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4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短小精炼,想看哪里点哪里,节省读者的时间。中国人的百科全书,希望越办越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杂志一点收获啊哈时刻摘抄:MBTI 给出的人格类型结果并不是一个人的全部特征,当看到特定的结果时,不要将自己的发展潜力框定在测试给出的分析描述中。在一生中,人的性格特征会不断地发展,这些变化仅通过固定的测试是无法看到的。有研究指出,即使存在特定的人格类型在一些职业和专业领域的人数比例优势,但不同的人格类型在职业成就等方面并未表现出显著的差异,这说明 MBTI 的结果无法预测人们未来的成就。测试无法完全展现一个人的人格特征,更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不过,我们可以利用心理学提供的知识和工具更好地了解自己,设立适合自己的目标,然后为之努力奋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世纪之霓,都市盛宴

        氖的霓虹之光,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不过,霓虹灯的发明者并不是拉姆齐,而是法国科学家克劳德。克劳德是一个兴趣广泛的科学家,他涉足空气分离行业最初并不是为了霓虹灯。1895 年,有科学家发现乙炔的燃烧极具推广价值。不过,需要解决氧气的生产和乙炔的安全性问题。克劳德不仅找到了乙炔安全运输和储藏的方法,而且还探索出了液化空气生产氧气的工艺技术路线。要说空气液化分离技术的发明,克劳德还算不上是第一人。1901 年,德国科学家林德成为第一个商业化液化空气的人。1902 年,克劳德以其独特的技术创办了液化空气公司,专门生产氧气、氮气、氢气、氖气等。空气液化分离技术的发明,使得惰性气体作为液化空气的副产品被大量生产出来。克劳德在思考如何为这些惰性气体找到商业应用的出路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拉姆齐等人的发现以及盖斯勒等人的放电管实验,他便集中精力致力于霓虹灯的发明。1910 年,克劳德在巴黎车展上展示其公司的霓虹灯产品,从而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该霓虹灯产品由两根充有氖气的灯管组成,每根灯管大约有 12 米长。1911 年,克劳德在美国为霓虹灯申请了专利(1915 年授予专利)。克劳德最初发明霓虹灯,看中的无疑是其照明特性。然而,霓虹灯的照明属性并不具有优势,直到荧光涂层的引入才使其在照明领域大放异彩。克劳德最初为霓虹灯充的只是氖气,后来还加入了氦、氩、氪、氙等惰性气体,并因此发明了五彩缤纷的霓虹灯。特别是汞蒸气的引入,使得霓虹灯的色彩更加丰富。1923 年,克劳德的公司为美国帕卡德汽车经销商制作了大型霓虹灯标志,该标志还成了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此后,霓虹灯作为现代化都市的点缀风靡全球。霓虹灯在建筑和景观方面的应用,特别是向商业广告业的渗透,更使其拥有了无限的生命力。如今,LED 的普及让霓虹灯的辉煌不再。然而,霓虹灯曾经带给我们的视觉盛宴,仍然是一个时代无法抹去的记忆。现在,诸如辉光灯、电子管、气体激光器、验电笔等仍在使用氖灯。氖气低压放电管被广泛应用于飞机信标以及港口、机场、车站等交通要地的显示标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读完第14期,等下个月的了

          一口气读完了这期,一如既往的好有趣。学到:人类又兴起了月球探索;商业太空旅行相当费钱;滕王阁是滕王李元婴修建的,他是李渊的老幺儿,李元吉的幺弟;恐龙是热血动物;加碘食盐仍有必要;氖气的前世今生和芯片制造中的应用;过于肥胖的男人精子质量差;熬夜和干酒都影响心脑血管;荔枝的口味差异原因,各种芳香烃、各种醇醛芬的含量差异;各地各种咸菜榨菜,所谓九州 “腌” 云,涪(fu) 陵榨菜和老干妈是 “拯救中国胃” 的担当;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206 年刘邦占领秦都咸阳,废除秦苛法严刑后,只保留三条;古代汉子竖行及从右到左和最初用简牍有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是 INTJ。” 前不久,北京冬奥会冠军谷爱凌的一句话火遍社交网络。实际上,这短短 4 个英文字母并不是 “互联网黑话”,而是指时下非常流行的 MBTI 人格测试中的一种类型 —— 建筑师型人格。根据 MBTI 人格类型理论,拥有建筑师人格的群体往往富有想象力和战略性,行事果断,会将一切安排在计划之中…… 这些描述 INTJ 的词语,确实与谷爱凌的性格有相似之处。和谷爱凌一样,测试 “自己的 MBTI 是什么” 已经成为许多人的新爱好。然而,仅凭几道测试题就能判断一个人的人格类型吗?所谓的 MBTI 人格类型理论是否具有科学依据呢?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