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2.0屁股坐偏了,脊梁都是歪的
这本小册子的立论很简单,即中国文化并非如西方形而上学那样以实体性、绝对同一的坚实真理为目标,相反中国文化的内核是一种 “虚以待物” 的 “空”。这种 “空” 不是通过 “实体 - 存在” 来定义的虚无,而是始终生成的、非实体性的 “去 - 存在” 的真理 —— 因而韩炳哲总结出这种真理观生成的中国艺术的特点:以差异生成同一(因而天生是解构的)、随情境而变的和实用的。韩炳哲认为生发出如此真理观的中国并没有线性的历史观,因而这样的历史观使得中国文化并不崇尚 “原创”。线性的历史总是在意实体性的节点(如开端、中点、结尾),而 “原创” 实际上是这样线性历史中的一个实体性节点、一个事件,其理念必然不会在中国出现。相反,中国文化崇尚的是 “痕迹”,是在历史中通过与自我的差异不断生成的 “同一性”。韩举了不少中国艺术中能够支撑其论点的例子:如秦始皇兵马俑、中国的临摹;多人共创且内容不断更改的作品集、多人题跋的字画。前两者中,兵马俑本就是复制品,而临摹本就是 “被称赞的仿品”;而后两者中,作品并非如西方将艺术品隔离保存那样被对待,相反中国的艺术作品仿佛一个公共空间,人们在其中通过提拔、再创作和闲章进行交流。以上的例子都说明中国艺术就在模仿和复制的流变中生成自己,其同一性实际上为不同时代、不同人的 “痕迹” 对比、叠加生成,且可以通过不同 “痕迹” 的不同组合来完成不一样的创造 —— 而这些特征,在韩炳哲看来沉淀在了 “山寨” 产品中。韩炳哲对一系列概念的使用和界定都是很模糊的,例如 “复制”、“赝品”、“原作”、“原创” 等等,因而其在对上列例子进行使用和论证的时候显得粗燥而漂浮。理论与理论、理论与现象之间有存在的层级差异,靠模糊的关联性无法揭示真理。根本上看,是韩炳哲对概念自己的 “踪迹” 的不清晰和对一些历史现象背后更复杂的生成逻辑的忽略,使得其论证停留于表面或字面的相似而忽视了其根本。至少有不少细节仔细讨论起来已然超出其大而化之的理论框架了。“山寨” 产品是对 “原创品牌” 的进攻,是针对品牌的 “达达主义”。其模仿、拼贴品牌 logo、产品功能从而创造出能够成为 “原作” 的产品,同时其与庞大的品牌公司相比能够及时、灵活地响应需求,因而其是中国艺术解构性、境域性和实用性的极致体现,因而是不折不扣的 “中国艺术”、“中国现象”。基于此,韩炳哲认为只把 “山寨” 仅仅看成是一种 “无政府主义” 的理论很有限。“山寨” 根植于中国哲学,体现的是与西方历史不同的一种历史类型和历史可能性;“山寨” 是自身与当前资本主义历史的一种 “游戏”,其具有历史哲学意义上的创造性和生命力。不得不说韩炳哲的这篇论文确有洞察,但细节上和论证上依然是不严谨的。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1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山寨即创新现今,中国人的产品总被西方诟病为山寨,剽窃知识产权,侵犯了原创者的利益。而这本书从哲学思辨的高度阐述了这样一个议题,山寨的背后是中国人的特有的思维方式,它是一种解构的哲学理念,这不得不说,给了中国人内心很多慰籍。中国人不追求那个原初的一,或者说,一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变。所以原创不会出现在中国,因为原创性是以开端为前提的。而变化才是中国人的哲学底色。中国人喜欢讲阴阳五行,在各种融合和变化中寻求宇宙中万事万物的和谐与统一。一副名画在中国永远不会一成不变,而是在收藏家手中不断地被留下新的印记。与之相应的,山寨品永远不会和被模仿的物件一模一样,但是它一定追求比原件更加好用,有时候还会增加很多与原作互动的游戏性。这其中的本质就是解构和创新,中国人永远在追求变化,它会去模仿,但谁又不是从模仿开始的呢,模仿之后必有变化,去芜存新,这是一种积极的态度,也是作者想阐述的观点,山寨体现着真正的中国精神。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山寨是真正的中国精神?这本书短小精悍,角度很新颖,通过对 “权” “真迹”” 闲章 ““复制” 中的思想解读去解释” 山寨 “,但多少有些牵强附会少了点说服力,也有点过度美化 “山寨” 的嫌疑,做为中国人都有点不好意思全盘接受。他认为原创理念不可能出现在中国,是因为中国人的思想不追溯实体或起源,而是顺应物之自然,至关重要的不是有着绝对开始的创造,而是既无始也无终、既无生也无死的连续不断的过程。* 权力,“常则守经,变则行权”,权是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并从中获益的能力,权力不具有主体性,而是情境性的。* 真迹,在中国,无法获得最终的形式,它们是流动的不断变化的,而参与推动这种变化的,包括赝品和复制品,它们都留下了 " 真实的痕迹 “。 * 闲章,是一种沟通的、互动的实践,它不断地改变着艺术作品的外观。后来的观赏者共同参与到画作的完形之中。* 复制品,可以让原件回归到最初的 “原始状态”,原件是通过复制品得以保存的。当原件的崇拜价值被展览价值取代,那么它与其副本无别。* 山寨,在中国,不都是粗制滥造的假货,它是从技术,功能,设计,审美等方面改良过的,创造性往往还优于原作。在中国,不断的转化即是一种创造和创新的方法。山寨运动将创新解构为 “从虚无中创造”,山寨就是 “去除创造”。它把同一性与主动的、积极的差异化对立起来,把存在与过程对立起来,把本质与道路对立起来。以这种方式,山寨体现着真正的中国精神。我认为,现代社会大多数人看重的正是 “原创”“第一个”” 从 0 到 1“的价值,山寨无论做的再好也只是从 1 到 10 的过程,若它照搬了人家的核心价值就是一种抄袭,而抄袭不应该是我们真正的中国精神。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附着在站在产品上的创新性固然是有的,也是确实遵循着书中所说的是基于原有产品的演化,从哲学层面来说一切创新应该都是基于原先的演化,只是现实中山寨产品满天飞也确实给我们造成了很大困扰,也往往会给首次实现创新的企业品牌恼火不已,创新是个很不容易的过程,比如《我不是药神》里的药企花费了大量的资金和时间研发药物,走审批流程,印度的仿制药厂马上就仿制出来,低价出售,也能救命,这就会严重打击研发企业的积极性,也就是在破坏创新。我看我们在哲学上认识到山寨的价值即可,现实中切不可推崇山寨文化。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山寨?山寨(Shanzhai)是现代中文的新词,意指假货。诸如山寨主义、山寨文化或山寨精神等表达方式,遍及中国各行各业。人们可以看到山寨图书、山寨诺贝尔奖、山寨电影和山寨明星,诸如此类。最初,这个词仅限于手机行业。山寨手机是指对诺基亚或三星等品牌产品的仿冒品,它们被冠以 Nokir、Samsing 或 Anycat 等商标销售。实际上,它们并不只是粗制滥造的假货。就设计和功能而言,它们几乎不逊色于原版。技术或审美方面的修改赋予它们自己的身份(Identität)。它们是多功能的、时尚的。山寨产品最重要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它们可以很快地适应特殊的需求和情境,这样的产品对于大公司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大公司里的生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山寨充分地利用了情境带来的潜力(Situationspotential)。仅仅凭借这个理由,它就是一个当之无愧的中国现象。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