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3
4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是一本访谈录,包括了艺术界的一些大咖,有导演,画家,音乐家,建筑学家,学者,企业家…… 分享他们的人生经历阅历和对人生的感悟。每次听到某个人和清北名校挂钩,我都肃然起敬,从那里出来的人肯定是人中凤雏,单单这个就是闪耀着光环,值得我敬佩。而这群人,几乎都是。每个人的原生家庭不同,生长环境不同,从事的工作不同,对人生的感悟是不一样的,但是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教育对每个人的成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他们都有阅读的习惯,而且阅读也对他们的工作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这就是核心。成功都是付出巨大的努力和代价的,他们从小就接受了很好的教育,教育是他们成功的根本原因,他们都好学谦虚,去过很多不同的国家,有着很深的阅历,也不断的调整自己的状态。我应该多跟他们学习,学习他们对工作坚持热爱执着的精神。学习很重要,工作很重要,但是温暖更重要,我们的人生已经够辛苦了,每个人都要寻求自己的温暖,我们对不同的环境会有着不同的心态和心境,环境对人的影响最真实。一个人接触的愉悦之事多了,便不再想去做枯燥的事,但是真正能塑造人格、改变人生和促进社会历史发展的正是这些枯燥的东西。当然,读书人和生意人还是有些许不同,这个无关对错,主观感受和自我修炼一起,才有选择自己生活的自由,而不会被社会中人云亦云的纷扰所裹挟。

      5
      17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他们的对谈

      之前,在腾讯视频看过一期《十三邀》,许知远老师对话谁,记不清了,但对谈的话语跳脱世俗,不是完全的你问我答,思想的交锋和碰撞,直击现实和内心。“把自己理顺,活的不别扭,是一种能力。”“我们用一个壳把思想观点装起来,然后给大众消费。”“我为什么那么开心,因为我活在浅薄里。”“嘻嘻哈哈说真话。”“终其一生,每个人都逃脱不了,单调日常对自己的捆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十三邀第三册,看看这个时代的这个人。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644 本《十三邀 3》这是三十岁前后,你开始知道自己为什么活。就像你讲的,那个时代中国正在涌入全球化,整个人的思想和知识的视野也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而《对话》实际上是这个进程最前端的一个。那如果是一杆枪,我真是第一颗打出去的子弹。所以我当时有一个特别的自觉,就是抓住一切机会去学习。我一直以来有一个人生算计,就是在一个开放时代,路不止一条。所以如果我在这条路上掉下来半截,实际上是对生命的浪费。那好,我变向,换一个方向走,今后总有机会把这个方向上的偏移解释为进步。当时我就觉得要去干主持人。喜欢是大家点赞,尊重是你只要干了一件事,哪怕他仇恨你,他也要认真地起来反驳,这叫尊重。所以,对我来讲这家公司要想被市场尊重,就必须做值得尊重的事,而值得尊重的事从来都要求极其苛刻地对待自己。所谓的工匠精神,我的理解就是公开自虐。公开自虐让自己对自己尊重,让周边人看到尊重。就像《乔布斯传》里写的,他爸爸做了一个五斗橱,连背板都要用最好的,虽然这一面除了你自己谁都看不到,这就是自虐,因为从任何实用性的角度来说都没有必要。但是你要向市场释放这个信号,就是骂我、反对我,也请认真骂。白菜的质量达到一定的水准,你的生意就会好,出摊准时特别重要。我们公司的手办叫死磕侠,任何事都要死磕。你也知道这种死磕对个体的生命能量、心理能量的攫取和挤压会达到什么程度。所以你说我的焦虑在哪儿?我的焦虑就在这儿。读书这件事是一个不得以的事,它是在印刷文化繁盛的时候的一个处理方式。可是当我能跟许知远对面坐着聊天,我有什么必要非得读你的书呢?你说给我听,我觉得我感知到的东西远比文字当中感知到的东西要多。人是没有阅读能力的,是后天强力训练出来的,所以阅读曾经成为一个阶层的基础。但在这个时代口述一定是个机会,你们用文字积攒了几千年的那么丰厚而伟大的思想传统,我只要翻两页,自己看懂了,然后我说给你听。如果在唐代没有行卷的风气,怎么会有唐传奇?如果当时朝廷的达官贵人和那些很高的门第不认诗歌,怎么会有盛唐的诗篇?所有我们今天看起来高贵的东西,在它诞生的那一刻都是无比鄙俗和实用的,这是一个角度。一个角度就是人类的知识系统,实际上是一个彼此叠加,甚至是附会和误解的系统。知识是这样的一个演化场景,在各种各样的力量的协作下,不断地自我演化。它是一次拉马克式的进化,知识从来不是确定的。回到你的问题,其实是在问有没有纯粹的知识。知识面积越小的时候正确度越高,知识的面积越大的时候它的错误率就越高。所以在这个时代已经谈不上谁正确谁错误,一切知识都进入一种猜想式状态。如果说此前我特别迷恋读人物传记、历史、杂文之类的东西,现在我越来越迷恋于读新潮的、对趋势的猜想这些东西,就是因为它们给你提供了大量的不确定性,这些知识都不能说是对的,但是它们会帮你升高一个维度去看问题。跑反是什么呢?用我们老家的话讲叫跑鬼子反,就是日本鬼子打来了,这个村就开始跑,到城里投亲靠友或者跑到外乡去。这就是一个跑反的时代,突然一个浪头过来了谁也别管别人,管自己,拯救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所以我不太关心这个世界的总体精神状态,说实话我也不觉得谁有这个能力,这个世界已经碎片化到了把别的圈层给你看一眼你会吓一跳的程度。这个时代的人的生存,回到人这个最基本的出发点上,就是应该一把透支未来,让自己获得这个瞬间的资历,或者说地标性的位置,让自己的下一次转型获得更多的可能。我觉得这是这个时代的生存策略,你计较于按照一个不变的节奏,试图走向永恒,这当然很愚蠢。还有一种就是因为容易破灭,所以就不试图留住当下的价值,这同样愚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2023年第三十六本

          成为会员,自我束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最吸引的一处是采访华大基因汪健,很有意思。他说吃不饱穿不暖才叫痛苦,许说那是对人的矮化,人怎么能全部归结于吃饱穿暖呢,汪说躲开痛苦,许又说痛苦是人天然的一部分,汪回:精神痛苦靠自己化解,靠别人不管用的!一个不相信没痛苦,非要问出痛苦来,一个就是觉得活得久就是硬道理!吃喝玩乐,两质永葆!至于把思想强加别人不听,我不去想别人怎么想的,有啥痛苦的?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样的时代,有这样一个人

              也许商界有太多天才, 许知远在本册的对话中显得格格不入,碰撞感强烈,但又不失真诚。与罗胖的对话非常充实,几乎讲述了自己的奋斗历程和机遇选择,对个人很有参考意义。其他人分享的人生经历也很有意义,人的思想和经历真是一种奇妙的东西,或许说服不了别人,也不可能重头复制,但是可以提供另一个看世界的角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

                还是从我知道的人开始看的,因为在用得到这个软件,所以先看了罗胖,看了一些他之前的想法。就发现人一直是变化的,但有些初心没有被遗忘,这就是很难得的一点。有些人我一直不知道名字,或者听过,却从来没有记在心里,但这次我被他们的有些想法触动了,就是一种认识。每个人都有自己执着的想法,每个人也都在付出相应的努力,你看到的现在,就是他曾经努力的结果,各种资源整合的再现。所以,人在社会中,不可能孤立地存在,肯定得和人发生联系,会有关系,所以人也是在这种寻找与妥协中成长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许知远的采访太烂了

                  一个自所谓清高孤傲的 “知识分子”,既不去好好了解被采访者的背景,罗翔那一集真的是啥都没说出来,问题提问非常浅薄,还自以为是的在视频里加了一句,它是有东西的,但没说出来。罗翔老师是有东西啊,不然要你干干嘛的?你要去问啊…… 问之前要好好了解他的作品,他的书,他的行业,起码你要懂这个行业,不要跟个白痴一样。每次采访许知远总想让对方说出自己想听到的答案,但他跟你不一样啊,别人经历说出来你就否定。你总想把别人引导到你看了的东西上,但面对面访谈就是会有很多个人观点。现在终于明白杨澜厉害在什么地方了,所有的自如和舒服都是在背后做了大量的工作,才能在访谈时显得自如很多。  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到位,还自我标榜知识分子从不同流合污,真的是有种冥顽不灵的可惜。   从许知远的自我思想来看,他是读过很多的书而且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这样的人适合去做演说家,适合站在舞台中央啊。采访类节目本来就是以他人思想为中心,力求更多展露对方真实心里路程和思想经历的过程。是以他人为中心!是以他人为中心!是以他人为中心!  看罗翔老师视频的时候感觉许就像个傻子一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红尘作伴

                    “你觉不觉得你其实生活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会愤怒”。所以许老师也是无论生在哪儿都不爽。你要生在美国,你也不爽。看得破的都不是红尘,红尘本来就是破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见识不同的人生

                      这里是时代造就的一些人,从 40 年代出生的,到 90 年代出生的人,透过时间的坐标,清晰地看到中国近三十年的发展,科技,文化,商业,这些人是时代的缩影,引路人。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罗振宇的母亲对他说的话:你只要能考上大学,我们一辈子不见面都可以。我看到了作为父母,内心希望孩子有美好生活的期待与渴望,那是最伟大的母爱;也是那个时代父母普遍的心态。比起今天,孩子长大总是靠不住的,差不多就行的心态,我更多看到的是一种责任。和马东的交谈中,我看到 5%和 95%的概念,我其实很认可这个观点,现在以及未来的相当长的时间里,都会是这种状态。我们把考上大学等同于爱学习。农耕社会不读书就种田,这是一件可以糊口的事情,今天读大学或者上个职高,等同于找个 “种田” 的活儿,一个养活自己的手艺,爱学习则是一种自觉,文化的传承,有更多的责任与担当。就这个话题,我和同学进行过一次讨论,在好的大学但不爱学习的孩子和一般的大学但是爱学习的孩子两个选择中,我们怎么选?我们一致认为,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爱学习的孩子,就读一般大学。我们看到了时间的力量,更加坚信滴水穿石的力量,5%更难得吧。所有的故事,都让我看到了一个事实,青春是迷茫的,甚至一生都是迷茫的,我们取得成就的事业根本不是我们喜欢的事情。王石,也是如此。所以,那就干脆把职业定义为糊口的必要,兴趣作为生活的调剂。“我们清华或北大毕业的……” 这样的话语也并没有让我感到不适,时代需要一批自信的人,心怀远大的理想和脚踏实地做好今天的事情,是不冲突的。最后,给我带来感动的是时代。这个时代,让我们有幸看到一个个这样具体的生命,或狂傲,或低调,或沉稳,又或文艺美好;它们一起聚焦在我们的周围,让我们去思考,我们想要成为怎样的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时代存在者

                        有很多人,他们很真实地活着,活在时代里,活在世界的程序里,活在自我的认知里,他们不惧他人言,和周边的人做着相处的游戏。生命就是自然而然地发生,成功或许也只是运气,理想主义是羽毛,不需看破红尘,最终他们清楚自己到底是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z 世代会喜欢的网络人物,王石、汪建、马东、罗振宇、李诞、微亚,每个人物的后面都是各类运气及努力,不可否认他们都是天赋异禀的任务,天赋异禀往往也是运气所赐。很多时候命运就是这么回事,大红靠命,小富即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喜欢看这种对话,很纯粹很真实的碰撞,能带来很多思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不同时代的思想交锋

                              从媒体人道商业领袖到名人二代,都是各种文化与现实的对冲。从书中能了解到各个时代背景下的名人如何思考、如何成长。也发现越是尖端的人才,观点可能越发偏激。并且很多名人在文学上有自己的见解,看来读书还是成名的基本功底。最有意思的是李诞,除了被采访,似乎还肩负了反向采访的任务,提了很多问题給作者本人。内容更丰富,探讨的层次也更多,挺有意思。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有趣、好读

                                思维碰撞,阅读快感酣畅淋漓。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惊喜的相遇

                                  偶然的机会遇到了这本书,因为里面有王石、罗振宇、马东等我所喜欢佩服人物的访谈,翻看开来,竟然带给我很多意外的收获,比如被推着奋斗的李诞、总是鸡血状态的薇娅、狂放不羁的汪健、斗酒人生的蔡澜~势重要、个人的努力同样重要,如果没有中国的改革开放、没有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没有大城市生活的无奈、没有知识经济的到来、没有科技的加速发展,这些成功人物可能偏居一隅、在一家公司、单位混的还马马虎虎,但还有一种可能,即使没有这些大势能的机遇,他们也会找到其他的大势。因缘际会不可求,到自己的努力更重要,努力不仅仅为了成功,更是要取得价值、突破自我的边界、更多的去触达真正的自我,活的自在且不低级。即使不认同,也要学会理解他人的选择和喜好,至少不要去肆意批判,每个人的选择,都是基于过往能做出的最合适宵选择,过往,很多时候是所谓命运的东西。上条同样适用于自我,无论如何,尽量接受现在的、真实的自我,不要为难自己,没有使命的时候,尽量约束自己的欲念,努力去解决眼前的问题,使命的东西或早或晚会来。努力去了解、理解年轻人,他们将是主流,他们就是浪潮,并保持自己心态上的年轻。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