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3
3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不要被所谓的“常识”迷惑

    本书的核心思想就是我们应该运用实验、观测、数据和逻辑推理的方法修正我们的常识,依靠客观的、多维的、可量化的事实来培养我们的反常识思维,而不是靠感觉和一厢情愿的想法。少关注对未来的预测,多重视对当前情况的反应。轻预测,重反馈,不断试错,不断根据反馈进行更新迭代用演化的思维适应真实的世界,这也是生命演化论和现代信息论中的重要观点。很多时候我们的常识是经验的产物,而所有的经验、知识都是有使用条件和适用范围的,而我们使用的时候容易忽略这些前提条件,将一个领域的东西自然推广到其他领域,其实并不合理,也未必适用。所以说常识并没有失灵,只是我们忽略了常识成立的条件,不是常识错了,而且我们用错了。本书的 "反常识" 并不是指常识的反面,也不是对常识抬杠、全盘否定常识,而是指以数据和实验支撑的事实形成的新的知识。《事实》里面也强调我们应该以数据和事实来重塑我们的知识和世界观,克服一厢情愿的观念和想法,主动努力做到实事求是。就拿成功和失败来说,我们总是习惯于把事情的成败归结为人的素质,归结为领袖人物,甚至归结为阴谋论,好像什么事情都是注定的一样,而事实却是,很多事情只不过是偶然而已,是运气好运气差的问题。而我们的常识只是特别善于在事后 "解释" 事件,这种解释根本谈不上真正的理解。常识的矛盾在于,它既能帮我们理解世界,也会削弱我们的理解能力,因为我们会偏好那些对已知结果的解释,而忽略了其他的可能性,这就需要我们认识思维定势的 "反面",注意认知思维的 "升级"。作者提供了四种方法帮助我们建立反常识思维:首先,要认识到真实世界是个复杂系统,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我们只能预测概率,而不是准确性。其次,因为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要轻预测,重反应,建立灵活性是应对不确定性的关键。再次,通过不断试错,不断学习的方式,用实验和量化的方法排除干扰因素,从真实世界中获得真实的反馈,不断更新迭代自己的知识和世界观最后,运气也是影响成功与否的因素,我们应该避免陷入高估单一因素影响力的误区,理解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性,明白成功失败并不能反映出能力的高低。总而言之,我们需要培养自我审查的习惯,三省吾身,经常反思和审视我们的想法、观点、行为等,审查它们的依据、条件及合理性。以审慎的态度对 "习惯性的" 行为想法做出合理的质疑。1. 常识的矛盾就在于它既能帮助我们理解世界,也会削弱我们的理解力,因为我们会偏向于那些对已知结果的解释,而忽略了其他的可能性。常识源于我们的基本知识,但是有它的使用条件和适用范围,很多时候不是常识失灵了,而是我们用错了地方。2. 常识很难具体定义,一般而言我们把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经验、智慧、观点、习惯、信仰等基本知识看做常识,它以实践为基础,更关心问题的答案,而不是解决过程。常识依赖于集体性的隐性知识,这种知识贯穿于社会规范和实践中,只有当两个人拥有足够相似的社会文化经历时,常识才称得上 "平常"。而过度依赖常识去解释现象,会让我们陷入验证性偏差的困境中,因为我们认为的 "合理解释",实际上被我们用一个个看似合理的故事掩盖了。3."理性人理论" 假设人都是理性的,能充分分析、比较各种选择的利弊,并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但现实情况是,人是复杂的集合体,人的行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表现,人的很多行为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很大,这也是现代行为经济学研究的要点。4."代表性个体" 理论忽视了千千万万个体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影响,人不是机器上的零件,真实世界也不是一台固定的,按照设计运行的机器。个体的行为影响力可以用 "蝴蝶效应" 理论来预测一下,当动态系统中初始条件发生微小改变时,整个系统可能会发生长期而巨大的链式反应。也就是说当人们倾向于喜欢其他人都喜欢的事物时,事物就会变得更受欢迎,流行、爆款就诞生了。所以当个体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时,相似的群体行为可能会变得截然不同,这也是为什么有些时候常识会失灵的原因。5. 我们常认为世界上总有些关键人物能影响事情的走向,但事实上,我们对于谁影响了我们的认知一事,反映的是社会层级的问题,而不是影响本身。当影响者传播影响力时,产生的结果更多地取决于网络的整体结构和易受影响人群的多少,而不是影响者本人。换句话说,社会名人的影响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6. 我们总是在知道结果之后再去反推事情发生的原因,所以难以确定有多强的解释力,这种事后诸葛亮的做法也许只是一些简单的描述罢了。很多事情发生是具有偶然性的,而大规模重复实验是排除偶然性因素干扰的重要方法,可惜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根本没办法进行实验研究,更不要说大规模重复了。常识似乎会告诉我们关于历史的合理解释,但实际上我们只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进行描述罢了。当我们目睹了一系列事情后会想当然地推断出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但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我们对历史的认识是有局限的,是困难的。7. 现实从来都不是线性发展的,也不是孤立的,现实和未来是一系列纷繁复杂的事件组合而成的庞大的复杂系统,在复杂系统中,每件事都有一个发生概率,都有不确定性,某一个部分微小的变化、影响都会被放大,从而产生累积效应和蝴蝶效应。所以预测未来是非常困难的,或者说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总是愿意对未来做出预测,却不愿意为自己做出的预测负责。8. 常识让我们认为自己应该能够做出很多预测,但实际上在现实这个复杂系统中,很多事情只能预测到它发生的概率,无法确定它是否会发生。而我们能预测的也只有符合某种稳定历史模式的事件,其他的难以把握。战略失败的主要原因不是战略不好,而且 "正确的战略" 碰巧出错了。成功与否不仅仅是战略和执行的问题,还是个运气问题。9. 当我们遇见问题时,首先要做的不是制订计划,而是查查看有没有人解决过类似的问题,运用搜索的方法借助他人的力量帮助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会更高效,更有意义。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10. 在商业世界中存在赢家通吃的可能性,即便一开始只领先 5% 的优势,在复杂系统的积累放大之下,最后可能会变成 500% 的优势,甚至更多。所以成功与否很多时候与运气有关,而一个人的能力并不能由成功失败来量化。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反常识的运气与概率

      本书的核心就是概率系统的论述,以及试图找出自身可以努力的地方。根据我自己记录在案的人生轨迹、以及像吃饭喝水一样自然的的、全方位攻伐自我的习惯,得出一个关于运气和过往成绩的结论:运气在我如今生态位的作用是九成九,自身能力起到的作用占比不大。只不过 “先为己之不可胜”,自身系统是承载大运的根基。而不断成长的本质是:通过构建系统来增强撞大运、以及减小犯错的概率。赢得多点,输的少点,加上时间的复利,如此而已。运气这东西在人生走向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对这点理解越深刻,就越会意识到自己的渺小,进而变得更加谦卑,会更孜孜不倦的做好 “先为己之不可胜” 的部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跳脱常识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 (第 50 本)🎓 🎓《反常识》邓肯・J・瓦次🎓 📢 常识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人类智慧,就是常识。简单来说,它大致由事实、观察、经历、见解,以及每天解决问题和学习的过程中积累的智慧组成。常识深深植根于法律体系、政治哲学和专业训练之中。📢集体隐性知识群体长期以来所共同经历的生产过程、事件、心理和认知体验构成的难以通过语言、文字、图表或符号明确表述的知识,这种知识以一种不言自明的形式存在。📢 理性工具・第一,人们对某些结果存在偏好。・第二,考虑到这些偏好,人们会尽可能从中选择最好的方法来实现自己想要的结果。当我们进行自己的理解过程时,会不自觉地采用一种理性行为框架。🔔今日认知:经济学都是关于选择的,而社会学是关于人们为什么没有选择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常识既能帮助我们理解世界,也会削弱我们的理解能力。

          如果说优秀的投资人和创业者有什么共同之处,那就是在很多时候,他们创建的商业模式都是 “荒谬” 的,比如爱彼迎,拼多多。之所以说他们荒谬,是因为她们很 “反常识”,真正做到了超越常识去发现商业的本质。在今天这个时时都会呗重构的商业世界,只有做到 “反常识”,才能换道超车,先人一步享受未来的红利。所有的商业都要解决具体的问题,在当下更多地表现为一个具体到认知问题。这本书从人们习以为常的想象切入,从反向进行思考和预测。“反常识” 的三大红利就是数字时代的红利。多线思考,加速认知,常常颠覆,以 “反” 脱离惯性和套路,孑孓具体问题,我们就会找到各个商业领域所隐含的可能性。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常识不能让你面对复杂系统的问题 仅仅一个相关性和因果性就已经让大众陷入先验的马后炮解释不能自拔 还是努力追寻科学思维吧 享受双盲实验的优美 探索反常识背后的原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反常识”=不要“先入为主”

              常识只是特别善于在事后 “解释” 事件,这种解释根本谈不上真正的理解。常识 “解释”,总是 “先入为主” 习惯于给事件套上 “因果关系”。现实世界却比 “经验习惯” 丰富的多,有 “相关性、”“幸存者偏差”、“概率”、“随机性”...... 总是导致 “常识不正常”,都是误区🤣。“反常识” 是提醒我们要拨开迷雾,还原事件本相😝。“先入为主” 是,我不拨迷雾了,费那劲干啥,累了累了,偷懒偷懒😂心流,不用提醒自己 “喂你小子给我专心一点”😂反常识,必须时刻警惕 “你是不是又掉进常识陷阱🕳️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仍有不明,见识所限

                可反复阅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读之无味,弃之有肉。很有万维钢的风格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2024年9月20日,全书已读完。

                    读了这本《反常识》,脑子都不够用了。按照作者的理论,现代科学基本上只剩下了物理与数学这类理工科,完全能计算出来的科学,而像社会,历史,心理,医学,经济学基本上就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没有可靠的实验数据,没有论证,没有推理,只有特殊的几个案例或者数据,得出的没有被验证的结论,而结论往往也是不正确,只有在特殊的环境里才能成立。中医西医都还需要完善,随机双盲实验,流行病学,统计学,归纳演绎推理,哪些有效,哪些是偶然?科学想要有目的,实验中间就会有诱导结果的一系列的行为。相关关系,因果关系?就像医院中说的,很多病不治而愈,更多的只是安慰剂效应。说到安慰剂,给大家讲个糖豆故事。如果你很不幸得了重病,你又很幸运,被医院邀请你参加新药物的实验,测评新药对该病是否有效,你大概率会欣然接受,反正不试也是死?如果医生告知你大概有 40%的概率继续活下去,那实际上你可能最多只有 20%,因为实验是随机双盲的,研究者会把人分为两组,或者多组,给一组发新药,另一组发糖豆。医生也不知道他发给你的是糖豆,还是真正的药品,而即使发给你药品有效果的可能性也就 40%,所以可能你参与实验的新药,就是吃了个糖豆,大家图个心理安慰,哈哈,医生请你吃糖。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反常识

                      打破常识,你看到的世界并不一定是你理解的世界,一切不是那么显而易见,除非你更多观察和思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们都生活在复杂系统里面,我最深刻的是分清相关性和因果性是个多么重要的思想,基本上我每天都能遇到这种情况。做一个清醒思考的人,让愚蠢的思想远离我这本书另外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能力是能力,成功是成功,后者并不总能反映出前者。太深刻了,脑袋中想当然的想法多半是愚蠢的,这个时候就需要主动停下来质疑自己的想法,不要掉入自己的思维陷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本书由《财富的起源》p175,《和这个世界讲讲道理》p22 推荐《一切显而易见》。2014 年版本名称《一切显而易见》。本书用实证方式讲述社会学研究,虽然偶尔涉及到一些心理学现象,但大部分都和作者自己的 “六度分隔” 研究相关。 选择性阅读,选择性购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果说常识顺应了人类生存的需要,那么,反常识则更能满足发展和创新的需要。有时,常识会阻碍人的思考,限制人的行动。如果你相信 “家庭事业难两全” 是一个常识,那就无法做出积极的转变。所以,要想拥有丰富多彩的人生,必须先反思常识,重塑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和想象。培养反常识思维,最重要的是少依赖常识,多依赖客观的、多维的、可量化的东西;要少关注对未来的预测,多重视对当前情况的反应。常识在很多方面塑造和影响了我们的思想与行动,反常识思维能够帮助人们重新定义和理解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同时它也要求我们更多地关注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而不是脑海中既有的经验。我们应该努力培养一种自我审查机制,时刻审视我们的每一个观点、意念、欲望、逻辑和行为,审查它们的依据、条件、偏好以及合理性。反常识思维并不是说常识都是错误的,而是以审慎的态度,时刻对 “自然而然的” 和 “习惯性的” 行为做出合理的质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我知道有至少一半的内容是管用的,但愿我是知道是哪一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既有常识,又有反常识

                                概念,理论,方法,案例丰富有趣,值得一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另一套思路

                                  和人,有人组成的系统相关的理论,都可以有截然相反的两套实验设计来验证。唯一不可否认的是偶然真是存在,运气很重要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