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3
2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金阁不是金阁寺

    三島由紀夫无疑是日本文学史上最具有争议性的作家。三島由紀夫只是他的笔名(姓),他本姓是平岡。我还没有去过金阁寺,对于金阁寺的了解仅限于日本建筑史对它的描述。倒是足利義満起家的足利,我曾经去过。和烧毁金阁寺的学僧一样,三島是一个非常纠结复杂的人。三島其实是死于后战争。这本书多少能反应他纠结的内心世界。鶴川和柏木就像是溝川的纠结内心的一种搏斗,可以抽象为美和丑陋的搏斗。鶴川的死让溝川的内心搏斗消失(弱化),然后内心慢慢就被吞噬了。而金阁是他内心挣扎的一种投射。金阁仿佛是溝口的一道枷锁,好像也影射着作者内心的某种枷锁。他最终选择将金阁付之一炬。虽然习惯上会把《金阁寺》分类为小说,但是它不是一本单纯的小说。更像是一种自画像。(三島由紀夫自杀的六七十年代,是日本社会的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了解那个时代,有助于理解现在的日本)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美通过毁灭而永恒

      《金阁寺》被看着是三岛由纪夫的代表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者在这本书中代入了太多他自己的思想和经历。    一直不太爱看日本的文学作品,总感觉这个民族的文化中透着一种诡异扭曲的悲观和虚无。从来没有哪个民族像日本人这样崇尚毁灭,轻视生命,仿佛生命本身并不值得珍惜,为了荣誉、国家、天皇或者赎罪,生命随时可以被奉上。    本书取材于一个真实事件,故事围绕着国宝级古建筑金阁寺展开。主人公是一个从小口吃的僧人,在经历了被周围人嘲笑、父亲去世,好朋友自杀的打击后,对生命产生了无法克制的幻灭感,特别是看清了作为寺庙住持的师父的道貌岸然后,他选择在一个深夜纵火烧毁了金阁寺。   整部小说中,金阁寺作为一个不断变换的意向,散发着令人炫目的美,主宰着主人公的选择和人生。在主人公看来,美必须是脆弱而短暂的,永恒的美迟早必须消亡,当这个世界丑陋到不配拥有这样的美的时候,金阁寺作为美的代表和意相就该由他亲手来毁灭。对美的毁灭带来的快感,让懦弱的主人公在那一瞬间变得无比强大,作为弱者,唯一的反抗就是用毁灭来打击世界的秩序,同时美才在毁灭中实现了永恒。     这是一部充满哲学气息的小说,字里行间透着叔本华哲学那种彻底的悲观主义,人生的虚无,唯有死亡和毁灭可以终结。书中有大量关于人之存在、生与死、美与丑的哲学层面的探讨,那种离奇的冷酷和刻薄令人瞠目结舌。作为凡夫俗子,我很难理解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观念。当然,书中所展现的另类的情感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也令人印象深刻。    三岛由纪夫最终自杀身亡,这本书似乎就已经暗含了他的结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你心中是不是也有一个执念?明明不能实现,偏偏心心念念!

        根据真实的火烧国宝金阁寺事件改编,写透了人心中求而不得的执念,每一个心中有着真正渴望的人,都会被《金阁寺》的美所打动!

          1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幻与灭(《金阁寺》读书笔记)

          读日本人的文学作品,总是有一种其它小说不具备的撕裂感。有的说是悲剧美学,有的说是类似樱花式的刹那光辉,有的说是耻感与炫美、死亡与永恒的同时追求的矛盾。总之在读的时候,总有一些匪夷所思的纠结,就是为什么截然两种相反的东西为什么会在同一个人身上有着毫无道理的纠结。所以,金阁寺到底意味着什么?或许意味着绝对的美,意味着超越时间的永恒。而这种绝对和永恒,偏偏让主人公产生了一种无法弥合的割裂。这种割裂在于对于绝对的追求和对世俗的无奈。他知道自己身上有着人性无法磨灭的恶,因为自己天然的缺陷又加强了自己对美的对抗,可是心中有有着无限地对绝对永恒和美的追求。在每一个唯美的细节背后,一定有一个邪恶的念头在生长,只是在完成所谓的恶行之后,总要去内心重新去寻找和敬仰那个美和永恒的象征。金阁寺就是那永恒的美,而每一个人都是瞬间的恶。然而 “金阁与人的存在便呈现出越发明确的对比:一方面,人的形象虽易毁灭,却从中生出一种永生的幻觉;另一方面,金阁的美丽虽然不灭,却从中透出毁灭的可能。” 或许,正因为人是一种美与恶并存的矛盾体,是一种本身短暂却能够意识到永恒的存在,所以人才有能力讨论那么多不可理喻的事情。又或许,正是因为不可理喻,所以才有人性的光辉。正是那些没有道理的美和善,人间才有永恒的可能。日本的文字总有一种耻感在发酵。不对,不应该是发酵,应该是弥漫,或者是。。。说不清楚,就是那种好像一种特别厚的浓雾,有质感的,粘粘的,可是又摸不到,还有点果冻的感觉,反正就是说不清楚的一种包裹在整个文字周围的感觉。它不承认欲望,它认为欲望就是绝对的恶,有欲望就一定是对善的亵渎和对美的抛弃,而且只要有了欲望,人就是不可能成为完人,不可能成为那个永恒的美和善。但是欲望又无时无刻地存在着,无法否认、无法拒绝、无法忽视,没有一个人能逃避欲望的控制,不能躲开欲望的侵扰。所以人只能是一种耻辱的存在,他们向往永恒,又永远具有罪恶,这就是耻,是不能调和的两极。所以要获得统一,就只能毁灭,或者毁灭作为罪恶存在的自己,或者毁灭一切美的永恒。或许正因为如此,日本文学才会读得如此吃力。因为这种非黑即白、非美即恶的美学,与我们的现实实在是太远太远了,人的社会中很难只有美或只有恶。或许至善的美只存在概念和理念里,而恶也只不过存在于相对之中,没有什么是绝对的,正是人作为这个世界最奇特物种的绝妙之处。不是活着就是生,因为他可能已经死了,也不是死了就是灭,他仍然能活在人们的记忆中。突然仔细想想,会发现,这真的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都是时间没有办法超越,可是这个世界创造了一个超越时间的物种。最后一章,或许是现实和内在的最后的链接。无论是法师看待 “我” 的平凡,亦或是黑暗中的金阁与想象中的金阁的重合。在那一瞬间,或许现实和幻想就这么融合在了一起,而燃烧的金阁就是那一丝的契机, 那一点的桥梁。只是,这到底是幻灭的美和真实的内心,还是真实的现实和虚幻的自己,实在说不清楚。或许本来也说不明白吧。读着最后一段,我总觉得我对那种纠结的矛盾的理解,多少有些可能触到了一些真实。“漱清宛如一只飞离了这座建筑的鸟,正展开双翼,朝着池面,朝着所有现世的东西逃去。它意味着一座桥,一头是控制世界的秩序,另一头则是某种脱离控制的东西,大概就是肉欲吧。” 所以,或许整个金阁就是对人要对抗自己无法控制的欲望的象征吧,它就像一个结界,把人的不安和未知扣在了里面,而作者只是想把自己的欲望释放出来吧。或许他以为只有不受控制的欲望,才是那个平凡的自己吧。至于美,就像整部书里面写的那样,它并不是一个整体,“池中投影、众多小岛、松树、泊舟处等细节之美,就会发现美并没有在细节上结束、完结,任何一个细节当中都蕴含着下一个细节之美的预兆。细节之美本身就充满了不安”。美是一个又一个细节,细节有蕴含和联结着另一个细节,美即是瞬间,又是永恒,然而有孕育着丑恶,就像每次一美丽的细节描写之后必有一次所谓的恶行。终于,作者最后说 “虚无才是这种美的结构”,而美也正是因为虚无,才有永恒。或许是偶然,在我写这段文字的时候,正好看着读这本书的第一段摘抄:“诚然,在我拼命挣扎的时候,外界的现实有时似乎也会停下来等我。然而,等我的那个现实已不是新鲜的现实。当我费尽精力,终于抵达外界的时候,外界却在一瞬间变色、错位了…… 于是,横陈在我面前的,只是不再新鲜、近乎腐臭的现实。似乎唯独这才是与我相称的。” 美和恶,瞬间和永恒、外界和内心、现实和我,都是矛盾,而且有着时间上的错位,所以只好费尽心力,毁灭其中一个的时候,这些矛盾才能统一,所有的一切才能解释。或许在主人公那里,毁灭才是唯一的救赎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生的意义,自己决定

            《金阁寺》读着他我就不由得感觉自己的幸运,我们生来被预装了许多操作系统,生活给我的可能不是最好的,但确实给了我最充分的自由。​我现在所有人性里最好的东西,都离不开一个个人对我的帮助,一路所遇,虽有暗光,阳光照耀。我想如果勾口明白,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决定,可能会改变他的命运吧,前途不明,知识、思想永远是最好的助手。勾口可能错生了一个时代吧,如果他生活在现在,有可能沉迷游戏了,哪里顾得上去烧寺庙呢🤣🤣🤣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金阁寺:是对美的偏执?还是对美的毁灭?

              日本昭和 25 年(1950 年)7 月 2 日凌晨,位于日本京都市北区的临济宗相国寺派的寺院鹿苑寺,也叫金阁寺,被一名 21 岁的见习僧人林承贤放火自焚而被完全烧毁,连同放在殿中供奉的国宝、足利义满像也一并被焚毁。这名僧人原本想吃安眠药自尽,后面被救了下来。在问及缘由之后,他说道:“我嫉妒金阁的美丽。” 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借由这个事件,对这件事进行了再次创作。作者说,他写《金阁寺》,主要是想探讨罪犯的犯罪动机。而这本书也成了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获得了第八届读卖文学奖。这是一部描写一个人走向毁灭的心理独白,也是一部穷究美的灵魂之作。当我合上书籍,我也不禁在想一个问题:这是对美的偏执?还是对美的毁灭呢?01 曾经,美是生命的向往本书的主角沟口,是一个天生口吃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在当时的社会中,他并没有得到他人同理心的照顾,反而是被人排挤,嫌弃。这一切,都在沟口的内心形成了一道道伤疤。天生的体格不佳,再加口吃,让他的性格愈发地内敛,也在他和外界之间设立了一道屏障。他没法和身边的人进行正常平等的交流,这一切造就了他对周围的人的眼光异常敏感的内心。虽然他和外界的交流不多,但是他的内心世界却异常地丰富。他对着生活,对着周遭的一切,对着未来有着很多和别人不一样的幻想。用今天的话说,他出现了多重人格。这个特征在沟口后来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不止一次看到他性格中的矛盾。即便周围的人对他如此不好,让他年纪轻轻便开始面对人性中的丑恶。但是,这一切都不妨碍他对美的向往。比如,金阁寺,那个在他记事起便被赋予世界最美的存在。正是对金阁寺美的向往,他一直相信,在这个世界的某处,有一个自身都无从知晓的使命在等着他。他打从心里迷恋着金阁寺,崇拜着金阁寺,甚至幻想着有一天自己要成为金阁寺的主人,与美同在。金阁寺就像是一个无形的监督者,让他不做坏事,一直向前。甚至拒绝生命中那些不好的事情的影响。让他在内心出现邪恶念头的时候,产生了羞耻感。后来,父亲引荐,把他带到金阁寺,成了金阁寺方丈的弟子。在他的心中,金阁寺依旧是威严,不可冒犯的存在。如果,故事一直都是这样,金阁寺能够是沟口心中的金阁寺,那该多好?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也想不明白,到底是世界变了?认知变了?还是我们自己变了?02 绝美与丑陋的正面交锋来到金阁寺之后,沟口遇见了生命中对他影响很深的两个人,鹤川和柏木。对于鹤川,用沟口的话说,鹤川是活在阳光里的人,在他的身上,你看不到任何的阴暗。他就像是一道光,照进了少年沟口的心。鹤川并不嫌弃沟口的口吃,让沟口感受到这人世间人性的温暖。因为沟口自己体格不佳,还有口吃。而书中鹤川的形象则是刚毅、阳光、纯粹,这让沟口相信幻想中的绝美在现实中是找得到实物对称的。他在这个世间还是有东西可以去相信的。而柏木,是沟口上大学后才遇见的另一个同学。和沟口一样,柏木也有先天身体的缺陷。这让沟口觉得,在柏木面前,他们是平等的,因为他们都是被 “美” 拒绝的存在。沟口和他亲近,其实更是在寻找同类。但是,在柏木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更多恶的成分。他阴郁、易怒、充满野心,同时也擅长欺骗。他企图推翻身体缺陷带给自己的羞耻感,他想掌握主动权,主动去疏远别人的权利。书中的故事里,内翻足是柏木是身体缺陷,但是他却要那些身体健全的人,打从心里去迷恋他的缺陷。作者借助 “柏木” 的做事方式,独白了沟口的内心想法。这也反映出他们的内心,其实已经滋养出一个极度完美的自我。沟口在柏木的带领下,也开始自甘堕落过。一开始,在紧要关头,金阁寺总会出现在沟口的脑海里,让他没法堕落成为魔鬼。在美与丑的较量中,一开始是美占了上风。只是,在沟口意识到,金阁寺在紧要关头出现他,让他没法堕落,甚至因此遭受周遭人的取笑,沟口内心滋生出想要控制金阁寺,毁掉金阁寺的念头。只是这个念头一开始只是念头。后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念头越来越强烈了呢?是不是从沟口知道,鹤川的死是因为自杀呢,还是对母亲的彻底反抗,还是无意间看到住持师父嫖娼呢?当生命中那些与光明连接的线被一条条剪断之后,沟口彻底堕落了。03 是偏执?还是毁灭?书籍的最后,便是沟口做了一直想做的事情,烧了金阁寺。在故事的结尾,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描绘了沟口当时的心理状态。从迟疑、冲动、计划、实施、甚至到最后不惜一切,沟口完成了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情。他亲手毁了那个一直被奉为最美的金阁寺。可是,沟口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实现生命的蜕变。就像看完这本书的我,没有体会到那种历经千辛万苦,超越自我的成就感。反而是有了一种荒唐的感觉。就像沟口他自己,在火烧金阁寺之后,他想到的给自己的善后之路就是吞食安眠药。如果真的是让一个人有突破性成长的实践,故事的最后应该是把一个人的精神带到更光明的地方。金阁寺,原本是美的存在。也是曾经多少岁月里,被世人当成信仰的来源。就像书中提到的观点,世界都是在变化的,人的认知也在变化。可是那些留下来的东西,也有着它的价值。在人性方面,“人性本善” 和 “人性本恶”,这两家观点说得都有道理。我们在鹤川身上,我们看到人性本善,我们在世人身上,我们也看到了人性本恶。而在沟口和柏木身上,他们因为天生的缺陷,在他们寻求平等的道路上,遭遇了很多人的冷眼和鄙视。这让他们不相信善,这些都有人的演化规律。三岛由纪夫说,写这本书是为了探讨犯罪的动机。这个动机,有社会的因素,人为的因素,个人遭遇的因素,个人心理的因素等。所有的这些加起来,演化成了一种心理畸形,即我们经常听到的,得不到的东西,我就要毁掉它。又或者是因为自己本身的缺陷,结果反而对美产生了一种嫉妒心理。沟口的悲剧,如果说要避免,好像没法避免。假如他的父亲一直都在,说不定可以让沟口在成长的道路上多几年的陪伴。待他慢慢长大后,对世界的认识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视角,或许能够像罗曼。罗兰说的那样:“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一个人物的命运,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那些年,日本社会背后一代人的思想状态。当我们理想中的信仰和现实的故事不停地冲突,我们又该如何从中找到平衡,这也是这本书留给我们每个人的思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金阁寺,魔性

                金阁寺,魔性,看了一会都搞不清楚是男主不正常还是我不正常。但还挺神奇就是会吸引你一直看下去。后来发现,还是男主包括他的原型以及作者三岛由纪夫好像和大部分人类不同。这我就放下心来,毕竟好死不如赖活着。从有为子的出现到有为子的死,真的是又美又暴力。这好像是全书的基调,美而暴力。而这暴力的念头恰恰因为是无法承受美的引诱。其实沟口从头到尾很难说是个坏孩子(人),因为他没有柏井那么恶,心理活动还算是真诚。包括主持发现了他的秘密,还是他发现了主持的秘密,心理活动是可以理解的。只是,不知道为什么他总是把人和事情往消极的一面想。心理上较真一点就是没有成长型思维。在主持并没有拿他如何的时候,他就觉得别人总归是拿着他的把柄要害他。一开始鹤川的存让人觉得他的心中还有点光明,也就是为什么他无法完全和柏井一样的 “无耻” 和不在乎自己 “无耻”。后来发现鹤川的秘密击溃了他的最后防线,但不得不说,他的生存意义和世界观,为什么都是由别人来定义?当他自主一回的时候就是要烧掉金阁寺。信誓旦旦要寺毁自尽,然后自己还舍不得死。从这一点上,三岛由纪夫比这孩子强太多,三岛说自己要死或者说要表演死,是真的死。要说这里正能量的,我觉得沟口后来找的妓女大姐还挺正能量的,还跟沟口说年轻人应该好好学习,不要老到这样的地方来。这简直就是知心大姐啊!看起来金阁寺的主持,沟口的爸爸还有他们共同的朋友后来某个寺的长老我记不清了,这几个人倒是还挺性情中人的。从年轻到中年,该干嘛干嘛,全不耽误。当然,我还是不尽怀疑沟口的爸爸的情商或者说还是修行不够,不然不能娶了沟口那狭隘的妈是不是。后来我看了《知日。这就是三岛由纪夫》类似于各界人士对三岛由纪夫本人的各方面解读,算是比较全面的了解了作者的生平和《金阁寺》这本书的创作起源。不得不说,我其实挺同意里面以为大哥的描述,三岛由纪夫确实是不属于地球的天才。我的胸襟让我不会因为这本书和我的价值观以及对世界认知的严重偏离就否定作者,因为作者的脑回路确实和以为代表的大众非常不同。这种暴力和美能有如此的魔力,也是一种天才的编排和体现。在我了解了三岛由纪夫的生活经历后,更是觉得此人奇葩。此处奇葩无贬义,只不过非我等常人而已。他的一生我觉得一直都是表演的一生,一直在一种做 show 的状态里。不管是练肌肉还是结婚到表演死亡,搞半天才 1.6 米左右的身高,愣是搞出这么大的动静来。当然即便是文学天才,我非常反对他军国主义的思想。只是,站在一个不同角度,如此自恋的人,加上他的成长环境的塑造以小贵族自居以及受惠于天皇家,也就不难理解他的举动。除了妓女大姐,《金阁寺》出现的其他女性或多或少也都有点不正常。。。不知道是不是透过不正常的沟口的眼睛很难看到正常的人。这些女性也不能完全说是玩偶,但是为什么她们那么容易自我放纵?尤其是能不能挑挑对象再自我放纵?不得而知,想不明白,但不代表我不相信没有这样的人。对于金阁寺的描写还是很美的,有机会去日本去京都,一定要去看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梦想坠落的一生

                  时间有限,只能写简评。作为一本文学著作,故事性不强,但是可读性极强,思考性极强。看了后记,可能太过执着于三岛由纪夫个人生平和战后日本社会的群像思考。其实很简单:天才就是天才。就算有些人写故事写的非常好,也没有三岛由纪夫对个人情绪和主人公心理描述的这种驾驭。一点点拆解,一点点懂得,再到一点点走向成熟明了。第一遍读的粗略,后续再看看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部心灵心理剖析史

                    也读过一些日本文学,基本上都延续了比较典型的日本风格 - 那种寡淡轻微,不咸不淡,情感有所触及但又貌似比较遥远或者努力遮掩的风格,总觉得好像吃什么东西还缺一些佐料,直到读到金阁寺。 三岛由纪夫文笔之好想象力之丰富描写之精准还在其次,更令人惊喜的是对人性,心理的显微镜式的剖析。 读来和主人物一起感受心灵的起伏跌宕,深邃之想见。 非常惊叹的一本书。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