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一份懂得,价值几何
🌿 二十多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二十多前的人也去了,然而二十多前的故事还没完 —— 完不了。好一个张爱玲,好一段传奇路。这段话是我读完《张爱玲传》后写下来的。我喜欢看民国时期的人物和故事那是一个纷乱动荡又多情多才的年代。自然也看了一些关于张爱玲的文字和故事,但没有完整地读过,只是零碎了解过她的生平,以及跟胡兰成的故事。我总觉得张爱玲的故事就像漩涡一样,当你沉浸其中的时候,会把你拖拽进去,共同沉浮,而这片漩涡漂浮的都是不断往下沉的物体。这次,当我再次打开这本《张爱玲传》的时候,这个感觉依旧在,同时还有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我看到了更多面的张爱玲。🌿 生活是一袭华丽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这是她童年时期甜蜜和苦痛经历的糅合感。她被父亲善待过,软禁过,毒打过。被继母虐待过,被母亲关心过,也冷待过。也被小姑呵护过。这种种复杂的家庭关系,造就了常人眼里冷傲孤僻的张爱玲。她要出名,而且要趁早,要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过上想要的生活。遇见你之后,我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在尘埃里开出花来。是她遇到胡兰成后从心底发出来的凄美之语。🌿 以前我总说不值得。张爱玲遇见胡兰成的时候,正是自己最风光的时刻,文学事业蒸蒸日上,二十多岁的美好年华。而胡兰成此时已有妻室,而且事业处于动荡期。这一次我看到了 “懂得”。胡兰成懂得张爱玲,不管这份懂得是刻意为之,还是包含着爱意,他看到了张爱玲,并且用张爱玲想要的那种独立尊重自由的方式去对待她。一份懂得,就像黑夜里的一份火光,吸引来了扑火的飞蛾。这朵在懂得的养料里开出来的花,异常娇美艳丽。🌿 另一段感情是与赖雅的平淡相处。经过了轰轰烈烈的出名时期,与胡兰成的相知相爱相别离之后。在异国他乡里,张爱玲遇到了另一份懂得。这次是细水长流的平淡和温润,他们结婚了,在一起度过了几年的平淡生活。赖雅大张爱玲 30 岁,很快身体状态就开始急转直下,他们的经济状况也是捉襟见肘,基本靠着张爱玲一个字一个字的微薄收入来维持两个人的生活。不知道此时的张爱玲是否想过放弃?是否想过青春岁月里的另一份懂得?她始终陪伴在赖雅身边,走完了人生的最后时光。🌿 而后,她又是一个人,这一次,她静下来了,也冷下来了,隐匿于城市的人群中。基本不与外界接触,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搬家后,1995 年 9 月份,在一个公寓里安安静静与这个世界告别。她要求死后不开追悼会,不立墓碑,遗体火化,骨灰撒在空地。9 月 30 日,林式同和几个作品的爱好者将张的骨灰携至海上,在简短的致词之后,骨灰撒入了大海。🌿 张爱玲的一生是传奇的,又是苍凉的,她孤立于人群外,却一直在寻觅一份懂得,我不知道那两份感情在于她,是否算是寻找到了想要的答案。是否就像《第一炉香》里葛薇龙说的:他们是不得已的,我是自愿的。或许,答案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这是我的选择,我愿意这么去做。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俗」-才是平凡生活中的底色崇高容易让人享受到一瞬间的快感,但快感过后还是得面对一如既往的单调生活。正如严锋教授所言:包容庸俗,才是真正为超越庸俗创造自由多元的宽松环境。先捍卫庸俗的权利,崇高才有意义。如果让我对俗这个字下一个定义的话,我更多会觉得,俗的本质是享受平庸带来的乐趣。可惜这个社会没有多少人教会平庸的意义和快乐。当你被当代社会给你灌输的各种「精英光环」所带来的焦虑感冲击的不知所措时,不妨看看这本书,它能让你更加深层次了解人与社会之间的底色。张爱玲笔下的人物,现在依旧能看得到「原型」。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张爱玲传小感慨张爱玲传记读完张爱玲传,心里久久不能平息,虽用几小时把一本书看完后,最近两天思绪乱飞。从她身上看到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大方向看到时代大环境对人的影响。首先她处的时代为新旧思想严重起冲突时期,再加上日本侵略中国,战争不断,造就了她这一生大大小小的事件。反观现代自己不也是随着时代潮流长河被推着往前走吗。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学习,不被时代大浪所抛弃在沙滩上。张爱玲一个孤傲而思想富有的落寞贵族千金;她的成长充斥着旧朝代的文化底蕴又夹杂着西方先进文化的整合体;她的一生从小时候,以父母离异为大前提,而母亲长期不在身边,以父亲为主导的文化里,她熏陶了更多是中国传统文化。再以她从小希望得到被爱,但抚养人又是以大字不识的老妈子为主,老妈子又以时代产物,对女孩的偏见与喜爱都来自于主人的喜好,所以造就小时候的爱玲注定得不到真正需要的爱。也这是她成人后孤僻性格的原由。但也正是这种性格,让她以书为伴,真的造成了她在文学方面贡献。、在她父母选择她而没有选择弟弟抚养权的时候,应该是她母亲早看透了,旧时代对女性的地位真的是没得选 ,只有扶持女儿她才有出路,而儿子她知道老公是会帮的。可是她没有想到老公是个自私鬼再后来真的啥也没有帮到儿子。只留了一个十几平的老房子。而在接受爱玲支持她学业的时候,因为经济 拮据,时不时抱怨发牢骚也就是爱玲的孤僻受气不爱表达的根源。她只有与书为伴来缓解痛苦。也是可怜人。长大后的爱玲,又是以大环境熏陶上,开始瞧不上旧朝代文化而崇阳西方文化为背景,造成她与父亲结怨。为什么会结怨,我认为是以她的家庭复杂度造成,孩子们没有跟父母种下爱的果子,也就心里有隔阂,没有共情,但哪个父母不都是爱子女的,只是父母也有自己不得意之处。造就最后一家人之间感情是冷酷无情的状态。各自管各自己的。可不就是,儿大不由娘,他们是有思想,而父母跟不上步伐导致的结果。爱玲在婚姻上是保守的,存在中国旧时代的思想。但在写作上,她又是以冲破旧思想,敢于发出西方大胆表达 的方式,写作手法。大受读者欢迎。还有她始终逃不出中国的封建思想一夫多妻制的命运,于是有三年的婚姻以离婚告终。胡兰成大概是看上她的才华与家庭背景社会地位。但人这东西始终是不能靠这些过活,终究要落实到踏实过日子的地步,那就只能分道扬镳。再以她的朋友炎樱为例,还是以大环境为前提,因为炎樱以经商为主的家庭,所以性格与爱玲截然相反。她以挣钱为目地。而爱玲是文化世家。这就以最后结局埋下伏笔。最后炎樱在美国经商发财,与爱玲越来越远的主要原因。国家还是注重商业,轻视文化。也对,在战火连天的时代,连饭都 吃不上,哪来的吟诗作对。终究被时代抛弃。这也是为爱玲晚年的生活做铺垫。她不得不因为生活奔波于翻译写作赚取稿费的命运。有点讽刺。爱玲再选老公却选择一个老头,她第一任老公,胡兰成大他十几岁,第二任老公更大,这说明她在父爱方面缺失严重。总是可以找到一个真的把她放进眼里的人,并且各方面还合她胃口,所以她不是因为爱选择,而是理性或者缺乏父爱更多。只是爱玲最后的人生,使我不解啊。为什么这么凄凉。她居然居无定所,四处换住处,因为生活经济越来越差。她唯一 的生活慰藉来自她中年交的一对夫妻 朋友 。邝文美 是她的读者也是她的闺蜜。我想她是一个慢热的人,不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是别人下的定义。只是她早年看透人性的苍凉和家庭环境影响她的。她也是需要爱的滋润。这个邝文美给她活着一丝美好的希望和看到另一面美好的自己。也是安慰。只可惜活着的时候,她为生活奔波,只有死后她的作品才得以广泛流传,跟孔子遭遇还是有些像。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