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毛姆、高更、梵高以及《月亮和六便士》
毛姆在中国的读者心目中有着比较特殊的地位。一方面因为他是为数不多的来过中国的欧美作家,1909 年到 1910 年期间,毛姆沿着长江流域一路旅行,写下游记若干,并以中国为背景创作了长篇小说《面纱》;另外一方面是因为《月亮和六便士》这本书,严格来说这并不是毛姆最好的小说,但是因为作品本身带有的属性,展现了艺术攫人的力量,在文艺青年中口口相传。
简单来说,如果你要走上文艺之路,请先看一遍《月亮和六便士》。书中文字的犀利,人性的洞察,艺术的表达已经被反复谈论了很多次,这一次,我们来谈谈有趣,八卦一下这本书相关人物。
毛姆和高更有没有交情?
虽然毛姆从来没有承认过,但是评论界一直公认《月亮和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是以法国后期印象派大师高更为原型进行的创作。书中毛姆以第一人称的身份讲述了他和这名天才画家的故事,虽然毛姆在多本小说中应用了这一手法,但结合到原型这一说法,我们不妨八卦一下毛姆和高更有没有可能是认识或者有交情的呢?
毛姆 1874 年出生,1965 年去世,他的作品很多,足迹也遍布全世界,也曾经长期生活在巴黎,但他的活跃期间主要是二十世纪上半叶;高更出生于 1848 年,去世于 1903 年,他的活跃期间主要是 19 世纪 70-90 年代。毛姆写出处女作《兰贝斯的丽莎》是在 1897 年,在此之前他只是英国一家医院的学生,而且毛姆真正在文艺圈声名鹊起是在 1907 年的几部戏剧;而 1897 年高更已经进入人生中的最后几年,在马克萨斯群岛上孤独地生活并于 1903 年去世。所以,从理论上来讲,两个人是没有任何交情的,甚至有可能的一种情况是,在高更去世前,毛姆都没有听说过这个人的名字。
据说毛姆在周游南海群岛的时候,在塔希提岛上发现了高更画的窗板,从而产生了灵感,从而才创作出的《月亮和六便士》,但这是一本小说,而不是传记,而且毛姆也从来没有公开说过原型是高更,因此这件事情其实是要打个问号的。
思特里克兰德到底是不是高更?
翻开高更的生平,对比《月亮和六便士》,会发现思特里克兰德和高更最大的几个相似之处在于:他们都曾经做过股票经纪人,他们都在中年时辞去工作并与家庭决裂然后从事绘画,他们都去了塔希提以土著人的方式生活相当长的时间,他们都是生前穷困潦倒而在死后成为了伟大的画家。
但是两个人不同的地方也比比皆是。首先国籍就不一样,思特里克兰德是英国人,辞职后才去了巴黎,但高更是土生土长的法国人。思特里克兰德后来去了塔希提并且在那里重新结婚生子画画,到死也没有离开过,也没有再与外界联系,并从始至终保持着昂扬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高更虽然在塔希提生活了相当长的时间,但是他曾经带着在塔希提创作的画作回到巴黎办展,失败后重回塔希提,穷困潦倒下一度自杀,后来又去往马克萨斯群岛,并在那里去世。
书中的思特里克兰德在抛家弃子要去搞创作之前,似乎与文艺圈没有任何交集,也不热爱她妻子的那些文艺圈聚会,离家出走开始画画好像是突然间灵光一闪的样子,所以一度被家人怀疑是跟人私奔去了巴黎,就连毛姆也没有清楚地解释他这样做的动机,似乎仅仅是凭着艺术对于他灵魂深处的那种感召而依然走上这条道路。高更虽然做了类似的事情,但是就好理解许多,高更一开始就在做买画投资的交易,也是一名业余画家,混迹于印象派画家圈子,和毕沙罗的交情还不浅。在 1883 年辞职成为一名职业画家之前,高更其实就已经小有名气,1876 年他的一副作品还入选了巴黎沙龙,这可是相当高的认可了,所以高更最终决定辞职开始追求艺术,其实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逻辑。只不过印象派当时还没有这么高的地位,巴黎的著名画家也是一抓一大把,当画家基本就等同于生活没保障,应该是高更家人的极力反对导致了他与家庭的决裂。
书中的思特里克兰德性格异常怪癖,不爱跟人打交道,甚至连自己的作品都不肯轻易给人看,更不拿出去卖,似乎创作只是为了最纯粹的对艺术的终极追求;但是高更不是这样,那个年代的画家全都不是这样,虽然我们听说过很多不被当时的世人所认可的画家,但是他们都会努力地到处去推销自己的作品,因为他们如果不这样做就会饿死,更何况他们还要喝酒喝咖啡泡妹子;高更也是如此,他的社会活动相当频繁,参加了印象派的几次画展,还办过个人画展,他一度是印象派的中坚人物,是梵高的崇拜对象,只不过后来他的个人风格发生了重大变化,与印象派正式决裂之后,他才陷入了作品无人问津的境地,孤独地踏上了塔希提。所以说高更的艺术人生有大气有大落,而思特里克兰德的艺术人生从来就没有起过。
综合上面的一些对比,可以看出毛姆只是截取了高更的人生经历中某一些桥段,并进行了极端化的处理,从而凸显艺术与世俗、灵魂与物质的矛盾。其实高更的人生故事更加精彩纷呈,而思特里克兰德的人生,如果掐去他在死后成为世人追捧的天才这个结局,有很多我们都叫不出名字的天才或者伪天才走着和他类似的道路,并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
所以有很多文艺青年看完《月亮和六便士》之后自动将高更对号入座,纷纷声称自己找到了理论支撑,抛弃一切、没头没脑地踏上了艺术之路,认为只要靠热爱就可以在艺术上做出成就,他们都忘记了,《月亮和六便士》里的思特里克兰德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想法,他只是听从了灵魂的感召而画画,没有任何目的地,没有所谓的梦想。
除了高更还有谁?
《月亮和六便士》里面还有一个很少被人提及的人物形象,那就是施特略夫,如果说思特里克兰德的故事攫取于高更的生平的话,那么施特略夫的故事就是攫取于梵高的生平。
但是这个观点通常不被评论界所认可,因为从理论上来讲,如果施特略夫是以梵高为原型的话,书中就不应该出现梵高的名字,但是书中有一处提到了梵高,而且施特略夫的很多情节和梵高有着非常大的出入。但是,如果你接受了思特里克兰德的故事只是截取了高更的部分人生经历的话,也会接受施特略夫的形象来源于梵高的人物形象。
我们先来看看脍炙人口的梵高和高更的故事原版:1888 年,梵高在他弟弟提奥的资助下,来到法国南部小城阿尔勒,建起一个黄色小屋,想要使其成为艺术家的聚集地,高更当时已经是后期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作为梵高非常欣赏的画家,他接受了梵高的邀请入驻。结果这个惺惺相惜的故事结局没有那么美好,时间一长,两个人在绘画方面产生了非常大的分歧,吵得不可开交之后,高更决定离开梵高。据说梵高割掉一只耳朵就是为了挽留高更,也有一种说法是在争执中高更割了梵高的耳朵,还有一个说法是两个人争一个妓女,梵高把耳朵割下来送给了妓女。不管怎么说,两个好基友反目成仇,也让人很是唏嘘。
再看看书中的故事:思特里克兰德在巴黎混得很惨,但是只有斯特略夫能够欣赏他的画,将他成为百年一见的天才并且处处帮助他。有一次斯特里克兰德生了重病差点挂掉,斯特略夫不顾妻子的强烈反对,把思特里克兰德接到自己家里养病。结果思特里克兰德病好了以后不仅占用了斯特略夫的画室,斯特略夫夫人还疯狂地迷恋上了他并甩掉了斯特略夫。斯特略夫为了爱,高尚地让出了妻子和房子,没想到思特里克兰德冷酷无情地又离开了斯特略夫夫人并导致了她的自杀,斯特略夫在多重打击之下决定回到老家过平静的生活。
这相爱相杀的桥段正是糅合了高更和梵高的故事,把妓女换成了斯特略夫夫人,梵高割耳朵换成了斯特略夫夫人自杀。此外还有很多细节也可以看出斯特略夫的形象在借鉴梵高:比如斯特略夫也来自荷兰,比如斯特略夫能够一眼看出思特里克兰德画作的价值,说明他也是有着极高的鉴赏能力的,比如斯特略夫自己的画也是风格独特,不被大众所认可。
即使如此,斯特略夫这个角色的出现只是为了增加思特里克兰德的人生故事吗?不然。
斯特略夫代表了另外一条人生道路,他和思特里克兰德一样都是天才人物,都没有得到世俗的认可,斯特略夫从小就开始画画,并期望着能够在绘画这条路上做出成就,可是还没有来得及体现出价值,遭遇了人生中的重大打击之后,他没有在艺术的这条道路上继续前进,他选择回到家乡,过一种曾经没有设想过的平静的生活。
毛姆写道:“或迟或早,他会同一个朴实的荷兰女人结婚,我相信他会生活得很幸福的。想到他这一辈子还会画出多少幅蹩脚的图画来,我的脸上禁不住浮现出笑容。”
施特略夫是幸福的,思特里克兰德是伟大的,这是两种不一样的人生,却都是值得赞颂的人生,前者是六便士,后者是月亮。我想,我或许是《月亮和六便士》告诉我们的。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同情体贴本是一种很难得的本领,但是却常常被那些知道自己有这种本领的人滥用了。他们一看到自己的朋友有什么不幸就恶狠狠地扑到人们身上,把自己的全部才能施展出来,这就未免太可怕了。同情心应该像一口油井一样喷薄自出;惯爱表同情的人让它纵情奔放,反而使那些受难者非常困窘。有的人胸膛上已经沾了那么多泪水,我不忍再把我的洒上了。思特里克兰德太太对自己的长处运用很得体,她让你觉得你接受她的同情是对她做了一件好事。我年轻的时候在一阵热情冲动中,曾同柔斯・瓦特尔芙德谈论这件事,她说:“牛奶很好吃,特别是加上几滴白兰地。但是母牛却巴不得赶快让它淌出去。肿胀的乳头是很不舒服的。”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我们都想追求月亮,但最终我们手里紧握的仍然是“六便士”初识《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时,我一直很好奇,这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为什么会叫月亮与六便士?六便士是什么?月亮与六便士又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这本书有这么多人推荐呢?
读完后,我才明白,原来 “六便士” 是英国的一种硬币,也是当时英国最小的一种货币吧,就像我们现在的一元硬币一样。月亮是高高在上的,就像我们的理想一样闪闪发光,;而六便士,虽然小却也是我们我们必不可少的,就像我们的生活,很平凡却也很现实。
小说的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先生,为了追求他的 “月亮” 放弃了身边的 “六便士”,从而开启了追逐理想的生活,最后也可以说是将理想变为现实,摘到了 “月亮”。难怪很多人说 “看完这本书的大多数都辞职了”,的确,主人公追求理想的决心和看淡世俗的心境也正是每个时代人们心中压抑而又不敢释放的声音。
这本小说其实并不是作者的异想天开,而是根据法国画家保罗・高更的生平来作为素材的。可以说保罗・高更当年的地位甚至比剧中主人公原本的地位更高,但是他仍是毫不犹豫的放弃了自己的生活而去选择追求自己的 “月亮”。小说出来后就一度畅销,很多人拿它作为自己精神的依托,可见不管是在什么年龄阶层、不管是在什么年代的人,关于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徘徊一直都是存在的。
但是,相比于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里克兰,我还是更加喜欢书中的另一个人物,就是他的第一任夫人,有人说她自私、虚伪、爱慕虚荣,但是那样的她显得更加的贴近现实,更像是我们自己。就在结婚 17 年的丈夫查尔斯・斯特里克兰抛弃她选择去学画画的时候,她突然被撕开了华丽丽的面具,露出了赤裸裸的现实,可以想象一直活在丈夫光环下的她承受了多大的压力,但她并没有因此而变得自暴自弃,而是开始想办法养活自己、养活自己的子女。最后,竟也过的算得上富裕。
在现在这个社会,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 “月亮”,每个人都想追求 “月亮”,但是我们不知觉间就活成了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夫人,原来我们的手里始终紧紧攥着是 “六便士”。
什么是生活的意义,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同的定义,就像一千个观众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对于《月亮与六便士》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同的看法,主人公追求理想的决心感染了一个时代又一个时代的人。但是在我看来,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而放弃了自己原本的生活、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妻儿,这样的行为也是无法理解的。想来这就是普通人与艺术家的区别吧。所以,这本书我愿给它 4 分。
看完书后,我只能一边感慨主人公追求理想的决心和洒脱,一边拾起身边的 “六便士”。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这种为了梦想而献身的程度真学不来国庆读完的第一本书。很有名的一本书。主线脉络大概是讲主人公和三个女人的故事:艺术灵魂(想成为画家)觉醒,抛弃了原配妻子为了精进绘画水平,默认了有夫之妇的 “勾搭” 死前完成了毕生追求的作品,却再婚的妻子在他死后烧毁。主人公开始追求艺术后,生活极其困苦(比如发了好多天高烧,只靠喝水熬过去;靠救济会施舍的饼和咸水汤度日),但其混不在意,在保证 “活着” 的前提下,一心扑在艺术上,最近达到艺术的巅峰。对这类人充满 respect,但另一方面也实在不能理解为了所谓的追求(常常还说不清追求的是什么)可以拼到这种程度。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月亮or六便士,理想or现实。早些年就听闻《月亮和六便士》是一本很棒的书籍,后来家中买了纸质书,那段日子有些心浮气躁,打开书读了第四、五页便放弃了。 再后来,就在最近一周,在书店共享区借阅了纸质版开始阅读,一读便停不下来,下班或工作之余会看电子版,书中有很多优美的段落还在整理中。 我惊叹于作者毛姆对人性的叙述和描绘,又对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怀有深深的敬意 —— 对艺术与美的追求。 书中一位角色)阿拉伯罕也让我印象深刻,那么好的工作与前途,但他在海上旅行时内心被当时的环境和情绪真正感染,用了半小时不到的时决心追求内心所向,辞去职务、过内心理想的生活,或许薪水没有之前高,只能刚好够裹腹,但他很开心,后来追问他时,他提到做这个决定没有一分钟后悔过。 或许每个人对于《月亮与六便士》的解读都有所不同。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既是天才也是疯子,天才可以从他之后的画作中看出,而疯子便可以从他抛妻弃子、鸠占鹊巢,伤害一直帮助他的朋友、无畏任何人的评价中显现出来。 天才或常人,他们各自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各得其所。斯里特克兰德不过是做出了超脱常人的选择而已。 引用书中的一段话, “卑微与伟大,恶毒与善良、仇恨和热爱是可以互不排斥的并存在一颗心里”。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