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起因是“校园霸凌”,“网络暴力”是催化剂
这部小说是得到同学推荐的,而且有很多同学在这部小说上架以后都在看。作者下村敦史,1981 年出生于日本京都府,是日本近年来备受瞩目的推理作家这部小说的起因,是发生了一起杀害幼童的恶性案件(小说中成为 “猎奇杀人案”)。经过警方的调查,确认并逮捕了凶手,但是因为凶手是未成年人,一方面不能以成年人的法律来审判,另一方面要保护未成年凶手的隐私,不会公布姓名和照片。也是因为这些,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为了博得关注,无良的杂志公布了凶手的姓名和年龄,这就使得与凶手年龄相近名字相同的人,因为名字而受到公众有意无意的排斥和伤害,成为了所谓的 “同名同姓受害者” 同样利用 “同名同姓” 这个设定的小说,我能想到绫辻行人的《奇面馆事件》,所有受邀参加聚会的人不但同名同姓,在聚会期间都需要佩带面具,只能根据面具的不同来分辨人物,而作者也是把这个设定运用的淋漓尽致,反转和出人意料,很精彩同样的,这部小说也巧妙的运用了 “同名同姓” 这个设定小说的前面,主要是对一些 “同名同姓” 者的描述,描述因为他们的名字,他们的人生是如何跌入谷底。这部分,时间线其实是打乱了的,很多时候是读完一段以后,才能把这段故事对应的人物和时间与前面的人物和时间对应上小说的后面,主要是这些 “同名同姓” 的人组织起来聚会,想要解决因为 “同名同姓” 而带来的厄运。在这部分里,虽然每个 “同名同姓” 的人都被冠以了不同的形容,看上去好像很容易分辨,实际却也不是每个人在说话之前都会冠以相应的特征,大多数时候只有在重要的观点出现的时候,作者才会特意写出特征,让读者形成对一个人的观点在小说中,作者还运用了类似于 “蒙太奇” 的手法,在一个场景中,只写出对话内容,却不写出说话的人是谁,而根据对话,读者只能确认一个说话的人是谁,从而理所当然的确定了另一个说话的人,而这,却是作者设计的陷阱,让读者以为获得了线索。一旦同一个场景中,对话的人物确定了以后,这条线索,往往是不成立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总体来说,这部小说全程都在烧脑,前面故事的叙述还不太密集,后面随着离真相越来越近,各种反转接踵而至,很烧脑很精彩这部小说除了烧脑以外,还讲了两个社会问题,就是 “校园霸凌” 和 “网络暴力” 如果说 “同名同姓” 的人是 “网络暴力” 的受害者,那么当 “同名同姓” 的人在一起聚会商讨的准备付诸行动的,其实也是一种 “网络暴力”,把针对的人限定在了凶手本人,而使得自己或者说是其他 “同名同姓” 者脱离 “网络暴力” 的漩涡这也正是文中提到的 “回声室效应”,处境相同的人聚在一起,彼此肯定后,不容置疑、不接受不同意见,展开攻击性。这大概就是,哪怕是被害者或者被攻击者,一旦获得肯定,也会瞬间变成攻击者这部小说烧脑的部分很精彩,我本来想剧透一下读完以后捋出来的主线,想想这么精彩的剧情还是应该自己发现才最有意思,哪怕到了尾声,也还有反转,推荐阅读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你以为的正义可能是一种暴力——我读《同名同姓被害者协会》如果有天你醒来,看到一条的新闻被大家不断转发:一个六岁小女孩被在残忍杀死在家里附近的公厕,身中 28 刀。据警方调查凶手是个未成年人,原因是想要对女孩行不轨之事遭拒,于是痛下杀手。你会有什么感觉?是不是义愤填膺?疯狂转发?大声谴责?我相信我们都会这么做。就像现在越演越烈的 “唐山打人事件”。而在上面的新闻中,因为凶手不满 16 周岁,被法律所保护,可以不被公开真实的姓名和照片,只被称为 “少年 A”,于是你公开呼吁,要求公开他的姓名,不能让他这么好过。虽然具体个人信息不知道,但是终于有媒体千方百计找到凶手的名字,你一看名字傻眼了 —— 大山正纪。这是你的名字啊,凶手跟你同名同姓。你的名字跟凶杀案以及一浪高过一浪的声讨浪潮挂钩在一起在网络疯传。你原本也觉得没什么,只是你没那么狂热地转发了。但是广大网友并没有停下来,他们开始了人肉搜索。因为具体个人信息不知道,大家就拼命寻找十六岁以下的大山正纪,而你刚好在这范围以内,网络暴力慢慢落到你头上了。你是个足坛新星、高中阶段最优秀的足球运动员,本来你有个机会被推荐去最好的足球大学,那里培养很多球星,你幻想着进国家队、去皇马踢球,但是因为网上人家开始怀疑你就是凶手了,机会从你手上溜走了,人生从此走向另一个方向。你本来还有个喜欢的女孩,你们感情正在升温当中,但是凶手名字公布后,她不再理你,连说话都不跟你说话。你的父母也因为你这个名字而被人肉,有人写信到你父亲的公司谴责他教出这样的孩子,公司作出澄清,网友连公司一起骂,说它包庇杀人犯的父亲。你的母亲在家里惶惶不可终日,因为有人知道你们家的地址,一直寄各种恐吓信来,楼下也有各种奇怪的陌生人走来走去。你的人生轨迹因为跟凶手同个名字而完全改变了。而这样的大山正纪不止一个,有十个。你们当中有便利店店员、足球界希望之星、萌图绘画爱好者等等,为了逆转命运的颓势,你们成立了 “同名同姓被害者协会”。你们在网上发起,在线下见面。大家一起互相安慰、互相鼓励,同时希望能够找出真凶的具体信息。但是没想到的是,你们协会陆续有人被袭击,大家觉得很奇怪。慢慢地大家有一个猜测:凶手是不是就在你们这个协会里面…… 故事就是这样慢慢开展的。以前读侦探小说,前面总有一些角色说明,怕名字太多了,大家不知道谁是什么身份。而这本书倒方便,从头到尾就一个名字,但是读起来也不好区分,因为你得想想这个大山正纪是哪个大山正纪。想想这个被网暴的名字。我一边看一边反思自己,是不是也被网络煽动过、做出不理智的事情?是不是也失去自己的判断、对人使用过网络暴力?是不是曾经站在正义高度去审判别人?思考完,我想起陈奕迅的《于心有愧》:于心有愧,原来随便错手,可毁了人一世。在这个日益膨胀的网络环境里,这些问题值得一再反思。就像作者说的那样:所有人都觉得自己的怒火是正义之怒,合乎道义,这种想法很危险。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2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刻板印象你搜索过与你同名同姓的有多少人吗?很多年前,我还真百度过,具体数字忘记了。与书中的故事正相反,我是因为高兴的事情才去百度的。《同名同姓受害者协会》因为一个名叫 “大山正纪” 的人杀了一个六岁的小姑娘而上了头条,其他同名的人却遭受了烦扰和损害,于是 “大山正纪受害者俱乐部” 成立了。俱乐部成员怀着不同的目的加入进来,没想到接二连三出现意想不到的事情,冒名的,冒充的,被栽赃的,杀人的,被杀的……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刻板印象无处不在,它深深的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刻板印象通常源于人类的认知偏误和快速思维。这种印象往往忽视了个体的差异和复杂性,导致我们对某个群体的误解和歧视。在网络时代,刻板形象会让你收益也会让你受害,因为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躲在屏幕后面以为可以为所欲为,却让 “人肉” 的无处遁形。你以为你在行使权力,却让他人受到了伤害。保护自己,尊重他人,很重要‼️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围绕“叙诡”的精彩设定(无泄底)阅读之前,单看书名中 “同名同姓” 的 “设定”,就不难猜到本书必定包含 “叙述诡计”。“叙诡” 与其说是推理小说中的诡计,不如说是作者的诡计。多是围绕人物 “身份”,这其中,“时间线” 又是很常见的手法。这些在本书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但即使提前猜到了 “叙诡”,依然意外层出、惊喜不断。作者下村敦史老师,自 2006 年起连续 9 年挑战「江户川乱步奖」,先后五次入围。2014 年终凭借第五次入围的作品《黑暗中飘香的谎言》,获第 60 届「江户川乱步奖」,正式出道成为推理小说作家。下村敦史老师的作品,中文版引进不多。《黑暗中飘香的谎言》是我读的第一本下村敦史老师的作品,本书《同名同姓受害者协会》则是读的第三本。在主题方面,本书讨论的重点是 “网络暴力”,这一伴随 “社交网络” 一直被反复讨论的社会问题。对日本社会的其他问题,例如校园霸凌、职场霸凌等问题,也多有涉及。近年来读过的围绕 “网暴” 的推理小说中,还有本土推理作家陈浩基的《网内人》,与本书一样,同是反映了校园霸凌、网络暴力等社会问题,同是使用了 “叙诡” 的手法。不同的是,《网内人》中有侦探角色,且推理元素稍微多一些。本书故事的开篇,一位未成年人以残忍手段杀害了无辜少女,犯下了影响极其恶劣的猎奇杀人案件。在一位社会学家不顾日本《少年法》公布凶手姓名 “大山正纪” 后,愤怒被点燃的民众在社交网络展开了声势浩大的人肉和网暴。日本不少和 “大山正纪” 同名同姓的人,生活因为 “姓名” 而发生了变化,其中一位 “大山正纪”,成立了 “大山正纪同名同姓受害者协会”,旨在曝光真凶长相、恢复被影响的正常生活,进而引发后续的故事。说到 “同名同姓受害者” 的设定,笔者本人是没有切身经历,不过还真认识一位有着类似经历的朋友。和那位朋友同名同姓的犯罪者,犯的虽不是杀人事件,却也是轰动全国的恶性事件。不过,作为一个旁观者,我并未发现朋友对此有何介怀,工作和生活对此有何影响。当然,对于设定无需较真,和 “新本格” 的设定一样,设定本身是为推理和故事服务的,不在于 “真实” 与否。前文提到,“叙诡” 的表现形式,多是围绕人物的 “身份”。而 “同名同姓受害者” 的设定,先天就存在人物身份的干扰,因此是 “叙诡” 的绝佳设定。本书出现的 “叙诡”,至少有四处。之所以说是 “至少”,是因为其中一些 “叙诡” 之间存在关联,作者揭示了其中一个,另一个自然也就因为矛盾而不攻自破。第一处 “叙诡”,算是作者的牛刀小试,完全通过 “叙述” 来完成的。也是 “叙诡” 中最常见的手法。第二处 “叙诡”,“意外性” 很强。远的不说,就单说最近半年读的书中,雷钧的《希望你是人类》就运用过此类型的 “叙诡”。与第一处 “叙诡” 不同,作者在此处的伏笔,埋得相当靠前。第三处 “叙诡”,处理得更 “不着痕迹”,当读者以为得知了真相时,却发现又中了作者设计和引导的疑阵。第四处也是最后一处 “叙诡”,“反转” 得着实令人意外,这一处也可以勉强算是凶手的 “诡计” 了。除了 “叙诡” 之外,本书并没有其他推理元素,这也是故事中没有侦探角色所难以避免的事情。虽然本书作为一本推理小说 —— 虚构文学且是通俗小说,并且还是有着新颖设定的推理小说,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唤醒读者对 “网络暴力” 的重视。但读者似乎从本书中得到了不少的共鸣。在过往的时代,都说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而在互联网普及的信息时代,“眼见也未必为实”。照片和视频甚至都用不着像过去一样被 “断章取义”,其文件本身都可以直接被处理、被生成,从头到尾都可以是假的。网民中,有的是没有能力辨别真相,有的则是根本不关心真相。扛起自诩为正义的大纛口诛笔伐,实则只是在宣泄心中伪装成 “嫉恶如仇” 的负面情绪,很多时候都是在 “消费” 受害者的苦难。至于书中的 “大山正纪” 们,先是陷入往复循环的 “证实偏见”,成立 “同名同姓受害者协会” 后,又陷入了 “回声室效应”,渐渐走入极端和偏执。最终致使无辜的人受到牵连,承受了原本不该承受的网络暴力。故事的结尾,“大山正纪” 们也许找到了自我愈合的力量,但自始至终,都是不明真相的人。给他人造成的伤害,也已无法挽回。没有真相做基础,没有法律做保障,网络中的正义和邪恶,仅有一线之隔。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但少数人的命运掌握在大多数人手里本书讲述了一群因为和罪犯同名同姓的受害者,生活受到波及困扰、试图改变命运的故事。其中对社会问题的观察、哲学的思辨、人性的剖析极为深刻,光芒早已遮蔽悬疑推理的题材分类和情节反转:①对于根据未求证的只言片语就大放厥词的网络大众(在中国,他们更为熟知的名字是喷子或者键盘侠),我们看到了一群手持正义令牌的 “网络卫士”:1. 被片面信息产生的情绪驱使摆布,忽略 “事实” 2. 在自诩为正义的鼓噪下形成 “观点”,只是为了满足奖赏内心公平正义的期望人设 3. 被躲藏在 “立场” 之后的幕后玩家操纵而不自知 4. 习惯性因为小事对人格的全盘否定,论调必须一致,黑白必须分明,不一致者仿佛是与加害者狼狈为奸的罪犯预备军,不配为人。这就是社交网络上的现实。虽然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但也绝不是拥有判决权的私设法庭,不能简单粗暴的将正义的出发点与正确的手段划等号,就像不能以爱为名对被爱人实施精神枷锁一样,如《消失的 13 级台阶》中以爱为名的复仇。正义的怒火要是不受控制在现实中也会被反噬,不要让舆论成为受害者变身为加害者的助推器。②对于同名同姓的受害者:1. 他们是可怜的,这是非当事人很难感同身受顾及的一小部分群体,让我想到了生活中像抑郁症一样常会被认为小题大做的安慰:“矫情,这就是内心不坚强的表现”、“抑郁症就是心情不好” 等等。我们时常看到容易被大众引起共鸣的聚焦点被关注被同情,但真正根深蒂固的是存在于幽暗角落里的歧视和偏见。2. 他们也是可恨的,我们需要警惕自保下的恶,为了解除嫌疑,他们不惜私闯民宅、暴露他人隐私、甚至诱使他人犯罪,最终丧心病狂,被一步步拖入了绝望深渊,无异于网络施暴者的线下教众。康德如是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生:一是我们头顶上璀琛的星空,二是人们心中高尚的道德律。③对于重拾信心的受害者,最后踢足球的大山正纪的发言掷地有声。诚然,生活中充满了不幸,我们习惯了把不幸归结于外界,殊不知这样的限制条件每时每刻都发生在每个人身上,但因为聚光灯效应我们除了自身对他人熟视无睹,亦或漠不关心,其实我们一直都有的选,而这个选择权也一直在我们身上。受害者不应该成为我们永远消极活在痛苦里的理由。如果周边有这样的人,尽早离开,否则迟早会让偏见在增强回路里有更多的滋生土壤,从而迸发出更多负向连锁反应,我们是很难逃脱乌合之众的群体唆使,乃至最终被困在永恒的当下自暴自弃。希望和勇气是幸存者的通行证,绝望和懦弱是受害者的墓志铭。你凝视深渊,就会被深渊笼罩,唯有拼命的积极乐观的活着,可惜绝大多数人都是近视,看不到这背后的长期价值。苏格拉底所言甚是:“改变的秘诀,是集中你的所有能力,不是摧毁旧的,而是建造新的。” 另外书中还有很多点到为止的探讨,借人物说出,也值得深思,如:少年犯罪是否应该被判处死刑?对被害人的信息公之于众,却对加害人的信息三缄其口是否需要调整?男女双方对于聚会谁买单的不同视角,男方认为,一起吃饭对半分,女方认为前期投资额(化妆打扮等)就不一样,男的请客天经地义。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你在网络上搜索过自己的名字吗?我曾经搜索过,王金金,最出名的应该是一个以性感烟嗓著称的超级女声歌手,不是很火,知名度不算高,来自东北地区,每次我没啥事儿的时候都会去她的社交账号看一看,有一种灵魂出窍审视自己人生的错觉。记得上学时候同一个班级里面有两个叫 "王飞" 的同学,班主任开学第一次点名的时候直接赋予了他们一个新名字:一个叫 "大王飞",一个叫 "小王飞"。娱乐圈中也有不少这种同名的例子,除了宋佳、陶虹之外,还有就是郑爽。上世纪 80 年代就出名,大气好看眉目如画的郑爽,在《一起来看流星雨》之后的年轻郑爽出名后就好像失去了自己的名字,前几年这个年轻郑爽被封杀后,连带着之前的女演员郑爽也 "不予显示",不过好在搜索 "大郑爽" 还能找到她的相关作品。《同名同姓受害者协会》是一本日本悬疑推理小说,有很多读者都会有读外国小说记不住名字的困扰,读这本绝对没啥困扰,因为里面凶手、加害者、被害者等主要角色名字同书名说的一样,都叫:大山正纪。这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悬疑推理小说,凶手的名字明晃晃地写在开头。一个叫大山正纪的未成年凶手犯了恶性刑事案件,因为庞大的舆论而被公布名字,和他同名的其他大山正纪的人生也被影响改变。七年后,少年杀人犯出狱,舆论妖风又起。一位大山正纪不堪其扰,组织了一个同名同姓受害者协会,结果又搅起来一滩浑水,元凶、被害者、无关的人等等,好像都被漩涡吸了进去。故事反转反转又反转,最后那个急转弯看得我脊背发凉,看完此书我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个故事在中国被影视化大结局一定会被魔改。第二问题是,若我在生活中遇到叫马加爵或吴谢宇的人,我会是什么态度呢?干干净净的人生是一个干净的人挣来的,不是一个名字就能套进去的。
3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4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同名同姓受害者协会》豆瓣评分:7.3/10,个人评分:7.5/10 七年前发生一起震惊全国的惨案,年仅六岁小女孩爱美被连捅二十八刀,凶手的身份却被保密,出狱后被指向 “大山正纪” 这个名字。网络舆论影响很大,导致与凶手同名的十位普通人,生活工作受到严重影响。他们组建一个 “同名同姓受害者” 协会,凶手混入其中,真相究竟是什么?优点 1. 作者选题很有社会意义,用 “叙述性诡计” 的手法,将故事写的悬念十足,尤其最后八十页震惊读者,分析了网络暴力对人们的影响。2. 写作视角的变化很有意思,刚开始读起来会很乱,给读者有一定的 “误导性”,搞清楚人物主线会有种,你以为的不是你以为的感觉。缺点凶手动机不是很详细,独白写的太少,完全可以单独开一个章节,没有受到相应的惩罚,这样读者表示很失望,不够社会派的感觉。总体来说是不错的作品,网络上有关于作者对女性的描写,个人感觉刻薄的确有,不必过于较真就好。更多的精力讨论网络暴力相关话题,以及作者的 “叙述性诡计” 表达方式,可以讨论的还有很多。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时代大环境下个体的悲歌与个体面对标签时的心安理得(书评含剧透,慎看)这本书的悬疑元素还是有的,但我从中感触更多的,是人性。一场震惊全国的猎奇杀人案,凶手因为是未成年而没有被官方给出照片,但所谓的 “正义之士” 仍旧越权地向全国播报了他的名字 —— 大山正纪。一时间,各式各样的 “大山正纪” 被舆论与偏见紧紧束缚着,难以动弹。有的从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一夜之间成为了被凝视的对象与笑料;有的与苦苦追寻的梦想失之交臂;有的被自己喜欢的对象所讨厌;有的因此失去工作……“大山正纪” 们只能眼睁睁看着自诩 “正义” 的舆论的磨盘自头顶碾过,个人的悲鸣声被时代下不明所以的群众弹冠相庆之声所稀释掩盖,他们置身其中,粉身碎骨却也无计可施。另一方面呢,“大山正纪” 们又因为对生活的愤懑与为自己的不平而聚集在了 “同名同姓受害者协会”,最终,为了洗清这个名字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大家一致决定追查凶手 “大山正纪”。为了追查凶手 “大山正纪”,他们采取了很多手段,有的砸了别人家的窗户只为了确定对方的身份,有的诱导还在上幼儿园的小女孩亲吻自己的老师只为了收集所谓的 “罪证”。过程中 “大山正纪” 们发生了冲突。——“你的意思是,只要目的正当,手段不重要?” 这句话令我久久不能释怀。泥潭里的人,是迈不动脚的,可环顾四周,为了追查凶手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只因为对方喜欢美少女就断定对方就是凶手 —— 连对方是男是女没弄清的 “受害者” 们,又何尝不是在以受害者之名,行加害者之实呢?止增笑耳。当愤怒的情绪遮蔽理智,人性越位,新一轮的受害者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如同一座高傲的圣殿在眼前铺排陈设,无数的人张牙舞爪地、惺惺作态地、不择手段地妄图走上道德的高位,手持名为 “高尚” 的权杖,号令众生。众生为之癫狂,自愿自缚双手为之粉饰,却无人敢提高尚王座背后惨痛的鲜血淋漓与真实而不堪的真相。那凄惨的魂灵被困于道德的高地之下,轻声哀嚎,无人在意。教堂的弥撒曲不入世人的耳。最后用我很喜欢的一句话作结尾:“道德判断,一定要先人后己。”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