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中年白领求职记
原作副标题:The (Futile) Pursuit of the American Dream(徒劳的追求美国梦)。作者 1941 年生人,63 岁的时候(2004 年)(美国退休年龄 67 岁)体验一次中年白领找工作再就业的历程,据此经历写作本书。 我刚看完王笛的《碌碌有为》说一下中国农业社会人们的生活情况:如果有土地的自耕农(中农)基本上可以温饱,如果是有土地能请佃农的富农地主就会有结余,只是出卖劳力租赁土地的佃农或长工最脆弱,因为沉重的地租让他们很难结余,扛不住波折。城市中的手工业者不同,如果有门手艺,比如一个抄纸匠每天可以挣到五到十斤粮食,足够维持四口之家的生活。中国每个王朝初期,土地富裕,随着王朝稳定,大地主和权贵的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如果再遭遇天灾瘟疫,无地的流民成灾。 同样🇺🇸二战后,全世界财富涌入,贫富差距不大,成就了美国梦(美国建国初期到 1929 年的大萧条不是偶然的)。社会本质决定,对比农业社会的生产资料 “土地”,在工业社会同样需要拥有资本,在初期经济高速增长期,容易积累资本,到经济平稳缓慢期,如果不是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士(手艺人),遇到经济危机周期,就会陷入下层,只能依靠出卖体力和时间勉强温饱。 现在的高等教育基本普及,教育投资在贬值,行业的变化周期在加快,10-20 年左右行业就会从初创的蓝海成为兼并的红海,90 年代的家用电器,日韩外企,到 00 年开始的房地产,不是经济不好,是到了行业兼并期,剩下的都是有钱有势的主了。 所以对于白手起家平民百姓为防止跌入底层的途径是:学会一门手艺(专业级别的)。建立在目标客户前的有效人设,信誉积累到能销售带货(销售人脉和影响)。主要城市的栖身之所住房(相当于自耕农)。回顾中国过去发展 30 年,通过住房,将财富(土地)进行了再分配。未来经济放缓,本书作者芭芭拉发现工作难找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为自己不够努力。在这一年的求职历程中,她可谓运用了一切可以想到的办法,包括花费了 6000 美金聘用专业的职业教练(careercoach),参加求职魔鬼训练营、就业博览会以及各种社交课程,以期从头到尾地改变自己,却始终没能找到一份理想且适合的工作,当然她所谓的理想工作是有社保年薪 5 万元的办公室工作。(以购买力测算对应中国相当于年薪 20 万的工作),不要说她当时已经花甲之年,在中国过 45 岁就难了。 中国人传统的积谷防饥是千百年流传的,新一代不要受西方消费主义的蛊惑,虽然还不至于如美国距离破产只有 400 美元,但还是要把握王朝初期资本的原始积累,认清投资教育的底层逻辑,社会的发展规律没有变。 西方非虚构记录提供非常好的细节,🇺🇸的明天将是我们的明天,作者不会攻击制度也找不到解决之道,大道理要读者自悟。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35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之前在网上读了篇这本书的读后感,对此期待度很高。实际读完略微有些失望。发现是那篇读后感写的太好,基本上把整本书所有精华观点都提前列出。结果自己读原文,总觉得不如那篇读后感来的精彩。不过,这本书最后的结论部分还是格外出彩,很体现作者深度思考后的总结功力。不到 4 星,可以打个 3.5 星。本书的作者属于卧底派。之前写过一本关于美国底层蓝领工作情况的书,特地亲自体验去当女招待等一系列体力活,再回来写书。这本属于以中层白领失业后找工作为主题,写的求职经验。看序言才知道这书其实写作于 2006 年,本以为会落伍。但放到现在,15 年后来看,中年失业,再找工作会面对的困境以及会想到采取的方式依旧还是那些,并没发生多少变化。职业成长教练帮助调整状态,各种性格测试判断自己适合的职业也依旧继续被宣传推广。甚至最后作者唯二得到的工作,一份是卖保险,一份是玫凯琳。换到现在,不过是变成微商推广或者直播带货,本质上还是风险自负的销售。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我们失业了怎么办?今天网上很多人都在讨论 35 岁被劝退之后该怎么办?我们原本以为打拼多年的职场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份稳定的安全感和收入,可是不曾想,一旦企业面临危机,我们就可能会被劝退,离开熟悉的岗位和,优厚的工作,我们似乎很难再度寻找到新的一个方式来面对世界,一瞬间,所有的压力都纷至沓来,房贷,老人,孩子,伴侣。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再次卧底,把自己化身成为一名失业的白领,记录了自己一年中各种努力,找到一份享有中产阶级薪水和福利的工作。所有的阻碍中,最大的就是年龄,假如你超过了 35 岁,40 岁你就会被认为是油尽灯枯了,在中国这个年龄可能更早一点,35 岁的以上的人就感到了严重的职场危机。对于整个职场的环境,作者说,有些企业为了利润的最大化,把员工当成零配件,一旦企业陷入不利的境,为了财报的好看,为了股东的利益,为了股价上面的漂亮表现,往往高层就会采取裁员的行动。这个这本书的缺点是,它是建立在一个不真实的伪装上面,作者从来没有真正的从事过一个白领的职业,只是假装自己是一个白领,这个在一个真实性上面就会有一个很大的折扣,而且在整本书中,我一直试图包装自己,把自己包装成一位白领,参加各种的训练营,各种求职教练,但是却没有参加过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招聘(除了最后的只抽提成的业务工作),难道这个美国的就业市场和我们国家就差这么多吗?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如果步入中年后,你还在靠简历找工作,已经输在了起跑线。首先是免责声明,我没有任何看不起人的意思。这只是读书的一点点感悟。如果你现在也面对着这个问题,步入中年后,被动面临找工作的窘境的话,那请你读读我今天读的这本书,也反思一下我这篇阅读笔记表达的观点,看看对你是不是会有帮助。而还没有步入中年的朋友,居安思危,也请读读这本书吧。写书的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芭芭拉。艾伦瑞克。就是几年前巨火的那本《我在底层的生活》,就是因为阅读过那本书,使我对底层民众无法愉悦社会分层的鸿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虽然,我们的国家也仍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就社会活力和阶层跃迁的途径上来说,其实目前的中国应该是全世界机会最多的地方之一(加个之一吧,避免杠精本精来袭。)虽然在我国大多数底层民众也没有改变命运的能力和机会,但是如果真的不惜力、肯吃苦,在一线和各大省会城市凭借外卖、快递等工作,满足温饱还是有机会的。而多个层级的网销平台,使得一些有特长、有收益的小村镇也有小概率的机会成就一番事业。已经不像 10-15 年前,只能靠去工地搬砖来维持基本的生存了。而在那本《我在底层的生活》里,芭芭拉体验的那些行业和那些城市,让我们看到阶层跃迁在美国是有多难。当你每天所有的精力只能盯着那透支的生活,拆东墙补西墙,是很难把视线看的很长远的。那些慢慢改变生活的可能,在得过且过的价值观里,根本就不可能完成。那么,跳脱出底层的生活,白领中产的生活在美国是不是就会好些呢。喜欢亲身体验田野调查的芭芭拉又开始了她新一轮的体验调查。这本《失业白领的职场漂流》,就是讲述她对美国中产白领工作的体验。这回应该比体验底层生活好一些吧?然而,读下来,心里却说不出的酸楚。首先,我想说一下,这些失业并不是主动辞职,而完全是被动的。或者因为薪水过高,即使工作绩效很好,也难逃被裁的厄运。或者整个部门、产品线的调整,被裁撤。有些是因为教育资源的紧张,即使持有高级教师证件,也很久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样的情况在我们国家的现在也时有耳闻。这两年受疫情的影响,关店、裁员的消息不绝于耳。即使是那些大厂,整个部门的裁撤也时有发生。那么你做好了面对人过中年,被动重新就业的准备了吗?这本书说是体验中产的工作,可全书读完,芭芭拉都没有入职到一家公司就职。而且,全书下来她花费了大量的培训费用,却只获得了两个类似于直销分销或者在家兼职 SOHO 的就业通知,而且都是没有任何保障,并需要自己投入大量金钱的。书里介绍了她为了获得一份有体面收入且包含社会保障的白领工作,做出了哪些努力。她报了好几个培训班,有人教她如何面试,有人教她如何撰写简历,有人教她如何参加社交,扩充人脉,获得就业机会或者只是为了获得一些职务招聘的信息。然而,这些都没有任何卵用。每个培训班都像我们这些年诟病的那些 “大师培训” 一样,只是为了赚取她的学费。而且可笑的是,这些人本身也没有就业经验。事后芭芭拉总结的理由有以下几点。第一年龄本身是大问题。她已经接近 50 岁(或者更大,我没考据。)而超过 37 岁,似乎就已经很难获得青睐了。第二性别问题。虽然在法律上,美国已经基本上没有任何歧视了。可无论是种族还是性别,那种歧视都是一个深入到骨子里的国家。第三,就是薪水的高低。芭芭拉从最初期望十万美元以上的年薪,到最后参加招聘会,已经降低到三万美元了。用她自己的话说,这是已经堕落到参加招聘会的状态了。可以想象,即使她应聘成功了,从年纪、性别和薪资收入这些方面,她入职后也会是被职场霸凌的对象。因为如果她不是为了调查写书,而是真的为了获取这份收入,她又怎么能不去忍耐呢?之所以推荐现在面临中年失业或者未来早晚要步入中年的朋友们去读这本书,就是想给大家提个醒。步入中年后,我们究竟要凭借什么来获得一份工作。我自己的观念是,年轻人找工作靠简历,而中年人找工作靠推荐。而步入老年后,你应该想办法给别人工作,而不是还去竞争工作岗位。我的观念可能有些片面,但却是我真实经历的体验。我刚毕业时找工作,靠的是在校期间的积攒的课业设计和兼职私活的作品,以及实打实的操作能力。而我 39 岁,重返上海滩时,找工作是靠的以前的客户关系和我在现在这家公司近两年的合作经历。步入中年后,敲门砖是靠认可你又有话语权者的推荐,而能够获得这个机会则靠你的价值观和实操能力。很难想象,你招聘一个中层或者高层位置的岗位,会仅仅靠着不知真假的一份简历和十五分钟到三四个小时的一次面试。调换一下位置,如果你是那个招聘单位的人,你会相信这些吗?更多的不还是一次聚会,一个饭局,或者一个项目合作过程中,你看到了这个人各方面的能力后,才想要吸纳他 / 她进入你的团队的吗?所以,读读这本书,反思一下。如果在步入中年后,真的被动面临又一次的求职时,你应该做怎样的准备,好好想想吧。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人为制造的焦虑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崔健这句歌词可能唱出了很多求职人的心声面对求职,最大的门槛可能就是年龄,工作经验都得排在第二位。所以这本书开宗明义点出年龄造成的失业是非常具有共情力的。但是书的内容却让人感觉有些抓狂。作者是职业作家出身,着重于细节的描写和不断的制造出挫败感,让人觉得非常焦虑。但是不论是她选择的求职方式还是面试经历都让人有一种陈旧感觉。就像进入一个老房子,里面都是破败的家具。尤其是现在,对于大龄的白领,最关键的的是不是再于固守于自己的经验,而是改变观念去面对新的行业和变化。尤其是互联网的冲击,一方面是巨头公司的垄断,一方面是个人工作室的兴起,在这种变化中对自己的审视和改变。资本家和老板是不会有怜悯的心情,因为他们也面临着残酷的竞争。而对于个人不是去紧张和害怕,而是突破自己的舒适圈。是不是可以承认自己的失败,是不是可以消费降级,是不是也可以成为一个自由职业者。开滴滴不可怕,送外卖也没有什么,关键是能否让自己的内心接纳自己。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知道很多有关失业与求职细节但仍然找不到工作调查记者的求职记录,揭露了中年白领再就业的心酸,而且最终作者也没有求职成功。发现中美职场对中年人都不友好,而美国更不友好,因为一些失业中年人转型求职训练师收割同类,这个生财之路目前我大天朝好像还没有。更可怜的是,失业的人花钱给训练师,接受人家从外貌到内心到技能的批评,被辱骂成 loser 而要笑脸相迎,仅仅是期望 "自我改变" 能带来新的工作,但最终的结果不是继续失业就是阶层下滑……,作者另一本卧底蓝领工人职场的《我在社会底层的生活》也值得看看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