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读这一本书,很有必要!
疫情让我们熟悉的一切都改变了。不仅是我们每个人,我们周围的企业,城市,国家,世界都被疫情重塑。不管愿不愿意,我们都需要重新审视这个变化的周围,变化的世界。并且找到生存策略。这本《后疫情时代:大重构》恰逢其时,拨开云雾,厘清未来。作者非常厉害,Klaus Schwab(克劳斯,施瓦布), 超级畅销书《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作者,世界经济论坛的创始人,站的足够高,思想足够深,我们站在高人的肩膀上,可以看的更深刻一些。大的方面,从经济复苏,社会的重构,大政府的回归,到地缘政治的重构,对抗的加剧;微观层面,从具体行业的现状,不同企业的生死存亡和前景;个人层面,怎样在后疫情时代生存下来,获得发展;这本书都讲的清清楚楚。世界和时代已经改变了,疫情也促成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更快到来。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厘清新世界,研究新环境,做出新改变,是生存下来,甚至弯道超车的机会。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6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德古拉之殇每日一书:《后疫情时代:大重构》。2020 被称为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迅速席卷全球,疫情引发了现代史上空前的全球性危机。这一次疫情将给世界来一次大洗牌,世界格局、行业格局等将会发生大重构。全球新冠疫情仍在持续恶化。许多人都想知道世界何时才能恢复如常。简单地说:永无可能。新冠病毒大流行标志着全球发展的根本性转折,危机之前 “支离破碎” 的世界常态将一去不复返。相互依存、瞬息万变和错综复杂成为塑造当今世界的三大主流特征,宏观层面大重构的进程也将在这一背景下开启。无论你是谁,无论你身处何地,或多或少都会受到这些特征的影响。随着对经济增长的批评成为主流话题,消费主义在公共和私人生活中的金融与文化主导地位将被彻底颠覆。这一点明显体现在部分利基市场中消费者所主导的去增长行动,如倡议少吃肉或少坐飞机。由于疫情造成了一段事实上的 “去增长” 时期,人们对这场旨在放缓经济增速的运动重燃兴趣。2020 年 5 月,世界各地 1100 多名专家发表了一份宣言,主张利用去增长策略应对新冠疫情造成的经济和人道危机。正如亨利・基辛格指出的,“国家能团结和繁荣,是因为人们相信政府各部门能预见灾难,阻止灾难的影响,并让国家恢复稳定。这次的新冠疫情结束时,许多国家的政府机构在公众眼中就会变成失败者”。过去 500 年,我们从欧洲和美国获得的最大教训之一是:严重的危机会强化国家的力量。事实始终如此,新冠疫情也不例外。历史学家指出,自 18 世纪起,财政实力日益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总是有发动战争的需求,尤其要在遥远的国家发动需要扩充海上力量的战争。比如,1756—1763 年爆发的 “七年战争” 据称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战争,当时欧洲的所有大国都参加了这场战争。“社会契约” 是指管理个人和制度之间关系的一整套(通常比较模糊的)安排和期望。简而言之,它是社会的 “黏合剂”。“全球化三难选择” 框架认为,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和民族国家是不可调和的三个概念,其中只有两个能在任何一个时间点有效共存。只有全球化得到控制,民主和国家主权才能和谐共存。《溢出效应:动物感染与下一次大流行病》的作者戴维・奎曼认为:“在热带雨林和其他野生生物环境中,生活着丰富多样的动植物,同时也隐藏着许多不知名的病毒。但是我们入侵了这些环境:我们砍伐树木;掠杀动物或者将其装入笼中,然后送往市场。我们破坏了生态系统,我们让病毒离开了其天然的宿主。这些病毒需要一个新的宿主,于是就找到了我们。”17 世纪哲学家斯宾诺莎毕生都在反抗权威专制。他有句名言:“如果没有希望,就不会有恐惧;如果没有恐惧,就不会有希望。” 疫情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人类与生俱来的脆弱、弱点和缺陷,承受着封禁措施带来的巨大精神压力,同时对未来的势态极不确定。这些心理变化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自身,以及我们与他人和世界的关系。对一些人来说,这次改变可能会促使他们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正所谓 “一个愤世嫉俗的人知道所有东西的价格,却不知道任何东西的价值”,王尔德在 1892 年留下的这句名言便深刻阐释了这一点。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后疫情时代:大重构》这是第一本以 “后疫情时代” 为主题的书,书中从三个维度系统梳理了未来世界的新格局。第一个维度评估疫情对五大宏观领域的集中影响,即经济、社会、地缘政治、环境和科技;第二个维度深入微观层面,考察具体行业和企业的现状和前景;第三个维度关注个人,推测疫情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及心理造成的影响。本书的核心内容:后疫情时代全球政治、经济、技术将会发生哪些深刻变化?为何说全球性疫情的到来实属必然?疫情对世界的影响到底是造成了 “大断裂”,还是 “大加速”?在逆全球化趋势下,如何制定本土化的生存策略?这本书最重要的价值,在于抛出了很多世界性议题,这些议题看似宏大,但实际上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个人的荣辱兴衰、成败利钝,都逃不脱时代巨浪的冲刷。本书介绍了托马斯・弗里德曼、霍尼斯鲍姆、基辛格、何帆、香帅等人对疫情和时代的判断。他们每个人都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观察视角,也提供了一种分析工具,这让我们在应对时代风云变幻时,有了更多趁手的武器。霍尼斯鲍姆曾说,人类在应对瘟疫时,几乎都会经历一个从傲慢无知到恐慌焦虑,再到歇斯底里的过程。也许,在灾难中,相互猜忌、推诿、攻讦,是源于人的一种应激本能,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包括在这次新冠疫情中,我们也很痛心地看到这个撕裂的过程。但我们应该用理性来克服本能,用合作来代替敌视。疫情给这个世界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国家,都做了一场压力测试。我们相信,疫情早晚会褪去,那些伤痛也早晚会褪去,但是,这场压力测试的记忆会让我们刻骨铭心,它促使我们去反思:对个人和社会而言,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以及如何才能创造和获得这些价值?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2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疫情从未远离人类提到新冠肺炎疫情,我们都不得不提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那就是这场全球性疫情到底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在我们常见的媒体描述里,有很多专家,都将这场疫情称为 “黑天鹅事件”,也就是说,它是在人们预料之外的重大突发事件,但事实上是我们不自觉地忽视了的一个事实。回望历史就会发现,我们并不是第一次经历过这种大规模疫情了。在《人类大瘟疫》一书中,作者马克・霍尼斯鲍姆就总结了近一个世纪以来人类经历过的重大流行病,包括西班牙大流感、鼠疫、鹦鹉热、艾滋病、SARS、埃博拉、寨卡等,每一次流行病都给人类带来了经济上、生命上和精神上的重创。重大疫情对于人类来说根本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它们基本上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以新的形式和姿态卷土重来。所以作者霍尼斯鲍姆在 2020 年 6 月份的时候就提出,这不是一只 “黑天鹅”,而是一只早在预料之中的 “白天鹅”,全球性疫情是一桩 “确定性极高,而且必然会发生的事”。事实上,国际上许多专家学者、卫生机构都对人类未来会爆发的疫情做了研究、预防和呼吁工作。在 2017 年的世界经济论坛上,多个国家政府和非政府组织,还联合成立了 “流行病防范创新联盟”,它们与许多大型生物制药企业和疫苗研发机构合作,希望能加快疫苗的开发速度。我们知道疫情一定会来,只是不知道它会在什么时间、地点、以什么样的方式爆发。在《瘟疫的故事》一书中,作者霍华德・马凯尔说历史证明没有瘟疫的时代是稀少的、罕见的,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始终伴随着瘟疫,可以说瘟疫也是塑造人类文明的一道力量,也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是我们无法摆脱的生死对手。现代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有一个著名的论断,他说瘟疫和死亡的现律,总是在设想着破坏性的新手段,而和平、工作和健康的规律,则始终谋求着把人类从瘟疫中解放出来的方法。这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战争,全人类的战争。新冠疫情不会凭空创造出石破天惊的新事物,也不会逆转已经出现的大趋势的方向,却能起到激化的作用。而在未来,这种注定会发生的流行病会给我们的社会带来多大的冲击,给我们的生活造成多大的变化,谁也不能预料。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后疫情时代,应该如何应对改变?📚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335 本)📚📚《后疫情时代 大重构》📚📕 新冠病毒在 2020 年 3 月的快速蔓延生动地说明了这种现象。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病毒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全球大部分地区,引发的震荡似乎催生出一个全新时代。这场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感染者数量呈现指数级增长,令许多决策者和大部分民众措手不及,因为我们通常很难在认知上理解指数级增长的意义。📕 传染病的特点之一就是会引发恐惧、焦虑和大规模歇斯底里的情绪,并挑战社会凝聚力及人们共同管理危机的能力。传染病会造成社会撕裂与个人创伤。我们对抗的是看不见的敌人;家人、朋友和邻居都可能成为传染源;我们珍视的日常行为(例如在公共场合与朋友见面)可能成为传染途径;当局为保护民众而实施限制措施,却常因此被视作压迫者。📕 “相互依存” 是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结果,究其本质,可将其定义为系统要素之间彼此依存的态势。过去几十年里,全球化和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一些权威人士宣称:当今世界已经处于 “超级互联” 状态(相互依存状态的极端变体)!在现实中,这意味着什么?简单而言就是,世界已经 “连接在一起”。📕 复杂性大致可用三个因素衡量:“第一,系统中的信息量或成分的数量;第二,信息或成分间的关联性,即互动响应的动态变化;第三,非线性影响(非线性要素通常被称为‘临界点’)。非线性是复杂性的关键特征之一,它意味着系统中只要有一个成分发生变化,就会对其余部分造成令人惊讶的严重影响。”📕 新冠病毒具有高度的、持续的不确定性,因而精确评估相应风险异常困难。与任何引发恐惧的新风险一样,新冠疫情造成大量影响经济行为的社会焦虑。2020 年 4 月,中国科学家金奇表示,新冠病毒很可能和 “非典” 不一样,它有可能会与人类长期共存,成为季节性的流行病。📕 在后疫情时代,只有极少数行业的企业会逆势增长(主要是科技、医疗和保健行业),而绝大多数行业的企业将迎来极具挑战甚至危险重重的旅程。在可预见的未来,娱乐、旅游或酒店行业难以(或许永远也不会)回到疫情之前的市场环境。📕 为了切实预防供应链中断 —— 无论是某具体供应商的供应中断,还是贸易政策可能出现变化,或是某具体国家或地区出现供应中断,企业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韧性。为此,企业不得不发展多元化的供应商网络,即使会滞留存货或者出现产能过剩也在所不惜。📕 大科技是最有韧性的行业,会成为这场急剧变革的最大受益者。疫情期间,随着企业及其客户被迫实行数字化,加快布局在线业务,应用新的社交工具和启动居家办公,科技成为绝对的必需品,即使对于以往不太情愿的客户也不例外。正因如此,领先科技公司的总市值在疫情期间连创纪录,甚至超出了疫情暴发之前的水平。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疫情后的新生活疫情可能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人类本质上是社会性动物,陪伴和社交是我们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封禁措施和社交隔离恰恰让我们在最需要有人陪伴的时候体验孤独,加剧了焦虑情绪的扩散,对社会关系造成极大破坏。新冠疫情给我们许多人烙下了经年难愈的心灵创伤。疫情过后,更多样、更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或许会受到整个社会的重视。疫情同样让我们思考人生重要事项的变化:我们清楚什么是最重要的吗?我们是否太自私,过度专注于自我?我们是否把事业看得太重,在工作上花费了太多时间?我们是否沦为了消费主义的奴隶?“所有杀不死我的,都会让我变得更强大。” 未来几年,我们将在数字和生物技术领域看到初创和新兴企业的创造力大爆发。借疫情的东风,这两大领域最具创造力和独创性的人才将取得长足的创新与发展的机会。这本书在最后给出结论:在当今世界,真正重要并决定人类未来的,是风险、问题、挑战和机遇之间的系统性联系。意思是说,虽然我们身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域,分属不同的种族和阶层,但从人类生存的角度看,每个人、每个企业或每个国家都不应该成为孤岛,也不可能独善其身。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霍尼斯鲍姆曾说,人类在应对瘟疫时,几乎都会经历一个从傲慢无知到恐慌焦虑,再到歇斯底里的过程。也许,在灾难中,相互猜忌、推诿、攻讦,是源于人的一种应激本能,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包括在这次新冠疫情中,我们也很痛心地看到这个撕裂的过程。但我们应该用理性来克服本能,用合作来代替敌视。疫情给这个世界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国家,都做了一场压力测试。我们相信,疫情早晚会褪去,那些伤痛也早晚会褪去,但是,这场压力测试的记忆会让我们刻骨铭心,它促使我们去反思:对个人和社会而言,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以及如何才能创造和获得这些价值?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疫情并非创造大重构,而是加速大重构从 2022 年回顾这本书里面的某些寓言,还算是一件十分有意思的事情。书中描述了各个领域可能发生的重构,也是咨询公司在疫情初期收集了海量的数据之后作出的趋势的预测。不值得全看,但建议翻目录看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书里面勾勒出来一个疫情之后的世界:更封闭和更自我,不论国家还是个人。确实如此,其实我们总是把疫情当成一次灾难,以为忍耐一下,大家齐心协力就可以扛过去了(这也是人类以前面对灾难的普遍心态)回顾过去,不论是洪水,还是地震,干旱还是饥荒,大家能互相援助扛一扛总是因为相信这些事情很快去可以过去。但是疫情不是这样,人类现阶段面对传染性强的疫情时,最有效的依然是最原始的隔离等方法。而旷日持久的疫情反反复复,和上面那些一次性的天灾不一样。在看不到尽头的反复隔离和不定的政策之中,人们的信心很容易就慢慢背消耗殆尽。这也是为什么科幻作品里面(如丧尸题材,末日环境下)人类总是变得更加的自私,为了一些生存物资大打出手的原因。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历经坎坷,不知曙光何时到来回望疫情开始的那三个月,我和身边的人生活在一种巨大的不确定中,每天关注着各个信息平台上的新闻和防疫进展,精神压力大到很多人吃不下饭。除了精神压力之外,还有日渐减少的荷包,在未知的恐惧中不知能不能活着吃到下一顿早饭。新闻上说某某地区的超市开始抢购柴米油盐,我们也开始蠢蠢欲动,抢着先下手为强,社会中最高贵的礼让在这一时刻荡然无存。一个蝴蝶扇动的翅膀往往能影响一个地区的气候情况,这在疫情期间也不例外。好不容易熬到了防疫初见成效封锁结束,以为终于见到了黎明的曙光,结果却是多米诺骨牌倒下前的预兆。解除封锁后的经济相比起三个月前一落千丈,路上皆是挂起转让牌的告示,不少老字号在第一波封锁中倒下,再也无法跟上新时代。那时的人们都以为 “消灭” 了新冠病毒,纷纷摘掉束缚已久的口罩大口呼吸,看起来一切会重返过去,人们也开始重新生活。八月,第一次封锁结束后的两个月,第二次封锁开始了。在短短的几周内,感染的人数飞速爆表,不断突破历史记录,直到现在也不断刷新数据。未来的世界究竟会好吗?估计谁也无法肯定,现在早已不是过去那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了。这一年见了太多生离死别,太多苦难让人们麻木,社会开始分裂,谣言甚嚣尘上,或许在未来的两三年都要活在不确定性中。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大重构的前景和我们的选择1、本书提出了很好的问题和试图得出未来解决方案,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力求全方位阐述未来世界可能形成的格局:第一部分评估了这场大流行病对以下五大宏观领域的影响,即经济、社会、地缘政治、环境和科技;第二部分进入微观层面,考察疫情对具体行业和企业造成的影响;第三部分则推测疫情对个人造成的影响。2、世界未来前景不乐观,全球化的进程急剧中断的可能性是存在,文明和文化、意识形态、政治极化冲突不断,中美可能的脱构,战争的风险也不能排除,正所谓人类命运共同体前景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3、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最好的迎接挑战的办法。现在看来中国的 “六稳”“六保” 的政策是多么正确,尤其是粮食安全的强调无法如何不为过,否则一剑封喉。底线思维任何时候都要具备,中国需要构建全球化网络、地区性网络、本土化网络各种网络交织的网中网,扩大朋友圈,增加网络韧性和冗余度至关重要。4、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作为一个普通中国人,同样需要做好自己,提高学习和认识能力,储备发展的物质和精神基础。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疫情的馈赠疫情打乱了高速运转的生活 “常态”,迫使我们放慢脚步,给了我们更多的时间进行反思。大把宁静的独处时光(尽管独处过久有时会带来孤独感)可视为疫情给我们的 “馈赠”,让我们每个人以及整个社会得以放慢脚步深入思考:我们是谁?真正重要的是什么?哪些是我们真正想要的?这段时期的强制性集体反思或将引起行为的转变,反过来又会引发我们对信仰和信念更深刻的反思,或将最终改变我们对事情的取舍抉择,进而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社交、照顾家人朋友、锻炼身体、健康管理、购物、子女教育以及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在这个世界的位置。越来越多看似平淡无奇的问题亦将摆在我们面前,比如,我们清楚什么是最重要的吗?我们是否太自私,过度专注于自我?我们是否把事业看得太重,在工作上花费了太多时间?我们是否沦为了消费主义的奴隶?感谢疫情按下 “暂停键”,让我们停下来思考。后疫情时代我们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与疫情发生前相比,很可能已经有所不同。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