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126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本书,请你一定不要错过姜乙|读《悉达多》

    我读外国文学,多数时候的感受都像在走迷宫,忙活了半天发现还在原地打转。除了消耗一点卡路里,其他收获寥寥。选择黑塞的这本《悉达多》也是一次网上冲浪的机缘巧合,决定挑战它是做了思想准备的。开始没太注意版本,在首页一搜索就找了本来读。结果在意料之中 —— 读不懂。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就是在这样自暴自弃的状态里,我发现了姜乙的译本。感谢她把我从迷宫里解救出来,引我走进一个全新世界。毫不夸张,刚看开头就跪了!全书没有一个多余的字,美得如同流动的诗,让人欲罢不能。这一定一定,是跟诗人黑塞最同频的译本。姜乙在后记里写道:黑塞的语言是美的 ——《悉达多》是一部完全是诗的、充满歌咏性、音乐性的,光彩夺目的杰作。尽管我的译文不能完全实现黑塞的诗意,但其诗的本性与精神显而易见。我觉得她做得相当好了。这不仅仅只是我的个人偏爱。我找来了一处对比,看看你的感受。“悉达多面临着一个目标,唯一一个目标,那就是摈弃渴求,摈弃愿望,摈弃梦想,摒弃乐与苦,摈弃所有的一切,以实现自我消亡,达到无我的境界,为变得空空如也的心觅得安宁,在摒弃自我的思索中等待奇迹出现 —— 这就是他的目标。”vs“悉达多唯一的目标是堕入空无。无渴慕,无愿望,无梦想。无悲无喜。“我” 被去除,不复存在。让空洞的心灵觅得安宁,在无 “我” 的深思中听便奇迹。这是他的目标。” 怎么样,是不是高下立判?没有程式化的套路,丝滑中溢出光彩。当精致渗透进每一个字符,甚至是标点符号里,那注定是一场曼妙的阅读享受。当然,这本书远远不只是文字的优美这样简单。所以我虽花了不到两天的时间读完它,思考整理却花了很久。这本书只有短短一百多页,却涵盖了人的一生。从少年满怀梦想的天真傲慢,无惧地走向对生命的探索,到成年后追逐金钱、权利、欲望、爱情,再到老年时遍历沧桑后的开悟。看悉达多,也是在看我们自己。罗曼罗兰说:有的人二十岁就死了,八十岁才埋。很多人在成年阶段就停滞了,空洞的活着。时常焦虑、自我怀疑,物欲占据了心灵,外界的声音盖过了内心的声音。所以我们需要一本书时常提醒自己,不要迷失太久。悉达多的三项天赋给我启发很大。思考。等待。斋戒。思考代表不断地向内自省和向外吸收进步。等待代表着难得的耐心和在困难面前的那份坚持。斋戒代表极强的自律。这是他的宝,他的力,他不变的支撑。也是我们进步的前提。已拥有如此美德的悉达多,依然有被世俗围困的时候。情欲、贪欲和惰性,以及他最蔑视、时常嘲笑、视为最愚昧的唯利是图俘虏了他。他拜倒在钱财下。赚钱于他不再是游戏和琐事,而是枷锁和负荷。在充满诡诈的歧路上,他最终沉迷于卑劣的赌博。在这些快感的榨取中,悉达多从未如此明白:性和死是如此相近。你越沉溺的东西,往往越容易束缚你。在悉达多与恋人迦摩罗的故事中,还有一段很是吸引我。“迦摩罗的嘴唇固然美艳嫣红,但你若试图违背迦摩罗的意愿去强吻它,便不会得到一丝甜蜜。情爱可以乞得,可以购买,可以受馈,也可在陋巷觅得,却唯独不能强夺。” 要说全书我最喜欢的部分,当然是悉达多与船夫在河边的重逢。悉达多从倾听河水顿悟到:生活也是一条河。这条河用幻象,而非现实,隔开少年悉达多、成年悉达多和老年悉达多。悉达多的前世并非过去,死亡和重归梵天亦并非未来。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一切都是本质和当下。我们花费过多时间追忆过往或惧怕将来,并没有太多意义。活在当下,感受当下,做好当下,才是本质。《悉达多》的故事虽然短小,却寓意深远。以上的见解尚且浅薄,但我想我会常读。

      8
      1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告别旧我,走向……

      感谢 “Winky 星呀星” 的笔记让我翻开这本书,得到站内对本书也有精彩解读。一本文字干净、优美,篇幅短小,内容深邃的小说,对本书实在没有什么能说的,相信每个人读完都会有自己的深切感悟!黑塞的语言有多美我没法领会,但姜乙的译文实在是太精彩了,像旋律优美的音乐,将悉达多颠簸起伏的一生娓娓道来。我们随着这段音乐,感受着悉达多的出世,入世,再出世,在旋律中寻找自我,舍弃自我,又安然于自我,不停变换着节奏却又丝般顺滑,真是一段美好的旅程!就像本书所说:智慧是无法传授的,能传授的只是知识。要获得佛陀那种圆融通达、“无所模仿” 的智慧,只能亲自去经历一切,探索一切。那么本书也如此,听任何人的介绍、解读都不如亲自打开来读一读,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那将是独一无二的你自己的感受!本书佳句摘抄:️勤学的悉达多,你要明白:情爱可以乞得,可以购买,可以受馈,也可在陋巷觅得,却唯独不能强夺。️其实,魔鬼无所作为,魔鬼并不存在。每个人都能施展法术。每个人都能实现目标,如果他会思考、等待、斋戒。”️迦摩施瓦弥读道:“书写虽好,思考更佳;聪敏虽好,忍耐更佳。”️他在狂热的沙门岁月中被扼杀的感官渐渐苏醒。他品尝了财富、淫乐和权力的滋味。唯有聪明的迦摩罗深知,他内心仍是个沙门。指引他生活的一直是思考、等待和斋戒的技艺。他和孩童般的世人间彼此依旧陌生。️惊醒后,他感到自己被深深的悲哀包围。毫无价值,自己过着既无价值又无意义的生活。了无生气,他没有得到任何珍贵的、值得保留的东西。他孤单伫立,空洞得如同岸边遇难的破船。️悉达多深感惊恐。这正是他的境况:绝望,步入歧途,抛弃智识,甚至求死。这幼稚的求死之心不断滋生,乃至行将摆脱肉体,求得安宁!“唵” 字迫入意志的强烈远胜于近来悔恨和死意的折磨。这一刻促成他在不幸中、在癫狂中认清自己。“️我失去了财富,或财富失去了我。它已不在。世相之轮飞转,乔文达。婆罗门悉达多在哪里?沙门悉达多在哪里?富有的悉达多在哪里?无常之物更迭迅速。️他的 “我” 在他的圣徒气质中、傲慢中、精神性中隐藏起来。在他自以为用斋戒和忏悔能扼杀 “我” 时,“我” 却盘踞生长着。于是他终于清楚,任何学问也不能让他获得救赎,他该听从内心的秘密之音。为此他不得不步入尘世,迷失在欲望和权力、女人和金钱中,成为商人、赌徒、酒鬼和财迷,直至圣徒和沙门在他心中死去。他不得不继续那不堪的岁月,承受厌恶、空虚,承受沉闷而毫无意义的生活,直至他最终陷入苦涩的绝望,直至荒淫且利欲熏心的悉达多死去。他死了。一个新的悉达多从睡眠中苏醒。这个新生的悉达多也将衰老,死去。悉达多将消逝。一切有形之物都将消逝。可今天他还年轻,还是个孩子。今天,他是快乐崭新的悉达多。️今天,他从河水的秘密中获悉一个撼动灵魂的秘密。他看见河水不懈奔流,却总在此处。永远是这条河,却时刻更新!️知识可以分享,智慧无法分享,它可以被发现,被体验。智慧令人安详,智慧创造奇迹,但人们无法言说和传授智慧。️时间并不真实存在,乔文达,我时有感悟。而如果时间并非实在,世界与永恒、苦难与极乐、善与恶的界限亦皆为幻象。”️我听便灵魂与肉体的安排,去经历罪孽,追逐肉欲和财富,去贪慕虚荣,以陷入最羞耻的绝望,以学会放弃挣扎,学会热爱世界。我不再将这个世界与我所期待的,塑造的圆满世界比照,而是接受这个世界,爱它,属于它。—— 哦,乔文达,这就是我的一些思考和感悟。”️我爱石头、河水,爱所有我们可见并可以求教之物。我爱一块石头,乔文达,爱一棵树或一块树皮。这些是物,可爱之物。但我不爱言辞,学说于我毫无价值。它们没有力,没有柔,没有颜色,没有棱角,没有气味和味道。作为言辞,它一无所有。或许正是言辞阻碍你获得安宁。因为救赎与美德,轮回与涅槃也只是言辞。世上并无涅槃,涅槃只是个言辞。”

        3
        20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寻找自我的精神独立历程

        这是一本会引导人反观自我的圣典。本我、自我、超我,都是 “我” 的一部分,如何自洽?主人公悉达多年轻时选择出世,抛弃尊贵,禁欲苦行;中年时又选择入世,纸醉金迷,纵欲豪赌;老年时再次抛下一切,在经历了儿子的离弃后,他再次内省,这一次的内心觉知和清理,终使他找到真我,天人合一。跟随悉达多寻找自我的过程,阅读时会自然生出反省之心,进行超越日常琐碎的自我观察,爱恨贪嗔,生老病死,这都是生命自然的状态啊,是压抑还是接纳?压抑不易,接纳更不易!我们只能练日常、战无常。全书字数很少,却字字珠玑。悉达多的每一次的发言都发人内省,富含哲思。比如:“我已对法义和修习感到怀疑和厌倦,我不再信仰圣贤的言辞。…… 是通过探索,求道;是通过深观,禅修;是通过认知,彻悟;而不是通过法义修成正果,没有人能通过法义得到解脱。” 我忍不住击节叫好!自我建构是一个过程,诸多的思考、情绪、经历都是 “自我” 的基石,“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反观现在的我们,即使散步的时候,也可能是在听书或听音乐,智能手机的无孔不入,让我们几乎没有深入思考的时间,这种状态下滋生的躁动不宁或安静笃定,都可能是贫乏又虚弱的表象。多读几遍悉达多吧,“色如聚沫,痛若浮泡。皆悉空寂,无有真正。” 心静即是福。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悉达多》

          下面这句话听起来有点绕,却是对顿悟最好的表述:正因为你不知道你是你,所以你是你,当你知道你是你,你便不再是你。悉达多的成长,便是从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再到看山还是山。历经人间苦乐后,得到内心的宁静,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我唯一的事,是爱这个世界。不藐视世界,不憎恶世界和自己,怀抱爱,惊叹和敬畏地注视一切存在之物和我自己。”

            3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你的名字、我的名字——我读《悉达多》

            如果我们对佛教稍有了解,应该一眼就能发现主人公的名字来自释迦牟尼尚未出家时的俗名 “乔达摩・悉达多”。这并不是巧合,这就是黑塞写作风格 ——“双重性”。就在一本书里同样塑造了一对互依互存、一体两面的人物形象。这本书的就是终其一生都在追寻自我答案的悉达多和已经证悟绝对真理的佛陀乔达摩。黑塞在写作这本书时,的确借鉴了许多佛传的内容。如故事开篇,悉达多的出家因缘,就与历史上的释迦牟尼的经历极其相似。又如小说第一部的四章和第二部分的八章,其实暗喻佛教的 “四圣谛” 与 “八正道”,更何况,黑塞在小说的许多段落中,都表达了对于佛陀 “乔达摩” 的赞颂,在他看来,佛陀是完全真实地照见自我的圣者。但是这不是一本单纯的佛教小说,黑塞在里面是融合了各类宗教的思考。在这角度看,《悉达多》又并非佛传,它讲述了一个人的一生,千万寻常人亦会经历的一生。而这个人是生活在印度的,所以这本书的副标题叫一首印度的诗。“诗” 很容易理解,黑塞本来就是个诗人,所以小说的语言是非常流畅、优美的。“印度” 除了体现在诗一般语言描绘的印度风景外,更有深厚的印度文化。我们就拿书里面的那些角色名字。引导悉达多最后以河流为师的摆渡人叫瓦稣迪瓦,这个名字其实来自印度神话中的一位父神,他的儿子就是印度教中最广泛被人崇拜的主神 —— 诸神之首奎师那。瓦稣迪瓦是奎师那降临人间的重要媒介,所以瓦稣迪瓦在印度神话里也是一个接引者的象征,这就是为什么悉达多最终要依靠瓦稣迪瓦的指引,发现人生真正的秘密。还有与悉达多青少年时期形影不离,发誓要做他的朋友、随从、仆人、侍卫与影子,但后来却与悉达多分道扬镳,加入佛陀教团的重要配角乔文达,他的名字其实也别有深意。乔文达意译的话是 “牧童”,而奎师那在印度神话里最经典的形象,就是一个穿着黄色布裤,头上戴着孔雀羽毛,吹着牧笛的牧童。所以,如果我们可以把书里的乔文达理解成是每个人 “童年” 的象征,这样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他曾经与悉达多形影不离,发誓要永远追随悉达多,但却又分道扬镳大半生,直到暮年才终于再会悉达多。那就是我们从童年到青年到中年到老年,最后又回到童年的感觉。《悉达多》里的人名不仅仅只和印度神话有关,熟悉梵语的黑塞,还在人名里加了不少梵语的 “梗”。投身于世俗的悉达多,为了学习如何获得财富,他向富商伽摩施瓦弥求教,而 Kamaswami 这个名字,其实是梵文里 Kāma(欲望)和 Svāmin(主人)的复合词,它含义是欲望之主。至于悉达多的爱人伽摩罗 Kamala,意思是渴求爱的,映射的就是爱欲。如果我们再把名字串联起来看乔文达、伽摩拉、伽摩施瓦弥和瓦稣迪瓦,他们各自象征了我们从童年到追求爱情,再到追求财富,最后是解脱的过程。所以说,《悉达多》绝对不仅仅是佛陀的传记,亦非纯粹源自佛教哲学的故事,黑塞将古印度神话与哲学的成分暗藏在了在更深层次的谋篇布局上,这才是 “一首印度的诗”。

              4
              5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爱你所见的每一“物”

              本书主要介绍了求道者悉达多的三段式人生,第一段青年的出世,第二段青年的入世,第三段作为一无所有的老人。金句不断的一本书,完全可以和他的《德米安》归为一类,都是深受荣格思想影响下的书。谁的人生不迷茫?《悉达多》能给你答案,答案归根结底一个字 “爱”。爱你所见的每一 “物”,做一个 “万物有灵论者”。这好像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说的爱生活甚于爱生活的意义同理😊

                2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悉达多,一本你必须要知道的书

                和菜头说,这本书一个小时就可以读完,我认为他说的的确没错。这本书的篇幅很短,短到句句都是精华,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作者赫尔曼・黑塞是个诗人,实际上这本书也是用诗的语言来写的,译者姜乙依照原文的风格把它翻译成了中文。我认为她译文虽美但晦涩,程度正如读鲁迅的文章一样,脱离了现代语言,无法顺利地一目十行。不过如果重读第二遍时就会觉得顿感轻松,不觉吃力,不到半个小时就能读完。开始读这本书时我感叹,如果能啃下来这本书那之后什么书我都能啃下去了。后来查了才得出上一段的那些信息,这本书是以诗的语言来翻译的。但也只是开头难,如同美剧《绝命毒师》,开头坚持下去,接下来的那些剧情就都是享受。大概是从第三、四章开始,就感觉越来越顺利,因为已经开始熟悉主人公熟悉这本书的文风了。《悉达多》的故事性是值得品鉴的。你可以在书中找到所有讲故事的套路,包括冲突、塑造主人公、安排爱情戏、遭遇挑战、化解难题以及最后给读者满意的结局。《悉达多》也可以作为入门佛学的支点。开始读时你会对文中大多数佛教名词感到陌生,一旦读下去也就都熟悉了。众所周知航空母舰的作用就是作为一个可移动可补给的小岛让飞机飞得更远、效率更高,这本书也是这样。以此书为支点,顺藤摸瓜地去了解,无论是对于讲故事的套路,还是对于了解佛学,或者是西方文学,都是有帮助的。翻译是一个功夫。大多数人对于翻译的理解是把外语翻译为我们的母语,实际上用现代语言去讲解古书上的故事也不为是一种翻译。比如林汉达的《中国历史故事集》就是通篇的现代语言,但当然它们均取自于文言文。个人认为对于故事性诗文直接翻译成现代语言就可,没必要恪守原文的确切文风。原文晦涩,翻译成中文没必要也得把它变得晦涩。通俗可以不追求,但是追求易懂,因为外文翻译成中文,作者的表法方式是很大程度上无法被我们所借鉴的。所以比较之下,我更喜欢杨武能翻译的版本,杨版的书得到没有,但是微信读书有。两个译者的不同,我们截取文中最晦涩难懂的两首诗来对比一下 —— 姜乙版:唵为弓,灵为箭,梵乃箭之靶,当不懈地射中它。杨武能版:唵是弓,心是箭,箭矢之的在梵天,欲射不容心志偏。姜乙版:以深思之精神,纯粹之精神,沉浸于阿特曼中之人,胸中之极乐难以言表。杨武能版:谁沉思默想,心灵纯净,沉潜于阿特曼,他心中便充满天国幸福,妙不可言传。杨武能的版本读起来是中式中文,而姜乙的版本读起来是德式中文。如果第一次读建议先读杨武能,但姜乙翻译得也没毛病。读书,重要的是获取作者提供的价值。至于一本书的价值在哪儿,就得靠读者自己去找了。至于这本书你值不值得读 —— 如果你知道悉达多,你就不需要读《悉达多》;如果你不知道悉达多,你就需要读《悉达多》。希望这本书能让你捕获好收获。

                  转发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生命的绽放、需要勇气与决心

                  人生就是一段寻找自己的过程:佛陀世人讲解世界的时候,他不得不把世界分成欲乐和涅槃,分成虚幻和真实,分成痛苦和解脱。一个人不能不如此,想教一些东西给世人的导师没有别的法子可循。然而在我们心中以及在我们身外四周的世界,本身绝不是单方面的。从来没有一个人或者一个行为是完完全全的欲乐或者是完完全全的涅槃,从来没有一个人是完璧无瑕的圣人或是百无一是的罪人。罪人并没有走在成佛的路上,他也不在通往完善的路上,依照我们的思维能力,只能以此种方式来描述这类事情。其实不然,潜在的佛性已经存在于罪人的身中,他的未来已经在那里了。在他身中,在你身中,在每一个人身中隐藏着潜在的佛性,人们一定要认识这一点。这个世界不是不完美的,也不是在沿着一条漫长的途径逐渐向着完美发展。不,每个瞬间世界都是完美的,每一个罪恶都已经在它之中携含了恩赦,所有的孩童都是潜在的老人,所有的婴儿在身上都带着死亡,所有垂死的人必获得永恒的生命。一个人不可能看到另一个人在路上走了多远。佛性存在于强盗身上和骰子赌徒身上,强盗也存在于婆罗门身上。沉浸在深思冥想之中的时候,人可以抛开时间,在同一时刻中看到所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时候,每样东西都是好的,每样东西都是完美的,每样东西都是梵天。在我看来,存在中的每一样都是好的 —— 死亡同生命一样好,罪恶同神圣一样好,智慧同愚蠢一样好。每一样东西都是必需的,每一样东西所需于我的仅仅是我的赞同,我的承认,我的善意理解。一切都中我的意,一切都与我相得,没有东西能伤害我。" 我曾经从我的躯体和灵魂明白了,我的犯罪是必需的,我需要欲望,必须为财产而奋斗,必须历经厌恶和绝望的深渊,为的是学会不抗拒这种种,为的是学会去爱这世界,为的是学会不再把这世界与一种臆想的世界相比较,与一种想象的完美幻景相比较,而是接受这个世界,去爱它,为自己属于它而高兴。语言无法将思想完全表达出来,思想一旦被语言表达出来,总是会与心中的原意有所不同,有所曲解,显得有点愚蠢。现在我有一种你或许会嗤之以鼻的见解:在我看来,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人生在世,要处理三种关系: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我。人与自我的关系是一种自我认识、自我认可、自我升华,最终归于内心的平和与宁静。这是一种高深的境界,所谓静水流深、心如止水是也,古往今来,少有人实现。这本书契合了那个自我追寻的灵魂,震颤着想实现宁静却还路漫漫的生命悉达多经历了种种人生和人生的种种,是高尚的求道者,欲望的代言人,化境的实现者,他是挣扎的、幸福的。人生在世,离不开这世界,爱这世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树一叶、一石一事,爱让内心平和,让灵魂宁静。

                    4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读书笔记

                    悉达多唯一的目标是堕入空无。无渴慕,无愿望,无梦想。无喜无悲。“我” 被去除,不复存在。让空洞的心灵觅得安宁,在无 “我” 的深思中听便奇迹。这是他的目标。当 “我” 被彻底征服,当 “我” 消亡,当渴求和欲望在心中寂灭,那最终的、最深的非 “我” 存在,那个大秘密,必定觉醒。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平凡的故事里蕴含着平凡的事

                      这本书是两三个人推荐给我的,刚好得到平台也有这本书,所以就打开阅读,没想到和菜头老师也同样推荐过。看着别人读完这本书的记录,再看看我自己读完后,发现不知道该写点啥,体验当下  经历  追寻心中所想是一辈子的事情  世界万物都有其自身的美,好像就这些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古印度贵族青年悉达多英俊聪慧,拥有人们羡慕的一切。为了追求心灵的安宁,他孤身一人展开了求道之旅。他在舍卫城聆听佛陀乔答摩宣讲教义,在繁华的大城中结识了名妓伽摩拉,并成为一名富商。心灵与肉体的享受达到顶峰,却让他对自己厌倦、鄙弃到极点。在与伽摩拉最后一次欢爱之后,他抛弃了自己所有世俗的一切,来到那河边,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在那最绝望的一刹那,他突然听到了生命之河永恒的声音…… 经过几乎一生的追求,悉达多终于体验到万事万物的圆融统一,所有生命的不可摧毁的本性,并最终将自我融入了瞬间的永恒之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入世修行指南

                          人还是要有精神追求的不论是韦伯所谓悬挂在意义之网,还是星爷所谓要和咸鱼有所区别,对抗虚空,唯有折腾。我是清明假期就着冯唐的《不二》断断续续读完本书的得到电子书再牛估计也没法拿到《不二》的电子版权了,至少短期内不会。读完《不二》再读本书就好像刚喝完高度白酒再喝低度鸡尾酒,很好入口,不是那么上头了。佛家修行貌似有一种入世派,在滚滚红尘色相里打滚儿,以此磨练出自己的佛性,徐克电影《青蛇》里的法海就是这个路数,金庸笔下的欧阳克也是想走这个路线,不过佛性不够的人在红尘中体验磨练佛性时往往看不到佛,只能看到性。好在性事过后会有贤者时刻,稍有佛性的人便会更容易顿悟而皈依。有句话说得好,人世间绝大多数的痛苦都是因为缺少钱和性生活。就像很多人根本用不到去和别人拼天赋,大多数人根本负担不起悉达多成佛之前纸醉金迷,纵欲无度的经历。我倒觉得佛教如果稍稍修改一下教义或许也有孕育资本主义的可能。新教伦理不是号称积累财富是荣耀上帝的手段吗?佛教也可以告诉信徒挥金如土也是成佛的必修课,当然挥霍之前要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于是资本主义应运而生…… 看空而不踩空是我对佛教或曰佛学的态度。作为一个德国人写的佛学书,加上有作者和荣格的故事作为加持噱头,本书还是很有吸引力的。西方人写得佛学方面的书有交叉视角,比如万维钢老师推荐的《洞见》,都不错。本书可以作为一个入世修行指南,配合《无限的游戏》一起读十分下饭。单作为大千世界诸法诸色相之一种,也蔚为可观。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只在当下,一场修行

                            “黑塞的语言是美的 ——《悉达多》是一部完全是诗的、充满歌咏性、音乐性的,光彩夺目的杰作。尽管我的译文不能完全实现黑塞的诗意,但其诗的本性与精神显而易见。”—— 译者姜乙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无它(《悉达多》读书笔记)

                              对于佛陀、悉达多、乔达摩、乔文达,在我现在想来,应该都是一个人,不同时间的不同方面,分不清的。谁是悉达多?我是悉达多嘛?抑或是每个人都是悉达多,也都不是悉达多?人生需要意义,只是没有多少人能说明意义到底是什么,而通常,我们把知道什么是人生意义叫做智慧。讽刺又让人痛苦的是,智慧这种东西学不来,也教不了,有了就是有了,没有就是没有。渐悟、顿悟、彻悟、不悟,谁也说不清谁在什么时候就获得了智慧,只能苦苦追求。可是每个人有不得不承认,我们追求的很多时候只是智慧这个词儿,其实真正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我们追求的只是更好的人生状态,而已。现代人是个痛苦的存在,痛苦在,我们知道佛陀、上帝、神,他们并不是真实的存在,即使他们教给我们的寻找智慧的方法是正确的,但是仍然是痛苦的,因为你无法判断对错,你也无法把判断错了的责任怪罪在他们身上,更不能把自己的罪业求得他们的保佑和宽恕...... 每个人都是独自痛苦地在给自己找着意义,找着宽慰,找着每天如此活着的理由。普通人总想把自己投射的佛陀身上,或者想在自己身上找到佛陀的潜质。我以为,这或许是个妄念,放下,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过的是世事,求的是生活,跳不出去。黑塞笔下的悉达多,好像更像个普通人,从最初的寻找,到独自修行,体会炫美的世界之后,突然回头发现自己没有像个世俗的人一样生活,他又回头去学习欲望和放纵,去学习超越时间的亲情和父爱,最后在倾听里学会了智慧。终于理解了,原来智慧不是清晰、明辨、理解、因果,甚至不是感受、欢欣、平静,而是接受,只是接受,纯粹的接受。“在最深的禅定中存在这种可能:时间被终结,人视过往、当下和未来的生活为同时。这时,一切皆为善、圆满和梵天。” 就像那条河,不停流逝、不停循环,即是同一条河,又绝对不是同一条河,所有的一切过去、现在、未来都在它里面,它就是一切、它就是世界。倾听,就是知道了,这个世界原来就是智慧。只是,接受太难了,这个世界太过复杂,人太过于简单。佛说放下,又说众生皆苦,无非是告诉我们,众生哪里放得下,放不下又怎么接受得了。人这种讲故事的动物,总是会把没有发生的期待得圆满,然而现实又注定不会是圆满。苦,就是分别心,就是心与世界的分别,无它。“我不再将这个世界与我所期待的,塑造的圆满世界比照,而是接受这个世界,爱它,属于它。”“我只懂倾听,保持驯良,其他我均未学到,我只是个船夫。我的任务是渡人过河。”“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一切都是本质和当下。” 祝好,无它。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悉达多

                                人无论出生时富贵或者贫贱,想要找回真我,就要红尘中打滚,但不坠落。坠落了就是俗人,碌碌一生的不是物质贫瘠而是没搞懂自己是谁!哲学和宗教都选择了向内发力求索,找到真我,但这个过程却从不间断的向外看,甚至是宇宙深处,只是不着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牛逼。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虽然没怎么看懂

                                    行文优美 有一瞬间浸入其中 若有所得 又不知为何 觉是什么 觉者又是什么 曾有一秒钟的超脱 一瞬可能就是一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借我再多一圈追光...

                                      ◆“悉达多唯一的目标是堕入空无。无渴慕,无愿望,无梦想。无喜无悲。‘我’被去除,不复存在。让空洞的心灵觅得安宁,在无‘我’的深思中听便奇迹。这是他的目标。当‘我’被彻底征服,当‘我’消亡,当渴求和欲望在心中寂灭,那最终的、最深的非‘我’存在,那个大秘密,必定觉醒。” 以悉达多的发想心望开篇,很大方的让你选择是否继续为这份文字与思维的游历投注时间与时而锤磨拧痛感十足的内感熔炼。◆“乔文达不知时间是否存在,不知这情境持续了一秒还是百年,不知是否有悉达多,有乔达摩,是否有‘我’和‘你’。” 而由悉达多最初的同伴挚友,这位被悉达多的 “我” 以强势姿态「剥离」开的一汪 “流浪” 底色,用意象缘动出的一捧「影子」—— 乔文达的视角来收笔。或许「剪断」的不是文本,而是你已然入画的心与意。而「你」是原初追逐「我」的那个「我」,或是觅得了「我」之「我」后的「你」?可能驻留内化间,空间的交付与时光的归还能赎回真实的触与生。◆“乔文达的心似乎被神箭射中,伤口却流着蜜...​悉达多的微笑让他忆起一生中爱过的一切,忆起一生中宝贵和神圣的一切。”​然,执笔的良善与生命俗常的朴实,在最后的墨滴滑落时,运命留光,为你留了一段自洽与包容:终还是流蜜的伤口漾化了浓稠的思绪与执意,回忆曜升的光年闪动与或我、或你,实则已然融醉。在意的正是真意的,也正若最本初的那捻「灯芯」:点星芒火米,触轮回无常烧芯痕款坠,沙响生缘浮常映得平素哀愁暖泛喜乐弥深忆终旋迷离心自惘归尘万般皆有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千个人也许有一千个悉达多

                                        宗教与哲学凝聚的诗性语言,汇聚成了这本悉达多。悉达多是你,是我,是他,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生 —— 从追寻安宁到经历世人的生活后真正获得安宁,悉达多确实做到了。年少时,蔑视很多人或事,带着偏见认识世界,道理都懂。年长后,当自己真正去体会世界,这真实的空洞、孤独、爱、恨、平凡、堕落…… 痛恨这样的自己,却又难以改变什么老之将至,回顾过去,才发现一切皆为诗,一切的经历都是有意义的,那些曾经藐视的一切,都能教会我们如何是爱。悉达多的爱是在他经历了些许世俗变化后才领略到的,但我们一直在经历着世俗的生活,希望你我都能活的通透一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酒色财气不久留,此心安处是吾乡。

                                          “谁学会了倾听树木讲话,谁就不再想成为一棵树。除了他自身以外,他别无所求。他自身就是家乡,就是幸福。”——《树》不经世事,盲从教条,只能在虚妄中打转。向外寻找,却沉溺于外在酒色财气的俗世间,对于精神有一定追求的求道者们,也难以获得那一份心灵自由所带来的宁静。尘世间的历练是必然,更要搭配上深度的自省与倾听才好。只要心静下来,就连最平凡的一片水、一叶木,也能从中获得宁静,得到真正的解脱。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