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昆德拉的小说自白
自称并不擅长理论的米兰・昆德拉,出了一本文学理论小册《小说的艺术》。在这本书中米兰・昆德拉在自己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加以思考的总结,对小说历史有独到见解之处,通过小说的历史,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来探讨对 “小说究竟是什么” 并作出了新的阐释。本书虽然篇幅不大,但是读起来还是挺费劲的。昆德拉作为一位小说大师对小说这门文学样式的体悟、认识,我觉得它对我的启示,并不亚于一部小说学巨著。昆德拉十分看重小说的认识价值,他认为小说的实质并不是 “翻译成小说语言的流行读物”,而是 “对人类生存及生活的探究”,他认为科学的飞速发展很快将人类推入专业领域的条条隧道之中,当 “人们掌握的知识越深,就变得越盲目,变得既无法看清世界的整体,又无法看清自身”,也就是哲学家们说的 “对存在的遗忘”。而小说恰恰填补了这块空白,甚至在哲学家们讨论 “存在与时间” 的时候,伟大的作家们(塞万提斯、托尔斯泰、卡夫卡),他们都已经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作出了回应。昆德拉认为小说即认识。“小说家是一位发现者”,而 “发现只有小说才能发现的,这是小说存在的唯一理由。没有发现过去始终未知的一部分存在的小说是不道德的。认识是小说的唯一道德。” 类似的观点,在《小说的艺术》这本薄薄的书中多次被重复、被强调。昆德拉认为,小说的鼻祖是西班牙的塞万提斯,他的小说在理性世界尚显模糊和不确定时,发现和创造了存在的独特价值,这个存在就是与污浊堕落世界战斗的堂・吉诃德。发现和认识,这是昆德拉在谈及小说家和小说艺术时所使用的核心字眼。小说必须有所发现,小说必须具有认识功能,小说必须具有认识价值,我感觉这就是昆德拉对小说的理解。小说最高的意义不是讲故事或讲历史,而在于揭示与众不同的存在。
1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334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小说是怎么炼成的伟大的作品必定是对生活的深度思考,对人性的鞭挞锤炼。从这个意义上讲,悲剧的或讽刺的作品往往更容易流传下来。本书作者认为,小说就是关于讽刺的艺术:它的 “真理” 是隐藏起来、不说出来的,而且不可以说出来的。能达到如此境界的必定是上乘佳作。毕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是何等的境界哈!面对愚蠢,讽刺是非常有力的武器,鲁迅就是一面伟大的旗帜。但是文明越发展,愚昧必定褪去吗?我看未必。诚如作者在书中写到的 “在福楼拜关于愚蠢的思想中,最让人震惊、最令人愕然的是:愚蠢面对科学、技术、进步、现代性并不遁去,相反,它水涨船高地随着进步一起进步!”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1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内涵很丰富,到很难读懂!仅仅七万字的小书却信息量巨大,需要很大的阅读量和基础准备才能看得下去,如果对塞万提斯、卡夫卡、普鲁斯特、乔伊斯、狄德罗、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昆德拉本人的作品没有一定的了解,建设暂且放下此书,过些年再来。书中被多次提到并推崇的布洛赫的《梦游人》直到 2020 年才有了中译本,可惜我还没有能一睹全貌。借用昆德拉先生对陀翁的评价:只有作为小说家才是伟大的思想家。他知道如何在他的人物中创造出特别丰富、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智力世界。悲剧在向我们展示人类伟大的美妙幻景的时候,也为我们带来一种安慰。而喜剧更残酷:它粗暴地向我们揭示一切的无意义。人越思考,一个人的思想就越跟另一个人的思想相隔万里。而且,此刻上帝还在发笑。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小说是什么七篇关于小说是什么的讲演集,人类和动物最大的区别是能够用语言,文字构建虚拟的共同想象,小说就是作家头脑中构建的生活社会场景,小说用文字构建比语言表述更复杂的场景,表现生活的多样性,作者的小说有表现意识流和哲学的思考,但同时作者的名言:“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作者是感叹人类的善忘和被轻易洗脑。因为不能读原文,看翻译的作品感到感受不到精髓,跨民族语言容易传颂的还是人物故事。中国传统因文字本身的精简,小说大多集中在人物的故事性上,容易传扬。近代白话文语言结构越来越西化,小说的形式也更多样。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小说的艺术》读后感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在书中提到的存在主义。我们可以从昆德拉《小说的艺术》中看到,“存在” 是其不厌其烦谈论的话题,建立在 “存在” 上的小说观,是昆德拉小说创作的基础。而存在这个形而上 的终极命题,在西方哲学史上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 昆德拉立足于前人踏出的存在主义之路,又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昆 德拉不是从存在的本体论,而是从人类存在的现实境况出发来看待和 思考存在的。在他看来,小说家是存在的勘探者,如果一个小说家,不能揭示人类存在的现实,那么他是不堪的至少是不深刻的。小说的 写作目的,就是抓住自我对存在的深思。小说考察的不是现实,而是 存在,存在不是既成的东西,它是 “人类可能性的领域,使人可能成 为的一切,使人可能做的一切”。对于现实世界,米兰昆德拉基本上 持一种悲观态度,他认为生活就是一个陷阱,人们未经请求就被生下 来,封闭在从未选择的躯壳里,直至老死,一体化的世界则杜绝了人 们逃遁的可能性。基于这样的创作观,米兰昆德拉小说中的人物,更像是一个个 为了解释存在而存在的 “实验性编码”,小说的情节,场景,论述,均是围绕 “存在” 这一主题展开,所有的文字,只是在小说家指挥棒 下作出的对主题词演奏的音符,使昆德拉的小说始终以一种严肃而又 戏谑的面貌出现,构成了其小说的独特的个人风格。而小说的智慧,与专制的世界所截然相反的,就是充满相对性和模糊性的小说世界。而最后第七篇得演讲则总结了艺术的三大敌 人是:媚俗、对既成思考的不思考、以及不快活的人,并认为欧洲文化最珍贵的地方在于对个人的尊重,对个人的特殊思想的尊重,对个人享有的私生活不被侵犯的权利的尊重,鼓励思想游荡在温和与闲在的自由中。这也正是昆德拉小说的魅力所在。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仅仅七万字的小书却信息量巨大,需要很大的阅读量和基础准备才能看得下去,如果对塞万提斯、卡夫卡、普鲁斯特、乔伊斯、狄德罗、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昆德拉本人的作品没有一定的了解,建设暂且放下此书,过些年再来。书中被多次提到并推崇的布洛赫的《梦游人》直到 2020 年才有了中译本,可惜我还没有能一睹全貌。借用昆德拉先生对陀翁的评价:只有作为小说家才是伟大的思想家。他知道如何在他的人物中创造出特别丰富、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智力世界。悲剧在向我们展示人类伟大的美妙幻景的时候,也为我们带来一种安慰。而喜剧更残酷:它粗暴地向我们揭示一切的无意义。人越思考,一个人的思想就越跟另一个人的思想相隔万里。而且,此刻上帝还在发笑。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任何时代的所有小说都关注自我之谜通过行动,人走出日常生活的重复性世界,在这一重复性世界中,人人相似;通过行动,人与他人区分开来,成为个体。但丁说:“在任何行动中,行动的那个人的最初意图就是要展示他个人的形象。” 在最初的时候,行动被认为是行动者本人的自画像。人想通过行动展示自身的形象,可这一形象并不与他相似。行动的这一悖论式特性,是小说伟大的发现之一。小说在探寻自我的过程中,不得不从看得见的行动世界中掉过头,去关注看不见的内心生活。在十八世纪中叶,理查逊通过书信发现了小说的新形式,人物在信件中坦白他们的想法与情感。挺有意思的一本书,喜欢看小说的朋友不能错过这一本,里面内容都是独立的,可以分开看,挺好的~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小说的艺术可能是没有艺术细胞,对大名鼎鼎的米兰昆德拉这本《小说的艺术》,读完了就留下了一句话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这次笔记就摘录文中我个人觉得最艺术的几段话留作纪念吧。毕竟,我真的没有读明白。可为什么上帝看到思考的人会笑?那是因为人在思考,却又抓不住真理。因为人越思考,一个人的思想就越跟另一个人的思想相隔万里。还有最后一点,那就是人永远不是自己所想的那样。艺术作为上帝笑声的回声,创造出了令人着迷的想象空间,在里面,没有一个人拥有真理,所有人都有权被理解。这一想象空间是与现代欧洲一起诞生的,它是欧洲的幻象,或至少是欧洲梦想。这个梦想已多次被背叛,但它足够强烈,将所有人统一到远远超越小小欧洲大陆的博爱之中。但我们知道一个个体被尊重的世界(小说的想象世界,欧洲的真实世界)是脆弱的,是会灭亡的。我们看到在地平线上有成群不会笑、没有幽默感的人在伺机进攻我们。而正是在这个没有宣战却永远存在着战争的时代,在这个命运如此戏剧化、如此残酷的城市,或许只有小说才能表达出作者的内心。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文如其名——小说的艺术这是一本品读小说(也可以说是写小说)的随笔,全篇分为七个部分,我最喜欢的是第二部分和第四部分关于小说艺术的内容,读来非常享受。布洛赫一直强调的 —— 发现唯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乃是小说唯一的存在理由。我很喜欢这个说法,让我知道,小说是一种艺术,应该有相应的态度来应对,而不是闲暇时候的消遣。这是选择小说的一个标准。感觉最新鲜的第六部分六十七个词。起因是昆德拉发现自己的小说译本面目全非,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这个事情。后来编辑推荐,自己写一个词典吧,于是出现了这六十七个词。很多自以为的意思,其实不是昆德拉的意思。如果对昆德拉的小说感兴趣,一定要看看这部分的内容。比如《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 “背叛”,其实是脱离自己的位置。摆脱原位,投向未知。—— 萨比娜觉得再没有比投身未知更美妙的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