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9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好看

    看前面写鲁迅等大师,看起来都跟段子一样,才意识到这也都是活生生的人,也有自己的生活和吃喝拉撒。确实历史课本里的人物,好像都被压缩成了一个符号和相片,不生动也不饱满,想起来鲁迅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 而后面写到作者自己的求学写作之路,也挺好看,学术里的历史和为大家写的历史,真的挺不一样。

      2
      10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都是局内人

      挺好读的一本书,本书三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写鲁迅的收入与生活,如同 “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 挺有趣,写出鲁迅真实的另一面。第二部分是不错的三篇游记。第三部分写三位恩师,戴逸,葛剑雄和秦晖,这三位老师也当然影响他的历史观。我们生活的年代就是百年不遇的变革时代,如实记录自己的历史就很精彩了。作者正赶上我国历史界百花齐放的时代,易中天和袁腾飞之流用通俗演义给全民普及历史,张宏杰和吴恩应该算严肃的历史学家来阐述历史,更严谨和有思想性,希望不要背上历史虚无主义的包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学史的意义

        这本书主要是学史随笔,也写了作者求学道路上的故事,讲了鲁迅、巴尔扎克和黄仁宇从事写作前后的故事,写了游记。读完后我思考,为什么要学史?“学史明理,学史崇德,学史增信,学史力行” 应该是很好的答案。遗憾的是,很多人不能把历史知识变成智慧,大概是因为填鸭式教学。在很多学校里,历史以干巴巴的事件概述、年份、地点、意义呈现给同学们,好像一盘好菜被制成了压缩干粮,虽然营养成分没丢,但是难以下咽,令人反感。历史本来是有声有色的,贴近人性和生活的,而不是一堆教条式的结论,以及晦涩的论文。作者总结了普通读者对于历史的五个层次需求:追根溯源这种人类的本能,汲取信息的需要,生存实用的需要,职业需要(比如政治家,经济学者,新闻工作者),以及娱乐功能。因此,学史对每个人都有益处,历史不应该是停留在象牙塔里的学术论文。讲历史也要有趣味,能普及给大众,借此传承文化。《万历十五年》非常经典,受普通读者欢迎,但是作品问世之初,黄仁宇受到不少匠气十足的专家的质疑,作者称之为 “黄仁宇现象”。许多学术人似乎不喜欢打破思维定势,接受不了所谓 “翻案”,也不喜欢热烈的讨论,不能拥抱新时代变化。它警示我们,学术研究成果适用范围狭窄,不能实现为社会服务的价值,所谓专家学者可能与社会脱节。易中天、馒头大师、当年明月虽然不是史学科班出身,但是对普及历史有突出贡献,把历史变得平易近人,也引导普通人从历史汲取人生智慧。但是,历史知识的饭圈化、庸俗化也值得警醒,快餐文化让许多人误解历史,体会不到历史的厚重。把历史过度包装,推销也是不可取的,好像历史只有打打杀杀,小孩子过家家一般,过度娱乐化的历史读物也是把人物脸谱化了。研究社会科学,也绕不开历史。比如学经济,不认真研究历史土壤就不知道什么是 “中国特色”,简单移植发达国家的经验做法只能误国误民,偏离了这门学问经邦济世的宗旨。作者的人生经历曲折但有趣,因为偶然因素爱上历史也爱上写作。作者也遇到一群好老师热心帮带,像葛剑雄、戴逸、秦晖这样的学者人格魅力强,学习热情有感染力,对待学生高度负责有感召力,讲课没有一点水分,是非常纯粹的学者,生活中可亲可敬。作者写鲁迅和巴尔扎克也鲜活、丰满、真实,写游记更有画面感。我拜读过张宏杰老师很多著作,有批判精神也讲辩证法,方法严谨,还能把历史讲细讲透,又能把人物讲活,真正启发普通人思考历史。新时代应该庆幸的是,现在有这么多学者、作家普及历史,这么多渠道获取知识,给真正热爱学习的人提供便利条件。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好玩的书

          罗胖子说,张宏杰先生的书每一本都值得读。我赞成这个观点,虽然这是我第一次读他写的书。😅😅书的前面写到了鲁迅和巴尔扎克的一些经历。我觉得这两个故事的共同点在于拨开那些名人的光环,细讲了他们的创作动机。其实不用把人放在神的位置上,把这些人都当做普通人来平视,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启发。书的后半部分可以当做我们的育儿参考经。不用太焦虑孩子未来的发展,是我读张宏杰先生发展路径的一大启示。虽然先生没有提到自己的父母,但是你看他一直能够比较遵从自己的喜好而不受太多的约束。最终发展出来了,这样令人艳羡而又瞩目的成果(注意:当年搞文学、历史都不是什么主流有钱途的事)。不得不说,这是对绝大多数家长如何应对教育孩子时的焦虑状况的一个启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张宏杰的文学青年生涯

            这是一本随笔集。里面收录了作者写于不同时间、不同心境的一些文章。分为 “大家们”“我的文学青年生涯”“我与历史写作” 三个部分。背后埋藏着一条共同的逻辑线,即在文学与历史之间游荡。张宏杰说,文学如酒,历史如茶,都是生命不可缺少的。文学之樽中是源自生命本能的冲动和热情,而历史之杯中更多的是理智和清醒。“酒罢又烹茶”“酒阑更喜团茶苦”,是一个读书人应得的一点生命享受。我觉得用酒、茶来比喻文学和历史,非常恰当。这可能也跟自己这几年的阅读兴趣有关。特别是经历越多、阅历愈丰,亲近文学与历史,让我有了回望与展望的空间。钟爱书中《我的文学青年生涯》这篇文章。理由有四:一是它在纪念一个时代。20 世纪 80 年代,一个人人捧读文学期刊的时代,一个作家被奉为社会精神导师的时代,“人心如同白莲花,刚刚绽开。” 整个社会精英与国家同方向前进,“文以载道”,文学替全国人思考、为全国人启蒙,指点江山、激昂斗志。二是它在记录一段岁月。一个小城市里的少年、普通大学毕业生,从朝阳市图书馆和市政府图书室、东北财经大学图书馆、大连市图书馆,得到滋养和熏陶。在了解文学变成小圈子的事、缺失思想性和批判性后,靠着好奇心的驱使,投身历史写作,开始旅行和探险,发现并且习惯了其中的快乐。三是它在讲述一个故事。《无处收留:吴三桂》这篇文章,作者早期的得意之作,可谓命途多舛。要么杳无音信,要么送审未过,要么中途夭折。直到 2001 年,奔走五年,撞过十几家杂志的大门,最终在《钟山》刊发。张宏杰感言,重读旧文,隐隐有了与大学时期的文学英雄们并肩站在一起的感觉。四是它在描绘一种幸福。张宏杰说,摒弃万物,沉在书房中,一点点地梳理自己的思路,解答自己的疑问,敲打出一篇篇文章,那种遗世独立的专注、单纯而宁静的感觉,是一种巨大的幸福。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付给了书桌,让自己的写作真正抵达读者,写作中的完美主义,也都是幸福的内容、幸福的感悟吧。张宏杰说,他在 “文学圈” 里遇到过许多清爽的人和清爽的瞬间,遇到过许多认真的编辑和几本敬业的杂志。特别谈到了 2001 年参加《天涯》组织的一次笔会。从张承志、莫言等人身上,发现了想象中的 “80 年代气质”,感到 80 年代的文学梦不只是一个梦,它真切地存在过。《历史的局外人》中的《我的文学青年生涯》是修订稿。我又找来 2012 年再版《千年悖论》中的原篇,看看是否错过些什么?其中一章道出了他真诚的一面。对 “圈内” 生存之道有会于心的张宏杰,不愿意 “经营” 自己。坦言写作生涯的大部分 “成功”,也与人脉相关。除了一开始几篇 “自发投稿” 是完全自我奋斗之外,其他的重要几步,也都是在人脉的连接下完成的。比如那篇《无处收留:吴三桂》,最终得以在 “一流” 刊物上发表,是文能先生不懈推荐的结果。我觉得还是 “真金不怕火炼”,作品有说服力。此处有作者自谦的成分。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 “圈子” 其实也是一种正常的生活状态。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每个人只能看到进入视野的一小片儿。这是公理和常理,只不过在中国,人们更习惯于 “手工式” 的联结。“十年窗下无人问” 的多了,“一朝成名天下知” 的能有多少?张宏杰说,他还是修正不了心中那个奇怪的 “应该” 情结和 “错觉”。我猜想,这种 “应该” 里面含有 “清爽”,“错觉” 也无须纠正。得出喜欢 “舒服” 多过 “成功” 的结论,也是他 “食人间烟火” 后的领悟。张宏杰的真性情亦渗透到他的作品里。素昧平生,戴逸先生竟为其写了一封博士入学专家推荐信,又为其到人大清史所工作倾力铺路;葛剑雄先生为其破格录取、选课、论文选题积极奔走;秦晖先生招其作为第一个博士后,看重的正是他的文气、才气和胆气。受教受惠于三位老师,张宏杰在坚持用自己的声音说话的道路上(依靠可信度被经过严格考验的历史材料)坚毅笃定。为我们生活的共同体出谋划策,通过回望来时路,更准确地定位民族的坐标,更清楚地判明民族的前途。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又读了一位作家的别样人生,我的窥视欲再一次被满足

              张宏杰先生的大名,应该已经不陌生了吧。《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简读中国史》《中国国民性的演变历程》《饥饿的盛世》。。。几乎没一本书都是畅销书。有一次去逛大众书局,张宏杰先生自己的书就撑了一面宣传墙,基本上可以说是本本经典。所以,看到今天这本《历史的局外人》,我连想都没想,直接就加入书架了,今早漫无目的的翻找书架时,突然这本书就跳入眼帘,毫不犹豫的就读了起来。然而,出乎意料,这居然不是典型的、我认知中宏杰先生的那种著作。究竟如何定义这本书的内容呢?其实读起来很像一个缝合怪,硬要分类,可以算是知名作家的随笔记或者杂文集。这本书的整体结构就十分的诡异,读起来颇为耐人寻味。本书开篇的第一部分是宏杰先生写的他对三位著名作家生平梳理(可能不够贴切,但一时想不到太好的词汇),诡异的是这三位作家各方面都差异巨大。分别是鲁迅、巴尔扎克和黄仁宇。你能想出《狂人日记》、《人间喜剧》和《万历十五年》的作者之间有啥共通性吗?而且最让人诧异的是,这三篇文章的写法也不是同一结构的。我一直在揣测编辑把这三篇文章加入这个集子所隐含的用意。读完全书,我多少臆测出了一些。第二部分收录的是宏杰先生游历祖国大好河山,观察乡土人情的杂记。有进入藏区与啦嘛大德的交流,有寄宿于蒙古人家,聆听长调的悠扬,有进入福建土楼感受最后一丝淳朴民风的感叹,当然这一篇章开头交代的这位东北边陲小城银行职员,因为工作过于无聊无趣而选择开始写作,并臆想自己不日将成为文豪名宿的文艺青年的痴梦,以及被现实击碎,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写作方向的经历。但如果我是编辑,可能更愿意把这段文艺青年的经历移动至第三部分,窜成宏杰先生完整的写作人生。因为进入第三部分就是戴逸、葛剑雄、秦晖等几位老先生对宏杰先生的提携了。其实宏杰先生这开挂的人生还是挺让人羡慕嫉妒恨的,一路读到博士后,都有贵人相助,这当然离不开宏杰先生本身确实能力出众,另一方面也确实找到了爱才惜才、不拘一格的好老师。最后说说为啥前面会夹入那样三位先生的杂记。我个人臆测,是因为在这三位先生的经历中,宏杰先生都能看到一些自己的影子。比如黄仁宇先生不守主流史学届的认可,虽然深受读者喜爱,却是一位野狐禅。再比如巴尔扎克为了生计,会毫不犹豫的写一些风俗小说,好不在意主流文学界的讥讽,然而当他忘我写作时,又是那样的高产和气吞山河。而鲁迅先生一直以来给人的都是斗士的形象,可鲜有人知的是,他之所以后来全力写作都是因为丰厚的稿费回报,为此甚至和自己的出版好友锱铢必较,并想出了印花票的法子,以杜绝盗版。这些种种或明或暗似乎宏杰先生也都经历过。毕竟宏杰先生写历史题材的书籍,无论是笔法、角度都和主流史学届大相径庭,所以应该也没少吃亏吧。我之前说过,我喜欢读作家的杂文作品,不是为了八卦偷窥,只是因为真实,可以借助阅读体验不同人生而已。这本书亦是如此。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是了解作者创作泉源的一本好书,如果你喜欢创作,喜欢历史,喜欢从过去的伟人中得到启发和养分,那就不要错过本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张宏杰的文学与历史写作生涯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212 本)#2023 年精读作家(15)张宏杰《历史的局外人》大家好!今天共读历史作家张宏杰的第十一本作品《历史的局外人》,在文学与历史之间游荡,听张宏杰讲他如何从文学青年变成历史中年。本书是著名历史学者张宏杰的文化散文合集,作者亲自梳理自己从写作初期开始的全部作品,结集为一册,这些作品围绕着文学与历史两条线索。2、精彩段落:①文学如酒,历史如茶青年时代,我经常一个人背包出门,到陌生的地方旅游,只凭一个好听的地名。出门前我不读攻略,不作计划,不查目的地的资料,因为发现和惊喜,才是旅行的目的。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一直不建议父母教小孩背太多古诗,因为自小熟习的诗词,往往被童稚印象蒙蔽,长大后往往不容易领略其真义。我的人生其实也是一场不带地图的旅行。对这个世界的好奇,是我生命的基本动力。如果抽离了好奇心,可能我的生命也就块然委地,各部分无法拼接了。所以今天回头看,我的生命轨迹颇为曲折不定:童年时的人生理想是当一名威风凛凛的卡车司机,大学却读了财经专业;父母希望我在国有银行里当到副处级,我却在办公室电脑上偷偷写散文,成了一个文学青年;最后,文学之路又一次偏离正途,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我的写作也与此相似,一直是随心所欲,信马由缰。偶然读到一篇文章,引发我对一个人或者一个话题的兴趣,我就会陆续搜寻相关资料,深入进去,如有所得,则开笔为文。整个过程,心是宁帖而快乐的。我的写作,只是一个满足自己兴趣的过程。我的人生,也是好奇心驱动下的一次知识拼图。即使在历史领域,我的写作兴趣也是不断跳跃,既写过明清,又曾上溯春秋战国。既关心国民性的演变,也梳理过中国的俸禄史。对我来讲,文学如酒,历史如茶,都是生命不可缺少的。文学之樽中是源自生命本能的冲动和热情,而历史之杯中更多的是理智和清醒。在一个人的青年时代,文字中自然饱含激情和蛮力,而到了中年,在枯瘠的过程中渐渐深入,水落石出,世界在一个人的眼中以更骨感的方式呈现出来,也是上天安排的正常人生过程。“酒罢又烹茶”,“酒阑更喜团茶苦”,是一个读书人应得的一点生命享受。至于从美酒当中提纯酒精,用于工业,那是另一行当的事情。②鲁迅与他的祖父无独有偶,鲁迅一生也是不间断地记了数十年日记,方式也与祖父一模一样。“(鲁迅)日记以毛笔竖写在印有丝栏的毛边纸稿纸上,一九二一年以前用的是每张十八行的‘乌丝栏’稿纸,一九二二年以后用的是每张二十行的‘朱丝栏’稿纸。…… 共计二十五本。” 鲁迅一生 “不怕鬼”,敢于并乐于与各色人等争斗,临终前仍宣布一个也不宽恕,这些都颇似祖父的风格。人类心理中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人们往往并不喜欢与自己个性过于相似的人。鲁迅对他的祖父正是如此。“在周氏三兄弟中,真正在个性、性格上承袭了祖父遗风的,恰恰正只是鲁迅。” 周作人、周建人的回忆录中,都多次写到祖父,既指出他的缺点,也论及他的长处。只有鲁迅,虽然写了很多回忆早年生活的文章,多到能汇成集子,但是绝口不提这位对他一生有极大影响的祖父。和祖父一样,鲁迅固然精细、勤勉,愿意尽职,但是他性格中的偏激和苛刻导致他无法很好地处理与上级和同僚的关系。③黄仁宇和他的《万历十五年》1976 年,五十八岁的纽约州立大学教授、华裔历史学者黄仁宇用英文完成了一本书,取名为《无关紧要的 1587 年:明王朝的衰落》(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我们从这本书洋洋洒洒的行文中可以读出作者在写作时,是如何逸兴遄飞、文思泉涌。确实,这本翻译成中文时名为《万历十五年》的书后来被评论为一部充满激情、才华横溢的作品,作者试图从中国历史上这看起来无关紧要的年头出发,解释一个重大问题:中国在历史上何以落后于西方。黄仁宇与廖沫沙是老相识,早在抗战期间,他们曾在田汉主编的《抗战日报》报馆中共事。后来,廖沫沙虽然没能给这本书写序,但还是为《万历十五年》题写了书名。在这样的背景下,这本书在中华书局几经讨论和反复,终于在三年后,也就是 1982 年付梓出版。有意思的是,也许是因为作者的籍籍无名,书的封面上竟然没有出现黄仁宇的名字,只有题字者廖沫沙的名字。黄仁宇的作品在海峡两岸一部接一部地出版,几乎每本都受到热烈追捧。在 20 世纪最后十余年间,黄仁宇成了中国海峡两岸普通读者心目中影响最大、名声最盛的历史学家,甚至都不用加 “之一” 二字。这本书已经一纸风行三十年,坊间甚至有 “不读万历十五年,读遍诗书也妄然”“生平不读十五年,就称明粉也枉然” 的戏语。《万历十五年》已经成为了一种流行阅读的符号性读物。如果一个人希望给自己的标签上加一个 “历史爱好者”,那这本书是必读书之一。在前一段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高育良书记的情人高小凤,据说就因为熟读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读成了明史专家。这个细节虽然荒诞不经,却典型地反映出普通读者心目中《万历十五年》的地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算是成功后的散文集

                    总体来看,是个散文集,篇章之间没有逻辑关系。只是让我了解了作者本人而已,有收获,但也仅仅是了解了通俗历史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者张宏杰的文化散文合集,作者亲自梳理自己从写作初期开始的全部作品,结集为一册,这些作品围绕着文学与历史两条线索。文学如酒,历史如茶,都是作者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文字书写历史,通过历史探究人生。  本书的第一部分 “大家们”,是启蒙作者写作的文学家与历史学家,如鲁迅、黄仁宇等,这些大家们的写作风格与思考方式至今影响着作者。  第二部分 “我的文学青年生涯”,记录作者如何从一名文学爱好者成为一位 “职业作家”。  第三部分 “我与历史写作”,则阐述了作者如何走向专业史学研究之路,并且记录这一路指导与 ** 他的老师们,包括戴逸、葛剑雄、秦晖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有趣的历史

                        第一次听罗辑思维讲《曾国藩的正面与反面》,觉得很有趣,通过此作品了解到了更立体和多面的作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不一样的历史人物

                          书本里面写到的鲁迅先生、巴尔扎克,真的和我们印象中的那个人不一样,包括作者以前的书籍《明朝的七张面孔》,都和我们以前了解的那个人物不一样。如果不说,也许你会认为不是一个人。但是还原到当时的社会,当时的背景下,我们才会真的发现这种描写要比我们接触的历史课本中的那些人有意思多了,你才发现这些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有自己的局限性,有自己性格的弱点,有自己 “茶米油盐酱醋茶” 的一面。真的很好,除去名人的光环,还原一个真的历史,真的人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不懂作者的经历,看作品时就少了对作品更深的理解。没想到张宏杰的导师都是如此赫赫有名,又如此低调严谨博学,这无疑也给张宏杰的学术生涯影响深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张宏杰作品

                              学术影响:《历史的局外人》在学术界和读者中都获得了较高的评价,被认为是一本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文化散文集。读者反馈:许多读者认为这本书不仅展示了作者的写作历程,还通过作者的视角,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了文学与历史的关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第一次读张宏杰先看看自传

                                看了专栏推荐和微博某人的话下了好几本张作家的书,想了又想无法决定先后,就挑了和其他完全不同的一部。短短文字看下来基本了解作家的思想进阶的过程以及史观形成的基础,有趣又不发引入思考的小论点。文字轻松流畅,体验良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有趣中发现有用

                                  是在罗胖老师的《成大事者不纠结》这本书里知道了张宏杰老师,因为正好在看《雍正王朝》、《大明王朝 1566》、《乾隆王朝》等剧,对罗老师书里讲述的张廷玉、雍正等正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找了好几本张宏杰老师的书,这是读完的第一本,先不说书的趣味性,有一点引起我的共鸣,张宏杰老师说他在初中时很讨厌历史,我也是,印象中的历史就总是在背哪年谁干了什么大事成为了什么转折点,历史老师都已经帮我们编成了顺口溜,我还是记不住,不是记忆力的问题,实属提不起兴趣,也觉得跟我没有一点关系,而这本书让我开始觉得历史有点意思了。当然,这本书还没有开始写历史,但是谈了很多关于普通人读史的一些看法,书中除了关于鲁迅、巴尔扎克等鲜为人知(至少是鲜为我知)的一面,印象更深刻的是对戴逸先生、葛剑雄老师,秦晖老师等几位大家的介绍,让我看到了理想主义的光辉,感受到了人 “活得纯粹” 的幸福。再说一句,虽然有点浅,无论是罗胖老师的书还是张宏杰老师的书,让我深深感受到,读书多的人身上一种 “质感”,一看就很贵气的质感,让人会忘掉一个人长相衣着的质感,这也许就是读书的意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最近迷上张老师的著作,一本本的跟好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愿意以轻松愉悦的文字给大众普及知识的作者和作品都值得推荐!

                                      本书前面内容上主要是一些名人的逸闻趣事以及作者从事历史写作的经历和感悟,如果单就内容上讲,前面两个部分的阅读可以当作了解名人周边或是补充闲暇时的谈资。本书最主要的是第三部分的最后三个章节,分别是 "尊重大众的读史需求"、"历史就是一个国家的记忆" 和 "通俗历史的启蒙作用"。很多人看过央视的 "百家讲坛",也看到了百家讲坛如何一步步成为 "史学讲坛"。大众对于历史知识的渴求的优先级明显高于其他任何知识,这是民众对于自己国家民族记忆的自然反应,也是历史本身比其他学科知识更具 "易接触性" 带来的。很多普及知识的作者和作品经常容易遭到非议,有些是因为讲述内容部分有争议,有些是由于讲述方式过分 "娱乐化",对于这些作者和作品我同意本书作者的观点,愿意以大众最直接能接受的方式传播专业知识的作者我们应给予更多的宽容。知识的门槛太高,叫大众一上来就失了兴趣,之后哪还有深入了解的可能性?不可否认,一些知识传播内容有些争议,但历史本身就存在内容被篡改的问题,到底要以 "置身事内" 的学习态度进入问题聊问题,还是作壁上观的随意指摘在问题之外聊问题,这是最终是否有所得的关键。如果仅仅作为娱乐去了解历史完全没有问题,但人群中总是会有能被这些普及知识的作者 "点燃" 的人,这些人将来也许就是能够深入研究做出成果的未来学者,那么这种知识普及的巨大价值是否不言而喻了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文学如酒,历史如茶,体验如友

                                        如作者自谦所言,书中收录的作品有些杂乱,但读起来反而更自由、更舒适。随时读,没有太大压力,随时停,不受太多限制;像老师以往的作品一样,总给你 “意外” 的收获,每个对象都依然的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走到你的面前,好像就是你们 “村里” 的人、邻家的事;之所以说 “意外”,不是指颠覆了什么,而是给你呈现了人的另一面,或者说是更完整的人性,同时,虽然是通俗历史,依然是严谨的、可考证的。有幸遇见老师的书,自愿随他一路前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把很多社会现象说通透的一本书

                                          一针见血的把很多人很多事情剖析的入情入理,特别是对于通俗史学的见解,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希望这个社会越发展越能像书里的那句话一样:“不拘一格降人才”。有时候门外汉才能看到和提出门内人自以为很懂的问题。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