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这是人类的落日
地球人的绝望,恰是三体人的希望。自从叶文洁回应了 “不要回答”,地球的威胁虽遥远却实在,于是,地球上人类的过往,终于将成为往事一场。面对着同样的辽阔宇宙,三体人的家园朝不保夕;破才能立、弃才能得,三体人舰队飞离星球的一刻,他们留在这个星球的一切文明和痕迹也成为了过往。走入下一个归宿之前,先要学会告别和放弃。星际间旅行的漫长与孤独是很难想象的;茫茫宇宙,黑暗而空旷;在有限空间的航行器中,漫长的航行岁月,还需要继续发展科技、繁衍后代,让文明和科技薪火流传。没有一种生命在漫长岁月中不曾遇见过艰辛与困苦,让生命选择坚持而不是放弃的,不是利益而是希望。代表三体顶级科技的质子,用近乎光的速度射向地球,它变成一张大网,无处不在,束缚住这里 “虫” 的科技与文明;人类的世界从此不再通透,展开的质子盖住了整个地球,“遮住了眼也遮住了天”。“这是人类的落日……” 作者大刘将第一部《三体》的结尾留给了叶文洁的自言自语,事情向着她的计划和最初的期望发展;她无法忽视,即将覆灭的全人类,也包括那个叫做齐家屯的小村庄。三体人已经启航,而人类的诺亚方舟又在哪里呢?第二卷《黑暗森林》即将展开,地球人类也将面临真正的至暗时刻和灭顶之灾。这是人类的落日,这是三体的晨光。这是一个文明的重生,这是另一个文明的谢幕。生生灭灭、循环往复,此消彼长、宇宙万物。黑暗森林看似静寂无声,即将惊起一滩鸥鹭。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43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准备工作:1. 我是先听了怀沙老师的解读再来看小说的,有种带着线索找证据的感觉。有了线索的牵引,读这本烧脑的科幻会容易许多。2. 之前因为感兴趣听了高爽老师解读的很多天文学的书,也成了理解这本小说的基础,里面涉及的物理知识基本上都能理解。叙事结构:1. 时间线上,以史强上门找汪淼为入手点,分别向前推进,向后回顾。向前推进上,我觉得电视剧改编得不错,以侦破科学家自杀事件为线,小说给我的破案感不是很明显,但这样剧情推进更快;向后回顾以叶文洁的回忆为线。2. 空间线上,则通过 VR 游戏在现实世界和三体世界切换。关于人物:汪淼:导游,三体人的攻击对象之一,他带着读者去经历三体攻击,回顾过去,体验三体世界。史强:观察者,他不懂复杂的物理,但却以警察的视角从整体上分析整个事件,反而看透了事件的本质,还帮助陷入倒计时恐慌的汪淼重拾正常生活的勇气。叶文洁:始作俑者,她点了一把火,却控制不了火焰的走势。传达的思想:怀沙老师把第一部概括为三个思想实验,非常精辟:1. 信息时代,一个普通个体能在多大程度上破坏系统?小说给的回答是,可以毁掉系统。关键信息一定要谨慎。2. 打一个文明的 “七寸”,应该打什么地方?小说给出的回答是,打理论物理。3. 一旦发现系统出现叛徒,最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答案是,要获取叛徒和对手的聊天记录,对手想抢占的要点,就是你要抢占的要点。除此之外,“要复杂,不要简单” 的思想在第一部中就有体现,比如叶文洁,在听书中她被总结为成功的反派,可叶文洁本身远比 “成功的反派” 这个总结要复杂的多。她背叛了人类,但在生活中,更多时候她并不是个恶人,她对求学的孩子和邻居家的孩子都很耐心有爱,对自己当时的操作产生过怀疑,也试图扭转事件的走势和结果。事情不是非黑即白,人也不是非善即恶的。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科幻的道德讨论(《三体1:地球往事》读书笔记)科幻小说总是在我们现在能理解的基础上,推演到一个更加极端的人类生存的环境 —— 这里的重点是 “人类”—— 在这样的环境里,来探讨人性、伦理、道德,那些在当下我们完全习以为常的事情。很有意思的是,我们就是会在这样的科幻设定下,才会思考一件事,那就是我们现在所以为的理所当然,或许仅仅只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换了一个不同的设定,有些就是要变的。我承认我同情叶文洁的遭遇,只是我不喜欢这样的做法。用报复来报复,最后只能是是越来越积累成灾难。虽然孔子不说以德报怨,但也没说过以怨报怨,总该还是以直报怨。老子就是不理你,你能怎么样呢?有些东西总需要化解,牺牲自己是本事,牺牲别人,怎么说呢....... 好吧,我只能说,能理解为愚蠢的时候就不要理解成恶意。只是当变成了纯粹的恶意的时候,就失去了意义。三体给了我们一个思想实验,当有一个外部的存在的时候,无论这个存在是好还是坏,只要这个存在成为一个选择的时候,人总会发出幻想,来解决自己的问题。要么是向外的毁灭,要么是向内的崇拜,再要么就是奴隶式的臣服。只是,绝大多数时候,我们会发现能解决自己问题的,永远都是我们自己。只有自己才能和自己和解,只有系统内的各个部分才能达成平衡,只有各个系统之间才能合作,而不是奢望着依靠外界的什么来解决。因为我们永远不知道外界的东西带来的到底是救赎还是灾难。其实延伸出来,我们可以把家庭作为一个分析的单位。当家庭是一起的时候,我们可以彼此依靠,是因为我们是一个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当一个人认为不是自己这个家庭的一部分的时候,TA 就会奢望另外一方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当解决不了的时候就希望从这个小系统外面来获取支持,无论这个支持是好还是坏,最后的结果大概率是这个家庭系统的瓦解,这种瓦解就会带来分离。孩子的分离也好,家人的分离也好,总之最后是回归一个平衡,当这个平衡完全维持不下去的时候,那就只能是自己了。只是,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系统呢,一样的。在这本书的最后,大刘说,他想探讨的是这个宇宙如果真有地外文明,那么宇宙中有共同的道德准则吗?他说:“人之初,性本善” 之说在人类世界都很可疑,放之宇宙更不可能皆准。那道德到底是什么?有一种说法是道德是传统的规训,或者说是人类社会在演变过程中的行为规范。这种说法很好理解,毕竟我们是要共同生活的一群人,总要有一个更经济,避免更多冲突和资源浪费的底层规范,这种规范或许在人类文明形成之初,就已经形成了,然后在社会的磨合过程中在过去的基础上,逐渐演化。还有一种说法是道德其实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基因遗传。正因为有这样的基因,让我们能够有同理心、同情心,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能够体会到同类其他个体的喜悦和悲伤。所谓的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但同样的,基因是复杂的,中间也还是有欲望、破坏、复仇等等情绪产生的基因。所以每个人都是复杂的,所谓人本善还是人本恶,或许就没有那么明确的一分为二的判断。之前非常偶然地看了一个综艺,李诞说一个行业必须有一个人是悲观的,他是兜底的,要不然这个行业可能就生存不了。实际上,如果将人类文明作为一个讨论单位来看,我愿意选择这种悲观的判断,因为如果没有这样的判断,很可能结局是悲惨的。所以到底道德是什么?我以为,道德其实就是不要把自己应该做的,搞的很悲壮,好像所有人都欠自己的;还有就是不要把自己不应该做的,搞得无可奈何,好像有人逼着自己去做。所谓的自由,不是别人给与的,而是自己选择的。选择是,亦或选择不是,这都是自己要做出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而出发点我以为总应该是不应该成为那个把别人牺牲掉的人。至于行动逻辑,我还是比较赞同儒家传统的修齐治平,总归还是要先修己的,所谓近悦远来,先把身边的事做好,作为一个普通人,大差不差,也应该足够好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要回答宇宙道德的问题,只有通过科学的理性思维才能让人信服。这里我们能很自然地想到,可以通过人类世界各种不同文明的演化史来同宇宙大文明系统进行类比,但前者的研究也是十分困难的,有太多的无法定量的因素纠结在一起。相比之下,对宇宙间各文明关系的研究却有可能更定量更数学化一些,因为星际间遥远的距离使各个文明点状化了,就像在体育场的最后一排看足球,球员本身的复杂技术动作已经被距离隐去,球场上出现的只是由二十三个点构成的不断变化的矩阵(有一个特殊的点是球,球类运动中只有足球赛呈现出如此清晰的数学结构,这也可能是这门运动的魅力之一)。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