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40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历史从来不是如此简单

    其实,历史是多维度的。怎么样的历史观就会读出不一样的历史来。比如隋炀帝,传统的史书都是负面至极的评价。实际上,隋炀帝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君王。比如,隋炀帝修建大运河,并不是为了下扬州去游山玩水,而是为了解决首都人民的吃饭问题。隋朝的大运河分南北两条,中间在洛阳交汇。其中南方这一条,从江南运来的物资,首先到达济水边上的汴梁(开封),再由这里运往洛阳或长安。所以,随着大运河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汴梁的地位也就水涨船高。正因为隋朝的历史是唐人写的,这位亡国之君自然不会有好的评价了。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串讲中国历史

      伟大的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使用的象形文字,如一幅幅的信息图像记述着中国 3000 年的历史,汉字文言文有浓缩本性,所以过去读书的要求是 “逐字精读”,中国从周朝开始就留存了详尽的文字史料,到宋朝整理出《资治通鉴》已经需要一个团队穷经皓首的近 20 年,更不要说明清两朝存档详细的皇帝起居录,读者大多数经历改开 40 年都感觉跌宕起伏,因此对于跨度几百年(更不要说本书几千年)的历史,都只能闲看,不能当真,因为是典型的 “知道” 主义,太粗糙,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本书作者毕业于武汉大学地图学专业,本书从中国地理单元荆州(荆襄、荆楚)、关中、江南(江东)、山西、河北、中原、山东、两淮、巴蜀、百越、云贵、河套、河西走廊、西域、塞北(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进行串讲。作者也写了一系列类似的中外历史书,都是概括式的,可历史是复杂的,恰恰不能概括,如果对那一部分感兴趣还是要去看详史专著。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特别推荐 值得一看

        新的方法,新的思路;语言诙谐,轻松愉快;历史地理,有机结合。老少咸宜,尤其学生;方便记忆,提升格局;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透过地理看本质

          今天的中国,和历史中的中国,差别就在地理上了历史中的中国,类似亚欧大陆中的孤岛,北边西伯利亚寒冷不易居,东边海洋,南边海洋,西南和西面高山阻挡,中间的土地,工业革命前任何体制下的国家,领导水平的极限,也不足以统一管理好这片土地。这片土地真正的出口只有 2 条:1 新疆链接的丝绸之路 2 海上远洋从这个视角出发,中国的文化延续及塑造,特殊论是成立的今天的中国人一定要认清,孤岛文明是有局限的,孤岛没有大格局,开放与包容才有格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的体验是通俗易懂,有趣有料。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看历史不能没有地理视角!

              法国年鉴学派布罗代尔的三时段理论,就是人类的历史发展分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对应着的,是历史的地理时间、社会时间和个体时间。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的历史长时段理论,也就是地理环境是决定历史演进的根本要素。这本书我想就是这样一个视角!看完后我的感受是:第一、因为有了地理的视角,历史背后的原因看起来更清晰了;第二、因为有了地理的视角,历史事件看起来更有细节感。第三、因为是透过地理看历史,反过来对地理的理解也很有帮助,尤其是城市之间的位置、大山大河的走向现在变得轮廓分明了。第四、历史与地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不开,比如,隋唐大运河的命名,因为是隋炀帝时期开通,唐继续使用和疏通大运河,故被称为 “隋唐大运河”。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以史为鉴 民族自强;多多赚钱 多多缴税;科教兴国 制造强国;军民两用 长治久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华夏大地,灿烂辉煌,满目苍夷,复兴中华,我辈使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重新理解了抗日战争,特别是战略方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我们再来看襄阳的地形,左边的大巴山脉(武当山、神农架、荆山、巫山)是连绵不绝的高山深谷,右边是桐柏山和大别山。大别山像一条东西走向的长城一样,正好把中原和两淮挡在外面,一直延伸到合肥附近。为什么孙权一辈子都在打合肥?就是因为合肥是荆州与江东、两淮的连接点。所以守荆州,只需守好三个点:北部出口襄阳是重点,西部是三峡通道,比较好守,东部从合肥到九江,沿长江是条河谷,这条河谷跟三峡比起来宽多了,但也比较好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快速翻阅了解一下地理对战争的影响还可以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是里面对一些人的某个事件和一些地名的来源的解释让人比较有收获,如果本来有一定的基础的话可以作为补充,但是要说它对地理对于战争的影响是不如郭建龙老师写的《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这本书的,书中可以看出作者知识储备比较丰富,感觉主要是普及了一些知识点,可用来消遣阅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唐朝的长安城,不仅是中国的中心,也是世界的中心。当时全世界大约有一亿人,而长安就有一百万人,也就是说,全世界百分之一的人都在长安。即使在今天,世界上也没有任何一个城市可以比拟。但最辉煌的时刻也意味着即将衰落,关中毕竟只是个小盆地,只有五万多平方千米,养活不了那么多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多,中央政府的官僚机构越来越庞大,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关中显然力不从心。关中作为四塞之地,固然好守,但同时也有个弊端,全国各地的物资要运往关中十分困难。这个时候,洛阳的地位逐渐显现出来。洛阳地处中原,交通方便,把全国的物资运往这里就方便得多,特别是隋炀帝修建了大运河之后,洛阳更是成为天下中心。但洛阳也是三面环山,北临黄河,平地比关中还小,所以后来,开封又进一步取代了洛阳。到了北宋,开封就成了首都,称为东京,洛阳还是作为副都,称西京。之前长安称西京,洛阳称东京。其实早在唐朝之前,随着社会人口的发展,关中这个地方太小的问题就突显出来了。隋炀帝修建大运河,并不是为了下扬州去游山玩水,而是为了解决首都人民的吃饭问题。隋朝的大运河分南北两条,中间在洛阳交汇。其中南方这一条,从江南运来的物资,首先到达济水边上的汴梁(开封),再由这里运往洛阳或长安。所以,随着大运河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汴梁的地位也就水涨船高。江南的粮食物资,到了开封或洛阳,再运到长安,只能通过黄河。黄河虽称为母亲河,只是针对上游的人民来说的,比如陇西和河套;陇西被认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河套就不用说了,四周都是沙漠,只有黄河滋养出了几个绿洲,那里号称塞外南江,所以又有 “黄河百害,唯富一套” 的说法。黄河经过黄土高原,到了中下游时,对人们来说却是百害而无一利。通常大江大河有三利:航运、渔业、灌溉。这三样黄河都没有:黄河的上游经过黄土高原松软的土质,含沙量巨大,造成河水浅,难以行船;渔业就不说了,这么浑的水,能存活的鱼十分有限;又因为含沙量高,不能直接灌溉农田,必须要修建特殊的沟渠才能利用;也因为泥沙量大,它的下游河床越来越高,比普通人的房子还高,河水常常冲出河床改道,泛滥成灾。黄河泛滥的害处,在中国的历史上比比皆是,大禹一辈子都在治水,是因为黄河泛滥;商朝的首都一迁再迁,也是因为黄河泛滥。黄河几次改道,都给当地人民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所以,要把洛阳的物资通过黄河运往关中,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黄河泥多水浅,行船困难,又是逆流,冬天还结冰,难度大,时间也保证不了,其效果可想而知。实际在唐朝的时候,皇帝们就经常待在洛阳,很多人也把洛阳当作首都。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洛阳产牡丹,刘禹锡称洛阳为京城。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的历史不管怎么朝代更迭,它都有一个内核没变,这就是地理。地理相对历史而言,它的变化极小,而中国的地形又很特殊,不管几千年的历史如何风云变幻,争斗的目标都是围绕着几个大的地理单元。这几个大的地理单元大致划分为:荆楚(荆州、荆襄)、关中、江东(江南)、山西、河北、中原、山东、两淮、巴蜀、百越、云贵、河套、河西走廊、西域、塞北(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地理

                              《透过地理看历史》      2023-26 古代中国能维持两千年的大一统局面有其历史的偶然性也有着其地理的必然性,关中的资源大到了足够横扫纷乱的中原,统一中原的强大又足以碾压荆襄和巴蜀的割据势力。地理成就了古代中国的强盛也束缚了近代中国的发展,当中国大到了管理能力不需要也不能向外扩张的版图极限时,固步自封也就成为了中国历史的必然。地理决定论虽然不是绝对的,但蝴蝶的振翅尚能带来飓风,更何况山川地理这种长期影响着交通、生活、生产和收成的结构对历史走向的影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中国地理单元

                                传统的华夏服装是没有裤子的,大袍子下面是空的,只有腿上绑了两个绑腿,叫胫衣,穿这种衣服骑马磨屁股磨腿,很不舒服。所以武将都是站在战车上打仗,平时席地而坐也不会走光。在宋朝以前,北方占尽地理、文化、经济方面的优势,南方不是对手;但在宋朝以后,南北双方已经不分伯仲了。宋朝以后,在中国人的心中,江南也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江南政权自然就可以代表正统。我们对中国历史上大的地理单元做了一个梳理,这几个地理单元分别是:荆州(荆襄、荆楚)、关中、江南(江东)、山西、河北、中原、山东、两淮、巴蜀、百越、云贵、河套、河西走廊、西域、塞北(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的史书卷帙浩繁,对于历史爱好者而言,要通读几千年的史书,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而本书使我们认识到,不管朝代如何更迭,风云如何变幻,地理因素的作用始终至关重要!本书以地理单元为轴心,通过纵向讲史的方式,对各个地理单元的形成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同时穿插了许多历史事件和典故,从而可以让读者轻松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军事地理学

                                    地理的影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塑造了我们现在的样子。那么地理与气候的关系更为紧密,人类的本质是环境的产物,不同的社会政治治理环境,人文地理民俗环境,造就不同人民。也许我们喜欢旅游也是这个道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帖子书

                                      把这书当帖子看心态就平和了,二三个小时匆匆翻完,有点爽,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作者对借图讲史是热爱的,既然是爱好肯定有自己的见解,说到见解就有了问题,作者没有必要的史学训练,所以你看不到他的史观,史学见解几近于无,他也没有 “端正” 态度,文中没有任何文献引用,因为他是时尚作家,不通过这个讲学问,仅给你提供一点吃饭喝酒时的谈资,能接受这点,速速翻完,也就不会打一颗星了。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透过地理环境看历史进程,全面了解华夏文化的演变过程

                                        正所谓因地制宜,地理环境对经济,文化,军事发展影响深远,不管是冷兵器时代的农耕文化对游牧文化,还是中日战争的热兵器时代,地理对军事行动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自古以来战略要地的背后都是地理资源的争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好的一本书。通过地图,找到地形上的平原、山脉和通道,地理板块上的相对位置,地名的古今变化,许多历史上的困惑和为什么就迎刃而解。地理上的井字图和扩展板块也是一把很好的钥匙。似乎中亚和东南亚的比较敏感,并没有说的很详细。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