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衙门里来了个清倌人
开始看到豆瓣的高评分有点怀疑,但通篇看下来还是值得的,事情不大,但深刻反映北方官场的陈腐落后和积重难返。作者杨素秋(1984)陕西科技大学教师,党员博士学位,2020 年去西安市碑林区文旅局挂职担任副局长一年,期间负责区图书馆的建设,因为是读书人自然认真选择图书馆的书目,在 50 多位朋友同学的帮助下,确定了万本采购书目,很自然和官场的馆配书目不符合,图书市场的水分是公开的秘密,最终在作者的坚持下,图书馆还是按照她开列的书目进行了采购,书的文笔不错,诸多的细节,从开会的桌牌,到食堂吃饭同事间的调侃,因图书馆建设还受到白岩松《新闻周刊》的点赞,故事很简单,贵在真实。在越来越少人看书的今天,本书反映出读书人的坚持,对比嘉兴图书馆(可以参考 “得到” 2020“跨年演讲),把任何问题都当成商机进行经营,对比彰显南方人的精明,作者陕西人就太耿直,能有难得的清高,也正是因为是挂职的,既不占编制也不拿薪水,北方官场的内卷也让基层公务员们战战兢兢,特别是区属到街道,各种关系盘根错节,也难怪需要南北干部互换,南方家族都在做企业,政府部门是师爷为企业服务,而北方都是衙门,北方干部需要转换脑筋,想到书中一位叫苏来的老者,在商场上赚了很多钱,退休后到图书馆认真做义工,北京很多博物馆都有老人来当义务讲解员,在官场要平安不能” 名利双收 “,官场是修行场所,不是发财的,书中领导的 “吃拿卡要” 太粗鲁。
3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011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这不是一本“硬邦邦”的说明书,而是有温度的记叙文。我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个书名本身就曾带给我那么一点点 "硬邦邦" 的倾向 ——《世上为什么会有图书馆》,它似乎太想告诉我点什么,讲解给我点什么,对于一个自认为已然对图书馆有一定了解的人来说,这个问题并不成为一个有很大难度的问题,所以,我反而不太感冒。其次,作者的学究身份与体制身份,也似乎有那么一点点 "硬邦邦" 的嫌疑 —— 对见惯了体制内硬邦邦的人所办的硬邦邦的事儿的普通人而言。所以,得到多次弹出这本书的广告,被我多次忽略。今天又被弹了一记,为了不再被弹,我索性进入这本书看了一眼 —— 别说,还真香。文字恳切、自然且自带温度,某些细节还似乎有那么一点点 "调皮"。留意了一下,作者科班文学出落,难怪。一位个性的老师,不满足于 "理论"" 语言 ""文字表达",抛开文科博士的 "坐而论道",以完全 "不谙世事" 且 "倔强" 的态度置身于具体事务中,置身于 "体制内"—— 挂职,这本身就是件有趣的事儿。有趣的人,自带有趣磁场,因此,有趣的人所到之处,有趣的事便油然次第展开。原来,主持一座图书馆的创建,居然能够遇到那么多事,碰到那么多问题,而且最酷的是,能够聚合那么多的人、机构。借一次图书馆,展开一副众生相。禁忌与破禁。腐蚀与 "反腐"。流程和温度。…… 这本书打着 "科普" 的幌子,却以文艺的笔法让人不自觉的很有代入感,只能说,作者太强了。不仅是文笔强、思维强,做事,也很强。能够带给人感染、感触和启发的地方太多了。最后,题外,1. 隐约间,一个感觉,中国社会进步的态势,真的进入到了一个深水区。中国的改革也必然需要走入更深更底更恢弘的境地。中国的经济和社会,这几年似乎进入了某种疲态,14 亿中国人都有切身的且明确的体感,而走出这种疲态的关键着落,恰恰在于让更多星星点点散落于祖国大地的杨素秋们在攸关民众素质、民众所需的关键位置一展所长,施展抱负。真希望所有地方县的、镇的、乡的、村的图书馆,真的都能真正发挥出一座图书馆应有的最大价值 —— 此所愿,任重而道远。等什么时候这一愿成为现实,那一定意味着,中国已然挣开困身的枷锁,真正做好了蓄势待发,一飞冲天的预备姿态,2. 当然,枷锁,尤其是某些根深蒂固的,却又隐藏极深的枷锁,不是那么好挣脱的。好在,即便再难,透过作者在这本书中所展露的很多蛛丝马迹,也能让人嗅到很多值得期待的馨香希望。否则,即便作者一个人再厉害,她的这件事也不可能办得这么漂亮、这么出彩、这么令人回味。3. 为人民服务,这句响亮的口号,落实到现实执行层面,其内涵份量、知识量、信息量以及背后所体现的资源量,往往超乎我们的想象。然而它又能被浓缩成一个指标 —— 实事求是办实事。这个行动指标,可不局限于体制内啊,普通人遵照,同样获益良深。
3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35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你一定能够成为你想要成为的人——读《世界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先说缺点,这本《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一直被人过度吹捧,其实内容不够充实,起码有一半篇幅都在诉说着她的工作有多么的不容易。就像这本豆瓣评分一样,分数高得有点虚。但是她能够把图书馆建成,她能够用心选书,她能够把阅读这个习惯推广出去已经是功德无量了。高一些的豆瓣评分,就可以让更多人注意到她 —— 杨素秋,注意到图书馆这个建筑。她诉说建设过程的困难,正是让很多想要投入图书馆事业的人有了更多的心理准备。但是我觉得我们更值得关注的是她在书里所描述的那群读者,他们都是我们普通人的一员。那些一丝不苟开出书单的人,那个带着女儿来做志愿者的视障姐姐;那个在图书馆里,被素秋捉住手才明白了地球交错经纬的按摩师;那个临着碑帖的奶奶。还有那个武侠奶爸、那个看着星空测量着树枝的自然科学家、那个把隐身视作福佑的摄影师,他们都是可爱的人。他们需要图书馆这样的场地来让他们的可爱栖息。这样的可爱延续到最后:曾经忘记捎上杨素秋去开会的小全变着花样唱送别歌曲给她,送伞人绿豆汤代酒和杨素秋一饮而尽,同事们拥抱杨素秋,匿名人给杨素秋打电话声援…… 这些可爱的人和可爱的事汇聚成为一条温暖的河,那是图书馆的 “护城河”。这个世界是不能没有这样的可爱和温暖,就像这个世界上不能没有图书馆。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3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一座图书馆,也是一个读书人心中的圣殿同样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之前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双肩挑工作经历,后来在自己的坚持下历经磨难才争取到回到纯粹教师的工作状态。书中提到的很多细节特别能感同身受,比如说会议的排位问题、疫情期间各种无奈的工作、公文的格式化写法……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跟着杨老师一起抓狂一起笑,一起无奈一起抗争,更多的时候是会心一笑。羡慕杨老师,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为杨老师喝彩,这是人生多大的一笔财富啊。同时感谢杨老师,推荐了那么多优秀书单,接下来的阅读有方向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挺温暖的一本书知识分子做事情和别人总是有点不一样,带有点书生气,也有点理想主义,如果做的事情恰好有官场这样的背景,对比就会显得更加分明,图书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无到有又逐渐丰满起来了。 杨老师在陕西科技大学教书,那也是我的母校,有这么点儿渊源书读起来就多了点儿亲切,不过很快这一点亲切就被书里面的那种真真切切的感受所掩盖,仿佛自己是其中的一员,伴随着图书馆的建成和成长,也伴随着其中每一次的波折和最终的柳暗花明。这可能是杨老师写作技巧的高超,不过我更愿意理解为正是因为杨老师最真实的感受或者用心再做一件事,才会让这本不太长的书如此打动人心,正像书里杨老师的学生摇着杨老师的胳膊喊素秋一样,只有真正走进学生心里的人才配得上有这样的称呼。 书里还记载了好几位书人,有的是学者有的是摄影师,但是无一例外的,这些人拥有一种情怀,他们的眼睛里是那一件事情,这时候忽然间想起来张维迎教授那句话,做事情的人,平淡,到位。 书没有任何阅读障碍,毫无炫技成分,或者高超的武功总是埋藏在最简单的招数里,最真实的情感适合用最直接的叙述,读来回不知不觉让人心生感动,类似的书能让人想起床彼得海勒斯的寻路中国,查了查,居然都是上海译文出版社,这可能也算一种物以类聚。 挺温暖的一本书,让人相信世间的美好,就像杨老师临走时的众多同事一样。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62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路转溪桥忽见推荐指数🌟🌟🌟🌟🌟“人与人就像宇宙间散落的文字,碰巧相逢,连缀成词句和诗歌。如果不是建这座图书馆,我不可能与那么多的人相识。不期而遇,路转溪桥忽见,生活给我的奖励太丰厚。” 如果不是作者碰巧去挂职,碰巧接了一个 “特殊” 任务,而是安安心心的在象牙塔里教书育人,或者挂职而只是按部就班;如果作者不是这样文人风骨如此坚定,而是一切听从上头的意思;我们就无法读到这么精彩而纪实的好故事,无法知道建设一个真正有用的、真正好钢用在刀刃上的、真正为读者对口提供精神财富的好图书馆,要经历这么复杂、曲折的困难。这是一。书里都是真实的地点、真实的人物(纪实)、真实的场景,你能联系到具体的细节,去西安了一定要去看看这个几经辗转、几经斗争建成的 “地下图书馆”。南京有个先锋书店,也在地下,也是网红打卡地。碑林馆也可以 “网红” 起来。这是二。最重要的第三点,每一个章节,在叙事的同时,我们能得到作者讲给我们的哲理;在莞尔一笑的刹那,我们能感同身受作者的大爱之心;在揪心害怕哪个环节又要卡壳或被胁迫时,我们能暗暗为作者加油坚持住责任初心。看到作者风趣幽默的弟弟那句 “家祭无忘告乃翁”,也是润了眼眶。虽然水至清则无鱼,但总有些精神需要传承,并且正在传承。是为推荐也。愿云杉茁壮成长,祝作者再出新著。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人与人就像宇宙间散落的文字,碰巧相逢,连缀成词句和诗歌《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作者杨素秋,陕西省碑林区文旅局挂职干部,在挂职期间筹建公共图书馆的经历。重点叙述选书过程中的故事,各行各业各种特点的选书人,充满了趣味和知识,收获诸多感悟。读的过程中,仿佛面对挂满肖像画的展示墙,每个人物从静态到动态,展示风采,看到内心。一段段真切的经历,水到渠成的升华,过往成长的励志故事,讲得生动,讲得触及灵魂,在不经意间受到教育。最喜欢作者的文笔,像错落有致的园林,整体和谐,亮点闪烁,细节生动。喜欢作者的直率,从高校到政府,处境、环境截然不同,面对的工作对象和工作任务截然不同。作者用一个新兵的视角,真实再现细节和真切的感受,引发读者共鸣和会心一笑。喜欢作者对众生相的叙述,印象深刻的有盲人,佛学研究人,摄影师,生物学家的故事,总是能与自己的知识树产生联接,加深理解。强烈推荐!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何时何地何事,都要保持读书人之本真买到了《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签名本,很好的一本纪实文学书籍,一场 “书目保卫战”,叙写了一座图书馆从无到有的建设过程,书中出现书名的有三百多本,都是经典,涵盖了童书、文学类、人文社科、自然科学以及武侠。字字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图书的敬畏与喜爱。人与人就像与昼间散落的文字,碰巧相逢连缀成词句和诗歌!把这本书只当作一个选书参考来读,这个想法太 low 了,读着读着才发现,在一个物欲横流充满利益复杂的环境里,保持读书人的本真多么不易,相信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在哪个行业领域,你都会看到自己的影子,都会深有感触!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5 分推荐,理由如下: 1. 贵在真实。挂职不是本职,短时间客串一个新岗位,工作中尽力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即可,走之后一般都是留下赞美和恭维。杨淑秋不然,她细致生动地记录下了一年挂职期间经历,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基层领导的日常,一窥官僚体制运行之一斑。她记下了自己对文旅局工作的无知,记下了有人提醒她上台讲话的仪态,记下了上级对遴选推送节目的挑剔,记下了如何检查某单位消防、灭鼠。最让人深刻的是记下了建设图书馆期间经历的种种龌蹉,其中涉及到很多真实的人和事,她没有回避,都真实呈现在读者面前。如她在单位公众号上发表《花了半年时间,我们在西安市中心建了一座不网红的图书馆》文章,引起了包括其他区县、专家、领导等个别非议,单位群都不让转发,害怕造成舆情。 2. 建设图书馆难在哪里。我建设过小单位的图书室,本以为方法步骤都很熟悉。但是看到杨淑秋博士的经历,我发现谬以千里。一是图书馆对建筑物承重有特殊要求。载荷要求是普通建筑的好几倍,这方面有专门的行业标准,家里藏书多的读书人都知道搬家的痛苦。二是设计费心费力。有限空间有限经费,如何设置儿童区、盲文区,需要什么样的读书设备,消防问题,甚至饮水机的位置、安全性等等都需要考虑。三是不期而遇的事多。牌匾的位置需要每年 3 万元费用,绿植忘记做预算,儿童区的蒲团坐垫没着落,由于没经费,着实让人头疼。更让人不堪的是,面对上百万元的图书采购经费,各类书商的围堵,让我们得以了解图书采购中的猫腻。其中最认真、最正规的是中图网,不枉去年他家涿州水灾我买了他家的加油包,可惜他家没中标。四是书目编写难。区图书馆的定位,准备给读者呈现些什么样的书,是杨淑秋博士考虑最多的。她发动自己资源,请了很多专业人士帮忙。一般我们找朋友聊天,都是闲情八卦,而让人讲解罗列本专业最优秀的图书,需要很周到的准备。杨淑秋在经费有限的条件下,考虑不同年龄、身份,兼顾盲人需求、碑林区书法特点,拿出了一份令人信服的书单,着实值得称赞。特别是她最后排除某位领导中间人的干扰,坚持这份挤干了油水的书单,让人看到了个人风骨。五是图书馆管理难。购得的图书需要登记很多信息、简介后才能入库,能不能外借,如何帮助读者找到心仪的书,甚至疫情管控期间如何管理等,需要大量细致耐心的工作。 3. 有一种生活叫理想主义。本书中很多人的经历见识让人眼前一亮。有跳脱的摄影师宋璐,有川西藏区草原建造唯一图书馆的喇嘛久美。我记得那个引我深思的问题:随处可见的 “娟娟发屋”“王二小刀削面” “公厕” 等招牌算不算书法?我记得那个令我叹服的回答。杨淑秋请教深耕宗教的王耘教授一个问题:“研究宗教给你带来什么?” 王耘教授回答:“如果不研究宗教,我大概会变成一个更丑陋的人。”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世间纷乱叨扰,但是还有书籍图书馆一直是我心中的圣地,是我人生的向往,是我获取知识和享受愉悦时光的地方,无论是小时候的新华书店、西西弗书店,还是上大学后的校图书馆、市图书馆、省图书馆,我都在里面度过了许多光阴。那些陪着我成长的阅读时刻、陪我度过考试的复习岁月、陪我孤单时寄托的慰藉时光,都有着图书馆的身影。其中的亲切和温暖,相信每一位爱好阅读的朋友,喜欢在图书馆享受宁静的朋友,都深有体会。这本《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是一本纪实文学,记载了作者在西安碑林区文旅局挂职时的所见所闻和相关工作,既真实有趣,又现实有忧。你能看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能看到初出茅庐的小白与混迹江湖的老手的不同,能看到其中的人情世故、利益纠葛,也能看到其中的坚守原则、绝不退缩。很多很多东西,你会义愤填膺,会无奈叹息,会恨铁不成钢,会感动自流泪,会啼笑皆非,会默然无语。原谅我用了这么多形容词,只是词不达意,难以描绘这真实的现实。这不是建立一座图书馆的故事,这是述说一群人与生活的故事。图书馆 “图书馆理应成为消除身份差异的空间,贫困家庭的孩子平时接触不到立体书,那我们就来提供一个地方,让他们坐下来尽情拨弄里面的小机关。” 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多次感受到作者秉持的这种信念:“图书馆应该成为消除身份差异的空间。” 第一件事,编制有质量的书目,采购有品质的书籍,满足读者的真正热爱。凭什么来公共图书馆的人只配看那些劣质的、偏门的、无价值的书?在编制书目时受到的阻碍、质疑和 “威胁”,书商的贿赂和敷衍,同事不理解和不支持,上级领导想要多占回扣利益的暗示和威胁,都是理想主义与现实生活的冲突,让作者真切地感受到了做事的复杂人心的多变,从象牙塔出来的学者,在大地和田野上洗礼和成长。“我能感受你的难过和气愤,这种事情我没想到在现实中居然发生了。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素材,当我们的理想和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也许我们在现实中居于下风,但这个题材可以在写作中焕发新的生命力。退一万步,假设三个月的心血编成的书目不能够在图书馆中落实,也可以在你的书中长存下去。” 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她所在的也不是一个没有人情味的地方,有很多人默默看着她的付出,用他们的方式在支持她、支援她、鼓舞着她、学习者她、传播着她,要相信人们心中最朴素最直接的价值观和道德判断。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但绝不是愚昧的大多数。光会刺破黑暗,也会唤起更多光明。第二件事,采购孩子们喜欢,但一般家庭不太舍得买的全套好书我自己学生时期就在图书馆度过了很多光阴,书店的光影,书籍的气味,书中的故事,角落的地板,共同的好友,这是一生都不会忘记的体验,也是一辈子都很幸福的经历。有人说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我是非常幸运的,在图书馆看书、玩耍的日子就是我这一生的幸福源泉之一。所以为什么要有图书馆呢?也许它就是清泉暖流,是化雨春风,是小时候的依恋,成长中的玩伴,成年后的助力,老年后的回忆,终结时的留恋,是一生的相伴。图书馆就像是我们的精神后花园,是我们的心灵堡垒。这个世界的各种纷乱叨扰如此之多如此之强烈,只有我们的精神内核足够强大,才能抵御惯性的侵袭和利益的诱惑。总会有那么一些书,让我们学习和感悟生活的意义,化作砖瓦,构建堡垒。总有那么一个空间,让我们的精神得以放松休憩,灵活得以滋润成长。总有那么一个地方,让我们在面临狂风暴雨时可以退回来缓一口气,在准备好以后再度出发。第三件事,为视力障碍读者配置的特别阅读室和专用书籍。阅读不仅仅是双目健全者的专利,同样是视力障碍者的权利。我们在做很多规划设计时,往往只考虑到大多数人、健康的人,忽略了很多少数群体,少数同样渴望阅读学习、渴望畅游书海的人。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就会发现他们并不在少数。在书中描述的这几个章节中,你能看到他们对阅读的渴望,看到他们对学习的热爱。只要能 “读” 到书籍,什么样的方式都无所谓,都是令人激动和颤抖的。他们因为能够再次 “看书” 而欣喜若狂、热泪盈眶,再一次找到了曾经的幸福体验,和你我完全一样的幸福体验。我们都一样,都一样热爱书籍。我因为他们对阅读的热爱而感动,也因为他们对生活的态度而愧疚。我四肢健全,头脑清晰,耳清目明,生活稳定,但依旧会抱怨个不停。而他们却能因为能够再次看书而激动、满足和幸福。人类的适应力真的是一把双刃剑,我们习惯了现在的生活,却没有意识到这样的无聊和平淡是多少人永远无法获得的奇迹和幸福。也许人总要失去些什么才能得到教训和改变,也许我们从历史中学到的教训就是我们没有学到教训。好奇心与求知欲本来就是人的天性,当我们因各种原因无法去读书时,这个社会、这个公益属性的图书馆里,还有人记得和在乎阅读、学习和教育的本质,在乎那些缺少机会的人,在乎那些被忽视的少数群体,在乎他们应有的学习的、阅读的权利,真的特别特别令人感动,温暖人心。为什么博尔赫斯说如果世上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呢?我想此时有了一个答案。此外书中还有很多精彩的、动人的故事,比如说一位热心公益的摄影师宋璐,他推荐的书单种有一本叫《关于他人的痛苦》,他说因为理解他人的痛苦对于视觉工作者来说,是在胸怀上的准备。他常年拍摄 “智障人群养老” 专题,用什么角度去拍,这取决于自己如何认知拍摄对象。残障者的苦楚和无奈不应该成为一种猎奇的观赏物,而是生活的悲剧惯性。这是书籍带来的人文关怀,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共情力和同理心。比如咖啡店的老板夏目,一个宅男漫画迷,喜欢收藏手办和各种动漫周边,他给作者带来了二次元、三次元、萌即正义、“正派胜于嘴炮,反派死于话多” 的新知,打开了作者的知识盲区,消除了对漫画世界的误解。漫画也是抚慰人心灵的工具,也是陪伴许多人度过艰难时期的朋友,更是让多少人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决定此生方向的引导和灯塔。书籍的作用,就是要打破自己的自大,打开自己的心灵,让你看见他人,更让你看见自己。就像这位咖啡店老板的名字一样,夏目,是《夏目友人帐》中主角的名字,温柔,治愈。爱书之人的情与恋、喜与乐、苦与累、痛与恨、哀与愁、心与柔、真与悠,你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也许正如罗曼罗兰所说,这世上从来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读书让人有更多的选择杨素秋一年的挂职经历,对她来说是人生一次新的尝试,也是她人生的理想和现实碰撞的写实。内心的情怀在重重规则下如何生根发芽开花,永远是人生艰难的课题。她在官场如初生牛犊,凭着本能的生命力,不管不顾地硬闯,虽不能撼翻原有的规则,但也劈开了另一条路径。这条路也许会有人继续走,也许就荒芜了,长满了草,但是却是真实存在过。知识分子初涉政坛,带来的自我冲击和崩溃,自古久矣。要么坚持理想宁断不弯,要么改变不成变成融入。其实,理想无所谓好坏,它需要一定的土壤生存,而不只是活在头脑的想像中。规则也无所谓良恶,它是历久以来建立起来的维持稳态的调节,它不会为了谁而改变,但也可以往着满足绝大多数人利益的方向调整。致敬杨老师推广图书倡导终身学习的情怀!正因为社会太现实,才更需要呵护理想。然而实现理想不能只靠理想本身,还需要迂回前进,靠现实的力量来实现。比如文中提到那次央视的采访,实际上化解了不小的危机。如果杨老师能坐到更高的位置,实现理想的选择也就更多一些了。想当初,王阳明也不是只靠格物,才济世天下。格物后的觉悟,需要有现实的空气来传播,当了官有了资源才有实力来做更多的事。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