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15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是一个几千年演变的共同体。

    许倬云教授以系统论的方法,围绕着 “中国究竟是什么,我们究竟是谁” 这个问题,从新石器时代谈起,一直到清朝结束前夜,讲述 “华夏 / 中国” 这一个复杂的共同体是如何不断演变的。本书的结构体例、行文风格,均属于 “大历史” 的范畴,没有铺陈细节,也没有繁琐的论证,而是选择每个时代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关键点,以及相互间的互动,来勾勒出各个时代的面貌,其中多有令人击节的真知灼见,也不时流露出作者对中国文化和当代社会的深切关怀。

      1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除夕翻书:审慎地看待这个世界

      书摘:世界在改变,中国也在改变。在这几千年来世界第一次走向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审察自己的归属和认同,也审察族群归属和认同的原则,应是非常严肃的课题。庶几我们不被狭窄而偏激的族群狂傲挟持,迷失了自己往前走的方向。中国人能如此自我审察,对世界是有益处的;邻近的其他国家,在中国的自我审察过程中,不能责备中国,认为中国是以民族情绪威胁他们;中国也因为对自己有所了解,不至于产生大国沙文主义,也会因此消减四周邻居的敌意。

        1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因能容纳,而成其大;因能调适,而成其久

        每日一书:《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许倬云从政治、文化、经济、社会四个变量分析中国这个复杂共同体,从新石器文化开始,结束于帝制皇朝退出历史。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国的 “天下” 观,可以不被偏激的族群狂傲所挟持,迷失自己的方向。华夏这一多元复杂共同体,不能仅仅由国家、族群或文化,各单一角度讨论,却是看作三者的混合体。由于很早就凝聚了一个核心,才有不断转变与成长的依托:因能容纳,而成其大;因能调适,而成其久。这一共同体,经历了目前进行的全球化,应以其特性,融合各处人类,共同缔造人类共有的大同天下。一方面,维系 “中国” 这观念的真正力量,可能是经济。经过长期构建的市场交换网,使得各地的物资有无相通,也互相依赖。另一方面,中国固然长期被皇权统治,但是从秦汉以后,并没有明确的贵贱阶级之分。一般的老百姓,都是编户齐民;统治阶层中的文官,大致言之,都是凭其知识和能力进入精英阶层,这些精英并不能永远世袭。第三个因素,可能是因为中国的方言复杂,却有一个以视觉符号作为基础的文字系统。它可以超越语言的区隔,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工具,也作为超越时间的数据媒介,使得文化得以赓续。自从秦汉时代以来,中国基本上是编户齐民的社会,没有永久的阶级。征服王朝的主奴区别,改变了统治权力的性质,集权专制的皇权抹杀了儒家人本思想对皇权的约束,也淡化了社会 / 文化精英的影响力。明代夹在蒙古和满清之间,虽是汉人王朝,但其皇权的专制集权,却与那些征服皇朝的君权并无二致。因此,中国经历了四五个世纪的集权统治,相当程度地丧失了过去政治 / 社会 / 文化三环互相制衡的结构。黄帝经过激烈的战争,取得了这个地区的主导权,开始了一个所谓五帝的世代。后世中国人都自以为是黄帝的后人。然而,对于太昊、少昊、颛顼的记忆,晚到春秋时代,都还存留在河北、山东地方的集体记忆中。那一位与黄帝斗争最激烈的蚩尤,在传说中一直是个负面人物,可是在汉代山东地区的传说中,蚩尤还是一个 “兵主”— 也就是战神。从夏后氏比较笼统的霸权,经过商人同心圆布局的统治机制,最后到西周的封建网络,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促使 “中原” 成为中央政权的基地,而又以同心圆的方式扩散其势力于各处。整个中国是一个 “天下”, “天下” 没有边,也没有界线,只有向远处扩散而逐渐淡化的影响力。而且,这种影响力不一定是统治的权力,而是通过文化交融而构成的一个新文化,其中包含了各种地方文化。将各种地方文化吸纳入中原文化,使 “天下” 的文化多元而渐变,共存而不排他。这样一个核心,加上其放射的影响力,终于形成了后世的 “中国”。为了争夺中原的霸权,这些地居四处边缘的竞争者,在竞争过程中都不断壮大自己。于是各国个别扩张、聚合的成果,整体而言扩大了中国。历史发展具体的结果则是:经过春秋战国的蜕变,华夏的中国收纳了许多边缘的他者;实质上,竟符合了前面所说的,将 “内诸夏” 演变成为没有边界的天下中国。春秋战国扰攘五六百年,在中国历史上常被当作乱世。吊诡之处在于,正是在这一个乱世里,中国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扩张和融合,终于整合为秦汉大帝国的基础,也落实了诸夏中国的演变历程。秦始皇统一中国,二世以后刘汉代秦,先后两个大帝国的体制,奠定了 “中国” 与 “天下” 两个观念的内涵。许多中国的主流民族自称为 “汉族”,也就是从 “汉代” 这个名称延伸而来的。因此,这一时代的变化,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关键性的意义。相对言之,蒙元是征服者,以武力压制中国人,乃是弱肉强食难免的现象。朱明以驱逐胡人为口号,应以同胞对待中国百姓。可是,太祖杀伐立威,又将专制极权制度化,有明一代始终未曾改革。更可悲者,满清入主中原,沿袭明代制度,再加上征服王朝的武力镇压,于是中国人生活在专制极权的统治下长达六七个世纪之久。这一长时期的压迫,斲丧中国人的自由,扭曲中国人的人权,对中国民族性造成的伤害,至深至巨。在乾隆时代,进攻大、小金川,满清军队已不见重装备,全靠火枪作战。然而,乾隆认为满州武勇是以骑射为长,不应该数典忘祖,放下自己的传统。清早期的三代以后,中国没有再出现制造和修理火器的兵工厂。直到清末洋务运动时,才重新接上发展火器的传统。从乾隆以后,政府岁入之中,捐纳和摊派的比例逐步增加。在交通线拦路收捐,号为关税或者厘金,也因为缺少明确制度,收捐的站口随意增减,对商品运输和市场贸易造成极大的困扰。中国历来的皇朝都有皇室和政府财库分开的习惯,只有在满清时代,皇室可以任意支用政府的库存。黄仁宇先生曾经说过 “中国没有以数目字管理的观念”,这句话完全适用于满清的财政制度。满清时代,这一复杂共同体中的四项变量之间,没有建立一个互相制衡或者互相支持的平衡关系。这个共同体本身,除了走向衰败以外,期间也没有自我调节的修补功能。此时,也正是西方文明崛起、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张政策席卷全球之时。满清面临二千年来未有的变局,完全没有足以应付的力量。鸦片战争,乃至甲午兵败黄海,都不是一时的事故,乃是元、明、清以来五六百年的衰败,使得发展了一万多年的复杂共同体一旦崩解,几乎不能再收拾起来。“有的民族以自己的历史为耻,有的民族简直没有历史可言,有的民族则因为自己的历史核心空无一物而忧心”,哈罗德・伊萨克(Harold R. Issacs)在《族群》(Idols of the Tribe)一书中曾经如此说,接下来,他又说道,唯有犹太人可以建立认同,因为他们靠的 “只是历史,而且靠着历史才能得以存活至今”。可是,“华夏 / 中国” 的历史却不同,它不是缺乏历史,而是历史太多,它不是只有一个历史,而是拥有好多个彼此交错的历史,这个历史在给现在的历史学家出难题,使得历史学家一面为这个国族的历史经历太丰富而觉得难以处理,一面为这个现实国家的疆土太庞大而不知如何对历史加以论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我” 究竟是谁?“中国人”?“汉人”?“唐人”?“华人”?或者按照外国人称呼我们的名称,例如契丹(Kitahai/ Chathy)?“中国究竟是什么?我们究竟是谁?” 这个问题,不是一言两语可以解决的。这本书也不过是在尝试,如何界定 “中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杂糅与融汇

            什么是 “华夏”?或者什么是 “中国”?讨论这一问题,既可以从今溯古,来论证国家合法性,也可以从古到今,以理解历史合理性;它可以是一个政治话题,也可以是一个历史话题;它可能惹出民族(国家)主义情感,也可能培养世界(普遍)主义理性。在涉及 “国家”“民族” 和 “认同” 的时候,“历史” 就开始像双刃剑,“论述” 的分寸显得相当微妙,关键在于以什么立场、取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中国” 是一个传统帝国,还是一个现代国家?它的认同基础是血缘,还是文化?它的历史是同一共同体的连续,还是各种不同族群的融汇?为了解答这个难题,为了梳理背后错综的历史,许老先生重新追溯上下几千年,取不同维度对 “中国” 的历史形成过程进行论证。首先,许老先生强调 “中国” 是一个复杂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犹如 “飞鸟无影”“轮不辗地”,不可能是定格的。这就说明,他并不从现存中国来逆向追溯 “中国” 的合法性,而是从曲折变迁中回顾 “中国” 的形成过程,来理解其历史合理性的;其次,在 “中国” 的历史形成过程中,许先生指出,数千年血脉杂糅、族群相融、文化交错而形成的共同体,其认同基础不一定是国界(国界会变动),不一定是族群(族群是生物学判断),甚至也不一定是语言或文化(语言文化也在变)。这说明许老先生不是从政治角度证成 “中国”,而是从历史角度理解 “华夏” 的;第三,有关著书意图,许先生自己说,这部书是对 “中国” 历史形成的 “自我审察”,他还说,“中国人能如此自我审察,对世界是有益处的”。为什么?因为 “中国也因为对自己的了解,不至于产生大国沙文主义,也会因此消灭四周邻居的敌意”。因此可以看出,这部著作也不是为了借助历史引出民族主义的盲目情感,而是通过历史认识达成世界主义的理性观念。许老先生放下大家的架子,俯身娓娓道来,阅读极其流畅,语言平白直叙,犹如跟一老友摆龙门阵。而所涉及的话题内容又纵横捭阖,溯古追今。在纷繁杂乱的头绪中,拽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这四根线头,把一个极难讲清道明的 “中国” 的来历,剖析明白,鞭辟入里。实在是有意愿追寻探索历史的一大福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从地理角度来看四大文明古国,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情况。不论是起源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还是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由于受到地形影响,这两大文明规模都小。诞生于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地域范围比前两者大一些,但它的西边是山脉,东边是沙漠,南边临着无边无际的海洋,也是一个相对封闭狭小的空间。再看看诞生于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我们祖先站在中原地区,举目四望,广阔无垠,根本看不到边际。这就容易让老祖宗们把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看成是整个世界。所以,打一开始,古代中国就形成的是 “天下” 观念,而不是 “国家” 概念。由于缺乏地理上的天然边界,商周时期的人们就没有产生以地理来划分边界的意识。要如何区分自己人还是外人呢?主要就靠文化了,接受中原文化的就叫做 “华夏”,不接受就叫 “夷狄”。那时所谓的中原文化,就是周朝的礼乐制度。天下国家的观念就是如此流传下来,一直到了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如今的中国,施行改革开放,也不会让一个外国人在我们的政府里当官。但是唐朝允许外国人做官,政权都向外国人开放,真正做到了制度无边界、文化无边界、外交无边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 “天下国家”。从宋代之后,这个天下国家体系开始走下坡路。中国陷入了封闭和僵化,闭关锁国。直到近代,在西方列强的炮火下,被迫打开了国门。现代中国已经是一个具有明确边界的国家。但今天的国界其实只有不到七十多年的历史,五十六个民族的大融合也不是从来就有。许倬云老先生这本《说中国》以宏大的视野,为我们讲述中国作为 “天下国家” 如何不断发展演化,勾勒出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关注公号 DoctorCC,好书不错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文明

                中国作为仅存的四大大文明古国,为什么能够这样持续下去,是很值得研究的,其他的古国文明都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了,只有中国从上古时期一直延续至此,这是国家这样的单位门传承的吗?很显然不是,中国从夏朝到现在现代主义社会历经了无数次朝代的变革,朝代更替分裂数次,但最后仍然遵循一个大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就是文明!不论以前什么朝代,现在什么国家,以后又会是什么未来,但都会在秉承这华夏文明开疆扩土,都会与其他的宗教和文明不同,华夏文明有容乃大,能兼并各种其他文明,并且吸收进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没有任何的排他性,这样的文明试问怎能不得到延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许倬云教授围绕着 “中国究竟是什么,我们究竟是谁” 这个问题,讲述 “华夏 / 中国” 作为一个 “天下国家” 是如何不断发展演变的。作者以宏大的视野,舍弃旁枝末节,始终关注中国历史上的根本特征和关键节点,围绕 “天下国家” 这个核心,勾勒出各个时代的风貌,使读者有酣畅淋漓之感。本书核心内容:1. “天下国家” 的内涵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2. “天下国家” 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为什么说隋唐时期是天下国家的巅峰?3. “天下国家” 又是怎样在明清时期走向衰落的?古代中国是一个 “天下国家”,也就是一个没有地理边界,只有文化边界的国家,这是由古代中国面临的特殊地理环境决定的。“天下国家” 发源于商周时期,发展于秦汉时期,在隋唐时期到达巅峰,在明清时期走向衰落。她就如同一个血肉之躯,走过了一个生命的历程。第一, 古代中国是一个 “天下国家”,也就是就是一个没有地理边界,只有文化边界的国家。这是由古代中国面临的特殊地理环境决定的,在商周时期就露出了雏形。第二, 天下国家在秦汉时期获得了发展,表现为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统一,在隋唐时期到达了它的巅峰,表现为制度无边界,文化无边界,外交无边界。第三,天下国家在明清时期走向僵化和保守,主要原因是程朱理学的出现导致文化走向保守,以及元朝的专制一直延续到了明清时期,导致社会失去活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因能容纳,而成其大;因能调适,而成其久

                    这本书从一万年前讲起,这是传统中国历史著作中很少见的,以最新的考古发现为依托,从新石器时代讲起,逐渐接续上了中国的朝代历史,从夏商周一直讲述至清末,为我们条分缕析何为中国?中国怎么一步步从远古走到了当下?许先生知识宏富,识见卓绝,他的书我总是爱读的。读本书时若能与施展的《中国史纲》、赵汀阳的《天下的当代性》相互参看,将会有更大的启发和收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语音朗读一口气听完的好书

                      许教授的书,不能错过!哎⋯太精彩了,搭地铁的时候,搭配 2 倍速,很容易专注听下。但是读这本书之前,还是先听一下得到团队的听书服务,有整体性框架,能有坡道,让我们可以更容易进入状况。中国人必须要懂的民族性,要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天下国家”就是天下人天下

                        这是古代一个没有地理边界,只有文化边界的国家,尤其是唐朝达到巅峰且具有强大的包容、吸收和融合性,但在宋朝开始逐渐衰落。如今,我们是有地理边界的,也是由前面宝贵经验进化的结果产物。 在面临当下国际形势,我们借鉴唐朝开放性和包容性经验来面对,还有 “天下国家” 隋唐时期巅峰前面有 “四百多年” 混乱作为积累,它也不是一蹴而就。同样站在个人层面,即可站在宏大历史视角想,它可以帮你排除焦虑感,又可以想着当下如何面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文学界兴起的新的风潮,其实就是阅读许先生的所有作品

                          我其实读他第一本作品就是《万古江河》,看得非常过瘾,看完还久久不能忘怀,我本身也是一个热爱历史的人,所以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唯一的缺憾就是太短了,其实每一个章节都可以再次延展开来,当然我也能体谅徐老先生,毕竟是口述这本书,所以篇幅肯定会有限,不然的话我都能想象那种声嘶力竭的场景,对于我们这样的又是粉丝又是学生的读者来说,真的是一件矛盾的事情,所以能做的就是不断地精读他的每一本著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由来已久,走向未来

                            华夏,中华,中国🇨🇳,一个不管是行政边界上不断延续变化的伟大国度,还是在民族融合、文化传承上也波折起伏但又从未断裂开来的伟大文明。更为厚重、困难的历史,必将引领我们走得更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85岁高龄的历史学家许倬云,讲述中华民族的万年历程。

                              古代中国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说中国》是许倬云先生近年来重要的著作,撰写期间备受中外学者期待。他持续思索中华民族的内涵和外延,在世界文明存在 (Being) 和变化 (Becoming) 之大潮中,分析中国应如何自处,也期盼中国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特性,融入全球化之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最终的一切要讲个文化文化自信也是最根本的自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多个角度来讲明白“中国”是什么

                                  许老的书也看了几本了,尤其这几本大历史书,看完都是受益匪浅。本书的视角是从文化、地域、习俗等来讲清楚中国这个词的由来和定义,让作为中国人的我们知道中国代表了什么。每一个朝代的统治疆域都是不同的,但中国的文化一直延续了 4000 多年从未中断过,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生命力。中国不只是汉族人的中国,也是 56 个民族的中国,还是世界的中国。对于大历史有兴趣的都值得读一读本书,非常棒!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古代中国是一个 “天下国家”,也就是一个没有地理边界,只有文化边界的国家,这是由古代中国面临的特殊地理环境决定的。“天下国家” 发源于商周时期,发展于秦汉时期,在隋唐时期到达巅峰,在明清时期走向衰落。她就如同一个血肉之躯,走过了一个生命的历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好书值得推荐,做个记号,准备二刷

                                      对于中国历史的研究给出了另外一个视角,很有收获,有空回头再精读一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文明视野下自我归属的歷史思考

                                        帝国在最为强盛的时候,渔阳鼙鼓动地而来,汉唐时代 “天下” 自居的自信产生动摇。宋朝以正统自居,放眼四周的少数民族政权都比自己强大。这些政权有了自己健全的政治体制和文化发展。宋朝不得不重新思考胡汉之别和自己的文化价值,最终在这种尴尬的处境中认同了自我的疆域。从此,“中国” 不在是天下,“中国” 有了具体的疆界,中国只是列国当中的一国,只有在这个範围内的人才能被认同为 “我者”。这确实是中国歷史的转折点,两汉时期的坚实基础和隋唐的宏大规模转变为中国文化的稳定结构。这个稳定结构的包容性和弹性再不像汉唐那样强大,以至于其在面对近现代的文明衝击时,不再具有强大的接纳和消化适应能力。  元明清叁朝中有两个是征服王朝,却与明朝一样延续着宋以后汉文化的统治模式,并且将这一专职体制发展到顶峰,将中国封锁起来形成一个超级稳定的区域。然而,这个稳定区域内,文化正在消沉,宋儒对人间秩序和明儒对心性安顿的思考转变为对经典的考证和校勘,对经典不敢有半点发挥,文化的自信不復存在,也没有主动接受外来文化的胸襟。这个时代虽有康乾等盛世,实际在走向 “古道西风瘦马”。终于,在西方文明全面衝击的时候,我们的回应是一步步煺缩,却又站在有宋以来形成的保守特质上固守传统,以至于 “中国” 这个共同体几乎崩溃。  我是谁?我是中国人,中国就是这样一个经过不断叠加与凝固而成的一个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在近代中西文明碰撞中,荣光不在。而在当今世界大步走向全球化的时代,从对这一共同体的歷史思考出发,我们该如何定义 “中华民族的伟大復兴”? 答案实际已经非常明显,就是是要回到宋代以前的开放性秩序,在文明追求上回到汉唐时代的包容和闳放,在文化态度上回到知识分子对权利的严正批判精神。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千年鉴,万年鉴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