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中国语言里的历史
说到方言时,讲个故事:2010 年 6 月的一天,在吉尔吉斯斯坦乌什市大街上,到处是举着刀的男人,他们拦住路过的行人,询问 “麦子” 怎么说。如果路人回答 “buuday”,便能平安通过,但如果回答 “bugdog”,他们手里的刀就立刻砍下去,暴徒们使用语音来鉴别同族吉尔吉斯人还是异族乌兹别克人。口音,将外貌一样的人区隔成不同种族。作者郑子宁,1989 年出生于常州,在一个说普通话的家庭长大,从小在多语言环境下生活,15 岁去新西兰读高中,毕业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在异国他乡有机会认识来自五湖四海,不同口音的朋友,自己业余开始了中国语言的探讨。中华文明使用的文字是世界上唯一通行的非注音文字,秦大一统后,2 千年来中国幅员辽阔,千里不同音,形成众多方言,但整个知识分子精英体制以书同文,进行信息交流,口音可以不同,不妨碍用一篇锦绣文章一笔好字达到阶级跃迁和文化认同。而西方不同,口音的不同,根据《圣经》创造出不同的文字(如德语),也就形成不同的民族国家,再难统一了。当年传教士到中国,给圣经翻译了温州话版本,铜陵话版本,但都没有流行起来。国外语言学发展很繁荣,德国发达的东方语学院,也是通过梵文的研究,追溯雅利安高贵种族的发展足迹。李光耀在回忆录中回忆,他访问印度时,发现他的随员能命令印度本地的官员,就因为他随员说话的口音,对方知道他是婆罗门。本书挺有意思,通过口音的变化,探讨族群的迁徙,比如四川话和南京话的相似是缘于张献忠屠城后,四川是内地移民等等。随着工业化和全球化,很多方言在消失,也是好事,毕竟语音是为了交流沟通。新加坡建国后就取消了方言广播,为了消除族群隔阂。
4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2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十里不同音 十年不同义作者郑子宁之前的兩本書《东言西语》《中国话》,主要从语义角度,结合语音做关联分析,考察不同地区语言的互相影响和传播痕迹,重点在语言的历史演化,以及从中反映出的深层的文化变迁。而這本新出的《南腔北调》,主要从发音、声调等角度,讨论各地方言的语音历史变化。从目录里看,主要是从清浊、卷舌音、声调、鼻音等角度来对方言的差异和演变原因做分析。单篇标题中多用常见的叫法差异提出问题做引子,再从地方语言的历史音韵变化的角度,来说明语音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以及出现这些变化的历史原因。 有点遗憾的是,书里讨论的语音尤其是中古音都很专业,非专业读者想象不出每个读音都是什么样的,真的很希望能有对应的有声版,让人能听听讨论到的读音之间具体的发音差别。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是很开视野、又有趣的一本书。我在抖音上关注了一个专门用吴语唱歌的小姑娘,开始我还以为是黄梅戏,后来发现吴语也是一个单独的类别。吴语唱的歌特有一种温柔婉转,听着特别的舒服,是一种 “你听我慢慢讲” 娓娓道来的感觉。这本书里介绍了各地有趣的方言,中国历史文化也在这些方言文化里得到很好的诠释。三里不同调,十里不同音。还真是这样,我们常德这不大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同的调调~安乡的口音和汉寿的就不太一样。“南腔北调” 的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维系了各民族的历史记忆。比如吸引我关注的吴语,比如安徽的黄梅戏,我们常德的花鼓戏…… 铺陈出一幅幅民族历史文化的画卷。是很开视野、又有趣的一本书。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读来饶有兴味、颇有收获。1. 感慨于作者对这么多地方方言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这是一本可以时不时拿起翻读都有收获的书。2. 在 “支 / 脂 / 之” 韵脚里以福州和温州话为例做了注脚,对上古时代三字不同韵有了深入体会,这样的例子在这本书里还有很多。实证体会闽越方言无愧为 “古汉语活化石”。3. 今日普通话发音的确少,不论是辅音还是元音,包括音调都偏少。细想福州话,各种组合和音调就多很多,包括普通话没有的辅音组合,也阐述了与日语发音的一些渊源,无怪乎外人听福州话和日语,觉得某种相似。4. 今天普通话的卷舌和儿化可能是深受北方少数民族影响的结果,反观大量南方语系里没有,基本都是平舌音。5. 语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一个值得不断深入学习的领域。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