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11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真相

    这是一本很有趣的书,看了之后会从多个维度带给我们启发。生活的实践告诉我们,我们以为我们看到了、认识了事物的真相,其实并非如此。        本书作者把 “真相” 分为 4 个方面:片面真相,主观真相,人造真相,未知真相。生活中,我们最常遇到的还是片面真相。一个事物呈现我们面前的,往往只是他的一个维度,我们只看到了这一个维度的情况,我们眼中的真相就是片面真相。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摸到耳朵的以为大象长的像一面扇子,摸到大腿的以为大象长的像一个柱子。        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怎样才能避免陷入片面真相的坑呢?本书作者从背景、数据等多个维度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回答。        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也可以恰当的运用片面真相的原理来做一些很有价值的商业策划活动,或是其他一些建设性的活动,来获得正收益。这方面,作者也给出了很好的策略,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还有如何认识和理解主观真相、人造真相、未知真相,又如何来利用这些原理帮助我们在学习、工作和商业活动中获得收益,作者也做了很好的分析。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后真相时代》

      2016 年英国脱离欧盟举行全民公投,最终留欧派的摆数据、讲事实的平铺直叙败给了脱欧派的情绪煽动。直到结果出来之后,大众才如梦初醒,明白自己成了罔顾真相的情绪煽动的傀儡。自此,“后真相” 一词在各路媒体频繁现身,并被《牛津大辞典》选为年度词汇。的确,随着互联网技术和自媒体的爆发式发展,真相已不再如纸媒时代那样作为稀缺资源为人们所看重,对于真相的权威式的报道与解读已经面临消解。少有人关心事件的本来面目,大多数人只愿意躲在自己的舒适区里,选择性地吸纳符合自己三观、让自己痛快的信息。在阅读量为王的后真相时代,事实似乎已经让位于情绪,报道似乎已经让位于宣传,得情绪者得天下。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为什么真相总是给人带来误导

        为什么竞争性真相能够误导大众一件事情通常有不止一种真实的表述方式。如一家企业陷入困境,同时也面临新机遇,可以叫作黄金机遇,抓住机遇就能造就繁荣未来,也可以称作燃烧平台,最近的失败会导致出现情况恶化企业会被毁掉,站在企业的角度,共同的目的都是获得员工的支持。印象影响心态,“黄金机遇” 让员工感到激动,“燃烧平台” 让员工焦虑。同一条裙子的颜色,有人认为它是蓝黑色,有人认为是白金色,两边都觉得对方的答案不可理喻。只是因为存在个人差异。人们在低光条件下,感知色彩时会出现偏差。如果把个体视角等同于真相,就容易被误导。误导者有哪些惯用伎俩片面真相:它们是真实的,但不完整,忽略了背景主观真相:人们从自己的感知和判断中得出的真相,改变主观价值。人造真相:如给一个事物起个新名字,或者改变某个词的含义未知真相:未来最可能会发生的真相,它还没变成现实,但你相信它会发生。怎么避免被竞争性真相误导追求更加全面的视角生活方式自动反应这段叙述是真的吗叙述者有没有自己的意图同样的事实可以用其他方式来表述吗如果换个方式意义会不会改变三条使用标准:一,它在事实上是正确的。二,它是想取得受公众支持的建设性结果。三,它不会让受众做出伤害自己的行为。怎样积极负责任地利用竞争性真相讲故事建设性的借鉴误导者的方法忽略背景改变人们的主观估值决定性基础因果关系:核心和逻辑变化过程:吸引力来源触发事件:引发变化最初的原因感言了解到不同视角中有着不同的真相不是要让我们和他人划清界限而是邀请我们向其他更多的视角开放、倾听、理解和学习我们越多知道更多的眼睛、不同的眼睛是如何打量同一个问题的那么对这个问题,我们的概念以及我们的客观性就会完整很多。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真相是尽可能基于事实的观点、立场和信仰

          本书是今年细读的第一本书,因疫情原因禁足在家,与一群小伙伴相约打开这本书,收获颇丰。真相和事实不一样,事实可以是单个事件,真相本身就是故事线。真相可能本身就不存在,但我们依然追求真相。也许判断的标准,可以定义为:真、善、美。真 —— 我们讨厌假的、歪曲事实的故事线。善 —— 我们希望所有的叙事都是出于善意。美 —— 我们希望所有的叙事都能使我们变得更好。后真相时代,其实不只是一个社会的变迁 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变迁。人只有理解了事实和真相的本质,才能更好地应对复杂和变化,人生的后真相时代,在成年之后,越早来一点越好。后真相时代并不是怀疑一切,并不是对真相产生幻灭感。我们依然相信真相是存在的,只是它有不止一个侧面。某一种叙事符合真相的主线,我们应该相信它;某一种叙事展现了真相的侧面,我们仍然应该相信它;某一种叙事看起来和之前的主流叙事发生了矛盾,我们应该试着理解并找到内在关系,或者修正我们的固有认知。这本书的野心很大,细读后会有惊喜。满分推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如果可以请记住“竞争性真相”&“误导性真相”

            校长 @永不在线说的对,这是一本读前言+后记的书。但是,这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书中对 “真相” 各个角度的讨论,以及作者精心准备的案例都是很具有警醒作用的。只是,如果有的读者粗枝大叶如我,如果可以,请记住 “竞争性真相” 和 “误导性真相”。换个角度说,作者通过对真相的 “分类”,姑且叫做分类吧,我个人觉得分的比较模糊。各个分类间的相关性>独立性。但是,扪心自问,我自己也是不可能做的更好。或许,有些 “真相” 不适合拆解不适合结构吧。竞争性真相的存在,让我们对 “真” 只能无奈的说无缘了。可是,然后呢?有时候因为这我个人比较悲观。掩卷细思,或许作者给出的联系还是靠谱的:看是否是善意的。虽然 “善意” 本身也是后真相的。最后,能在新年初阅读如此好书,衷心感谢 @破罗君的推荐。

              转发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本“信息洪流”中的行路指南

              如今这个时代,信息已经多到令人应接不暇。即便剔除它们当中的谣言部分,剩下的,那些货真价实的各种 “真相”,仍旧会令我们困惑:同样一件事,为什么到了不同人的笔下,就会给人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印象?这本书回答的,其实就是这个问题。而作者的回应也很直接:人们都只能看到事件的 “某些侧面”;人们都会用自身的价值观来 “解读” 这些事件;有些真相,或者用于解读真相的观念基础,本来就是人们 “想象” 出来的;而真正指导我们行为的 “预测”,更是有着各种不同的说辞。就我个人而言,这本书并不推荐逐字逐句认真读完 —— 如果你是得到的老用户,听过很多科学、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相关的专栏,你会发现这本书里并没有太多新东西。我更推荐阅读本书的各位,将其作为一本工具书,一本在信息爆炸时代涉足 “洪流” 的指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真相如何被制造

                不管网络中各种真相如何反转,我们始终相信有一个水落石出的真相,而这个信念在读完此书后即荡然无存。事实上,我们不是上帝,无法获得从多个维度同时看清真相的能力,无论如何努力,每个人注定只能看到某一个侧面、某一个局部,作者称之为竞争性真相。其实尼采在很早就洞悉了真相的秘密,他的视角主义告诉我们:“没有事实,只有阐释”。尼采否定了传统认知的前提 —— 即存在一个客观的真相或真理,他认为,人们不是看到了真相,而是制造了真相。而这些正是本书用各种丰富的案例所要论述的内容。   本书作者将竞争性真相根据其产生的来源分为四种:片面真相、主观真相、人造真相和未知真相。其实这四种真相互相交织在一起,很难截然分开。作者分别论述了这些不同种类的竞争性真相,并且告诉我们怎么利用这些真相以及如何警惕别人利用这些真相。    合上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已经成了一个怀疑主义者,因为作者向我们呈现的案例,也可能是某种竞争性真相。当然,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破除了我们追求真相的执念,真相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呈现的样子。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做个真实世界的明白人

                  “后真相”(post-truth)这个词的定义是 “诉诸情感和感觉,不顾推理,破坏了人们对真相的依赖”,就是说,人们会把情感和感觉放在首位,不再去认真思考一件事的真实性。曾经的 “远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那种对同一个事实、本体不同观测产生的不同认知消失了,在尼采的视角主义的解释下,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事实,而不是唯一事实的一部分。尤其是当互联网蓬勃发展以后,信息的产生与流通不再受限,人人都是 “真相” 的发现者,人人都是视野的主导者,这种情况下,情感和主观意识越来越强劲,对事实的影响、曲解、拆分、加工也越来越深入、广泛。著名编辑、评论家马修。德安科纳在一次采访中说:“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开始不在意谎言,不担心说谎的危害,而更多地去关心某种主张所包含的情感因素,以及这种主张对个人的价值。这就是后真相时代的特征:人们不评价某种主张是否真实,只评估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否符合自身感受。” 相信什么,不再需要理由,不相信什么,也不再需要原因。这种自我意识和感受为主导的趋势,让原本就模糊的真相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同时也让人对真相越来越不在意,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因为那些被媒体和网络误传的信息如果没有及时更正,等到它们变成群体记忆,就很难再改变了。我们常说你是什么样子,你看见的世界就会是什么样子。而现在,世界已经开始反向塑造人的认知、思维,当你对这个世界上的事实与真相都毫不在意的时候,还有什么是值得你在意的呢?人活这一世,总要有一些信仰和思考,真相就是其中之一。做个真实世界的明白人,既是一种追求,更是一种要求。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海量信息,真相如针

                    1.《后真相时代》的 “真相”,是经过了作者重新定义的,并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理解的真相。按照作者的逻辑分成了四种竞争性真相:片面真相、主观真相、人造真相和未知真相。这里 “片面真相” 约等于我们日常理解的真相吧。后面三种真相,可是偏于某个人都可以对某事持有自己的观点。某人真心、坚定持有某个观点,我们当然不能说这对他 / 她是假的。在这个意义上,作者称其为 “真相”。        2. 片面真相部分,看得还是很带感的。很多平时有触及、有思考的内容,作者分析得更加透彻而全面。        从主观真相开始,我的感觉是笔力变弱了。针对书的内容,想写的笔记越来越少。这本书,作者是将现象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了分类,但是并未真的探究现象背后的东西。        3. 预测的部分作者说得很多。比较触动的是一句话:“在面对不止一个可信预测时,我们选择倾听、服从和分享的预测可能最终决定我们的未来。” 我们相信什么,我们就会向哪个方向去行动、去努力。行动,将影响到未来走向,影响未来。        对于真相,我们确实只能看到某一个侧面。所以我们确实需要辨识。着眼于未来,我们不仅是需要辨识,更需要行动。行动包括,我们要能够给出积极的选择性真相(借用作者的用词),还需要能够踏实地做事情。        4. 信仰策略总结得很到位。这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也有借鉴和启发意义。(1)鼓励遵从。所有的亚文化社群的形成,本质都有着遵从、认同的特性。归根到底,人生活在群体之中。(2)隔离和控制。想起传销组织的做法。相比信仰,采取的也是一种隔离和控制,只是比较低端。(3)重复。重复是个中性词。学习的习,从繁体字上看,就有一种重复的意思在内。学习一定要不断的重复,才能真正掌握、熟悉,才能真正理解到位。面对学生,希望大家不断重复学习学过的知识点,大概是每位老师都会做的。一万小时定律,本质说的也是这个。包括卖油翁那句 “无他,唯手熟尔”、庖丁解牛的游刃有余,都可以回归到重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后真相时代》

                      作者在书中汇总了很多实例,带我们游览竞争性真相的世界,他还总结了误导者的惯用伎俩,帮我们识别、避开误导,成为一个倡导者。本书核心内容:1. 为什么 “竞争性真相” 能够误导大众?2. 误导者有哪些惯用伎俩?3. 怎么避免被竞争性真相误导,怎样积极、负责任地利用竞争性真相?人们会被 “竞争性真相” 误导,一个常见原因是,把某个单一视角当成了真相的全部。然而,不管我们通过个人视角看到的东西再多,也是微观、片面的。罗马哲学家马可・奥勒留曾经说过:但凡我们所听,只是观点,而非事实。但凡我们所见,只是视角,而非真相。竞争性真相其实是我们每个人应对复杂的解决方案,如果把个体视角等同于真相,就容易被误导。误导者使用片面真相时,有一个常用的伎俩是忽略背景。背景对于我们了解一件事情非常重要,背景是被强调了还是被淡化了,可以改变一件事的意义。我们看到的 “真相” 会影响我们的思维模式,继而决定我们的选择和采取什么行动。广告公司、营销人员和销售人员,他们的工作其实是一类工作,就是改变我们对某个事物的主观估值,把消费者的主观估值提高到他们想要达到的价位。在作者看来,“故事是对变化过程的选择性连贯叙述,强调局面和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是一切故事的核心,是故事的逻辑所在;变化过程是故事的吸引力来源,没有变化就没有故事;触发事件是引发变化过程的最初的原因。刘擎老师认为,“了解到不同视角中有着不同的真相,不是要让我们和他人划清界限,而是邀请我们向其他更多的视角开放、倾听、理解和学习”。就像哲学家尼采在《道德的谱系》中所说,我们越是知道更多的眼睛、不同的眼睛是如何打量同一个问题的,那么对这个问题,我们的概念以及我们的客观性就越会完整得多。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以一概全~

                        后真相时代~官宣是这个概念我理解是御人之术,作者从政治,历史,宗教各个视角解释了真相的区分真的真相,和假的真相本质上也没有办法做到真的真相,不论文字还是视频听到的和见到的是真的,但是都是假的真实。背后只能被真实的故事所欺骗,用的好的属于政客了。论断章取义的危害,和以一概全的断章取义的理解。误解和正解其背后关乎的整个知识框架都大的不得了,区分利益站队去理解信息的质量,和好坏没有关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揭秘真相的运作机制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每天早上醒来,手机上都会弹出大量新闻、社交类 APP 的消息框,大量的信息铺天盖地而来,让人应接不暇。的确,当信息成爆炸式增长的时候,我们也需要面对更多闯入我们生活的各种消息,比如现在这个特殊时期,我们每天都需要面对谣言、辟谣、反辟谣的折磨,那么谣言究竟从何而来?
                           
                          在《后真相时代》这本书中,作者赫克托・麦克唐纳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看待 “谣言” 的角度,他说 “这本书谈论的是真相而不是谎言,尽管其中的许多内容涉及如何像使用谎言一样使用真相”,注意,作者提到了一个词语 “使用”,如何使用真相才是这本书在讲的内容。关于真相,作者在书中还提出了一个概念 —— 竞争性真相,作者说在许多时候,人们可以通过许多方式描述一个人、一起事件、一件事物或者一项政策,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实性。比如盲人摸象的故事,摸到不同部位的盲人都说大象像另一种东西,大象的腿像柱子,大象的尾巴像绳子,大象的耳朵像扇子,看,这就是同一个事物的不同表述,但是他们都是真实的。
                           
                          所以,这本书就是在呈现各种关于 “真相” 的表述方式。在书中,作者探索了政客、营销人员、新闻工作者、甚至政府官员等用真相误导我们的途径和使用手段,向我们展示并剖析真相是如何被信息传达者肢解、扭曲和掩盖的。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这更像是一本防诈骗指南,作者很细心的在每一章的最后提炼出几个小提示,让大家当心某类情况的出现和使用。作为互联网世界中的公民,这本书应该会帮助到每一个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理性被感性掩盖的世界中寻找真相

                            竞争性真相许多时候,你可以通过许多方式描述一个人、一起事件、一件事物或者一项政策,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实性。我将它们称为 “竞争性真相”(competing truth)。三类沟通者:倡导者(advocate):用竞争性真相营造比较准确的现实印象,以实现建设性目标。误传者(misinformer):无意中传播歪曲现实的竞争性真相。误导者(misleader):故意用竞争性真相营造他们知道不正确的现实印象。四种真相第一:片面真相。第二:主观真相。第三:人造真相。第四:未知真相。①复杂性 #1 忽略 #2 混淆 #3 关联考虑任何重要问题的许多不同方面,均衡地寻找各种不同观点。选择那些可以支持你的观点,又不会歪曲你所传达的现实的真相。通过忽略真相使问题变得更加清晰,但是注意不要误导听众。将重要真相淹没在不相关海洋中的误导者。仅仅通过关联,攻击人和项目的误导者。②历史 #1 忘记过去 #2 有选择地记忆过去根据相关历史事件和成就塑造组织的当前身份重述过去的成功行动和事件,以鼓励其他人现在的行动。通过忽略相关重要历史使自己免于尴尬或者削弱对手的误导者。用高度选择性的历史叙述推动暴力、歧视和种族冲突的误导者。③数字 #1 选择有利单位 #2 使数字看上去变大或变小 #3 隐藏或夸大趋势 #4 挑选统计量 “世界上有三种谎言,谎言、该死的谎言、统计学。” 辛普森悖论④故事故事的三个组成部分:变化过程,因果关系,触发事件。#1 通过连接事实暗示因果关系 #2 用故事定义身份 #3 用案例故事鼓励或改变行为 #4 将故事作为证据⑤道德 #1 妖魔化 #2 影响群体道德 #3 让道德变得不重要认识到道德是主观的,具有破坏性的群体道德可以得到改变。通过同理心、激励、逻辑论证以及关于合意性的新定义灌输新的道德真理。⑥吸引力 #1 劝说人们喜欢对他们有益的事物 #2 让人们反对一些群体学着喜欢对你有益的事情⑦财务价值 #1 将所有相关因素包含在主观估值中 #2 用价格锚和其他技巧影响其他人的估值我们的主观估值取决于我们的财富:我们越富有,我们愿意为某件事物支付的价格就越高。因此,我们对于自身的财富预期越高,我们就越愿意付款。在估值时,考虑风险、未来预期和稀缺性因素,以及你和其他人可以获得的利益。⑧定义 #1 根据定义解释情况 #2 根据情况歪曲定义 #3 通过修改定义转移辩论方向坦率对待定义。如果修改定义有助于澄清或推动辩论,应及时修改定义。定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会随着时间进化,吸收我们试图描述和经历的世界的复杂性。⑨社会建构 #1 社会建构的选择性描述 #2 重新定义社会建构 #3 创造或消除社会建构想象是趋向于变成现实的事物。承认社会建构是我们想象的产物,我们可以在需要时改变它们。在灵活性允许的条件下,尽量以有益的方式定义社会建构。如果你拥有必要的影响力,你可以对社会建构做出不同的描述,从而修改社会建构。⑩名字 #1 用煽动性的名字游说 #2 用负面外号抹黑 #3 通过改变名字来改变感知如果产品或概念不太令人接受,请尝试更名。11. 预测 #1 选择性预测 #2 通过预测阻止某事(资本论)#3 通过预测使某事发生(皮革马利翁效应)描绘积极可信的未来图景,以激励人们目前的行动。考虑各种竞争性预测,以确保你为任何可能的场景做好准备。12. 信仰 #1 鼓励遵从 #2 隔离和控制 #3 重复 #4 圣书的选择性解释如果你想改变周围人的负面行为,应该发现和质疑这些行为背后的信仰。确立和赞美积极的共同信仰,以巩固团体和组织。理工楠说 1. 事实 / 观点 / 立场这三者是由客观到主观的 2. 但由于竞争性真相,导致事实会被观点和立场带歪。3. 通过拥有特定立场的人转述的事实,其实只是片面的事实,即便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的。4. 在某些理性无法起作用的领域,只能由经验主导,感性使得主观想法就是事实。5. 更进一步,无中生有的东西更主观,更无法被客观定性,这里有更多的陷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真相≠事实

                              这本书对于身处 “Post-truth Era / 后真相时代” 的我们来说意义重大。“真相”,是什么?我们相信的那些 “真相” 是 “真” 的吗?我们有机会获得完整的真相吗?我们可以摆脱政客、媒体或其他别有用心者的思维操控吗?我们如何使用对我们有利的真相,而不沦为误导者?… …TruthFact,真相≠事实。真相是人们根据事实解读 / 还原出来的,基于事实,但不等同于事实。我们都有机会手握真相的一角,善恶一夕,它可以成为团结奋斗的触发器,也可以成为操控木偶的提线。我们要做的是:保持自身判断、追问、探索的能力,不做他人 “真相” 的提线木偶;当我们使用真相时,守住道德底线,并争取将它的积极价值最大化。,善恶一夕,它可以成为团结奋斗的触发器,也可以成为操控木偶的提线。我们要做的是:保持自身判断、追问、探索的能力,不做他人 “真相” 的提线木偶;当我们使用真相时,守住道德底线,并争取将它的积极价值最大化。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怎样在后真相时代分辨真相

                                🌟关于真相的四种类型和关键因素:1. 片面真相:沟通者选择的真相    1. 复杂性、历史、背景、数字、故事 2. 主观真相:可以改变的真相    1. 道德、吸引力、财务价值 3. 人造真相:人们一手打造的真相    1. 定义、社会建构、名字 4. 未知真相:影响未来的真相:    1. 预测、信仰🌟核心观点:1. 罗马哲学家马可・奥勒留曾经说过:但凡我们所听,只是观点,而非事实。但凡我们所见,只是视角,而非真相。2. 我们看到的 “真相” 会影响我们的思维模式,继而决定我们的选择和采取什么行动。3. 通过故事传递 “真相” 效果最好:“故事是对变化过程的选择性连贯叙述,强调局面和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里面有三个很重要的元素,因果关系、变化过程和触发事件,它们是每个故事的决定性基础,可以说,没有它们就没有故事。因果关系是一切故事的核心,是故事的逻辑所在;变化过程是故事的吸引力来源,没有变化就没有故事;触发事件是引发变化过程的最初的原因。4. 怎样在后真相时代分辨真相:    1. 积极寻求其他观点,阅读和聆听你不认同的人。亚里士多德说过:“受过教育的人的标志,是能够接纳别人的想法,而不必认同它    2. 倾听专家的意见。        1. 怎样判断专家意见靠不靠谱呢?爱德曼斯给出了两个方法,第一,了解这位专家的背景,看他是否权威;第二,看这项研究有没有经过同行评议(peer review)    3. 在分享任何内容之前暂停一下。在分享之前,我们应该试着问以下问题:这件事是真的吗?如果是真的,是否有大规模证据支持?如果是,它们的依据是什么?这些证据是否发表在专业期刊上,这份期刊有多严谨?5. “误导真相检核表”,以下问题可以更好地判别一段论述的真伪:            1. 我看到的这段叙述是真的吗?            2. 它会改变我对事物的看法吗?            3. 它会影响我的行为吗?            4. 提出这叙述的人有没有意图?这段叙述能帮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的吗?            5. 他们有可能省略掉某些事实吗?            6. 他们提出的证据可靠吗?            7. 同样的事实或数据,可能用其他方式来表述吗?如果换个方式,意义会不会改变?            8. 这段叙述的立论根据,是对方出于道德和金钱价值的主观判断吗?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本读时很爽,读后感觉自己更聪明了的书

                                  不得不说呢,书名这个词非常好的概括了当下互联网的语言环境。


                                  按理来说,当今时代,信息传达速度和维度随着电信技术的发展,远非过去可比,人们仿佛更具备了获取 “真相” 的能力,但举一个例子就知道这个逻辑未必成立。比如说,我们都相信,视频比单纯的文字信息,更能完整地体现事情的 “全貌”,可是看下家长们的微信群和朋友圈,视频假消息满天飞的情况也为少见,甚至更严重。
                                  且不说长辈对各种谣言的轻信,在网络上如鱼得水的年轻人们也未必保证,你耳听非虚,眼见一定为真。
                                  毕竟上帝视角在人类群体中是不存在的。
                                  只要有观测,就一定存在视角的偏差。
                                  而信息层层传递、讲解,就一定会加上人主观的解释、解读。
                                  从接受者的角度来讲,在信息爆炸的年代,人更愿意相信符合自己价值观的 “事实”。
                                  怎么理解如今朋友圈中篇篇以情绪印证和煽动而驱动的 “10 万加” 呢,自媒体大师咪蒙说:
                                  “大师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大众不是想看你怎么表达你自己。而是想看你怎么表达我。我想在你的文章中看到我自己,我在朋友圈转发这篇,是因为‘这就是我’。‘我就是这么想的’。‘作者帮我说了我想说的’。”
                                  “你看了《乌合之众》就会知道,任何时代的领袖,包括意见领袖,都是特别偏激的。
                                  偏激的观点才具有煽动性。
                                  你的标题必须简单粗暴,情绪明确。
                                  爱憎特别分明的人更适合写新媒体文章。”
                                  “齿鱼” 改名叫 “智利海鲈” 后立马就身价倍增,成为 “网红食物” 了;戴尔比斯通过垄断钻矿开采,拍了个浪漫广告片,就让一颗颗碳元素组成的透明小石头一跃站上了珠宝价值链的顶端…… 这些都找谁说理去呢。
                                  这些就是我们生活的社会种种真相背后的真相。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真相只有一个吗?

                                    真相只有一个,这是柯南的经典台词。但现实往往是罗生门,每个人都有自己版本的真相。

                                    片面真相、主观真相、人造真相以及未知真相,看似粗糙的分类,却依然可以帮助我们在现实中尽可能避免各种误导性真相的伤害。很多时候想要解决问题,首先要清楚这些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尤其是那些对切身利益产生重大影响的内容,我们更要清楚是怎么变成现在的模样。就像是我们看到一张美颜照片,更应该对比原照片。

                                    作者在为世界顶尖企业提供商业咨询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参与到其中为数不少的真相编辑工作,而且表现很不错。跟随作者的抽丝剥茧和讲解,我们能明显感觉到曾经以为了解的不过是对方想让我们知道的,而并不是我们想要知道的。考虑到涉足专业领域,利用资深专业人士为我们提供的炮弹来保驾护航就很有必要。

                                    当谣言与真相齐飞的时候,尤其是前者穿着后者的衣服时,我们难免无所适从。第一时间识别虽然不能免受其影响,但可以更好做出反应,进行正确的行动。当你看清套路,如何应对就相对容易了。而本书里作者通过大量生动具体的案例带我们见识了常见的套路,相信在随着了解的深入,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不会再手足无措,可以更加从容不迫的去应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最后的真相

                                      没有人能够将他称为说谎者。这主要是因为,谎言存在于他的头脑中,他所说出的任何真相都带有谎言的色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们看的的仅仅是一方面

                                        说谎常常是没有必要的。你可以在不使用任何谎言的情况下完成许多有效的欺骗。他发现,有的人会利用竞争性真相误导大众,他们都是误导者,有些人则会善意地使用竞争性真相,来实现正当的目标,他们是倡导者。人们会被 “竞争性真相” 误导,一个常见原因是,把某个单一视角当成了真相的全部。然而,不管我们通过个人视角看到的东西再多,也是微观、片面的。竞争性真相其实是我们每个人应对复杂的解决方案,如果把个体视角等同于真相,就容易被误导。误导者使用片面真相时,有一个常用的伎俩是忽略背景。背景对于我们了解一件事情非常重要,背景是被强调了还是被淡化了,可以改变一件事的意义。我们看到的 “真相” 会影响我们的思维模式,继而决定我们的选择和采取什么行动。不过,在使用这个工具前,作者希望人们能够遵守三条使用标准:一,它在事实上是正确的。二,它是想取得受公众支持的建设性结果。三,它不会让受众做出伤害自己的行为。因果关系是一切故事的核心,是故事的逻辑所在;变化过程是故事的吸引力来源,没有变化就没有故事;触发事件是引发变化过程的最初的原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当真相被操纵、利用时,我们该如何看,如何听,如何思考

                                          今天的标题就是原书的名字。只不过是英文名,这本书的中文名是《后真相时代》我不明白,为啥放着更为准确的书名不用,而非得起这么一个不知所云的名字,这个名字就真的好销售吗?那这是不是对真相的操纵呢?说实话,这本书让我很纠结。我纠结要不要推荐给大家。这是一本类似于双刃剑的书。他一方面可以让你对现在这个媒体时代那些对你狂轰乱炸的新闻做出明智的取舍,和选择性的相信或者说分辨。而另一方面,又因为他讲的过于详细和深入,无异于可以拿来当工具书使用。菜刀拿在厨子的手中是很好的烹饪工具,但它被一个莽夫或者混蛋拿于手中时就成了伤人凶器。老话说,学好不容易,学坏一出溜儿。虽然本书收尾给出如何正确使用本书的方法,可靠人的自我约束就太不靠谱了。思来想去还是推荐给大家。第一,混蛋一般不读书,大概率也接触不到这本书。第二,如果这本书能唤醒一些沉睡的人,使得这个社会上少几个盲从的人,自然是一桩幸事。书里开篇举了一个 “藜麦” 的例子,蛮能说明问题的。但是离我们的生活太过遥远,缺少代入感。我套用他的框架,用我们身边的故事来给大家举个例子。上个月,上海总是下雨。在一些社交平台就看到一些 “关爱者” 本着善良的内心,提议大家在下雨天尽量不要点外卖:“哪个男孩不是父母的骨肉,不是孩子的庇护,不是家庭的顶梁柱,这么大的雨,如果那是你的家人,你忍心冒雨让他给你送饭吗?” 说的义正言辞又充满温情,估计连发言者自己都被感动了。可就在这条信息下面有这样一条 “不合时宜” 的回复:“别听她的,大家该点还是点。下雨天送饭提成还高呢。都不点餐,我们就一天没活了,赚不来钱,吃啥,拿啥养家糊口。” 听完这个例子,不知道大家明白了没有。两条留言说的都是真相,而且都有道理。也都不是刻意歪曲事实,出发点都是好的,可结果呢?却是一正一反,针锋相对。这就是真相的所谓的完整性。这里面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我们很难站在上帝的视角去全面的看问题,第二,你能看到怎样的真相完全取决于如何人为的解读。注意这里面的关键词就是那个 “人为” 二字。为啥现在我们平时看到的头条新闻总是多次反转,就是有太多人蓄意的引导。而当你自己没有判断力的时候,就会被人牵着鼻子走。而之所以我最终推荐大家阅读这本书,就是希望提升你对信息的分辨能力。对待那些明显人工解读过得新闻,时刻保持警醒。而另一份忠告是,如果能不用这些方法,就尽量别用。也许你在最初确实保持着一些初心,不作恶,只是把目标受众引向有建设性的结果,可你如何保证自己的认知就一定是正确的呢?最起码以我个人的经验来看,身边的大多数人层次和境界都不太高,当自己都是盲人摸象时,却总想着改变他人,即使初心不坏,又如何保证不是好心办坏事呢?比如那个一心为外卖小哥思考的姑娘,她是坏吗?不是,她只是认知不全面而已。我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最大的点就是想,自己如何维持高度警惕,不受周边的这种人为的忽悠,都做不到一定能躲避开,但了解了这些方法,总比两眼一抹黑强吧。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