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3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女性女权之全解剖

    波伏瓦对女性这一性别解剖之全面深刻,实在匪夷所思,科学家一般冷酷无情,哲学家一样严谨深奥,恐怕再体贴体谅甚至极力支持女权的男性,也依然会从这本书中看到很多察觉不到的偏见。很多时候很难跟上波伏瓦的思路,被智力被碾压,不容易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本书告诉所有人:不要掉入符号观念的陷阱,每个人都能实现超越

      这本书值得从头到尾认真读一读,波伏瓦对事物理解的深入和清晰,她的博学以及直戳人心的洞悉力,着实令人钦佩;书中讨论的问题仍然存在,甚至以一直更可怕的形式在异化(或者说反冲),让我一度忘记这本书已经快一百年了,而我也惊觉于我如此这般的怯懦和胆小…… 刚读完这本书,我先谈谈当下的一些启发和感谢:“人们折断了她的翅膀,却哀叹她不会飞翔。” 女性,这个符号 / 概念,是被社会环境塑造出来的,我们能想到的所谓的 “女性气质” 不过是后天人工养成的,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包括所谓 “男性气概”/“阳刚之气”,人们对前者的偏见和对后者的推崇无疑让人细思极恐。还有这一段金句真是让人瞬间泪崩:“男人的幸运 — 在成年时和小时候 — 就在于别人迫使他踏上最艰苦但也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就在于她受到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一切都促使她走上容易走的斜坡,人们非但不鼓励她奋斗,反而对她说,她只要听之任之滑下去,就会到达极乐的天堂;当她发觉受到海市蜃楼的欺骗时,为时已晚;她的力量在这种冒险中已经消耗殆尽。” 而我们当前的社会仍然还在这种困境中,甚至还有倒退的趋势,这段话不仅是对女性,也是对社会上所有被歧视、压迫者的写照!身在其中的人也许应该反思和警惕那些习以为常的思维模式和美好幻想 —— 茨威格有句话 “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关于内在性和超越性的论述其实解开了我的一些困惑,女性很大程度被物种绑架,又在社会传统下局限于内在性中,这也可以体现当前社会某些现象和问题 —— 有一点可以适用在这种情况下,当某些事需要对某一部分人群大肆宣传、弘扬、赞赏的时候,就是值得警惕的时候!“慷慨的资本家、宽厚的殖民者、傲慢的男人坚持说:拿着最好的份额吧,拿着!” 每个人如果都能把彼此视为主体,而不是被动 / 放任沦为被指责、评判、凝视的客体,这个社会当前的很多浮躁、对立和难题其实都是有解的,关键是意识和社会都需要觉醒,彼此平等的人不是对既得利益者的抢劫,而是对双方都是一种 “放过” 和 “和解”,这才是最终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友情、爱情和超越性应有的形式。“那些想延续现状的人,总是对即将消失的美妙过去流泪,而不对生气勃勃的未来微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材料

        每日一书:《第二性》。“但凡男人写女人的东西都是值得怀疑的,因为男人既是法官又是当事人。”— 普兰・德・拉巴尔多萝西・帕克在评论一部非常令人不快的、名叫《现代妇女:失去性别的人》的书时写道:“那些将女人当做女人来对待的书,我不敢苟同…… 我的观点是,所有人,无论男人还是女人,不论我们是谁,我们都应该被看做是人。” 列维-斯特劳斯在一本对原始社会不同面貌进行深入研究的著作结尾,这样下结论:“从自然状态到文明状态的过渡,是通过人用一系列对立的形式去设想生物学关系的能力来确定的,这些关系以确定或者模糊的形式所呈现的二元论、互相交替、对立和对称,与其说构成需要解释的现象,不如说是构成社会现实基本的和直接的材料。” 毋庸置疑,如果我们假设,有种生理、心理或经济的命运压在女人身上,这个问题就会毫无意义。因此,我们将以讨论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女人的观点开始。随后我们将力图从正面指出,“女性实在” 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女人被界定为他者,按男人的观点看,其后果是怎样的。我们将按女人的观点描绘她们固有的世界;这样我们才能明白,女人竭力摆脱至今给她们划定的范围,尽力参与到人类的共在中遇到怎样的问题。大部分哲学把分成雌雄两性看成既定,却不想加以解释。人们知道柏拉图学派的哲学比喻:开始,有男人、女人和两性人;每个个体有两张脸、四条手臂、四条腿和相连的两个身躯;有一天,他们分裂成两个人,“就像切开一只蛋一样”,自此以后,每一半都竭力找到互补的另一半,天神随后决定,新的人类将由这不同的两半交配后产生。男人只有通过思考他者,才思考自己;他以二元论去把握世界;这二元论先是没有性别特征。但自然而然地,由于不同于自以为相同的男人,女人被列在他者的范畴中;他者包括女人;她先是地位不够重要,不能单独体现他者,以至在他者的中心再分出一部分。如果人们承认,非本质的意识也是一种半透明的、能够进行 “我思故我在” 的主体性,人们就会承认它事实上至高无上,返回到本质。最真诚地重视女人的时代,不是骑士制的封建时代,也不是十九世纪对女子献殷勤的时代,而是这样的时期 — 比如十八世纪 — 男人把女人看成同类;这个时期,她们真正显得有传奇性,只要读一下《危险的关系》、《红与黑》、《永别了,武器》,就会明白了。男人为了表达和一个女人睡过觉,说是他 “占有” 了她,“拥有” 了她;反过来,为了表示 “拥有” 某个人,有时无礼地说 “和她做爱”;希腊人把未曾和男人有过关系的女人称为 Parthenos adamatos— 不肯屈服的处女;罗马人称之为未被征服的梅萨利纳,因为她的任何一个情人都没有给过她快感。对情人来说,性爱就是征服和胜利。人们有时将 “女性世界” 与男性世界相对立,但必须再一次强调,女人从来没有构成一个自主的封闭的社会;她们与男性统治群体结合在一起,在群体中占据一个附属地位;她们只是作为同类通过一种机械的一致而联结在一起的,她们之间没有那种统一的共同体赖以建立的有机一致。事实上,她没有经过能让她支配物质的技术训练的见习期;她不是同物质而是同生命打交道,而生命不会任凭工具来支配,人们只能服从它的神秘法则。世界在女人看来不像海德格尔所定义的那样,是介于她的意志和目的之间的 “工具总体”,相反,它要进行顽强抵抗,难以制服;它受命运支配,充满神秘的反复无常。她必须保证生活在偶然性和人为性中单调重复,很自然,她在重复,重新开始,从来不创造,在她看来,时间在打转,引导不到任何地方;她忙忙碌碌,却什么事也没做,因此她在自己拥有的东西中异化;这种对物的附属性,是男人让她保持附属性的结果,解释了她为何处处节俭和吝啬。女人正是通过工作跨越了与男性隔开的大部分距离,只有工作才能保证她的具体自由。一旦她不再是一个寄生者,建立在依附之上的体系就崩溃了;在她和世界之间,再也不需要男性中介。“不,女人不是我们的兄弟;通过使她懒惰和堕落,我们已经把她变成一个特殊的、陌生的存在,她除了性器官以外,没有别的武器,这不仅是持久的战争,而且是永恒的弱小奴隶出于猜疑的明争暗斗的武器,不管她是热爱还是憎恨,都不是坦率的伙伴,而是一种身心结成一体、共济会式的存在。” 许多男人仍然赞成于勒・拉福格的这番话;许多人认为,在两性之间总是有 “阴谋诡计和冷笑”,他们之间不可能有友爱。事实是,无论男人还是女人,今日彼此都不满意。但问题是要知道,是否有种最初的诅咒使他们注定要互相伤害,或者这种使他们对抗的冲突只表现为人类史的一个过渡时刻。对女人的理解。波伏瓦提出了新的观点:她认为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女人的地位不是生来就如此的,是男人、社会使她成为第二性。社会把第一性给予了男人,男人是主要者,女人是次要者。女人从属于男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女性自我强大必经之路

          《第二性》以强有力的方式揭示的问题,是每一个男人和女人都不得不正视和反思的。它不仅成为 20 世纪女性主义运动最重要的推动力,也促使人们重新审视男性,因为越来越多的人看到,“男人” 其实和女人一样,也是后天形成的,所谓的 “男性气质” 也同样是文化建构的产物。父权制的思想和安排,把女性限定在低等的位置上,在方方面面剥夺(PUA)了女性的自由和权利。这种剥夺在教育、职场、政治上相对明显为了追求事业就要放弃女性的魅力;保留女性的魅力就要放弃事业。要点:1. 波伏瓦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区分了生物学意义上的 “性别” ( sex ) 和社会文化意义上的 “性别” ( gender )。2. 女性的自我常常由于规训处于分裂的状态:一边是作为爱人和母亲的自我,另一边是在广阔的的世界里能够成为的自我,二者似乎不可兼得。3.“男人” 其实和女人一样,也是后天规训形成的,所谓的 “男性气质” 也同样是文化建构的产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圣经”般存在的女性主义著作

            女人为什么不能创造各民族的历史,女人之中为什么没有出现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司汤达、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样的大作家呢?其中有女人本身的问题,也有社会造成的缘由。波伏瓦没有夸大女人应有的作用,而是一一摆出女人在人类历史上所遭遇的悲剧命运,最鲜明而又最有说服力地展示了女人的处境。波伏瓦超出一般的女权主义者之处,体现在她辩证地理解女人的特点和应有的作用,而不是仅仅气势汹汹地发出不平之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男与女就是人与人的自然关系

              《第二性》这本书主要探讨了女性的处境、地位和权利等问题。它深刻剖析了女性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她们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和困境。这本书通过丰富的文化内容,包括哲学、历史、文学、生物学等,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女性形象。它的文学价值,唤醒女性自身的觉知,呼吁社会对女性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首先,《第二性》被誉为 “有史以来讨论女性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这足以证明它在文学领域的卓越地位。其次,这本书的论证相当严密,引用的材料丰富翔实,使得观点更加有说服力。再者,波伏娃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思考方式,为我们揭示了一个真实而复杂的女性世界,这无疑为文学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思考。强力推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第二性》

                这本《第二性》是女性主义 “第二次浪潮” 的开山之作。波伏瓦探讨了一个看起来无比简单的问题:“女人是什么?” 经过一番探讨,她提出了一个很不一样、也很有煽动性的结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女性并不是天生低于男性,而是因为后天的塑造,才变成了低于男性的、第二等的性别。本书核心内容:一、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二、波伏瓦如何批判 “女性气质的神话”;三、波伏瓦如何结合女性的生活经验,讲述女性被男性塑造的过程;四、《第二性》产生的深远影响。第一,《第二性》是法国哲学家和文学家波伏瓦一生最重要的作品,不过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让她进入了性别研究的领域。第二,《第二性》要回答 “女性是什么” 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但是却得出了一个颠覆性的结论,波伏瓦认为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第三,波伏瓦挑战了很多父权制意识形态强加给女性的 “神话”,比如女性的从属地位来自生物特征,女性崇拜男性是心理发展的规律,婚姻是女性唯一的救赎,成为母亲才能让女性获得幸福,等等。第四,女性想要打破这种被压迫的局面,就要把法律和政治层面的抽象权利,和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自由结合起来,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第二性》为之后的女性主义运动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是女性主义运动历史上当之无愧的 “第一经典”。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三刷完毕,仍然震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是同谋,绝对是同谋”

                    “只有你也想见我的时候,我们见面才有意义。爱也一样,只有你也爱我,我爱你这件事情才有意义。” 这是我最开始对波伏娃的印象,觉得、这是一个真正独立的女人。与有所依赖的我不同,她在爱情里以及在生活中的独立璀璨的让人觉得炫目,我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够是这样的心理强大。1、他者第一次对 “他者” 有着独特的感觉是李筠老师在《西方史纲》中说,“西方是中国理解自己最重要的他者”,波伏娃在这本书中说 “男人是主体、是绝对,而女人是他者”,她这句话将男人与女人的关系定位为主客体。普兰德拉巴尔认为,“但凡男人写女人的东西都是值得怀疑的,因为男人既是法官又使当事人。” 从古到今,从内到外,女人几乎一直都处于屈从的地位,她们一直从属于男人。波伏娃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历史唯物主义等各方面剖析了女人在这世界的命运及变化,从婚姻形式、从各个法典、从宗教角度、从文学经典…… 各个角度来描述女人们的处境。这本书给人的感觉触目惊心,我好像看到了一个从未见过的世界。但就像李筠老师说的:“通过和最重要的他者相比,最容易辨认出自己的长短。无论谁是主角,世界同样也需要他者的存在。在文明的比较当中,兴衰和得失就容易联系起来,在更长的历史当中,在通向未来的历史当中得到检验;在更广的空间当中,在通向全球化的空间当中得到检验。”、“理解西方的目的是理解中国。西方对中国很重要,它是当今中国理解自己最重要的他者,也是塑造未来中国很重要的力量。” 我相信,我们无论此刻在讨论的事男人还是女人,我们理解对方,最后也是为了理解自己。在中国社会,我们回首看自己的家庭和别人的家庭也会发现:男女其实更多是协作关系,双方建立婚姻家庭,抚育儿女,恩义两同在。2、婚恋中的意愿论与自由选择及其后果提到波伏娃,自然不能不提萨特。在全世界范围内,他们的关系都是一个罕见的模样。刘擎老师在他的课程里有对他们关系以及对现在婚姻制度都发表过自己的看法。我暂且将它们搬运在这儿:帮助自己更好的理解现在这本书,也更好的理解亲密关系。萨特和波伏娃的关系,奇特之处在哪里呢?就是他们决定排除任何其他因素的干扰,把彼此喜欢的意愿作为至上的原则。刘擎老师把它称作 —“唯意愿论”。“你管我呢,我愿意!” 这句话真的几乎成为了我们的口头禅,在现代社会,在不妨碍、不危害他人的前提下,个体意愿的主张,不必解释来由,无需论证理由,个人主观肯认,也就是说自己的 “肯定和承认”,成为自己主张的正当性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依据。这在个人生活领域,尤其是亲密关系中体现得最为突出。亲密关系中的 “意愿论” 倾向是危险的,更不用说 “唯意愿论” 了。它使得现代婚姻受到挑战,而且有人认为,它甚至可能会颠覆婚姻制度的稳定性。美国历史学家 Stephanie Coontz 在 2005 年发表一本著作《Marriage, a History》。她的研究发现:有四种重要的社会变化进一步打破了传统的束缚,削弱了现代婚姻的稳定性:首先,对女性的性欲望的否定,这是传统的 “男女差异论” 中的一个重要观念,但这逐渐被实验心理学的发展以及男女平等观念的兴起所打破。其次,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使人们的经济与社会地位不再被自己的婚姻状态所决定,因此离异或独身也就更少地受到亲属、邻居、朋友和雇主的干预压力。第三,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安全避孕措施,以及司法改革对非婚生子女的公平待遇,都大大降低了 “性自由” 的代价。最后,传统婚姻中女人对丈夫的经济依赖,以及男人对妻子的家务依赖都被大大缓解了。现代社会不只带来了女性的经济独立,诸如洗衣机和快餐服务等现代服务技术也使那些 “生活不能自理” 的男人获得了 “生活独立”。所有这些变化都打破了 “保护” 婚姻稳定的 “非感情限制因素”。于是,到了二十世纪晚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惶恐于婚姻革命对婚姻制度本身的瓦解。类似于 “千金难买爷乐意”、“我命由我不由天” 这样的观念,给现代人高度自主、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开拓了前所未有的自由空间,但这是 A 面,还存在着 B 面,就是永远有 “自食其果、咎由自取” 的可能,每个人必须承担自由选择的后果。而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及其生活实践)就是这种现代精神文化的标本。我们可以学习去探究他的思想,也可以澄清主导我们行动逻辑的一部分观念由何而来,然后才可能做出自己的判断,以及无可逃避的选择。3、半是受害者,半是同谋 Eason 有一首歌,名字叫做 “斯德哥尔摩情人”,他说 “我是同谋,绝对是同谋”。现代社会中,人人精神流离失所,个个都哭喊着纯洁的爱情难找。但其实扪心自问你会发现,祸福无门,咎由自取。在所有的爱情或者婚姻事故的背后,几乎都有着当事人的故意或者过失。但又有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就算是圣贤也会犯错,所以尧舜等圣人们也会不耻下问,《论语・卫灵公》言,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过了不改才叫做过错。又想起红楼中贾宝玉挨打。林妹妹抽泣着说出口的那句 “你从此可都改了吧”。你认罪吗?认罪,无论主犯还是从犯,我都是同谋。那以后打算怎么做呢?过则勿惮改。最后,用我很喜欢的、这本书中波伏娃的这句话来结尾:“有一天,女人或许可以用她的 “强” 去爱,而不是用她的 “弱” 去爱,不是逃避自我,而是找到自我,不是自我舍弃,而是自我肯定,那时,爱情对她和对他将一样,将变成生活的源泉,而不是致命的危险。” 愿爱情成为各位女性生活的源泉,使我们成为更好的更完整的人和个体。🌸🌸🌸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解放了女性消灭了女人

                      《第二性》… 轰轰烈烈的解放运动创造了更平等自由富裕的社会,可是在这美丽新世界里女人却逐渐消失,后果是孩子越来越少直至灭绝… 构建社会的初衷难道不是为了更好的繁演吗?… 哪里出了问题呢?生物学上女人才是性选择的主人,在社会学上表现为任何方式都是只是表象,都不会不遵守这条规则… 男人要的是女人不是女性,女人要的是男性而不是男人… 什么才是进步?解放了女性却消灭了女人,这的确是向灭绝又进了一大步…… 主动不生孩子也没生过孩子的女人大写特书母性、女人与女性,一切工具理性的动机都值得怀疑…(石木吹书每天吹干一本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女人,你的人生可以由你自己选择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第二性分上下两部。第一部主要讲女人是什么?从不同角度不同学派的观点讲述女人是什么?历史方面,神话方面基本上是一个男性思维构建的社会,女人是由男人定义的,且在历史上一直是处于劣势地位,基本没有什么自由。女人是被动的属于被支配的地位。第二部讲述女人的成长过程以及不同角色的处境。逐渐女性有了自己的思考,不在只是满足于男人构建的社会和赋予的家庭的责任和使命。在波伏瓦看来,良好的婚姻关系不是一种逃避、不是一个藏身之处,也不是一种简单的合并,而是两个自主的人的联合。夫妇不该成为一个封闭的共同体,而是要承认各自的自由,让双方都融入更大的社会、实现充分发展。男性只有解放了女性,才能同时解放自身。只有当女性自由地、真诚地承担起作为母亲的责任,同时她本身也是一个完整的人、拥有丰富的生活时,孩子才更有可能给她带来满足,她才更有可能给孩子带来幸福。拉巴尔说:“但凡男人写女人的东西都是值得怀疑的,因为男人既是法官又是当事人。” 女人越来越走向独立,女性平等不是要为女性获得特权,而是要让女性成为选择的主体,放弃依赖男性,努力去争取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加深认识

                          这本书应该是我评论最多的书,也是我目前在得到上看得最久的书,说实话,这种感觉痛苦又折磨,但却绝对值得。我想作为一个男生,应该没有几人同我一样能把这本书考完。并且我完全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看,希望获得更多的视角和观点,继续努力,让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女权主义理论的虚伪性

                            波伏娃在《第二性》上卷从生物学的生殖细胞出发,又回到生物学上的生理差异,以生理差异为依据对 “女性是他者” 进行解释,存在主义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只是提供 “主体、他者、超越性、内在性” 等概念。波伏娃自认为她完成了对生物学论据的反驳,从存在主义的观点对 “女性是他者” 作出了解释,可显而易见 “存在主义” 的观点的论据依旧来自于生物学。波伏娃恰恰承认了男性压迫和女性他者处境的根源在于两性的生理特征,这隐含了 “只有生理差异消失,男女两性不平等的状况才能改变” 的结论,而这和 “女人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造成的” 的结论是矛盾的。波伏娃没有完成对 “女性弱势地位背后的历史逻辑” 的论证,而且直接背离了 “女人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造成的” 所隐含的 “自然属性不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属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 的结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强调 “男女不平等的现象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必将被新历史条件下的男女平等所代替”,而波伏娃强调 “不同的历史条件都会导致女性处于他者地位”,她似乎没有意识到她为了解释 “女性是他者” 而搬出的生物学、心理学、历史学等论据,已经陷入 “男女不平等现象的改变是无解的” 的悖论当中。《第二性》下卷,波伏娃的描述对象不再是历史上的女性,而是当代(与她同时代的)女性,她在 “当代社会文化对女性充满偏见、女性处在弱势地位” 的历史和逻辑起点之下展开了对女性从出生到老去的一生的考察。她把重点放在社会文化如何塑造女性的客体心理、性格以及影响女性的物质实践活动之上,而这又和上卷中的 “人类生理特征男性的超越性和女性的内在性” 的命题是矛盾的。波伏娃认为对男孩和女孩的不同抚养方式从婴幼儿时期就已经开始塑造男性的主体地位和女性的客体地位。她认为孩子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在获得亲吻和爱抚中得到证实,肉体的分离使他们感到绝望,但小女孩在这个阶段感受到的分离不像男孩那样突然,她依然能够获得父母的爱抚和亲吻,不受孤独和焦虑的折磨,而人们禁止小男孩撒娇。人们为了鼓励男孩踏上艰难的道路,通过性器官向他灌输男性的自豪感,男孩也通过周围人对他的态度感受到拥有性器官的自豪,而小女孩也在自己不受重视的处境中把不满投射到男性性器官上。因此小女孩觉得自己比男性更不透明,更深地受到生命的朦胧的神秘所包围。作为补偿,人们把一个外在的东西 — 布娃娃 — 放在她手中,让它在她身边完成他我的作用。小姑娘喜爱她的布娃娃,打扮它,就像她梦想自己被打扮和被喜爱那样;反过来,她把自己看做一个美妙的布娃娃。她强烈地感到要被人赞赏,要为他人而存在,这种自恋在小女孩身上出现得非常早,它在女人的一生中将起到头等重要的作用。波伏娃虽然反驳把自恋看做女人神秘本能的观点,因为认这是教师和社会强加给她的命运,但她承认女性的自恋,并认为这影响女性的一生。波伏娃把女性描述成情绪化、易受诱惑、逃避自由、没有追求、逆来顺受、胆小怕事的负面形象,批评自恋的女性,对学生、女员工、女演员、女作家感到不满,她把被社会塑造的心理当成女性一生不可摆脱的意识,暴露了 “孤立、静止地看待女性的精神活动” 的思维误区。《第二性》下卷第四部 “走向解放” 篇章中,波伏娃对女性参加工作获取解放也表达了矛盾的看法,一方面她承认 “只有工作才能保证她的具体自由。一旦她不再是一个寄生者,建立在依附之上的体系就崩溃了;在她和世界之间,再也不需要男性中介。作为生产者和主动的人,她便重新获得超越性,她在自己的计划中具体地确认为主体;她通过与她追求的目的、她获得的金钱和权利的关系,感受到自己的责任”,另一方面她又以阶级压迫否定工作对女性的意义,因为参加工作既没有使她们免除繁重的家务,也备受资产阶级压迫,女性甚至愿意回到家庭。波伏娃仔细论述了女性在追求独立的过程中心理上的摇摆、处境上的艰难,她写道 “成为女学者、有头脑的女人,一般不讨男人喜欢;或者她由于过分瞩目的成功,会使她的丈夫、情人感到屈辱。她不仅愈加致力于显得优雅、轻浮,而且遏止自己的冲动”。她认为女性在与男性竞争中处于劣势,追求独立地位便会在她身上引起自卑情结:由于这种失败主义,女人对平淡的成功很容易凑合过去,她不敢定高标准。她只受到肤浅的培训就开始工作,很快就限制她的抱负。她同时批评女学生、职业女性在学习和工作上不从容的面貌,批评女作家的平庸。她将女性的不从容归结为 “初到男性世界,过于专心寻找自我”,将女作家的平庸归结为 “包围她的束缚和压抑在她身上的整个传统,妨碍她对世界的责任感”。波伏娃总体上对女性经济独立保持消极态度:无疑,不应该相信,改变女人的经济状况就足以使她改变,这个因素曾经是、现在仍然是她的演变头等重要的因素;但只要它没有带来精神的、社会的、文化的等等后果,只要它仍在预示和要求,新型女人就不会出现。她给出的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是教育:如果小姑娘从幼年起就以同她的兄弟们一样的要求、一样的荣誉感、一样的严厉、一样的随便来培养,参与同样的学习,同样的游戏,有希望迎接同样的前程,她周围的男女在她看来毋庸置疑是平等的,那么,“阉割情结” 和 “恋母情结” 的含义就会深刻地改变。孩子会在他周围感受到两性平等的世界。波伏娃将教育重要性放在经济前面,而教育既需要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又需要社会文化变革的支撑。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才能解决教育落后的问题。波伏娃不具备系统思维,将社会文化以及文明片面化和抽象化,将社会心理静止化和孤立化,这是她在《第二性》下卷所暴露出的思维缺陷。《第二性》的核心论点是 “女人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造成的”,这隐含了一个结论 —— 自然属性不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属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这在回击对女性的偏见上是有力的和进步的。但她虽然从 “女人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造成的” 这一论点出发,但是并没有回归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物质实践与精神活动的矛盾运动关系之上,而是借助生物学依据用存在主义的观点片面强调了男女两性的生理差异和男性通过生理优势对女性的压迫。波伏娃没有绕出 “性别压迫根源在于于性特征” 的陷阱,所以女权主义和男权的镜像,这是女权主义理论虚伪的根源。现在流行的 “男凝”“雌竞”“厌女”“妈宝” 等概念都能从《第二性》中找到影子,这些概念是二元对立思想的生动反映,能迎合互联网炒作和流量的需求,可既未真实反映社会矛盾,又加深了社会矛盾,荼毒年轻女性的心灵。抛掉女权主义幻想才是走向妇女解放的第一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时至今日,本书依然对当代人思考女性主义具有巨大价值。女性是被塑造的,而不是天然形成的,社会的各个方面共同塑造着女性的第二性 —— 绝对他者地位。女性自始至终的被灌输着被剪除的思想 —— 不是作为人而存在,而是作为不完整的男性存在。女性的特征的缺陷而非单纯生理特征,各种所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始终从各个角度论证着,女性的第二性地位,是天然的低于男性。虽然本书所批判的许多观点,在今天,名义上已经被社会观念所抛弃,但社会思想的根基依然被其深深地影响,而没有得到彻底的革命性改变,女性依然被禁锢在第二性的地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做个人很难,但请做个人吧!

                                我是存在主义,读了这本书,我的存在主义理论更具体化了,但是这个历史的大结构,意识形态的围墙仍然在与我时时刻刻抗争着,我看着身边大部分的女性屈从于历史与自身,通过认命以及对老祖宗的维护来进一步坚固自己的存在,这牢笼的拆解仍然是件长久而艰难的事!从某种角度上讲,我坚持的不分结构,只做人,也是一种自我的逃避,我并没有如作者一样系统地去理论去验证去坚定,只是自己在争取一种理想的平等,是一种绕开了结构这个本身便存在的差异所带给人的争议,而直接呼吁做个人,男女都做个人,这显然不是最明智的。我是从人的角度去约束男女,去理论世界与人,虽是从第一性原理出发,但显然我认知的还不全面,很高兴阅读到这本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加油加油

                                  加油加油又看完一本小说电子书 103. 书名《第二性(合卷本)》作者:【法】西蒙娜・德・波伏瓦译者:郑克鲁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 年 9 月狄德罗竭力表明,女人同男人一样都是人。稍后,斯图亚特・穆勒热情地捍卫妇女。生气的、不耐烦的、狡猾的、愚蠢的、不敏感的、淫荡的、凶狠的、卑下的,男人把一切雌性动物同时投射到女人身上。女人的卵子直径 0.13 毫米;而在男人的精液中,每立方毫米有六万个精子,精子的个体极小,有一条丝状的尾巴,一个小小的狭长的头,没有任何异质加重它,它整个是生命。达到性欲高潮的女人是 “男性化” 的女人;性冲动是 “单向的”,女人只在半路上。她对于男人来说是一个性伙伴,一个生儿育女者,一个性欲对象,一个他者,通过她,男人寻找自己。他者、女性的这种双重性,随后反映在她的后续历史中;女人顺从男人的意志直至如今。在巴比伦,《汉穆拉比法典》承认女人拥有一定权利:女人获得父亲遗产的一部分,她出嫁时,她的父亲给她一笔陪嫁。在波斯,流行一夫多妻制;女人一到结婚年龄,父亲便为她选择丈夫,妻子对丈夫要绝对服从;但她比大多数东方女人更受尊重;不禁止乱伦,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是常见的;她负责孩子的教育,如果是男孩,教到七岁,如果是女孩,教到婚嫁。女人忍受怀孕的束缚,就像男人遭受战争的束缚一样。在大多数民间故事中,死神是女人,为死者哭泣也属于女人的事,因为死亡是她们的作品。事实上,人永远也拥有不了什么,也拥有不了任何人。禁欲保护着丈夫的生殖力;当男人出发去捕鱼、打猎,尤其准备去打仗时,实行禁欲;在同女人结合时,男性本原被削弱了,因此,每当他需要使用全部体力时,他必须避免与女人结合。男人从肉体中生出,作为肉体在爱情中自我完成,而肉体是许诺给坟墓的。肉体是罪恶。尘世、性和魔鬼的诱惑就体现在她身上。正是面对女人,男人最明显地感到自身肉体的被动性。女人是吸血鬼、食尸鬼、吃人妖、酒鬼;她的性器官贪婪地从男性性器官中吸取营养。她是住宅、家庭、家园的灵魂。她也是更广泛的群体的灵魂。她一边在他面前屈膝,让肉体屈从于精神,一边坚守住精神的肉欲界限。婚礼原本是用来保护男人,对抗女人的;女人变成男人的财产,但我们拥有的一切却反过来拥有我们;婚姻对男人来说也是一种奴役;这时,他落在自然设下的陷阱里:为了追求一个艳若桃李的少女,男人一辈子要供养一个臃肿的主妇、一个干枯的老妪。从本质上说,女人是水性杨花的,就像水是流动的一样,任何人类力量都不能违背一种自然真理。女人不再哺育孩子,而是吃掉男人;卵子不再是丰产的谷仓,而是惰性物质的陷阱,精子被去势,淹死在里面;子宫这个温暖的、平静的、稳妥的洞穴,变成吸食的章鱼、肉食植物、抽搐痉挛的黑洞;一条蛇呆在里面,无法餍足地吞没男性力量。毕达哥拉斯将善的本原比作男人,将恶的原则比作女人。没有任何一种女性形象:处女、母亲、妻子、姐妹、女仆、情人、大贤大德的女子、笑盈盈的后宫女奴,能够概括男人反复无常的愿望。在她身上投射他的所愿、所惧、所爱、所恨。爱情和友谊是无意义的,蔑视妨碍行动。在行动方面,男人应该是倡导者,积极的一方;女人在情感方面是积极的一方。性不是为了填满空虚的;它应该是一个完美的人的表现。女人必须抛弃个人的爱。婚姻不是快乐,而是牺牲快乐。人思想更加活跃,男人更为稳重;女人思想更加细腻,男人注意力更集中。凡是处女都是一个纯洁的精神或者是一个注定属于魔鬼的肉体。要说女人就是肉体,要说肉体就是黑夜和死亡,或者说她就是宇宙的光辉,这无异于离开大地的真实,飞到虚无的空中。无论如何,回到昔日既不可能,也不值得期待。男孩要到十五六岁才达到青少年时期,女孩是在十三四岁变成女人的。她骄傲于能征服男性的兴趣,引起爱慕,使她不快的是,她反过来要被征服。获得与给予这两个词,互换意义,快乐是感激,快感是温情。维护父权的伦理专横地要求,未婚妻交到丈夫手上时必须是处女;他要确定,她不能怀上他人的种子;他要属于自己的这个肉体全部和唯一的所有权;处女贞操具有道德的、宗教的和神秘的价值,这种价值今日仍然获得普遍的承认。认为建立在门当户对基础上的结合有很多机会产生爱情,这是虚伪的;要求出于实际的、社会的和道德的利益而结合的夫妇一辈子都避开情欲,这是荒谬绝伦的。女人需要男性的支持,以便接受新的责任;只有在一个男人忠诚于她时,她才能快乐地忠于婴儿。最容易度过怀孕磨难的女人,一部分是完全献身于生育职能的主妇,另一部分是有阳刚气的女人,她们不迷恋自己身体的历险,很轻易就能克服。她打扮是为了展示自己,她展示自己是为了使自己存在。女人一般约在三十五岁最终克服了各种抑制,达到性的充分发展,正是在这时,她的欲望最为强烈,她最执著地想加以满足;她比男人更加把希望寄托在她拥有的性的价值上。女人的命运是服从和尊敬。作为男人的附庸,她认为自己是他的偶像;她在肉体上蒙受耻辱,却赞颂爱情。自恋的女人尽管表面上狂妄,却知道自己受到威胁;因此她惴惴不安,敏感易怒,不断处在戒备状态;她的虚荣心永远得不到满足;她越衰老,便越是焦虑地寻找颂扬和成功,越是怀疑她周围的人在制造阴谋;她失去理智,烦恼不安,陷入自欺的黑夜之中,往往最终在她周围建造起偏执狂妄想。这句话特别适用于她:“谁想拯救自己的生活,谁就会失去它。” 真正的爱情应该建立在两个自由的人互相承认的基础上;一对情侣的每一方会互相感受到既是自我,又是对方;每一方都不会放弃超越性,也不会伤害自身。当男人认为受到玩弄时,有时他也愤怒起来,但他只不过在这件事中遭到失败,如此而已。而女人却同意让自己成为骚动、期待和许诺中的肉体,她只能通过毁掉自身去获胜,她始终是失败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五星给波伏瓦外文原书,翻译倒扣一星

                                    推荐台湾邱版,热心网友做成了横版,链接如下 https://pan.baidu.com/s/1OooGvi3oI3PS2NNG10Mv1Q?pwd=7kqq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不要否认自我的存在性,依附的人生从来不是你想要的,你可以自己掌控人生的自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男性评价

                                        作为男性,读完此书,虽然我在这个社会环境下波伏娃有些场景我在这里并感觉不到,但在更男尊女卑的传统家庭环境与大部分男主外女主内的较传统家庭环境中以及整体社会大环境中波伏娃所说的大部分情况我确实能感觉到,我身边有很多女性朋友所处的环境极其的糟透了。波伏娃并不是在网络上被主流一些人批的是个过于激进而又可笑的东西,相反她的书挑战了目前当下的主流社会价值,她以破除社会现道德观与伦理观,用极具理性的方式说明了 “文明” 社会对性别歧视等重大问题的不理喻或保护。她不仅给予了女性解放运动的支持,而且可以给男性带来对自身心理与政治、经济的反思。她的书比目前部分想推进社会变革的青年人都更理智。说句实话,我内心的道德观与伦理观告诉我不敢接受,但忠言逆耳利于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第二性

                                          马克思说过:“男女之间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 根据这种关系的性质就可以看出,人在何种程度上对自己说来成为类的存在物。男女之间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自然的关系。因此,这种关系可以表现出人的自然的行为在何种程度上成了人的行为,或者,人的本质在何种程度上对人来说成了自然的本质。”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