2⃣️不安于现状,寻求挑战 3⃣️坚持不懈,保持行动 4⃣️直面挫折,锻炼品质 5⃣️适时求助,构建自己的人际关系 6⃣️能够发现自己的独特性,实现多元化发展因此,想要引导孩子正确的成长,就需要激发孩子的创造力与好奇心,在做中学,行动带来思维上的改变,形成一个良性的学习闭环,让视野不局限于课本上的窄知识面,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自主性。现代教育可以简单地分三个层次,对应三个阶层:1. 贫民家庭对教育的期待是培养工具,以找工作为目的。2. 中产家庭对教育的期待是培养工艺品,以提升个人价值为目的。3. 上层家庭对教育的期待是培养主人翁,以欣赏、选择和改变周围世界为目的。,现代流水线式的教育只能把人送到第一层;想要进入第二层,家庭必须出力,然后你还得去精英大学;而第三层,则几乎完全是家庭和个人的事情,学校教育的作用很小。走出校门看似自由了,但实际需要处理的是社会的交际问题。1⃣️走出学校后,人生自由了,但身处社会,我们需要注重人际关系的建立。在学校我们面对的是真实的同学关系,这种关系真诚而友善,不会太功利与现实。当踏上社会之后,我们便发现,很多人和事,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我们需要正确的与他人相处,学会正确的与他人沟通。2⃣️走出学校后,停止了考试,但踏入社会,你便需要开启每天升级打怪的模式。当踏上社会,我们便为了自身当下的生计,未来的发展,而疲于奔命。现实世界不是所谓的游乐场模式,现实生活中没有设置好的通关打怪模式,而是那种问题都不可知的荒野求生模式。我们需要的是不断学习来提升自己的能力。
8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6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行胜于言上一次打开这本书,我的电子书会员还没到期。当再次打开这本书时,我又续了一年的会员。说个笑话,有个人看了一本叫《母猪的产后护理》的书,就真的开始养猪去了。我自己和那个人就差不多。世界上有很多好的想法,有很多先进的理念。但这个世界不会嘉奖想法的提出者,而只会给将方案落地的人以嘉奖。一流的执行与落地,哪怕配以二流的方案,也比无法落地的空想有价值。而这世界上所有的系统,几乎都是在维持着 “不算差” 的状态,与所谓的 “完美” 相去甚远。但这个世界看起来还挺好。那么我们还需要那些完美的想法,和先进的理念吗?当然需要。那是灯塔,虽然暂时达不到,但我们可以努力往他靠近。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也许很多人都一起努力时,就有机会了。此书非常值得一刷。至少,你可以懂得一个系统该怎么运转。至少,你可以看看一个想法怎么从细节处开始落地。至少,作者很真诚地把自己的思考呈现出来了。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4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知道了如何运转,组织才有了生命上一次荐书,我选择了李希贵校长人生的第一本书《教育艺术随想录》;这一次,我想推荐您的是他今年 8 月份刚出的新书《学校如何运转》。前一本适合教育工作者,而这一本我认为只要你是某个大小组织的负责人都应该读一读。
很可惜,这个世界还没有诞生一门真正的学校领导学。针对一名新手校长如何管理,甚至领导好一所学校的所有培养方式依然停留在讲座报告、师徒带教、参观访问这几条路径上。
李希贵校长的这本《学校如何运转》试图在这方面予以突破。这本书从酝酿开始就确立了三个预期目标:一是如何在自己 40 年经验沃土上结出 “可带走” 的科学知识,为初任校长搭建脚手架;二是如何将普遍认同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可操作可落地的基本方法论;三是这套系统方法是否具有普世价值,在任何一所学校,甚至是任何一个组织都适用。
因此,我更把这本书看作是李希贵校长本人实现转型的一个标志 —— 在这本书之前,希贵校长出书的基本方式是边实践边积累,然后到了一个获得阶段性成功的小节点,就梳理总结一下,把积累的成功与教训打包集结与同行分享,这样做的好处是为自己做了一次复盘,同时这种开放式复盘的确能够受益于他人。但是,这一次他对自己做了预期目标设定 —— 首先进行读者画像,一个初任校长或者正在进入瓶颈期的校长,然后将自己的经验结构化,提取出无论你身处什么类型学校都可以适用的基本原则、方法和工具,更厉害的是,希贵校长还悄无声息地埋下一根暗线,那就是当你学会使用这些知识的时候,“以学生为本” 的教育理念也就自然落地,再也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了。
* 这本书讲了啥?
这是我看到过的一本最好的学校管理书。说它好,不是因为它面面俱到地把学校管理都讲到了,恰恰相反,它只讲了冰山一角。但是,就是这一小部分,平时在学校管理中看不见摸不着,却极其重要,它是冰山下方最底层的基座。这个底层不厚实、不灵敏,那么,浮出冰山的部分再美也无法可持续。
那么,这个底层基座是什么?就是组织结构!
管理学上有一条原则,能用结构解决的问题,就不用制度;能用制度解决的问题,就不靠开会。这本书告诉你的就是如何用结构来解决学校发展中的 “真问题”。
说到这儿,你肯定眉头一皱,心想 “其实我也知道很多时候是结构出问题了,但不敢动啊,结构一动,把握不好,那就叫伤筋动骨,触及了利益盘,惹了人、来了事,把动静闹大了,那还不如搞点锦上添花的没有风险。”
* 这本书的核心方法论是什么?
要让自己不深陷于每天按下葫芦起了瓢的问题堆,就需要从组织的结构系统上去看问题。李希贵校长在《学校如何运转》中实际上在告诉你如何动结构的一个最核心的方法论,那就是先拆分后整合。
无论你是土生土长还是刚刚调入一所新学校,在成为校长后都需要对学校组织结构进行一次拆分,把学校里的每一个岗位放到书中自始至终贯穿的那个 “舱位图” 中,不带任何人设标签,没有任何个人感受,有一个岗位算一个岗位地 “装” 进去。比如校长就装到战略高层里,教务员、门卫、司机就装到支持人员,教师发展中心人员、科研人员都装到研发平台…… 可能学校有 200 位教职员工,而实际的工作岗位有 250 个,有的人身兼数职,没有关系,无论他担任几个岗位的工作,此时就是有一个算一个地装进组织结构舱位图中。
第二步叫整合。整合就是定义拆分出的零部件在不同的系统中如何运行的方式,就好比检查了肠胃后需要放置在消化系统的内在运行,甚至放在整个身体系统运行轨道上去判断肠胃功能的健康状况。同样地,这本书在拆分各个岗位后,就会告诉你五个结构自身和结构之间是如何完成系统运转的。比如,支持人员这个系统的运行方式就是需要依靠内部客户评价的方式,让每一个位支持人员都能找到自己的内部客户,并且把评价权交到客户手中;再比如对战略高层这个系统的运行方式就是确定治理主体,形成科学制衡,并通过学期述职、教代会代表打分的方式让战略高层发挥作用,而任何一个系统的自运转与系统运转的目标都是为了确保教育教学一线产生效益,而这个效益是什么呢?就是以学生的成长为中心。
至此,学校系统的整个运转方式都协同到一个目标上,指向学生,学生第一的理念才会在目标 - 过程 - 结果的一致性上实现落地。
* 这本书为啥不讲这些?
说到这里,你还是会犹豫,难道管理就那么简单吗?还有很多变量在影响着组织的发展。比如制度、文化、生态、员工成长等。的确如此,学校是人与人打交道的场所,影响学校发展的变量非常多。也正是如此,李希贵校长的这本书才确定了 “有所不为有所为” 的基本思路,重点放在校长最可控也最应该控制,但现实中又是最害怕控的一个关键变量 “结构” 入手,只有结构抓住了,组织中的大部分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我来给你举个例子:
你的学校或单位是不是有一大本一大本的制度汇编?有的装帧精美,还成了正式出版物。但是我想问,这些厚厚的制度真的对一个普通老师的日常有用吗?比如,一个老师家中有事要请假,按照请假制度,他需要经过备课组长、年级主任、分管领导等三四个程序去签字,结果目的不还是为了准假嘛?再说了,有的老师事情很紧急,有时候等不及签字就走了,于是违反了制度,照理必须受到相应的评价扣分,好,这么一来,人性魔鬼的一面大爆发,有的老师开始扯谎,有的老师开始建立私人关系,学校的生态就慢慢破坏了。你看,此时的制度非但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激发了人性的弱点。
用结构去解决的话就没有了这些问题,学校所有工作都要确保教育教学一线产生效益,那么遇到一位教师请假,只需要最能够解决他问题的那个管理人员同意就可以了,如果请一天假,教研组长就可以协调解决,那么教研组长就准假了;如果请一周假,那么年级主任可以解决,那么年级主任批准;如果更长的时间,那么就要到分管人力资源的负责人那里去协调解决,这就是通过结构的力量把权力落实到离问题最近的那个人身上,帮助教育教学一线上的老师尽快地解决问题,因为他们是直接产生组织效益的那个人。
那么,你说这个老师不就会钻空子了嘛?他总是请假办私事那怎么办呢?还是靠结构去解决,真有这样的老师,双向聘任的时候就不会被聘上,第三方教育教学诊断的时候也不会成为受孩子喜欢的老师。当然反过来说,如果校长所有作出的决策都是以不信任为前提的,都需要通过制度的约束力把人的行为锁定,那么这所学校一定不可能将 “学生为中心” 的理念真正落地。
同样道理,我们文化、课堂、教师专业发展等问题,都需要你首先从结构上进行思考,文化是不能靠建构的,课堂是不能靠打造的,教师专业发展是不能靠指标和高利害性评价的,也许你以前所有花的力气都应该是 “生长” 出来的,而你最应该花力气的就是在组织结构上。
* 如何评估我读懂了这本书?
如何知道你掌握了这本书的方法,并且有点通透了的感觉?我告诉你三个自我评估的工具,一是你开始不回避不绕开 “结构” 这个问题,相反遇到难题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如何通过调整一下结构去解决,而不是急于召集一群人马上开个会或者制定一条制度去管住一个所谓的新问题现象;
二是你开始发现自己在管理上花的力气、用的精力越来越少,每位教职员工开始在服务与成就他人过程中获得一种价值感,而你开始有时间去想想学校 3 年、5 年的长期发展问题了;
三是当你开始把学校视作和我们自身那样的生命体,你会经常拿自身进行比照,比如生命系统是如何运行的,生命的结构如何既各司其职又协同合作的。
只有到这个时候,你才真正理解每一个生命体都是不一样的,而组织是由不同的生命体组成的,因此任何一个组织也一定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凡是生命体所拥有的特征,组织都有,有缺点有优势、有脾气有个性,而我们所能够做的所有事归结起来就是放大在组织中每一个人的人性光芒,那么这个组织才会绽放出健康、活力、可持续、会自我反思与改进的旺盛生命力!19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33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