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所有人的原始导向都指向信任与爱
每日一书:《偏见的本质》。美国人格心理学之父戈登。奥尔波特的经典之作。所有人际交往都是相互的:每一个侵犯者都对应着一个受害者;每一个傲慢的人背后都有一个憎恶他的人;而对于每一个压迫者来说,都有一个时刻准备着反抗的人。偏见(prejudice),来自拉丁语名词 praejudicium,和大多数词语一样,自古典时代以来,其意义已经经历了很大转变。该转变有三个阶段。(1)对于古代人来说,praejudicium 意味着先例(precedent)—— 基于之前的决定和经验做出的判断。(2)后来,该词语在英语里获得了新的含义,即在尚未仔细审查并考虑事实时就仓促做出的不成熟的判断。(3)最后,该词语又获得了今天我们使用它时所附带的感情色彩,即伴随这样一个无根据的预先判断而出现的,“喜爱” 或 “厌恶” 的感情。也许在对偏见的所有定义之中,最简明的是 “没有足够的依据,就把别人往坏处想”。这一清晰扼要的措辞包含了所有定义都包含的两个基本成分 —— 毫无依据的判断和由此而来的情绪基调。如果一个人能够根据新的证据修正他自己之前错误的判断,他就是个没有偏见的人。只有在面对新知识时依旧不改变原先的想法的情况下,这种预先判断才算得上偏见。就像这样,人们的信念系统有一套自我调整的把戏,去配合和维持更为永久性的偏见态度。这个过程被称作合理化(rationalization)—— 修改信念并使得它与态度相适应。为什么人类如此容易陷入族裔偏见?因为我们之前所讨论的偏见的两大基本要素 —— 错误的泛化(erroneous generalization)和敌意(hostility)—— 都是人类心理自然而普遍的本能。我们可以说,分类的过程具有五个重要特征。(1)它会将事物分成不同的大类,以指导我们适应日常生活。(2)分类的过程会尽可能多地将事物归入某个集群。(3)分类使我们能够快速识别相关的对象。(4)类别会给被归类到其中的事物浸染上相同的概念意义和感情色彩。(5)某些分类比另一些分类更理性。自我防御形式可以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种自我防御机制是侵略性的、外向型的,是对造成迫害的群体的攻击。第二种机制则是更为内向型的。在第一种机制中,受害者所谴责的是阻碍他的外部原因;而在第二种机制中,他倾向于向内寻找解释,即使他不那么自责,他也感觉自己至少有责任去适应当下的情况。我们可以称采取第一种机制的个体(根据罗森茨威格,Rosenzweig)为外罚型人格(extropunitive),而采取第二种机制的个体为内罚型人格(intropunitive)。最少努力原则的最终体现是在两极化的(two-valued)判断之中。四到十岁之间的小男孩大概都会有一个习惯,他每天都会问他的父亲很多问题。比如说当广播或电视里报道了一条新闻,他就会问 “这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 由于缺少自己的判断标准,他希望父母能够就每一件事情给出一个非黑即白的答案。标签是任何垄断类别的核心。因此,要使一个人摆脱对种族或政治的偏见,就有必要同时将他从字义崇拜中解放出来。这是普通的语义学学生所熟知的,他们告诉人们,偏见在很大程度上是言语现实主义和标识恐惧症所导致的。因此,任何减轻偏见的方案中都必须包括大量的语义治疗。刻板印象都是一种与类别相关联的、夸大的信念。其作用是为我们处理该类别下的对象时的行为做出解释(合理化)。如果我将历史背景从社会文化的方法中删去,我们得到的就会是情境强调(situational emphasis)。也就是说,相较于过去的模式,该理论更强调当下的力量。许多偏见理论都是如此。例如,气氛(atmosphere)理论。一个孩子在即时影响中成长,不久后这些影响就会完全反映在他的身上。在《梦想杀手》(Killers of the Dream)中,莉莲・史密斯(Lillian Smith)提出了这样一个理论。南方的孩子显然不了解历史事件、剥削或都市价值观。孩子所知道的是,他必须遵守自己受到的复杂的、不连续的教育。因此,他的偏见仅仅是对他所见所闻的反射。人们总体而言是如何处理自己的负面冲动的。就心理层面来说,似乎有四种模式。我们可以将其命名如下:(1)压制(否定);(2)防御(合理化);(3)妥协(部分解决);(4)整合(真正解决)。很少有人了解自身对少数群体的仇恨背后的真正原因。他们所创造的原因只是合理化借口。这是有关偏见的所有心理动力学理论中的核心论断。替罪羊理论只是其中之一。当我们认为,偏见背后是严重的自卑;或者偏见赋予人们安全感;或者偏见与压抑的性欲相联结;或偏见有助于减轻个人的内疚 —— 这都是属于精神动力学范畴的讨论。在所有的这些情况中,持有偏见者都没有意识到自身的偏见实际上在生活中具有心理层面的功能意义。刺 - 梁木机制可以被定义为夸大他人和我们共同拥有的品质的过程,尽管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我们自己也拥有这些品质。人类本质中的非理性冲动。它们代表了精神生活中无意识的婴儿期的、压抑的、防御性的、侵略性的、投射性的部分。一名拥有显著的此类性格特征的个体几乎无法成为一个可以在成熟的社会关系中按需求做出调整的成年人。一些关于爱与恨的现代理论,都坚持认为所有人的原始导向都指向信任与爱。这种天性会在母亲与孩子之间、地球与生物之间自然而然地生长形成。爱是所有幸福的源头。生活中的仇恨与敌对可能只是对这种自然生长的爱的扭曲。对挫折与剥夺的错误处理才会滋生仇恨,它是自我核心所不能整合的部分。如果这个观点是正确的,那么民主人格和向成熟的人格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内心的安全感之上的。只有当生活中不再有狭隘的威胁时,或者个体能够通过自身内心的力量化解这些威胁时,人们才能够与所有类型、处于所有状况的他人彼此和平共处。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529偏见的本质,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我们的认知本身就是偏见构成的,并非全知全能,所以我们误以为自己知道的就是所有。而因为偏见带来了我们有区分你我的需求,而这个区分的过程和持续又导致了偏见的养成性和习得性。想要破除偏见,更多的是要了解偏见本身,而不是着急下手。而事实上,对付一切偏见的神兵利器叫做认知升维,也就是说很多人尊奉为真理的教育,当然认知升维的方法有很多,并不仅仅有教育那么简单。不过从这本书里,我也读到了一个以前自己不曾理解的东西,那就是当你的认知财富和地位提升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其实就已经从原本的种族群体里离开了,成为了一种叫做精英的新种族……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2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学习内在的光与外界的光相遇。—— 柏拉图正如我们所说过的那样,群体差异是一回事;我们如何感知并思考它们则是另一回事。在第二部分中,我们检视了刺激对象本身,即外群体的自身特征。现在,我们转而关注我们与刺激对象相遇时的心理过程以及这些心理过程所导致的结果。没有任何东西,是我们一看到或听到它的时候,就能直接明白其意义的。我们总是在选择和解释自己对周边世界的印象。一些信息是由 “外界的光”(light without)为我们照亮的,但是我们赋予它的意义和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是 “内在的光”(light within)加上去的。当我向窗外望出去时,看到一片野樱花丛在微风中摇摆。叶片的背面露出来了。其中大部分的信息是通过我的感官传达的,花丛反射出的光波触发了这些感官。但是我自己会说 “今晚可能要下雨”,因为我以前在某个地方听说过,当树丛或树叶以这种方式在风里摇摆,并露出叶片的背面时,这就说明要下雨了。我所感受的、感知的、认为的一切都混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单一的认知行为。当我遇到一个黑人时,感官将他的肤色传达给我。不过其他一系列事实,如:他是一个男人,属于某一种族,也相应地拥有该群组所有的其他特性(我认为我了解的那些特性),以上这些信息都是由我过往的知识和经验加上去的,这整个复杂的过程构成了一项信息丰富的认知行为。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偏见是认知结构和社会组织形态的必然产物只要有喜好,偏见就无法避免,它是人类认知结构和社会组织形态的必然产物。偏见大部分时候包含了选择倾向。《偏见的本质》是一本非常全面的、探究和改变其深层根源的、把目前在学术期刊上对偏见的思考和论述全部讲清楚的书。(1)分类和学习;(2)内群体偏爱和外群体歧视;(3)真实的和想象的种族和民族差异;(4)群体成员身份所可见标记的作用及其引发的陌生感;(5)语言在产生和维持偏见方面所扮演的角色;(6)反直觉的想法,如对自己所属群体的仇恨;(7)刻板印象的形成和变化;(8)历史、社会文化和即时情境的角色;(9)煽动者、宗教、忠诚和替罪羊的角色;(10)从众的力量;(11)偏见在幼童身上的形成;(12)负罪感与内心冲突;(13)侵略和极端形式的仇恨;(14)偏见与人格其他方面的交织;(15)造就宽容性格的条件;(16)减少偏见的过程,尤其是其中所提出的 “接触假说” 直到如今仍是研究减少偏见的理论基础。作者不遗余力地向我们呈现了偏见的本质,虚构的恐惧能够造成真实的痛苦,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这本书尝试战胜它。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1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打破对于偏见的偏见“女孩子不用太努力”,“同性恋有罪”,“我不歧视黑人,但我不会允许自己的孩子和黑人结婚”,在我们的日常话语中充斥着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偏见,但我们却很少意识到,自身所携带的偏见是如何运行于政治宣传,社会文化乃至亲密关系中的,以及言语中表达的差异又如何被发酵为大规模的战争冲突。
偏见产生的根源,在于人类有缺陷的思维过程和几近无限的外部信息之间的矛盾,我们如此依赖脑中的分类功能来让世界变得有序,而分类往往意味着认知的固化和偏见的堆积。偏见作为头脑认知功能留给人类文化的小小恶作剧,参与进人类意义流通的循环中再生产自己。
于是,在日积月累下,人类文化和偏见的关系变得微妙,它似乎成为了一种可容忍的、弱毒性的副产品,就好像旧式内燃机效率不足产生的浓烟,虽然呛鼻,却是工业时代最能激发工人骄傲的景观之一。
在现代心理学奠基人戈登・奥尔波特的代表作《偏见的本质》中写到,事实上,人类群体倾向于彼此疏离。我们不需要将这种倾向归结为一种群居本能,或者偏见。然而,这种分裂主义也是滋生偏见的土壤,保持区隔的人们几乎没有沟通的渠道。他们很容易夸大群体之间差异的程度,并对造成差异的原因产生误解。而且,也许最重要的是,疏离可能会导致真实的利益冲突以及许多假象出来的冲突。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1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自卑→自大→傲慢→偏见这本书初版于 1954 年,作者奥尔波特对于偏见这一主题做了广泛且深入的探究。书中将偏见定义为:对属于某群体的个体持有一种厌恶或敌对的态度,仅仅因为他属于该群体,就被推定具有人们归于该群体的那些令人反感的特性。作者認為对偏见的充足定义需要包含两个基本要素:表达喜爱或者厌恶的态度;过度泛化的信念。偏见的形成,是源自大脑里的自动分类模式。人类喜欢将事物分成不同的大类,以指导自己适应日常生活,否则每面对一个新事物,人们要不停思考它的特性,那就太繁琐,太费脑,不如自动分类来得干脆、有效率。本书用很大篇幅讲述了种族偏见,但其实这些理论也适用于性别偏见。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偏见随着世界渐渐迈入现代,不同国家、民族、人种、性别、地域之间的交往和摩擦日渐增多,关于偏见和歧视的指控,乃至于因偏见而生的仇恨言论和暴力事件也越来越多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生活世界中虽丑陋却不可忽视的存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东西方意识形态不同使全世界陷入对立了,地球上每一个角落的人们都背负着各自的历史积怨。当我们谈论偏见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想到 “种族偏见”。种族的概念其实和宗教有紧密联系。犹太人过去依旧主要由于其宗教信仰而遭到迫害,而非他们的种族。黑人被奴役也主要因为他们被当作一种经济资产,其背后的逻辑是宗教式的:他们生来就是异教徒,他们因受到挪亚的诅咒而 “永世为奴”。印度直到今天还把有种姓制度,在今天看来这是不可思议的,今天流行的种族概念应用于过去是一种时代上的误置。即使这个概念一度是适用的,但是不同种族间不断的通婚繁衍很快就使其界限变得模糊了。到现在人类还没有揭开偏见这个谜底的答案,但希望总是存在。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作者阿伦森推荐的“偏见百科全书”,打破偏见从了解偏见开始本书深入洞察了人类经验复杂性的核心话题 “偏见与歧视”,是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当代社会心理学奠基人之一、人格心理学之父戈登・奥尔波特里程碑式的著作。在本书出版之前,心理学界普遍认为 “偏见” 只是个别的,品德有缺陷的个体所持有的恶劣信念,只要大多数善良的好公民与这些 “害群之马” 划清界限,就可以把偏见的影响降到最低。而奥尔波特以雄辩的论述和大量来自实证研究的数据证明了,偏见要比人们想象得普遍很多;它是人类认知结构和社会组织形态的必然产物,而想要解决偏见造成的问题,就需要探究和改变其深层根源。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这不是一本政治哲学书,这是一本社会心理学著作,所以书的核心部分是从社会文化和人格形成角度进行分析,将偏见作为一种社会群体性的性格缺陷进行研究。从书中的研究结果看,闭塞、传统文化浓厚、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强烈、权威型的社会文化,家长管教严厉、父权制明显、不民主不宽容、极少表达温情的家庭模式,整体收入低、生活压力大、受教育程度低的群体,这些都是产生偏见型人格的主要因素。书中还研究了很多具体的偏见行为,虽然是几十年前的社会研究,但是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偏见行为几乎都可以在书中找到,并且分析了背后产生的原因,比如替罪羊心理、仇恨教育、性焦虑、经常以煽动进行社会运动…… 最后探讨了解决方式比如制定反歧视法律、进行正式教育、社会培训等等。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书名把偏见改成歧视更好一些本书被归类为心理学,本以为会和《思考,快与慢》内容类似,研究人类的认知偏误,然而却不是。本书主要研究的是群体间的歧视:性别歧视,地域歧视,种族歧视等。
书中大部分内容都在研究歧视产生的原因,我并没有细读,只看标题就已经有一定收获了。我更关注如何减少歧视,主要有几种方法:一是法律方面,主要针对歧视行为,只有降低歧视行为,才能慢慢改变歧视思想。二是宣传教育方面,通过学校,宗教以及媒体进行宣传教育,改变人们的思想。三是接触,通过学校、工作、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接触,增进了解,提升包容度,才能减少歧视。这一点我认为是最有效的方法。
同时也庆幸,我们国家在歧视方面遇到的问题比美国小一些,否则也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解决。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