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5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王安石和司马光分别是改革派和保守派的代表,一个认为北宋病入膏肓要猛药快治,另一个认为,正因为北宋病得不轻,所以更要保守治疗。戏剧性的一幕是他们在同一年去世,1086 年 5 月王安石病逝,三个多月后,司马光随他而去。王安石年轻时讲:“时然而然,众人也;己然而然,君子也”。时代怎么样我就怎么样,这是普通人;有独立的判断力和是非观并坚定执行,才是君子。司马光与王安石虽然意见不合,但是论人品都是君子。但很遗憾,两位君子以不同的方式联手破坏了北宋的宽容政治。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司马光身上看到了宽容与执拗是如何并存的

      看完了赵冬梅老师这本书,让我对司马光真算是有了一次很真切的认识。以前我对司马光的认识,一个是他编写了《资治通鉴》,另一个是所谓保守派领袖的印象,但如今我对司马光的理解多了一层更深的了解。司马光,自小生活在父母爱护、亲友照顾的良好家风之下,所以心中一直秉持着那种平和之气。他的前半生,很幸运,在仁宗一朝,与众多群星般名臣为伴,致力于大宋的宽容与稳定。等到神宗即位,起用王安石以变法,因政见不合,毅然决然离开首都到洛阳安静著书。及至晚年,又被请出当了宰执之臣,拖着病体硬是为大宋王朝最后的宽容作努力。可形势大于人力,终究还是未能扭转已经转变的大宋政局风气,最后含恨离世。以前总听人说,司马光保守,拒绝改革,如今来看,这样看待他是不公允的。包括司马光在内,欧阳修、苏轼、苏辙与王安石他们变法派,其实对宋王朝的拳拳之心是一样的,只不过他们当中有的主张激烈,有的想要温和改革。司马光本人的宽容也好,执拗也罢,皆是时势与平生所受教育使然。司马光他就是这样的一位执着于原则,坚持于理想,近乎 “病态” 的士大夫,他一生的愿望就是国家太平、四夷宾服。如今时间过去了千年,他人虽已作古,幸运的是,还有他那皇皇巨著《资治通鉴》可以源源不断地给我们以滋养。幸甚至哉,司马温公,千古!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宽容与执拗

        1. 一个什么样的官员或者说宰相能得到百姓如此爱戴?生活作风简朴,工作作风严肃,讲原则而通情理,关键的关键,是他时时事事,要把老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2.《资治通鉴》的史学成就,就像是摆在人们眼前的一颗珍珠、一枚琥珀,真实美好;过程之中的痛苦、死亡、挣扎与忍耐都隐藏不见。3. 问题的解决是从承认问题存在开始的,而承认问题存在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要想发现问题,就必须打开下情上通之路,以开放的态度面对批评。4. 为什么人们这样爱戴司马光?答案很简单,因为司马光爱百姓。皇帝、文武百官和老百姓合在一起才构成了宋朝,司马光所关注的是国家的整体利益,他希望在朝廷和老百姓之间求得和谐,建立平衡的统治秩序。司马光的心意,老百姓收到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非常值得一读的好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公元1086年 司马光去世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可以说司马光的一生将 “礼” 字贯彻终身。我们不由问一下,为什么这个字这么重要,它有什么样的魔力让这位史学大家终其一生始终如一地践行?在这里我想引用顾衡老师给我的一个启发。他在他的课里回答过这样一个问题 —— 什么样的人算有道德。他的解释很简单:第一,你的道德水平处于整个社会平均水平之上,这个很多人知道。关键是还有我没想到的第二点,你不能以这个水平去要求别人。不知道你听出来没有,这其中存在一个水位差,这是这个差距给了人们影响他人的空间。我们简单推理一下。因为有一个人产生了高于社会道德的行为,,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有人会觉得他的行为更加文明,更加值得学习。因为没有强加于任何人,所以这个力量和风细雨,在他人自愿的情况下完成了一部分人的道德升级。从一个人,几个人,再到大多数人,影响力便如涟漪一般展开。这就是古往今来,人类道德一步步提高的大致过程。回过头来,我们再想一想,礼不正是这样的吗?夏商时期,哪有那么多所谓的礼仪规矩?统治者最喜欢搞的,不就是人祭殉葬那一套吗?到了周朝,出现了孔子,他为这个社会定义了礼的标准。孔子一生过的并不如意,但是他就是带着自己的学生,在各个国家宣传自己有关礼的思想。从那以后,孔子之后有学生,学生之后又有学生,这一层层的涟漪,随着历史的长河一步步向前驶去。现在,这个接力棒交到了司马光的手上。对于他来说,最好的守礼的办法就是自己先终身践行,所以你会看到司马光故事里有大量劝谏皇帝不要做这不要做那的故事。只不过司马光正如自己所说,是一个迂夫,只会用据理力争这种最尖锐的方式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每个时代都需要这样的人,用高要求去约束自己,把整个社会对于礼的要求一点点的抬高。我想,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司马光的重要原因。好,今年我们送走了一位礼学大家司马光。他虽然在一步步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中,但是礼的传承与发扬仍在继续,他个人的光芒也会在中华文明的上空不停闪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兼济天下,胸怀百姓

              立德、立言、立功,司马光不单单是《资治通鉴》执笔人,同时也是受百姓爱戴的政治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宽容与执拗:迂夫司马光和北宋政治一、司马光的背景与性格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夫,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 “日力不足,继之以夜” 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二、司马光的政治立场在北宋政治中,司马光以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著称。他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认为变法会动摇国家根本。在神宗即位后,司马光升任翰林学士,但竭力反对王安石提出的各项新法。他的这种执拗态度,使得他在政治上与王安石形成了鲜明的对立。三、司马光的 宽容与执拗宽容:司马光虽然在政治上立场坚定,但他并非不近人情之人。他为人宽容大度,能够容纳不同的意见和声音。这种宽容精神在北宋政治中显得尤为难能可贵。执拗:然而,在对待王安石变法的问题上,司马光却表现出了极度的执拗。他认为 变法会损害国家利益和民生福祉,因此坚决反对。这种执拗精神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的政治原则和责任感,但也使得他在政治上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四、司马光与北宋政治的关系司马光作为北宋时期的重要政治家之一,他的政治立场和态度对北宋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反对声音虽然未能阻止王安石变法的实施,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提醒了人们要审慎对待变法带来的后果。同时,他的宽容精神也为北宋政治注入了一股清流,使得政治生态得以保持一定的平衡和稳定。综上所述,司马光作为北宋时期的迂夫政治家,他的宽容与执拗在北宋政治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政治立场和态度不仅体现了他的个人品格和责任感,也对北宋政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1. 司马光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论人品却都是君子。但很遗憾,两位君子以不同的方式联手破坏了宽容政治。2. 科举是个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生意,必须整个家族几代人分工合作,除了 “勤学苦读好儿郎”,还需要善于经营家产、甘于奉献的人提供物质保障的人。司马光的历史地位正是司马家族齐心协力近一百年接力托举的。3. 一个政治家要想让理想照进现实,首先要认识这些 “灰色地带”,然后掌握与 “灰色地带” 相处的艺术。司马光受到最好的教育、享有最优的资源,但缺少人情冷暖的历练,养成严重的道德洁癖,最终造就了个人的悲剧,也加剧了时代的悲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士大夫司马光给我们的启发

                    宽容与执拗:迂夫司马光和北宋政治 作者介绍: 赵冬梅老师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致力于宋代制度、政治文化和历史人物传记的研究、写作与传播。书籍主题: 《宽容与执拗:迂夫司马光和北宋政治》是一部围绕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的成长轨迹、人生经历、社会活动所展开的历史著作。这本书通过司马光的个人经历,揭示了北宋时期政治、文化以及士大夫精神的复杂性。阅读后的认知提升:・书中让我深刻认识到人和事的复杂性,司马光年轻时的理想主义逐渐转变为成熟政治家的现实主义。在政敌王安石去世时,他超越个人情感,以国家大局为重,给予了王安石正面评价,体现了灰度思维的重要性。・成功往往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配合。司马光曾写道:“自古人臣有功者,谁哉?愚以为人臣未尝有功,其有功者皆君之功也。” 这反映了他对个人能力与皇上信任间关系的深刻理解。站在现代,要理解大势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成功时,需要谦卑,失败时,不要气馁。・渐进式的改革好多大刀破斧的变革。虽然渐进式的庆历新政失败了,但司这种方式要好过王安石的变法,起码对当时的社会没有巨大的负面影响。渐进式的改革可以在过程中及时反馈和调整策略,还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让人们逐渐适应这些变化,以时间换空间。相反的,如果是变法,人们很难适应巨大的变化,施政者也很难在过程中得到反馈和调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否则会进入信息茧房,产生回音壁效应,认为自己做的是对的。王安石在变法过程中,选择效率优先,排除异议,使得自己无法听到不同的声音,等到负面效果足够大时,已经错过了调整的时机。而在仁宗朝,谏官敢于说出不同的声音,皇上和大臣也有胸怀去听不同的声音,并时刻反省,使得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结尾: 这本书不仅让我们全面认识了司马光等北宋士大夫,更让我们理解了他们崇高的理想和为人处世的智慧。在今天,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和思想依然具有启发意义,值得我们深入阅读和学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非常好,读史博文,遂非农学,但能明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看完本书之后,最大的感触就是,司马光是怎么出来的,是司马家一代代人用肩扛手抬,群策群力供出来的。一个家族,有人专门去受寒窗之苦,一心只读圣贤书,伯父和大哥负责家里的经济。让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继续去读书、考进士。大伯父当了十几年家,他的儿子又接棒继续当家。是这么三位当家人,前赴后继,在超过六十年的时间里,勤劳、自我牺牲,维持了一个几代同堂、团结和睦的大家族。最后结出来的果实,就是司马家族,在祖父中了进士之后,父亲还能中进士。祖父死得早,只做到县官,司马光的父亲就做到了侍从官,进入高级官员的行列,光宗耀祖,然后把这个家风接着往下传。1019 年,司马光出生,一代传奇呼之欲出。这是一个缓慢而又坚定、残酷而又热血的、以家族为单位的奋斗故事。一千年过去了,现在的中华民族不依然是这样吗。每一个人都不是自己活,为当下活,而是为了前人,或者为了后人而活,这已经刻进我们这个民族的基因里面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权力交接如何影响改革预期

                          读完全书,可以从事的视角和人的视角进行分析。事的逻辑是变法是一个项目,没有在内部解决对计划的共识。王安石驱逐了一切反对派,结果是自己进入了信息茧房。而改革最怕信息茧房,因为需要及时听到反对的声音,调整方向,不能一片歌功颂德。相比事的逻辑,人的逻辑则更有新意。就是王安石这样的项目经理,早该被传统的体制给消灭了,为什么他可以火线提拔呢?因为神宗想要快速成功,并且不能容忍失败。若看到快失败了就只有追加筹码,像一个压上一切的赌徒。那为什么他这么急功近利呢?因为他爹即位有争议,所以他必须要快速证明自己,为什么他爹有争议呢?因为仁宗没儿子。这种事情在现代也有,小布什出兵阿富汗,也跟他自己得票险胜有关。这很可能是皇帝制度的系统性风险,正确的人没获得权力,错误的人就获得了。秦皇汉武,都没法避免。今天的组织,可以打胜仗来激励士气,却应该避免打大仗来降低风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司马相公,迂出大我,名垂千古。

                            司马光,祖上为官,家境熏陶,德才兼备,自诩迂夫,职场游历,父辈提携,品格塑造,宦游各地,终成自我,一生追求,文正善终,后人敬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摘录

                              我以为,宋朝之取得帝制时期儒家政治的 “造极” 成绩,只在仁宗朝,之前是积累,而这种 “造极” 之势,可惜也未能长久,王安石变法之后宋朝政治出现法家转向,好景不再,迤逦以至金元明清,每下愈况,遂成近代之前中国之精神面貌。宋代何以 “造极”?陈先生有过一句很简短的话,似可为说,“六朝及天水一代,思想最为自由”。是为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提起司马光,就要和王安石联系起来。相比王安石,司马光没有地方行政经验,他的执政理念来自他的老师厐籍和儒家经典。导致他只想回到宋仁宗的状态,忘记了整个宋朝有财政危机,没有拿出方案,后面的蔡京就是靠这个重新崛起。党争的苗头也没有在他宰相时和解,而是越演越烈,这个对于司马光,是一个憾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儒家的价值体系重新确立了主导地位,礼义廉耻成为公认的道德准则,君臣、父子等重要社会关系得到尊重,被置于现实势力之上,形成相对良好的社会风气。以枪杆子、印把子为代表的势力的作用,任何时代都无法彻底消除。好风气就是能让权力与暴力有所顾忌,虽势力可以攫取之,而人以为耻,己不能以为荣。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