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卓荦不凡,好书一本
看了十天才把本书看完,呃…… 原谅我历史学得不好,主要我老记不住里面人物的名字,这里必须羞愧地低下头。终于捋清了八王之乱,也吹散了了魏晋风度的迷雾,抚去了余秋雨老师给竹林七贤的耽美滤镜,让作者刘老师嬉笑怒骂间还原一个个真实的人。我不是做学问的人,所以,哪怕我在得到每天都至少看一个多小时电子书,但看归看,情绪没到位,就不愿意写成文字。这本书大部分是零散的段子,我也不想太体系化,让我下笔不能自休的,但作者写得很好,文笔也很幽默随性,挺好的。读史最会让人望而却步,历史的源远流长,非一字一句便能说清。乱世中的人事物更是如此。书中言及曹操之人的奸诈时,作者便给出了自己的感悟与理解。有些小故事让我对一些人物的了解更加深刻,更加具体。还是应该用这样的方式描述历史,还感觉那些叱咤风云的人有血有肉。
9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3028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德云社“世说新语”演义刘勃老师有相声演员的潜质,把《世说新语》讲出了彩,“得到” 课程《国学课》非常精彩有趣,媲美顾衡老师,绝对的网红教师,人社都把《明朝那些事儿》当正史推荐,魏晋史以后就看这本刘勃版 “魏晋名仕演义” 了。当故事看,非常棒,可不能当历史学习,学习中国历史不能看易中天版,应该看哈佛中国史,因为是方法论的问题,中国传统演义是建立在社会环境,地理,人文和科技水平停滞恒定的基础上,剩下的只有人事的勾心斗角,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简单的善恶忠奸,为传播效果,自然有演义部分,如 “鸿门宴” 和 “满江红”,几年下来,出现了各路 “听床师” 把历史进行各种演绎,郭德纲讲历史我也很喜欢听,但那是听故事娱乐,这本书也如此。现代视角是分析经济,环境,人文气候等诸多因素,有数据有对比,研究的不是其然,而是其所以然。
3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37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世说新语》是南宋朝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由南朝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全书分为德行、言语、文学、方正、雅量、政事等三十六篇,讲述了当时名士的轶闻趣事。我印象最深的是德行篇的第九篇。这篇文章介绍的是一名叫荀巨伯的人,听说在远方的友人得了病,便什么都不管去看他,正值匈奴人攻打这座城。匈奴人已经闯进,问荀巨伯:“我们大军已到,城中无人,你是何等的汉子,还敢留在这儿!〞,他说:“不忍留下朋友,宁以自己的性命来换朋友的命。〞匈奴人听了很是感动,便撤军了。荀巨伯冒死也要保护朋友,这才是君子之交啊!这就是 “真〞和 “诚〞的一种表达,能让敌人自惭而退,让我们见到了患难见真情的可贵。这篇文章揭示了一个道理:做人应该讲情义,舍生取义的义举不仅救了他人的性命,更是拯救了一座城。坚守信义,大义凛然,对友忠诚,舍生取义,重情重义,这些品德值得我们推崇!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俗谈不俗这本书脱胎于刘勃老师国学课中《世说新语》部分的教程,比课程梳理的更系统更详尽,跟着重头再捋一遍,依然兴趣盎然。《世说新语》虽是小说,但因是南朝宋王爷刘义庆(一说是其组织门客)编写的,比之唐修的《晋书》正史,年代更近于东汉及两晋,《晋书》许多人物史料也多采用《世说新语》的描述,可见它不只是普通意义上的小说,还具有相当的史料文献价值。关于《世说新语》,既是 “魏晋名士的宣传片”,也可说是他们的 “段子集”,著书者没有太大的政治导向包袱,时间相距又不久远,所以或真实白描,或背景虚化,从名士间的言语互动和行事做派,用极简练的语言勾画出一个个有神采有姿态的名士画像。王恭曾言:“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 这真是一点不虚,书中名士最讲风度神姿,天天把酒言欢,谈玄论道。比如谈玄高手王衍,每遇义理有所不安,他可根据说话对象随时更改,所以世号 “口中雌黄”;他还很清高,我们现在说 “视金钱如粪土” 就是打他那来的:夷甫(王衍)晨起,见钱阂行,呼婢曰:“举却阿堵物”,他嫌说钱脏口,于是 “阿堵物” 就成了钱的代名词。富有洞察力而又毒舌的桓温就评论过他:“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 当然也有像王导、谢安这样既有高超的清谈水平也有强大行政能力的过江名士。王导中庸,是社交达人,总令人如沐春风,因此为刚过江还寂寂无名的晋元帝司马睿铺路搭桥,起到很大作用。被机智幽默的郝隆称为 “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 的谢安,那更不用说,一旦家族利益需要,自然要从东山走向前台,运筹帷幄,放得下也拿得起,该干实事时一点不含糊。名士中比较另类的是桓温,论谈玄说理不如王导、谢安之流的他行动力超强,在偏安一隅的东晋,桓公的三次北伐可说是掷地有声,用自己的军功实力威震朝堂。他虽带兵北征,骨子里还是文士,所以会说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的文艺金句,也会说 “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邪?” 的魔性名言。他虽被史书定位为叛臣贼子,但在《世说新语》里却立体而有画面感。当然书中还有很多妙人,比如善于自嘲的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 可不,他穷的就剩一肚子书了可晒了。如此妙人书中还有很多,有时间自己读来甚好,如果读《世说新语》费劲,可以先参看刘勃老师的这本书,历史背景、人物关系都解说的很清楚,读起来轻松又有趣,是本很好的参考书。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魏晋名士 风流潇洒 精彩绝伦🌸 虽说刘勃老师是以幽默风趣的方式来讲解《世说新语》,但因自己历史知识有限,而且涉及内容庞杂,阅读起来还是颇费思索。🌸 本书,以人物为线索着重介绍了魏晋名士的生平故事,无论是竹林七贤中,恃才傲物的嵇康,那一曲广陵天下知。🌸 还是说大帅哥潘安一生蹉跎,直到美人迟暮,也未能施展心中抱负。🌸 最后这一节的桓温以他为线索,把其他重要人物进行了梳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那时候的门阀贵族可真是精彩纷呈。生活中的琐事读起来,也津津有味。总之他们的气节,以及独有的坚持总能让我们生发感慨。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62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于小处显真性情此书把《晋书》这类正史中的人物还原成一个个鲜活的人,有性情的人;写的很有趣,把故事的前因后果,故事间的联系都说清楚了,但是《世说新语》涉及的历史人物太多,朝代更替太频繁,导致有些混乱。总的来说,读下来还是挺过瘾的!魏晋文人雅士咸集,高人奇人辈出,如王戎所说,“高明的圣人是忘情的,庸常的俗人是不懂感情的,最为情所困的,不就是我们这些不上不下的人吗?”《世说新语》中充满了这种真性情,而这种天真烂漫在我国漫长的历史文化中是比较珍稀的存在。庶民懈怠叫 “躺平”,权贵懈怠叫 “高卧”,《世说新语》是一部权贵懈怠之书,它写的就是魏晋名士们不正经的那些事。惭愧,至今未读过《世说新语》这本书,听刘勃老师的课,对《世说新语》产生了好奇心,这本书算是最好的阅读入门书吧!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我需要与《世说新语》重新建立联系今天又读完了一本书✌🏼✌🏼 昨天恰好听完帆书 APP 李蕾漫读解读的《世说新语》,算是重新温习了一遍。今天把这本书读完,总算有个交代了。 对于《世说》里的很多故事其实都不陌生,《世说》里的人物也是不陌生的。不过说实话,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对《世说》读得并不太多,个人认为,缘分还未到吧。“竹林七贤”、“曲水流觞”、“魏晋风度”、“建安风骨”…… 那是一个谜一样的时代,那也是一个迷人的时代。纵是过去了两千年,那个时代的人物依然很鲜活、很灵动,就如同和我们对坐,促膝长谈。一本薄薄的《世说》,说不尽的魏晋风流,其中的故事必将还会流传下来的,只希望自己可以与这本书多一点缘分,希望在某一个时刻,可以再好好读一读《世说新语》。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关掉美颜看风度1.“国学” 这个概念最早是梁启超提出来的,还有甲骨文大家罗振玉。刚刚提出来的时候,这概念就代表着一种看待中国传统的新视角,那就是从古代的天下观到现代的世界观,从面向过去到面向未来。在此之前,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不叫国学。“国学” 这个词,实际上隐含着中国人观念上的巨大转折。2.《世说俗谈》是刘勃对《世说新语》的解读。《世说新语》关联的是魏晋时期,也就是秦汉崩溃到隋唐兴起之间的那段。3.《世说新语》自诞生以来一直受到关注,它是古代文人的 “名士教科书”;它是窥探魏晋风貌的一扇窗户;它是现代人对抗内卷焦虑的精神良药。4. 刘勃讲《世说新语》,不仅讲到魏晋风度有多么的迷人,还也会关掉美颜关掉滤镜关掉瘦脸…… 讲一讲这种风度背后的社会基础究竟是什么。他不是想拿一面否定掉另外一面,不是要拿历史的残酷,消解名士的人格之美,也许有时候,正是在残酷的血淋淋的背景下,才显得这点人格之美,尤其可贵。同时看见历史的阴阳两面,才能照见真实的人生。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世说新语》很有意思《世说俗谈》分别从 “世说” 和 “俗谈” 入手,分别了解了,《世说新语》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读懂《世说新语》。《世说新语》诞生以来,读书人就几乎没有不喜欢它的。写诗作文,也都喜欢用《世说新语》里的典故。《世说新语》就是文人们追求的精神自由艺术完满的境界。今天很多人都在因为活得内卷而焦虑,是《世说新语》里的那些名士们,人生姿态显得非常舒展,非常自由,非常云淡风轻。嵇康被杀的时候,只说一句 “《广陵散》从今绝矣”,谢安面对强敌的百万大军压境的时候,还专注和人下着围棋,得到胜利的战报,不过说一句 “小儿辈大破贼”,孩子们把贼兵打败了。这是什么样的人生境界!被沉重的生活负担压迫,被复杂的人际关系束缚的人,读到这样的人生状态,恐怕难免会有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的感觉吧。《世说新语》记录的信息,主要是从东汉末到东晋。这之间虽然有朝代更替,但时代的气质,却有一以贯之的地方。魏晋时代的特权阶级的地位,比较稳固。做人不论是进取还是放任,个人选择的意味都比较浓,体制的压迫感则比较弱。这是魏晋名士产生的政治、经济基础。《世说新语》里有一篇《任诞》,就是 “任性”“荒诞” 的 “任”“诞” 两个字。文章借王恭这个人之口,给 “名士” 下了个定义,原文是 “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 有个叫王恭的人说,名士不需要出奇的才能,只需要达到三个标准:一,通常没事干;二,酒喝得痛快;三,《离骚》读得熟,就可以叫名士了。这三条哪条最重要?容易引人注意的是后两条,但其实最重要的,倒是第一条。什么样的人才能无所事事还衣食无忧还没人能说你的不是呢?前提当然是要有祖传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精神财富。但是,后两条更引人瞩目,显然就是《世说新语》想达到的效果,它展示的是名士们最想被别人看到的一面。《世说俗谈》这本书所做的事,很重要一点就是把云端里的名士,拉回到充满世俗气味的社会里来。当我们把这些名士,从高高在上的权贵浮云中拉回到真实的历史环境、还原到具体的世俗生活中,其实已经找到了一条深入了解《世说新语》的思路了。具体说,可分为五个时间段。《世说俗谈》就是围绕这五段时间线展开的。我们首先要关注的是,曹魏取代汉朝的那段历史里,涌现的名士。而曹魏代汉时期,兴起了一门学问,叫玄学,探讨一些很抽象神秘的问题。从哲学角度,可以把玄学讲得很高端,但庸俗地看,玄学就是在给世家大族子弟免去责任。怎样既享受荣华富贵,又不用接受道德、礼法的约束,玄学都可以给你提供很高大上的理由。曹魏代汉的名士之外,我们还需要重新了解 “竹林七贤”。竹林七贤可能是名士当中最著名的偶像团体,他们蔑视礼法,追求精神自由,在竹林找那个饮酒纵歌,肆意酣畅,令人神往。其实,这七个人多半活得没这么纯粹,但为人处世的智商、情商,可能远远比很多人想象的要高明。“竹林七贤” 之后,我们需要关注的第三个群体是西晋时候的人物。从汉末到隋唐,是中国的大分裂时期。这四百年的大分裂当中,只有西晋实现过短暂统一。这在这个乱世里,就显得特别像是一场梦。西晋名士把这场梦,做得尤其浮华。这个阶段,美男子特别多。特别有名的,比如潘岳,他字安仁,民间往往称他为潘安,这是古代美男子的代表了,关于他有多帅,最有名的例子是他夹着把弹弓,洛阳城里转一圈,他迷妹和妈妈粉,都向他扔水果,很快他拉着一车水果就回家了。卫玠,也是帅得不得了,但身体很羸弱,穿上衣服,就好像能把他压垮,所谓 “弱不胜衣”。卫玠到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来,也是引起全城轰动,南京人民都去围观他,几次粉丝见面会之后,最后就把卫玠活活累死了,留下个典故,叫 “看杀卫玠”。潘岳的颜值是非常高,可是他的出身门第,在士族圈子里却并不高,这成了他人生的天花板。为了突破天花板,他在当时最肮脏的政治斗争中卷得很深,并且因此送命。卫玠不同,他的家族,要显贵得多,当年曹魏灭掉蜀国的时候,他的爷爷做了一件非常卑鄙的事,卫玠小时候,他的爷爷又被人用同样卑鄙的手段害死,死里逃生的卫玠从此和各种政治斗争无关,他活成了一个没什么事迹但也因此特别干净的美男子,经过了西晋和东晋之间天崩地裂般的大毁灭之后,他又成了所有人回忆时都愿意美化的对象,所以他虽然其实根本不是死在南京的,看杀卫玠的故事根本不存在,但这个故事大家就是乐意一直讲下去。卫玠给人印象最深的地方,是和人相处时的淡然,卫玠很早就意识到这一点,“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意相干,可以理遣”。琳琅似珠玉的王衍,一生履历光鲜,做过中领军、尚书令、司空、司徒,太尉……“居宰辅之重,不以经国为念”。留下了一般人担待不起的 “清谈误国” 的标签。将这些美男子故事还原到真实的历史场景中,我们看到的是八王之乱、永嘉之乱的互相残杀和社会大崩溃。帅哥身后的背景板上,都是哗哗流淌的血。西晋结束,伴随着一个著名的文化事件,“衣冠南渡”,也就是北方人向南方的大逃亡。这部分的核心人物,是王导。我们熟悉的 “旧时王谢堂前燕” 这句诗,王谢是指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谢家的代表人物是谢安,王家的代表人物就是王导。 《世说俗谈》一路看下来,我们看到很多大名士都做了很大的官,可是看起来好像都不干正事,就是一天到晚清谈玄学而已。结果呢?很多人自己结局悲惨,还落了个 “清谈误国” 的罪名;但王导却成就了极大功业。 王导如何做到和别的名士看起来相似,骨子里却完全不同。王导是个简直神奇的平衡大师。关于《世说新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第五个群体,也是最后的群体,是东晋中期以桓温和谢安为中心的名士。《世说新语》里的出场次数,谢安第一,桓温第二。桓温是枭雄,但是一个和名士们相爱相杀,因此拌嘴时金句频出的枭雄。而谢安差不多就是文人心目中关于理想人格的一个梦。他是世家子弟,风神秀彻,婚姻美满,精通文学、音乐、书法、清谈等等一切才艺,他还雅量高致,天才俊逸,热爱隐居无意功名,却谈笑间建立了最伟大的功业,然后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丝云彩。书中讲到谢安如何与桓温相处,两个完全不同的人,怎样各自从对方身上,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写到桓温死的时候,突然想到一句话:“桓温与他看不起的名士们,骨子里还血脉牵连。所以,桓温仍是《世说》中人,而后来那个比桓温更有军事天才,更有英雄气概,做成了桓温想做而做不成的事业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里的刘宋开国皇帝刘裕刘寄奴,却不是。” 书里还提及了归隐,归隐,最重要的是一种心态,追求的是内心而不是身体的自由。真正自由的灵魂,是可以做到 “居官于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仍然于天地精神往来的。这就是所谓 “大隐隐于朝” 啊!《世说新语》是一部很有意思的作品,在大多数人看来,有意义远比有意思重要。这不奇怪,人要相信自己做的事有意义,活得才踏实;一个社会也总要能发明出一点大家都相信的意义,才有凝聚力。“意思” 的生命力,往往比 “意义” 长久一些。才女谢道韫嫁给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瞧不上自己的丈夫。谢安作为家族长辈想安慰她,大才女从小的生活环境,出现的男人统统都是偶像剧里的样子,所以她对男人的接受底线,自然也就上去了,于是她来了这么一句: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我怎么会想到,天地之间,还有我丈夫这样的男人。这句话,真是平平淡淡而雷霆万钧,一击就把那个男人锤进地心。大才女骂人,就是有意思。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魏晋名士们那些不正经的事作者刘勃老师在书中提到,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一本权贵懈怠之书,它写的就是魏晋名士们那些不正经的事。所以,他以《世说俗谈》为书名,将这些有意思的故事换了一种更易理解的方式来讲述。《世说新语》中有很多典故,但这些典故本来的意思是什么,又有怎样的时代背景,苦读原著恐怕找不到答案,而刘勃却将故事背后的历史背景、前因后果与错综复杂的关系都说清楚了。原来 “难兄难弟” 的原意是指哥哥要给弟弟做榜样,弟弟太优秀,这个榜样反而就很难做;弟弟要向哥哥学习,哥哥太优秀,弟弟学习起来,也就很艰难,难字的读音应该是 nán。刘勃也借此将颍川陈氏家族的历史进行了介绍。《世说新语》还是最早记录了曹植七步诗的文学作品。但版本与我们会背诵的却又不同,这大概是后世做了改编,并且基本可以确定,曹丕想要残害手足是真,七步诗的故事却是后人杜撰的。此外,“断袖” 是同性恋人的示爱行为,而 “割席” 表示好友间的断交,同样是把东西分为两截,意思却千差万别。“割席” 讲的管宁与华歆的故事,华歆在《三国演义》中是个反派人物,刘勃老师却用几个简短的故事,将华歆的真实形象塑造出来。还有陈蕃那句:“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是说陈蕃从小追求远大、为人清高,但是却不爱卫生的故事。而现在常说的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是后人增益出来的。所以说读古文,一定要知道背后的典故。竹林七贤、文人傲骨、名士风流... 这些世说新语中记述的奇人奇事太过有趣。但乱世当道,朝代更替太过于频繁,人物频繁登场有些混乱,如果不掌握一定历史背景很容易产生理解上的断层。为此,刘勃在这本书中进行了拓展,以人物为中心,以人物活跃的年代先后为序,以俗谈的方式解读严肃的历史。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刘勃笔下的魏晋魏晋,并不是中国历史的强盛时期,说完两汉,就是隋唐。如果没有三国和陶渊明、王羲之,它就可以被忽略了。 有一点史学常识也知道魏晋南北朝是历史上极其昏暗的时期,令人不忍回首。不忍回首,还是要回首。出于种种原因或目的,文史学者将其纳入研究视野,成果或许斐然。今天,刘勃紧跟时代步伐,推出更易为非专业人士接受且乐见的史学研究论著《世说俗谈》。 《世说俗谈》是刘勃对《世说新语》的解读,还是沿袭了他以放松的心态读历史的写作态度,不给读者以压力。书中不乏为某些历史人物纠偏的爆点,令人解颐的语句也不时闪现,所有这一切也许正是魏晋名士历史真相的一个还原,不美化,也不丑化。嵇康、孔融、刘琨、祖逖…… 这些传在人口的历史人物没有图片支撑,没有插画配合,也栩栩如生起来。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