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
《涌现:从混沌到有序》是复杂性科学领域的经典著作,作者约翰・霍兰德以跨学科的视角揭示了从简单规则到复杂系统的演化奥秘。这本书不仅是对科学范式的革新,更是一场关于 “整体如何超越部分之和” 的哲学思辨。以下从核心思想、理论框架、现实意义及阅读体验四方面展开评述。一、核心思想:简单规则如何孕育复杂世界霍兰德提出的 “涌现” 概念,指向一种自下而上的系统生成逻辑:个体遵循简单规则,通过局部互动在整体层面突现出全新的属性或规律。例如,蚂蚁通过信息素交流形成高效觅食路径,神经元通过电信号传递涌现出意识,互联网中分散节点自发组织成信息网络。这些现象的共同点在于,复杂行为的根源并非某个中央控制者,而是无数个体互动的结果。霍兰德将这一过程概括为 “生成系统” 的演化规律,并强调其普遍性 —— 从生物演化到人工智能,从经济市场到社会文化,均遵循这一逻辑。书中尤为引人深思的是对 “还原论” 的批判。传统科学试图通过分解部分理解整体,但霍兰德指出,复杂系统的特性无法通过简单累加预测。例如,人类大脑的智慧无法通过单个神经元的活动还原,正如蚁群的集体智慧远超单只蚂蚁的认知。这种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的视角,标志着科学从机械论向系统论的范式转型。二、理论框架:跨学科的复杂性科学图谱霍兰德的理论建构融合了数学、物理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知识。他提出涌现现象的八大特征,包括生成系统的动态稳定性、宏观规律的突现性、稳定模式的层级嵌套等。例如,棋类游戏的规则虽简单,却能演化出无限可能的棋局;机器学习模型通过特征值的优化,模拟人类决策的复杂性。这些案例揭示了复杂适应系统的共性:简单规则通过迭代和反馈,在非线性相互作用中产生不可预测的秩序。书中还深入探讨了 “耗散结构理论”—— 开放系统通过与环境交换能量,从混沌中自组织为有序状态。例如,生命体依赖负熵维持结构,社会系统通过开放与改革避免熵增导致的僵化。霍兰德将这一理论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结合,指出 “有序源于混沌” 的本质是系统对外界扰动的动态响应,而非静态平衡。三、现实意义:从科学理论到人类实践《涌现》的价值不仅在于理论创新,更在于其对现实问题的启发:1. 管理学与组织科学:团队合作中 “中心要素” 的涌现(如领导者)需顺应集体意志,而非强加控制;企业创新依赖开放系统吸收外部 “负熵流”,避免封闭导致的熵增危机。2.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通过模拟简单规则的迭代(如棋类算法),机器可涌现出类人智能,但需警惕特征值设计的局限性。3. 社会系统治理:政务公开、市场开放等机制的本质是通过系统与外界的交互维持动态稳定,避免腐败与无序。霍兰德更预言,21 世纪的科学主题将从 “寻找终极方程” 转向 “理解涌现行为”,这一转向在当今量子计算、神经网络等领域已得到印证。四、阅读体验:挑战与启发的双重性作为一部跨学科著作,《涌现》的阅读门槛较高。其内容涉及博弈论、遗传算法、非线性动力学等专业领域,部分章节(如耗散结构的数学推导)对非专业读者堪称 “天书”。此外,中文译本因术语生涩、逻辑跳跃遭诟病,进一步增加了理解难度。然而,这种挑战性恰恰是其魅力所在 —— 读者被迫跳出舒适区,以多学科视角重新审视世界。书中充满哲思的表述亦是一大亮点。例如,“秩序与混沌是镜像而非对立”“猛烈的秩序是混乱,巨大的混乱是秩序” 等观点,将科学问题升华为对宇宙本质的叩问。霍兰德坦言自身对涌现的认知仍 “贫乏”,这种谦逊的开放性反而为读者提供了继续探索的空间。结语:一部反抗宿命的科学宣言《涌现》不仅是一部科学著作,更是一份 “反抗宿命” 的思想宣言。它打破了决定论的桎梏,证明混沌中蕴藏秩序的可能,而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 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社会实践 —— 正是推动这种转化的关键。在熵增定律笼罩的宇宙中,霍兰德为我们指明了一条通过开放、互动与创新实现 “逆熵而行” 的道路。尽管书中部分理论尚待完善,但其跨时代的洞察力已为复杂性科学树立了一座丰碑,值得每一位探索者反复咀嚼。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涌现存在于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在童话故事《杰克与魔豆》中,杰克把一粒魔豆种到地里,一株神奇的豆苗随即破土而出,豆茎越长越高,最终为我们展现出一个有着巨人和魔法竖琴的世界。在孩提时代,我们往往觉得杰克的魔豆和其他日常事物,如秋天的落叶和发芽的种子,都是不可思议的。长大以后,这些有关种子的奇妙现象仍然令我们着迷。不知何故,这些包裹着遗传密码的小小种子竟能够长成巨大的红杉、素有 “白昼之眼” 之称的雏菊和豆苗这样复杂且独具特色的结构!这些正是涌现现象的具体体现:复杂的事物是从小而简单的事物发展而来的。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是种子里的基因决定了生化作用按照某种规则一步步地进行,但对于这个复杂的过程,我们目前仅仅弄清楚了其中的一些片段。实际上,只有完全了解基因如何通过一系列相互作用使得种子或受精卵逐步发育成成熟的有机体,我们才算真正了解了基因和染色体。总之,只有理解了涌现现象,才能真正理解生命和生物体本身。当我们研究其他与上述生物发育似乎毫不相关的领域,例如棋类游戏时,会发现类似的涌现现象会以另外一种形式展现出来。极其复杂的游戏往往只有几条规则。国际象棋只有二十几条规则,然而,即使经过了几百年的精心钻研,人们至今还是能够不断发现新的走法。这就像小小的种子长成各式各样复杂的生物体一样 —— 多来自少。在其他不同领域,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或描述电磁现象的麦克斯韦方程组等,与游戏的定义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万有引力定律与麦克斯韦方程组相当于游戏的 “规则”,借助数学工具我们可以推导出一些 “棋步”。这些棋步又引导我们发现一系列新的方程和数学推论,所有这些新方程和新推论都是从起始定义的方程推导而来的。这就像下棋时,我们可能发现其发明者本人都未曾预料到的可能性。牛顿不会想到万有引力定律将会揭示引力助推效应,从而指导人类借助其他行星的引力将太空探测器发射到外行星的轨道上;麦克斯韦也绝不会料到他的方程组会帮助人们实现对电子的精确控制,而这种控制能力是制造现代电子设备绝对的必要条件。就像杰克的魔豆一样,这些方程带来了无数的奇迹。实际上,我们对整个物质世界的理解,大部分都是从少数基本的方程出发的,而这些方程都以牛顿和麦克斯韦的理论为基础。涌现的鲜明特征就是 “由小生大”。这种特征也使涌现变成一种神秘、似乎自相矛盾的现象,往往带有企图 “一夜暴富” 的味道。然而,涌现确实是周围世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耕种等日常活动依赖涌现的一些基本经验法则,比如我们必须知道影响种子发芽的各种条件。同时,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无论是政商活动中对于创新的隐喻性表述,还是创建新的科学理论,所有这一切似乎多多少少都涉及对涌现的使用。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我们都会遇到复杂适应性系统的涌现现象,例如蚁群、神经元网络系统、人体免疫系统、互联网和全球经济系统等。在这些复杂系统中,整体的行为要比其各个组成部分的行为复杂得多。关于人类状况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则取决于人们对这类系统所表现出的涌现特征的理解:整个生命系统是如何按照物理和化学规律涌现出来的?我们是否能将人类的意识解释为某些物理系统的一种涌现属性?只有弄清楚涌现现象的来龙去脉,我们才能真正弄清楚对这些问题给出的种种科学解答的局限所在。本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提供有说服力的证据,证明科学研究将大大加深我们对涌现现象的理解。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涌现从混沌到有序读后感外部场景在我们眼睛里上百万个视觉细胞上的真正投影没有两次是完全一样的,但每个场景总会同以前出现过的某些场景部分相同。从小到大,我们识别和对这些共同元素(积木块)进行分类的能力越来越强。而且,由于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看到这些积木块人们将几千个被称为单词的积木块串在一起,以此来表述各种各样的事物和观点。正是因为这种识别和利用积木块的能力,我们才可以认识并理解甚至预测周围不断变化的世界。发现积木块是一项永力范围。蚁群可以感知并应对在很大地理范围内出现的食物、外敌、水患和很多其他现象。蚁群能够把领地延伸到很远的地方,按照有利于群体的方式来改变周围环境。蚁群的寿命一般要比其个体成员的寿命长几个数量级(尽管在有些种类的蚂蚁中,蚁群的寿命可能大致等同于蚁后的寿命)。为了了解蚁群,我们必须了解这个稳定、适涌现现象出现在生成系统之中。这些系统是由那些种类相对较少并遵循着简单规律的一些基本元素及其大量的 “副本” 组成的。一般来说,这些元素及其副本相互作用,从而形成阵列,如国际跳棋、网络、物质空间中的点等,这些阵列在转换函数的作用下可以随时间变化。需要更深入探讨的是对整体研究工作的指导问题:主体是如何通过彼此间相互作用产生聚合体的?而且相比于组成它们的主体,这个聚合体具有更大灵活性和适应性。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