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loner
孤独并非一无是处,也可以是有益且具有创造性的。孤独可以成为一笔财富,可以成为去追寻、去赢得、去守护的通向精神或世俗反思的瞬间。孤独可以是某种我们理解自我与他者的进路。但如果人们对于孤独不向往、不寻求,并且孤独绵延无期、诱发的也只有负面情感时,孤独也就不再是积极的了。另外,与任何情感状态一样,孤独传递的是这样的信号:我们在世上想要如何存在,我们想要拥有什么样的关系和依恋,我们心心念念、求之不得的是什么,哪怕(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这些需求没有被言说,也不曾被听见。我们需要区分积极孤独和消极孤独;区分为抵达某种情感和精神的澄明之境而有意寻求的独处或 “独自一人”,以及破坏性的、存在感缺失的孤独。对于孤独的积极而有效的回应,必然建立在对这些差异的历史性理解之上。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或许孤独也是一种自由你会忽然很想听一个人的歌,却又在打开歌单的瞬间被那些熟悉的旋律与歌词充盈脑海直到再也听不进一句;你会忽然很想读一个人的书,可翻开扉页望着当时你写下最深刻的几行短诗便再也没勇气唤醒那些已落尘的印记。你仍会时常提笔,写下的却已不再是当初引以为傲的春伤秋悲。你或许还会因一桩往事或一场旧梦而填词,留下的却已不再是最真挚的热忱而只是对自己的劝解。曾经的孤独是一个人自说自话,而今的孤独是不知该如何向自己交代。走过的路越多越懂得了沉默的难能可贵,见到的人越多越明白了争执的无谓。何时故乡为异乡,何年远途成归途,既然选择了离开,许多放不下迟早会放得下;既然选择了坚持,许多不习惯迟早会渐习惯。生活累积下的迷惘与担忧需要依靠更多的奔波去慢慢驱散,岁月所沉淀酝酿的感怀与胸臆也少不得旅途周遭风景与阳光的映照衬托。一路行走,一路收获,权只当每一次匆忙奔走为一回应邀赴约,当每一次抵达相遇是一场随缘花事。留下的人回味,归辞的人怀念。人们常说,一个人的孤寂是两个人的曲高和寡,而少数人的高雅则是一群人的庸俗… 最后,有的人选择了等待,有的人附和了时代。多年来,我们生命中所缺少的,也许不过是经年间许多曾不以为意的;所谓命中注定的,也许不过是浸染在年岁里舍不得褪去的。所以何来所谓无缘由的爱恨,不过是不想明说罢了;何来无因果的偿报,无非是暂难分晓罢了。像庐州月,似烛边萤,既已相映成照,何必强扯溯源,归求个清白… 时殇唯梦 2018.3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第一,孤独并不是一种古已有之的情感,而是从 19 世纪才开始逐渐流行起来的现代情感。孤独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上的变化都密切相关,在 21 世纪正在变得日益严重;第二,孤独是一种很独特、很复杂的情感,它的核心特征是个人与世界的脱节感,以及个人生活的无意义感;第三,孤独表现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导致孤独的不只有年老、离婚、失业、丧亲这些常见的原因,对爱情的理想化、对新社交媒体的依赖、过于自我的人生态度、被社会边缘化等等,也可能导致孤独;第四,在孤独已经成为严重社会问题的今天,应对孤独确实有一些普遍性的策略,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具体地去了解和关心孤独的人群,根据他们具体的需要寻找解决办法。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悲观者勿读读这本的时候就产生了这样的想法:性格偏悲观消极且处于婚姻不幸中的人,不宜读本书,或者本书的前 5 章。作者在前几章大篇幅描述当时的人只能从爱人身上汲取力量,而无法从亲情与友情中得到。“阿尔伯特亲王不止一次警告她,认为她不曾从孩子身上得到情感满足”。作者认为,没有爱情会产生严重的孤独。虽说孤独也有好的一面,但前几章作者主要以孤独是一种不好的消极的角度书写的。后面几章以及结语部分,角度多了一些,年轻人、老年人以及失智的老年人会从社交、游戏、社群、小动物中得到慰藉。但仍然提到过度依赖又导致了孤独。 另外,作者在结语部分特意强调 “大多数谈孤独的作品,包括本书在内,着眼点都是西方世界”。她认为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语言区域,个体体验到的孤独是不一样的。但总归有一点是明确的 “孤独是一种病,而且是一种流行病”。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孤独传:一种现代情感的历史》《孤独传:一种现代情感的历史》是第一部追溯 “孤独” 这种情感历史的著作,作者运用了历史、文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讨论了孤独这种情感为什么在十八与十九世纪之交产生,孤独在当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表现形式,比如因为爱情、丧偶、年老、社交媒体、无家可归导致的孤独,并提出了一些应对孤独的方法。“孤独” 并不是一种人类自古以来就有的情感,而是一种在 18 世纪后期到 19 世纪早期伴随着工业化、个人主义和世俗化出现的现代情感,它与怨恨、悲伤、羞耻、嫉妒、自怜等很多情感都有关系,也和政治、社会、经济、家庭、宗教等复杂的因素相关。与其说孤独是一种情感,不如说是一种情感的 “集群”。在现代,孤独困扰着为数众多的人,已经被看作一种现代传染病,并造成了严重的恐慌。想要解决孤独带来的诸多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深入了解它的历史和表现形式,这也正是《孤独传》给人带来的启示。作者认为,孤独和愤怒、恐惧之类的很多情感不同,并不是一直存在的,而是在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才出现的,在之后变得越来越普遍。本书主要内容:1. 为什么说孤独是一个与现代人相关的问题,孤独的本质又是什么?2. 两种典型的孤独现象:因为对爱情的期待而孤独,因为当今的社交媒体而孤独;3.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孤独,又能用什么方法来应对孤独。第一,孤独并不是一种古已有之的情感,而是从 19 世纪才开始逐渐流行起来的现代情感。孤独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上的变化都密切相关,在 21 世纪正在变得日益严重;第二,孤独是一种很独特、很复杂的情感,它的核心特征是个人与世界的脱节感,以及个人生活的无意义感;第三,孤独表现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导致孤独的不只有年老、离婚、失业、丧亲这些常见的原因,对爱情的理想化、对新社交媒体的依赖、过于自我的人生态度、被社会边缘化等等,也可能导致孤独;第四,在孤独已经成为严重社会问题的今天,应对孤独确实有一些普遍性的策略,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具体地去了解和关心孤独的人群,根据他们具体的需要寻找解决办法。引用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的一句话:“孤独并不意味着缺少共同体,而是没有满足共同体的理想。”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需要在共同体中塑造和认识自我。在孤独中也有一种渴望的要素,否则就谈不上 “没有满足”。这么看来,如果想要建立让自己满意的共同生活,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走出自我,去努力创造自己渴望的那个共同体。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孤独之心孤独是个近现代的演变词汇,本书从社会变化发展和老龄化等问题探讨了孤独给人带来的痛苦、挑战和现实情况。我确实没有想到过孤独是这样严重且广泛的 “疾病”,因为在我心里一直认为,只要一个人有自己人生的追求和理想,并保持一个持续、长期的学习心态,即使身体会老去,但内心是会变得越来越强劲且富有智慧。这样的人也会有孤独感,但绝不会被孤独困在原地,无所适从,更不会因孤独而追求物质上、情感上的执着,因为那些外在事物的追求都是徒劳。唯有自己内心的坚持和强大才是可以支撑一个人精神永远热忱的动力源泉。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害怕孤独的人,大约是害怕自己害怕孤独的人,大约是害怕自己,因为肤浅而不敢深究自己,或者因为自己过于复杂纠结,而不能明辨自己。承受孤独的能力,是一个人灵魂深度的显现。很多名家大咖聊过关于孤独的话题,蒋勋说,孤独是生命圆满的开始,没有与自己独处的经验,不会懂得和别人相处。现如今,孤独似乎成为了一种流行病,不少人都会感觉孤独。为什么?现在的我们拥有了手机、电脑和各种对抗孤独的机器,却反而有更多人觉得孤独?或者说,我们可以把觉得孤独当做一种害怕面对自己的理由罢了!是的,我们开始不敢面对自己!我们越想远离孤独,没有想到孤独却迫得更紧。这本书倒没有像一般名家一样,就一味地用文字呻吟,好似他们都懂孤独。这本书所讲述的是,历史上出现的有关于孤独的观念,以及孤独与思想、身体、物品以及发生地地点发生关联的不同方式。最早的历史中,孤独似乎被人忽略了。但作者说从 1800 年起,孤独一词开始被越来越频繁的使用,直到在 20 世纪末达到高峰。在 19 世纪以前,孤独的概念并不存在,它是随着社会发展逐渐形成的一种现代情感。在过去,“孤身一人” 仅仅指一个人独处的状态,但到 20 世纪早期,孤独变成了一个和大脑运作方式有关的精神问题,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从宗教的衰落到工业革命,再到数字革命以来社交媒体与线上社区的蓬勃兴起,孤独观念的演变史也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书中研究了西尔维娅・普拉斯、维多利亚女王、弗吉尼亚・伍尔夫等名人的经历。比如探讨西尔维娅・普拉斯长期的孤独状态,分析她的作品以及个人经历中所体现出的孤独感及其影响。作者强调, 孤独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孤独并非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感受,而是具有复杂的内涵和多种表现形式。它会因阶级、性别、种族、年龄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并且,孤独并不总是消极的,它也可能对艺术创作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是某种理解自我与他者的进路。. 孤独也不仅是一种个体感受,还与婚恋、医疗、教育、养老、社会福利等社会议题息息相关。例如,世俗的婚恋观可能会让一些单身人士感到孤独;社会福利制度的不完善可能导致一些弱势群体更容易陷入孤独。它是一本融合了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与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视角,力图还原孤独的隐秘历史与复杂意涵,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孤独这一现代情感,以平和澄明之心面对自我与世界。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我们应该如何定义孤独这种人们常常挂在嘴边、不存在反义词的特殊状态?瑞典林雪平大学社会与福利研究系的拉尔斯・安德松教授给出了一个有用的现代定义。在调查老年人和弱势群体的健康和社会处境方面,瑞典是最开明的国家之一。他将孤独定义为:“当一个人感到与他人疏远,遭受误解,或被他人拒绝,或者(以及)缺乏适当的社交伙伴来开展他期待的活动,尤其是那些能提供社会融合感和情感亲密机会的活动时,他所表现出的一种持久的情感困扰。” 也就是说,孤独并不等同于独自一人的状态,尽管人们经常会这样误解。孤独是一种意识和认知层面的疏离感,或是与有意义的他者相隔离的社会分离感。孤独是一种情感上的匮乏,关乎一个人在世界当中的位置。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