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10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凭这一本书,值回全年电子书会员价

    ️ 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幕礼,是从梁启超的政治幻想小说《新中国未来记》开始的。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部小说未免粗糙,却也饱含中国 20 世纪开端的青春慌乱,热情激烈。📕按梁启超的说法,“欲兴一国之民,必须要先兴小说”,用小说来写中国人的故事,呈现当时整个中国社会和历史的变化,是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共同的使命。📕回顾整个 20 世纪,无论鲁迅、老舍、巴金、沈从文,或者丁玲、张爱玲、钱钟书,他们都在用自己手中那支笔剖析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如此,许子东贯穿这本书的写作倒也简单了,“就是看,看书里的这些人物是什么阶级的,是什么人,做了些什么事,做的事情符不符合他的阶级”,这是属于中国现代新小说的 “主旋律”,因为它,中国的新国民、新道德、新风俗、新学艺、新人心、新人格也才有了可能性。📕梁启超,论思想,不如康有为有系统,论革命,不如谭嗣同那么有决心,但,他的文笔、文风、文才却是当时第一人,由他掀起的这场贯穿了一百年中国文学变迁运动,影响至今。📕至于本书作者许子东,他没有重新发明运动,只作为 20 世纪中国文学变迁运动的 “搬运工”,让我们看见这一条脉络,便已经足够让人感慨:这电子书会员买的,值!

      1
      7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作家心目中的“中国故事”,你知道多少呢?

      这本书真是绝了,宝藏,作者和出版社真是用心呀,整理了 70 多位作家,近百部作品,虽然并不能代表整个 20 世纪中国文学,只代表作者个人理解的作品,可见,这阅读量惊人~这些作品的题材、篇幅、主题、人物、风格、方法、精神、技巧都不一样,如一定要概括其共通点,那就是几乎所有作品有意无意都在努力讲述作家个人心目中的 “中国故事”。本书还特别注意小说中不同人物之间的阶级关系及其变化,太贴心了,大赞👍🏻👍🏻👍🏻书中的故事有时互相补充,有时互相矛盾,有时互相印证,有时互相冲突,每个作家都可能表现他的洞见和局限,作为读者的我们却可以看到这些洞见和局限,如何汇合成一个大的 “中国故事”。我整理了文中提到的书单如下:钱谷融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小说选目 112 本;《亚洲周刊》20 世纪中文小说 100 本。第一部 1902—1916(20 世纪中国小说)共 6 本。第二部 1917—1941(20 世纪中国小说)共 32 本。第三部 1942—1976(20 世纪中国小说)共 16 本。第四部 1977—2006(20 世纪中国小说)共 35 本。第一部 1902—1916(20 世纪中国小说)共 6 本。1902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1903 李伯元《官场现形记》1903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1903 曾朴《孽海花》1903 刘鹗《老残游记》1912 徐枕亚《玉梨魂》第二部 1917—1941(20 世纪中国小说)共 32 本。1918 鲁迅《狂人日记》《药》《阿 Q 正传》1921 冰心《超人》、许地山《商人妇》《缀网劳蛛》1921 郁达夫《沉沦》《茫茫夜》《秋柳》1925 鲁迅《伤逝》1928 叶圣陶《倪焕之》1928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1929 茅盾《创造》《动摇》1930 沈从文《柏子》《萧萧》《丈夫》1930 张恨水《啼笑因缘》1930 刘呐鸥《游戏》、穆时英《白金的女体塑像》《上海的狐步舞》1931 巴金的《家》1932 吴组缃《官官的补品》1933 茅盾《子夜》1933 施蛰存《梅雨之夕》1934 沈从文《边城》1934 老舍《断魂枪》1934 萧红《生死场》1935 李劼人《死水微澜》1936 老舍《骆驼祥子》1938 张天翼《华威先生》1941 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第三部 1942—1976(20 世纪中国小说)共 16 本。1943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1943 张爱玲《第一炉香》《倾城之恋》1943 张爱玲《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1945 孙犁《荷花淀》1945 路翎《财主底儿女们》1947 钱锺书《围城》1956 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1957 钱谷融《论 “文学是人学”》1957 梁斌《红旗谱》1957 曲波《林海雪原》1957 吴强《红日》1958 杨沫《青春之歌》1959 柳青《创业史》1961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第四部 1977—2006(20 世纪中国小说)共 35 本。1977 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1979 高晓声《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1979 茹志鹃《百合花》《剪辑错了的故事》1979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张弦《挣不断的红丝线》1979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1980 汪曾祺《受戒》《大淖记事》1981 古华《芙蓉镇》1981 韩少功《飞过蓝天》、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张承志《绿夜》1984 阿城《棋王》1984 张贤亮《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1985 残雪《山上的小屋》1986 史铁生《插队的故事》1986 张炜《古船》1986 莫言《红高粱》1986 路遥《平凡的世界》1987 马原《错误》1987 王蒙《活动变人形》1987 王朔《顽主》《动物凶猛》1988 杨绛《洗澡》1988 铁凝《玫瑰门》1993 陈忠实《白鹿原》1993 余华《活着》1993 贾平凹《废都》1994 王小波《黄金时代》1996 王安忆《长恨歌》2006 刘慈欣《三体》看了这些书单,现在可以收藏起来,随便找一本你读过的书找到对应的时间段,看看作者梳理的内容,结合自己读书的感受,可以更好的了解 “中国故事”。

        3
        1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学习的境界

        书摘: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学的功夫 —— 论文、创作、研究、项目、政绩、财富等,我们每个人至少都有三个境界可以追求,第一漂亮闪光,第二效率实用,第三灵魂所系,我们应该追求什么呢?我们可以不那么有名有光彩,可以不赚那么多钱,或者做不了官,但假如我们做的事情是投入真性情的,是坚持真性情的,那么就坚守灵魂原则吧,半夜醒来,叹一口气,又微微一笑。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怀旧梳理

          本书梳理了从 1902 年梁启超的幻想小说开始,其实是到王安忆的《长恨歌》为止(加个三体是为了寓意和梁启超的预言呼应),历数了这百年来中国(不包括港台)主要作家和作品,期间穿插一些作家轶事,选的作家也都是和作者同龄的,这百年正逢清末民初现代印刷报纸开创,到 2000 年互联网博客电子书到来,文学作品的兴衰,也见证了信息传播的革命,而中国文字也从文言,到白话,到今天形成西化精确文体。我和作者属于同时代的人,这些书也基本都看过,当时书籍少,任何文学作品都细读,作者在香港这么多年,主讲这些算是专业。但老实讲,这些都过时了,如同崔永元把《地道战》《地雷战》的台词都倒背如流又如何呢?20 年前我自认为是读书多的,但看《巨流河》台湾大学生的书单,很惭愧,我们看的太多是浪费时间的糟粕,作者只是旁敲侧击的写大陆文艺界的思想变化,而没有专业性的推导中国文字和语言的变迁。新世纪文学作品的式微,也是世界性信息蜂拥而来,不要说视频影视的冲击,就是我们生活的现实也比小说更精彩,虚构文学作品转向纯娱乐休闲类了。大众阅读口味也和世界接轨了,许老师这本书权当怀旧了。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百年的作品 尽数时代的变迁

            🌿20 世纪的中国小说,精彩纷呈,这一百年风云突变,本书从从 1903 年的《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一直讲到了 2006 年的刘慈欣的《三体》。🌿可谓跨越百年把一个风云变幻时代中,作家与笔下人物的方方面面,都展现出来。🌿 五四时期,鲁迅、沈从文、巴金、茅盾,老舍、萧红,简直是文学大师成群结队地来。而后五六十年代的《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红岩》又给青年们寻找生命的方向,指引了精神的道路。🌿 80 年代以后,从汪曾祺的《受戒》开始,写朦胧的感情,直到莫言的《红高粱》,把魔幻现实主义与整个世间的百态结合起来,让人又一次感觉到激动,感受到文学的魅力。🌿 九零年代的几部作品,每一本都精彩非常。余华的《活着》,无论是哪一代人,可能都阅读过。并且在所有的痛苦和悲伤中,一次又一次的感受着,生命还充满了希望。那种平静的叙述,把悲剧血淋淋地展现在你的面前,却又让你不会对世界失望,而是更珍惜生命。🌿 最后,许子东老师又从官场人物形象,农民人物形象,知识分子的形象,工人和商人的形象,女性形象等方面,让我们通过人物的塑造,又来重新看这一百年来中国小说的结构和叙述方式。可谓是雅俗共赏。让醉心学术的人看到分析的框架,也让普通读者通过他的梳理更加的了解这个时代和文学作品背后表现的主题。这样一本书实在非常精彩,强烈推荐👍👍👍

              转发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重读小说,重塑自我

              在大部分人的概念中,小说就是娱乐性的,即便认可其 “教育” 功用,也会觉得作用微乎其微。即便如鲁迅的革命性,大家可能更看重的是他杂文上猛烈的攻击性。却很少愿意以他小说为切入点,来剖析他的 “弃医从文” 带给他人的力量。都不必多讲,一部故事新编就足够你震撼的。但人们好像,的确对小说提不起那么大的兴趣。 大学学中文的时候,不知出于何种原因,自己竟然对近现代的小说格外感兴趣。茅盾、巴金、郁达夫、老舍,乃至周立波,丁玲、柳青、赵树理等等这些现在已经淡出人们视线的作家作品是我的座上宾,他们的代表作都曾翻过,还有一些文学史上并不是特别出彩的作家作品,也广有涉猎。客观的讲,以当时的理解力以及当时所接受的审美导向,读出来的更多的是政治性,而对于人性、社会性的思考几乎没有。
              有一些小说,虽然曾再次出现在案头,可依然因为局限,未能挖掘出更多的可能性。小说看起来只是个故事,但是绝不仅仅是故事,可惜我们大部分人即便跳出了故事的眩晕影响,也很难对自己的人生有所思索有所裨益。
              这本书的精彩之处,不是单纯地梳理作品,也不仅仅是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的价值观认识论去表面化地分析作品。一部好的作品,是可以穿越时空的限制,让读者能够不论在什么样的时代都能够有所触动。而本书中将一百年以来部分作品的现实意义进行了解读,这是为作品的生命力做了深度挖掘,也算是为那些曾经笔耕不辍的作家们的作品续命。
              当然,对于那些认为读小说浪费时间,浪费生命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不该放入书架。又或者,对于不熟悉这曾经的经典、代表作品的人来说,也容易听得一头雾水。但我还是想略微努力地推荐下。
              在小说中看到时代的缩影,也在小说中看到亘古未变的人性。
              再好的方法论也不如有人曾经经历过相似的事情给你带来的震撼。况且,如果你能够跟着这部作品重新走过文艺发展的道路,也就大体了解了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是如何一步步朝向未来。
              小说不是大力金刚丸,也不是万能的补品,但从小说里汲取营养,虽看起来渺小至微,却是最容易深入骨髓的。要知道,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很容易成为你的影子,或者说,你今后的走向,也许会成为人物的影子。
              重读小说或许未必有那么足够的精力,但跟着作者,的确可以有一次重塑自我的机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梁启超到刘慈欣

                许子东老师的这本书,我个人认为最好的地方就是,有很多对于作者所处时代的背景介绍,有点像是得到每天听本书里的开头介绍。不过许子东老师书中的介绍,是具有联系性的。每个时代作家的联系,为什么会是这个作家作为代表。剖析的更加深入,和很多介绍外国作家生平不同的是,这些作家基本都听过而且有的很熟悉的感受,一般不会有 “原来是这样” 的感觉。更多的是 “原来还能更深入”,“原来他俩还有这层关联” 的感慨。有幸看过其中几本书,比如我小学时读书的入门第一本书《老残游记》,当时只是觉得很好看,并不知道为什么,看完许老师评价,才体会到书里精湛的描写,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这可能就是支撑我看完这本书的动力,比大多数当时的课文好看太多。还有我老爸推荐我看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也在书目当中。也是 1903 年,这可能就是父子传承吧,入门书目都这么相似。书里我最喜欢的作者是王蒙,仔细看了很多遍关于他的介绍。他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我推荐给了很多同事,如果我没看错的话,他大概是唯一入选了本书两个年代代表的作者。他授勋那天我在屋里走了好几圈,心里激动万分。还有很多其他很有名的作家,基本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我就不多说了,目录看下就知道了。把本书作为书单阅读,或者读完回来看作者生平和作者之间的关系都可。是一本很好的梳理性的图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重读文本,拆解百年中国故事

                  听过许子东老师讲张爱玲和郁达夫,他的阐述方法:从作品出发,通过对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分析带出作品背后的政治和社会意义,令我耳目一新,获益匪浅。 此书在得到一出,迫不及待,先睹为快。许老师把二十世纪的百年小说大致分为三个历史阶段:晚清和民国时期,新中国建立后的 “十七年小说” 和改革开放后的当代小说。说起百年小说,浮现在我脑海里的男性是:不仅被欺而且欺人的阿 Q;正直无用,努力无效的祥子;没有特别忧国忧民的志向,不会救人也不要人来救的,人生虽然于事无补,却也于世无损的读书人方鸿渐;女性方面:宁死不屈的江姐;从女性本能和生存智慧出发,与男人周旋、博弈的白流苏,葛薇龙和王琦瑶;反抗社会压力,追求革命的林道静;很苦很善良的祥林嫂;性心理不平衡的反派李国香为什么这些人物和故事会被我们牢记?不同的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何共性?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人物有何特异性?其中的共识和分歧和当时的历史政治背景又有什么联系?许老师带领我们重读文本,拆解百年中国故事,读小说不止于消遣娛樂,更是理解自己和走出中国的开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通读有收获

                    那一颗颗珍珠,需要串起来。尤其是《活着》这章节的分析,直通心肺。读这一类的书,最深的感触就是原来书还可以这么读。每一本书都是作者的心头肉,作者花了很多的心血,如何把书读透?如何把书读通?就是每一个读书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而类似于这样的文学史,是这些思考的智慧结晶。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文学承载着作家对时代的认知,也承受着时代的局限。文学是时代假手于作家的作品。解读 20 世纪的文学小说,何尝不是在阅读这其中作家所经历的时代,所感受的变化,所亲历的书写的苦难,喜悦,悲伤,快活,不一而足。把文学作品的解读,放在时代和作家的共同交汇处,才可能读懂一部作品的时代意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适用文学史入门

                        听说是删减版。此书观点比较新颖,抓住了农民、知识分子、官员三条主线来论述,较大篇幅还是以官场文学为主,比较适合对文学史专业感兴趣的读者阅读,更像是一个大目录,是通识类读物。其中较有亮点的便是对近代的一些小说解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理解中国,以小说为方法

                          理解中国,以小说为方法,一张供我们探索 20 世纪文学的地图。从 1902 年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一直到 2006 年刘慈欣的《三体》,近代、当代到现代,70 多位作家的近百部作品,可以供我们尽可能多的了解到离我们最近的这个时代的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  丁玲的《我在霞村的时候》、萧红的《生死场》这两部女性视角的作品是我看过的最喜欢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生就是一出一出戏

                            《红楼梦》主题是什么,儒道佛?封建社会百科全书?问曹雪芹也无解。从 40 年代到 70 年代,主题先行成为文学管理部门提倡的写作规范,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复杂。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堂精彩的“中国现当代文学”通识课

                              有人说认真读完这本书好比自己也读完了 20 世纪的中国小说,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读这本书好比是在大学期间选修了 “中国现当代文学” 的通识课,甚至可以把这本书当作是研究 20 世纪中国思想史的索引资料。作者许子东是上世纪 80 年代就进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学者,是一位文学评论家,而非作家(也许很多人跟我一样,是通过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节目认识了这位善于聊天的学者)。虽然他自嘲这本书是用 “笨人笨办法”—— 一篇一篇读过去 —— 写出来的,但是依然能够看到作者对文学史脉络的清晰把握,所以他的解读注定不会是一般意义的读后感,而是把每一部小说作品及作家本人放置到 20 世纪中国社会的大框架之中去审视。在作者看来,小说是理解 20 世纪中国的一把钥匙。虽然情节是虚构的,但是人物却是更真实的人,从官员到农民,到知识分子,到工人、商人,以及 20 世纪的中国女性,这些人物形象,随着时代发生着变化。假如真能一股脑儿读完这些小说,对 20 世纪中国的社会巨变一定会有脱胎换骨般的认识和理解。本书以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开端,以刘慈欣《三体》结尾,一头一尾的选择颇耐人寻味,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100 年前,梁启超的未来幻想,中国前途光明。100 年后,刘慈欣的地球往事,世界前景灰暗。整整 100 年了,历史在进步,还是在螺旋之中上升?”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汪曾祺那种淡淡的写法,是我很少读到的文风

                                汪曾祺著名的《受戒》和《大淖记事》却又和 80 年代初文坛潮流有很大反差。重读 20 世纪小说,百年来,近百部名作,竟有 12 部(篇)出现在 1979 年至 1981 年这三年 —— 不仅时间上是个井喷期,内容上也都有相近的社会政治兴趣:或揭开 “血统论” 伤痕,或哭诉农民困苦,或对照跨时代干群关系,或想象改革中的官场斗争,即使写爱情,也放不下对革命(干部)的苦恋或屈服,再往后,我们还会读到社会政治斗争更广泛更尖锐的《芙蓉镇》《绿化树》《古船》…… 汪曾祺插在 80 年代的这些 “中国故事” 里,近看完全格格不入,远看又十分和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的体会

                                  《平凡的世界》我最初是在电视上看的连续剧,感触比较深,按照本书的说法,可能也是一个农村人进城,所以感同身受。经过多年的努力,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命运很难,这体现在我身边的众人身上。怎么通过自身努力,追求个人梦想,实现自己的一点价值,还在不停探索。最后借用本书的一句话:《平凡的世界》可能想告诉人们,乡土理想即使进入城市却依然存在。但很难很难。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容错过的中国小说“影视速递”

                                    记得小时候,每周都会在书报亭买《故事会》。同一个书报亭,也会卖各种世界名著的 “精简版”(现在回想起来,是正版书?存疑🤔),对小学生来说,的确阅读起来很够了,偶尔也就买个几本。后来有一天,突然发现有 一套 上中下 三 册是《 世界名著 “大全 ”》,其实就是缩略版的集成。买回去就把西方著名小说《哈姆雷特》、《悲惨世界》、《简爱》、《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等书的剧情了解了个遍。哈哈。看许子东老师 的这套著作时,竟然突然想到这么个回忆,哈哈。许子东老师可不许生气,当然本书与我小时候看的那套 “大全” 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许子东老师的这套书可不光 只有情节,还有这些精彩的著作产生的大背景,和作者及故事后面的一些佚事。不光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历史,其实侧面反映了中国近百年来的历史。感触很深,收获颇大,4.7/5,9.5/10 吧…… 觉得本书可以有三种阅读姿势:1)看肉:过把瘾就够:快手、抖音上的近年流行的 “影视速递” 既视感:把中国百大现代小说的 “剧情” 都 3 倍速了解个遍,对 这些著名作品心中有粗略概念,也许 就止步于此了,也许以后有因缘巧合还会去读原著。以后不管是阅读 文章碰到,还是在派对上 与 朋友闲聊 聊到,也是可以侃侃而谈 那么三两句的。兴许还能从故事情节中悟出一些人生的可为和 不可为 ,那 就更好了。 2)啃骨:已经看过一些小说,对中国 20 世纪的历史和这些小说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还想要知道小说背后的故事和更系统地了解中国 20 世纪小说的发展史;从小说的剧情抽离出来,站在一个高度从全局的角度去了解当时时代下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小说。 3)吃干嚼净,最后擦擦嘴:也许是作者许子东老师想要带给我们的阅读姿势前面两者的结合,在电子书上看完后,买一本珍藏版放在书架上,时不时拿出来看一看,不知道今天该读什么书的时候拿出来看一看(像看豆瓣评分),天晴下雨都可以拿出来看一看,人生困惑的时候也可以拿出来看一看。时看时新。不管是以上三种姿势的哪一种,给读者带来的都是益处,都有营养。书没有贵贱之分,读书姿势和目的更没有贵贱之分,许子东老师的这本书值得所有中国人或者想对中国的 20 世纪有所了解的人看看。 就像小时候的我,看了 “大全”,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浪费自己的一生去报复别人(哪怕是杀父仇人),不可取。”,以及,“一定要追寻真爱。” 这些有名的优秀的不容错过的中国现代小说,又会给读过的人,启发什么样的思考呢?感谢许子东老师的这套书,很棒。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起读二十世纪百本著名小说

                                      许子东老师带领大家重读二十世纪百本著名小说。1、从梁启超的政治幻想《新中国未来记》到刘慈欣的科幻《三体》。2、《新中国未来记》政治幻想中有些已成现实。3、百本各个时期巨代表性的作者代表作,记录了时代的痕迹,看到人性的多样。4、真假善恶……5、一起读读喽 6、在看理想中许子东老师娓娓道来一档节目 “读一百年的小说,看一百年的中国”。7、这是一档不愿倍速播放的节目。8、特别是周末无事的午后,泡上一杯岩茶或微甜的红茶,听着,听着,听着 9、书本还没看先发书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欲知中国近现代文学,此书绝不可错过

                                        此书堪为中国当代文学的提纲,许先生既是学者,亦是文学评论家,视野既博,洞见亦深,书中按时间顺序选择作家们的代表作详细解读,言语晓畅简练,令人读之大快,一书在手,尽览名家名作。虽碍于审查偶有遗珠之憾,仍不失传世巨典。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任公到大刘,一百年的小说中国

                                          晚清小说作家心态与知识分子形象几乎重合,都是感时忧国,救世救人。梁启超不仅首先提出 “中华民族” 的概念,还大力主张 “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无论 “新” 什么,都要先 “新” 小说。从黄克强、李去病开始,20 世纪小说中很多知识分子主角,在心态上由 “士” 而 “仕”。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