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马蹬,马槊的发展,南北文化融合
着力点非常棒,历史再不是罗列各种编年,而是根据技术的发展,或财政原因有迹可循的发展。上半部比较好,后面有些潦草,本书是作者的博士论文,之后可能由于工作原因就没有深入展开了 ,作者从军事战争模式(战斗阵型)从秦汉的发展,一直到南北朝,冷兵器战场模式,汉武帝时期草原民族组织松散,骑兵是袭扰掠夺,不敌组织化严格的农耕社会的集团肉搏战,汉军选择春夏季出击,也造成游牧民族生产资料基础的破坏,汉军强势。到东晋马蹬的发明,让骑兵冲击式进攻碾压步兵,拥有马匹优势的北方在军事上就一直占上风了,农耕大族逃亡南方,依托水网密林,精耕细作,南北格局历经千年,直到冷兵器结束,才有 “北伐”,同时大一统的文化体系在军事组织和社会动员方面确实有优势,北方游牧民族不断被中原传统文化所融合。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3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战争self每日一书:《南北战争三百年:中国 4-6 世纪的军事与政权》。本书是少有的聚焦于战争本身的专业著作,时间跨度从春秋战国直至魏晋南北朝,详细讨论古代骑兵和步兵的装备、战术以及组织形式,揭示战争对于政权、社会的影响。本书有三个视角。一是兵种(骑兵、步兵)及其装备与相关战术的演进,作者会从先秦两汉的战史追溯其起源;二是通过这一时期南北之间发生的若干经典战例,分析战略问题以及战争中各种复杂因素(地理环境、军事技术、统帅素质等)的影响;三是讨论战争本身与各行为主体(政权)的关系,包括战备问题、财政问题、战争对政权运作的影响问题。中国古人里面,唯一一位探讨过这个问题的,就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他不仅指挥打仗,还写书记录他的练兵、作战经验。他指出,当时明代朝野,包括军队里面的将帅,关于战争的常见误区是:第一,夸大个人 “武艺” 的作用,喜欢招募一些耍刀弄枪很花哨的武师,其实真正作战的队列很密集,根本没有空间给他一个人跳来跳去、把刀枪抡圆了耍;第二,对 “阵法” 的理解很神秘,搞得像大型团体操表演一样华而不实,平时操练好看,上战场没用。骑兵技战术的发展,正是形成这一历史变局的重要原因。但只有在强有力的集权军事体制下,统帅才能强制骑士们采用这种危险程度很高的冲击战术,所以北方民族要采用这种战术,就必须脱离原有的部落联盟的松散政体,建立集权政体。这是北方民族攻灭西晋、入主中原,建立起十六国和北朝政权的军事、政治基础。后世辽、金、元、清等北方民族兴起和占领中原(或者中原的一部分),其军事背景就在这里。代表南方军队北伐战争的战例,是东晋桓温对前燕的北伐,刘裕对南燕、后秦的北伐;代表北方政权南伐及统一中国的战例,则是 3 世纪的西晋灭吴之战和 6 世纪的隋灭陈之战。先秦到汉初,游牧族和中原的骑兵战术特点都是骑射和游击,不能充当主战角色,也无法击败步兵主力;到汉武帝时,中原骑兵为了对抗匈奴的骑射技术优势,开始采取冲击肉搏的战术,由此带来骑兵装备的变化。为了保障骑兵冲击时的稳定性,马鞍逐渐加高,最终在 3、4 世纪之交导致马镫出现,使骑兵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冲击威力。这一轮骑兵战术革新发生在中原,但很快被北方民族学会,使他们获得了压倒中原的军事优势,这造成了西晋的崩溃和北方民族入主中原,以及之后延续近三百年的南北割据战争。吴王刘濞为首发起 “七国之乱”。吴国地处南方,缺少战马和骑兵,当时曾有人劝说吴王:从吴地北征要经过淮河与黄河间的广阔平原,而这种地形正适宜车骑部队作战,所以应该迅速穿过这个地带直取洛阳。但吴王没有接受这个建议,反而采用了步步推进的战略,长期围攻梁城不下。这一漏洞被前来平叛的太尉周亚夫利用,他一方面命汉主力步兵坚壁不出,牵制住吴军主力,同时 “使轻骑兵弓高侯等绝吴楚兵后食道,吴兵乏粮…… 吴兵既饿,乃引而去。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这是运用骑兵战术配合主力获胜的典型战例。卫青指挥的对匈奴战争,就是要推广这种原来比较少见的冲击战术。当然,匈奴人也未必愿意与汉军进行近战肉搏,所以对于汉军指挥者来说,取胜关键正在于用奇袭切断匈奴军后路,缩小可供敌骑驰骋的战场范围,使其骑射优势无法发挥,从而迫使敌进入近距离肉搏战,这要靠汉军将领对战机的把握。从卫青、霍去病指挥的对匈奴战役看,他们成功抓住了运用冲击战术的时机。李广平生对匈奴作战多次,未立大功反而数次覆军败绩,其实原因正在于此:他太重视发挥自己骑射的特长,而没有想到,多数汉军将士并没有他或者匈奴骑士们这种骑射天性,他们更需要一位能够带领他们找到敌人弱点的统帅。当时匈奴骑兵只射箭而不会冲锋肉搏,李陵军队又具有极强的纪律性,才形成鏖战多日的局面。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骑兵已普遍采用冲击战术,对步兵占据了绝对优势地位,就再不可能有这种情况了。并非汉末三国时期的所有军事统帅(或者说割据势力的军阀)都是合格的骑兵军官。他们大体分两种情况:一种出身承平时期的文官系统,如曹操、袁绍、袁术、刘表等人,后来即使成为统帅也较少亲自参加战斗;另一种则出自基层军官,比如孙坚、吕布、公孙瓒、马超等人,经常骑马冲杀在战场第一线。不过这也和个人风格有关,比如公孙瓒地位升高后就较少亲自作战,而孙策、孙权兄弟即使已经成为统帅或皇帝,也依旧保持着亲自冲锋陷阵的习惯。马铠(甲骑具装)是骑兵对步兵战斗的产物,在骑兵之间的战斗不适用。所以马铠最流行的年代是东晋十六国到南北朝。刘备集团的战术思想严重落后,是蜀汉积弱的重要原因。当然,蜀汉政权能够维系数十年,也和地理形势限制了曹魏骑兵的发挥有关。秦岭和巴山天险难以逾越,山间复杂地形使骑兵难以展开。晋武帝晚年也沉溺于酒色无所作为,西晋上层由此错过了一个吸收游牧族鲜活、勇武的文化改造自身的机会,即陈寅恪所谓 “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士族阶层的腐朽堕落终于酿成西晋王朝瓦解,游牧族入主中原。南朝宋、齐之间,一名骑兵军官陈天福就以善用马槊著称,他趁作战时掳掠百姓,被齐武帝萧赜处死,但其总结的马槊技艺在南朝骑兵中传承,直到萧子显在梁朝作《南齐书》时还在盛行不衰。陈霸先、陈蒨之所以大量使用降将,是因为当时大小割据军阀很多,局势变化很快,各种力量的分化重组非常迅速。如果不努力收揽人心,特别是争取那些握有武装的割据军阀,就会招致他们的反对甚至投靠北齐等更强大的对手。所以陈政权几乎对一切有武装和战争经验的军事强人开放,向他们提供官爵待遇以及作战的机会(也可以看作义务)。在陈这个 “军人共同体” 政权中,皇权不能高高凌驾于军事将领,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像合作、共治,与东晋皇权与士族共治的局面有一定相似之处。皇帝对将领失去控制会导致军人政变,如果控制太严密则会削弱军队战斗力,无法取得对北方战争的胜利。这是南朝的政治结构一直未能解决的问题。陈朝则是因为外部军事压力较大,武人将领一直得势,且无暇过度重视文饰。但作为整体的社会氛围,重文轻武的风气在南朝一直盛行。这造成的结果就是军事将领的技能、职业难以家传。每一轮帝位更迭都产生新兴的军人集团,但将领们地位上升之后,其子孙都不愿继续从事战争生涯,下一轮帝位更迭伴随着新的军人集团出现。这个过程循环不止,而南朝从未形成一个稳定、持续的 “军事贵族集团”。北方的西魏、北周、隋政权,则正是因为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武人群体 “关陇集团”,才得以攻占北齐,再由隋王朝灭陈统一中国,由此开始新一轮的文武阶层大循环。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真实的冷兵器战争什么样?这是一本讲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军政状况的好书,罗胖曾用好几期罗辑思维介绍过。 冷兵器战争究竟怎么打?像《三国演义》描述的那样吗?如果你身边有人听了几年评书、看过些稗官野史就自认为跻身历史专家行列,见人就想滔滔不绝的转述几个饱含厚黑学的糟心故事,为了挽救他扭曲的历史观、捍卫历史学的尊严,可以送他一本《南北战争三百年》。 真实的冷兵器战争不像脍炙人口的评书演义那样精彩,但足够培养我们的历史思维,左右历史进程的并不是叱咤风云的王侯将相,而是他们背后一双双无形的手,气候、地形、文化冲突、军事技术、农业基础等等因素才是历史的推手。比如为什么南方政权北伐总在春夏出兵?而北方政权南下反而选在秋冬?这可不是苻坚、孙权拍脑袋决定的。 带着问题读本书,是件畅快的事。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战争→国之大事作者能从魏晋南北朝这段对战争语焉不详的史料之中,透过各种资料,挖掘出如此详细的军事信息,实属不易。第一编当中对骑兵和步兵战术细节的研究,相当有意思。原来吕布每次冲击所率骑兵数量并不多。这种冲击的主要意义不在于杀伤多少敌人,而是冲断敌步阵的队列和指挥序列,从精神上打击震慑敌军,制造混乱,从而为己方主力发起总攻创造条件。后面讲到具体战例的篇幅有些散,看起来有些缺少连贯性。关于地理环境对战争的影响程度很有说服力,经常被引用的 “得某地者得天下” 片面地夸大了对战争的决定因素,在实际战争中并不存在这种僵化的必然性,真正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一个军事 + 政治的整合程度,社会形态,政治结构也是战争中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它们决定着战争的发生和形式,而战争又影响着社会、政治结构的重组。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这是一本关于战争的历史,地图必不可少,但制作起来比较麻烦。笔者考虑,应该按照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河形势绘制,才便于体现战争态势。但比较精确的地形图只能依托现代卫星地图改编,而古代的海岸线、河流等和今天有些不同,改绘起来工作量颇大,本书的出版进度也因此拖延了不少。最后我想起以前工作的老搭档王睿兄,他老本行是油画,于是请他用美术方法绘制一幅中古时期山河形势示意图,算是个替代方案。睿兄正在海外做景观设计,得知本书的需求,搁置手中的工作加急绘制了一幅,翻拍发送过来,我在上面加了文字,就成了本书插页中的 “南北对峙形势图”。由于这是美术家而非地理学家画的,所以读者对细节不必过于计较,了解一个大致的山河、城邑形势就可以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兵种武器对于冷兵器战争的影响#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592 本)#2024 年读书主题(五)历史 - 三国两晋《南北战争三百年》(137)大家好!2024 年的管中窥豹读书计划再次升级,我们即将揭开 12 个主题、52 个细分话题的 365 本书籍,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用一年时间搭建知识体系大厦。今天我们从历史的主题开始,选择三国两晋的话题书籍进行刷书,第二本是《南北战争三百年》,冷兵器战争究竟怎么打?本书通过中国 4-6 世纪的军事与政权演变,为你全面呈现魏晋南北朝战争原貌。我们通常对古代战争的想象都源自演义、小说等文学作品,但这些作品中的战争场面都不过是小说家的幻想与虚构而已,并不是真实状况。《南北战争三百年》对各种史料进行分析与整理,从散落史书各处的战争叙述中寻找线索,借助全新的史学研究成果,为我们描绘出了魏晋南北朝各场重大战役细节,展现出丰富、生动的历史原貌。同时,本书对骑兵和步兵的作战模式和战术演变做了详细的论述,对战争中如地理、季节、财政等因素对战事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具体的讨论。由此,本书也补充了正史、古籍所未详述之处,通过一部军事史的写作,对魏晋南北朝历史进程做出了新的诠释。2、精彩内容:“南北战争三百年”,指魏晋南北朝分裂时期南北政权之间的战争。但由于还要上溯秦汉,所以还包含了另一种形式的南北战争: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族之间的战争。在兵种、战争形态乃至民族关系方面,这两种战争形态又存在着某些相似性和密切的联系。长江在南北对峙中所起的地理阻隔作用,以及晋、隋统一战争如何克服长江天险;在桓温、刘裕北伐部分,本书也重点讨论南方北伐军队如何借助北方的河流和雨季,以及用人工开挖运河的方式进行军事运输。通过这些战例可见,高明的战略家会利用各种手段克服自然环境的约束,地理对政治、军事行为只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而不是决定因素。统帅意志、能力的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历史发展的或然、不确定性。战争行为都遵循自上而下的指挥原则,所以最高统帅的意志、能力及对局势的判断会从根本上影响战局。战略决战的胜负则会直接导致政权的兴亡,由此带来宏观历史发展进程的转折。少数人的决策造成对社会的普遍影响,这是战争史与其他经济、文化、制度等专门史最大的不同。骑兵从战国到南北朝时期的战术发展过程:先秦到汉初,游牧族和中原的骑兵战术特点都是骑射和游击,不能充当主战角色,也无法击败步兵主力;到汉武帝时,中原骑兵为了对抗匈奴的骑射技术优势,开始采取冲击肉搏的战术,由此带来骑兵装备的变化。为了保障骑兵冲击时的稳定性,马鞍逐渐加高,最终在 3、4 世纪之交导致马镫出现,使骑兵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冲击威力。这一轮骑兵战术革新发生在中原,但很快被北方民族学会,使他们获得了压倒中原的军事优势,这造成了西晋的崩溃和北方民族入主中原,以及之后延续近三百年的南北割据战争。从战国到汉初的战争主体都是中原政权,作战双方的兵种、战术手段、作战思想、后勤保障和战争动员形式都基本相同。本书将这种战争统称为 “同态战争”,此时 “同态战争” 的基本特点是:(一)兵种战术方面:以步兵为主力、车骑兵为辅助;(二)后勤与动员方面:在后方向编户农民征收粮赋,转运到前线维持战争;(三)作战思想方面:彻底消灭敌方兵力、统帅及政权,占有其土地和民众。卫青指挥的对匈奴战争,就是要推广这种原来比较少见的冲击战术。当然,匈奴人也未必愿意与汉军进行近战肉搏,[29] 所以对于汉军指挥者来说,取胜关键正在于用奇袭切断匈奴军后路,缩小可供敌骑驰骋的战场范围,使其骑射优势无法发挥,从而迫使敌进入近距离肉搏战,这要靠汉军将领对战机的把握。从卫青、霍去病指挥的对匈奴战役看,他们成功抓住了运用冲击战术的时机。李广平生对匈奴作战多次,未立大功反而数次覆军败绩,其实原因正在于此:他太重视发挥自己骑射的特长,而没有想到,多数汉军将士并没有他或者匈奴骑士们这种骑射天性,他们更需要一位能够带领他们找到敌人弱点的统帅。在李广带领百骑远出追击 “射雕者” 的那一次,他丢下了自己的大军独行在外一天一夜,“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可以想象,统帅走失的一整天里这支军队处境是多么危险。元光六年(前 129 年)出击匈奴,李广部一万骑兵全军覆没,他本身受伤被俘后逃脱。这次惨败很可能也是由他个人英雄色彩的率先出击和被俘而引发。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作者从军事技术变革的视角,讲述南北朝三百年的战争,窥探出南北政权不同的军事 — 政治结构,组织形式,和对战争方式选择,更加具体深刻体会到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从中得到两点启发:一,对于一个国家,真正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不是地理环境,而是军事 — 政治体的组织形态,方式,和能力,由此构建而成的社会形态和政治结构是决定战争的因素,它决定了战争的发生和形式,战争反过来又重组既有的社会形态和政治结构。政权崩溃的根本原因是军事 — 政治结构形态,无法形成强有力的组织能力,动员人力资源,汲取社会资源,构建稳固而具有进取精神的统治精英阶层,对外显示出军事力量薄弱,对内则是政治秩序紊乱,社会动荡。构建并不断更迭自身的组织形态,重塑自我处理事务的能力和技术,和内在行为逻辑,是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务。二,对于个体,首先学习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模仿并掌握高效的行事逻辑和模式,分析其制胜因素,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质打造属于的系统打法,一味的模仿而不结合自身情况做技术革新,永远把事情做到极致;其次,构建更高效的技能 — 认知模式是做事的核心动力,技能是更多获取外部资源,并高效充分利用的工具,是成事的手段和路径,认知是以未来为视角跳出当下,预见未来众多可能性,做出拥有更大发展空间的决策,指引技能自我完善和对外作用的方向,两者缺一不可。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真实的古代战争场景,跟我们印象中完全不一样这是一本还原中国古代秦、汉、魏、晋之际的战争场景和技术的书,看完之后你会知道,真实的古代战争场景,和我们印象中的战争场景完全不一样。
因为篇幅的原因,作者不可能仅仅通过一本书就把中国冷兵器时代的古代军事形势全部说清楚,于是就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 “魏晋南北朝”。为什么这段历史在军事上最具代表性,原因有两个。第一,这是一段中国历史的大分裂时期,前后长达三四个世纪,而且分裂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和草原两种文明的对抗,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 “五胡乱华”。第二,因为这段时期,是中国军事对抗的一个高峰期,所以也是军事技术和战术发展、变革最快的时期。就像我们后面要说到的那样,从先秦时期开始变革的骑兵战术,到 “南北朝” 时就已经基本定型了,在之后的历史中,没有再发生过大的变革。
过去,关于中国军事方面的著作,要么以军事制度为主,要么以兵器变迁为主,具体的战争场景和技术很少有人提及。这是因为,在古代,写史书的都是文官,对于战争,文官既不懂,也不重视,因此对于战争记载往往也就寥寥几笔,这就对后来的研究造成了很大困难。作者是经过多年研究,将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结合之后,才写就的这本书。所以,这本书可以说是第一次完整且深度的为我们展现了古代的真实战争图景。
那么,真实的古代战争到底是什么样子?在一般情况下,大家对古代的战争的印象,就是小说和影视剧里描述的样子:两军遭遇,双方大将先来一场对话,紧接着就是马上单挑,大战几十上百回合,等到分出胜负之后,胜利的一方大旗一挥,大军掩杀过去,双方混战到一起,打一场群架。但实际上,真实的古代战争,根本就不是这个样子。真实的战争根本没有什么观赏性。戚继光就曾经说过,打仗就是:乱刀砍来,乱刀还他,个人武艺的高低,对战争胜败的影响不大。从这本书中,我们能看到,真正能对战争起决定性作用的,第一是技术,第二是战术。同时,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军事的技术和战术变迁,不仅会影响战争的形势,还会对国家与社会产生反向的塑造作用。
看完这本书,你会真实的感受到,古代战争的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战术和技术上都保持着一定速度的演化。这种演化的剧烈程度,并不亚于我们通常知道的,从 “冷兵器” 时代到 “热兵器” 时代的变化。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感觉很多东西都串起来了先说遗憾的,其实作者在补记中已经说了,讲战争史的书应该有个地图才说得过去,要我来说不光是地图,最好是有地形的甚至是带等高线的看着才过瘾,整本书就只有一张写意的全局地图,实在是有点不够看。这也是为什么这么一本书我拖拖拉拉几年才看完的主要原因。有了《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透过地理看历史》等等一系列书的底子,才算是具备了读懂本书的基础吧,现在看来,读历史类书籍,如果对地理空间没有概念,实在是难以体会其中乐趣吧。再说感想,再次拿起这本书是因为看了前两年大火的《翦商》之后突然想起早年间就已经接触过作者的作品,而且感觉是每一本都有极其独到又颠覆的见解,于是赶紧重新捡了起来。不得不震撼佩服于作者从战争这个角度所牵引出的各条历史线条,政治的,文化的,财政的,都能够从战争这个特殊的切口看到脉络。阅读的收获上也不再是一堆花里胡哨的朝堂故事,而是站在更高维度上的洞察,读的过程中就感觉到和《中国史纲》、《中国大历史》、《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等书里给出的洞见暗暗相合,这实在是读书能给人带来的最大快乐。最后说说治学,回想自己的博士求学和论文写作的生涯,实在是难以回首,耗费几年青春时光做出的成果(如果算得上的话)只能躺在硬盘里面。羡慕作者在治学期间就进行着自己好奇心所在的领域,而且这个主题和切入点又是如此的新颖,想来就是一大乐事。毕竟,现在能安心的做一点自己想做的事情还是太难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全面论述魏晋南北朝战争之作从八王之乱到五胡乱华,再到南北朝,中华大地经历了近 300 年的战乱。在乱世期间,发生的战争数不胜数。北方割据势力的内部战争、北方势力南下、南方势力北伐,在这期间有不少著名战役。像桓温北伐、淝水之战,尤其是后期战神宋武帝刘裕采取的一系列战争,感兴趣的可以看作者的另一部书籍《楼传铁马刘寄奴》。作者学术功底深厚,从兵种作战技术演变到政治形式、财政状况对于战争的影响都有详细的论述,每个主题地论述都有详实的考证,让人叹服。看完本书,不得不感叹,乱世之下,最苦的还是百姓。动不动地屠城、烧杀抢掠,老百姓的生活何其艰难,百姓何辜,要承受这样的苦难。遇到一个开明的君主那真是幸运之至,遇到残暴的昏君那可真得自求多福了。很庆幸生活在也希望未来不会再有战争。和平时代,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