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5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朱芳宜著.《读懂孩子的情绪》

    【格式引文】朱芳宜著。读懂孩子的情绪。中信出版集团.2020:3. 得到电子书:https://d.dedao.cn/DunPsuZmjp9f8sjx 为人父母最大的收获,在于我们拥有更多契机,让自己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成长 —— 从了解孩子到理解孩子,从了解自己到理解自己。理解是改变的前提。无论孩子还是父母,只有我们被深深地看到、被理解到,才可能发生真正的改变。当然,要做到这些改变并不容易,但它一定值得我们付出更多努力。这本书系统地讲解了父母应如何通过孩子的行为,读懂孩子的情绪和需求,同时运用支持引导型的沟通方法来教育孩子。书中的观点既专业,又新颖、全面,切中了很多家长的 “要害”。相信这本书会帮助天下父母,让他们真正发挥家长的作用,搭建起良好沟通、融洽相处的亲子桥梁,促进孩子的心身健康发展。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读书笔记23 - 陪娃的感悟

      最近有了多一些时间,陪三岁半的小女儿,主要是吃饭和玩耍,时不时漱口和哄睡,产生了一些心得和思考。在沟通中,让对方喜欢你有一个 "3A 法则",在和娃建立链接的时候同样适用。第一个 A,是 appreciation,赏识。这个年纪的孩子,理解能力尚不完全,但是感知能力超强。我们需要做的,只是真心的赏识,并且用语言表达出来。比如我就会说,爸爸对你的喜欢,就跟天上的星星一样多,之类的言语。不用担心孩子听不懂,她一定能感受到。同样的,敷衍的表面的 "赏识",孩子也会识破。第二个 A,是 Autonomy,自主。给予孩子选择,而不是命令。这样的一种语言重构,是在慢慢给与孩子掌控感。这点重要且有效,是因为孩子从婴儿到幼儿,是在掌控感慢慢失去的坡道中,从自认为的宇宙中心,到慢慢不被满足。给孩子的自主,是必要的过度,让这个坡道显得柔和,而不至于过于碎裂。第三个 A,是 Affiliation,相似。重复孩子的意思,复述孩子的话语,表达孩子的感受,都是相似的表现。抚养和教育,其实是侧重于不同的维度,抚养更着重情绪肯定,"抚" 是触摸,是感同身受;而教育更注重规范确立,"育" 是匡正,是纲举目张。大人最容易忽略的,恰恰是跳过情绪,去教育,以至于事倍功半,甚至起到反作用。孩子是一个自己会放光的生命能量体,父母也是。在这段关系里,关键节点就是交互的界面。在 "共有" 的时间里,把心和全部的爱注入,是孩子独立,逐步摆脱恐惧和依赖的前提条件。太多人反其道而行之,和孩子的相处的时候,敷衍打发。以至于孩子内心的认同感和自信心无法建立,反过来要不断粘着大人寻求确认,大人更加不胜其扰,不厌其烦,不知不觉进入一个负向的循环。有时候常常想,长大之后对于童年的治愈,主要是在弥补这个交互界面破损的遗憾吧。

        转发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成熟的父母和懵懂的孩子一起成长

        感谢朱老师的这本书,也感谢得到获得这本书的版权,在我对孩子情绪不理解的时候,它出现在了我的面前,读完这本操作性,技巧性以及实用性都很强的书,我感觉最明显的三个感悟:1 作为父母,你必须接纳孩子的情绪,这是理解孩子行为和需求的第一步,否则很多的措施和后续的行为都可能是病急乱投医。2 作为父母,你必须承认一个事实,我们还都不完美,正因为这样,我们对待孩子的一些方式是不合适的,然而只要我们有改变的意识,我们就会做的更好。3 作为父母,我们要尊重孩子,承认孩子的独立人格,以一个亲切的辅导员的角色去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处世之道,三观等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实操性强

          阅读这本书我用了 16 个小时,如果按每天 1 个小时来计算,它默默陪伴了我半个月。用这个速度来读一本并不算厚的书,于我来说是超级慢的,但是值得!朱老师用了大量的案例故事来拆解儿童成长规律和儿童心理,引导读者思考养育孩子的方法和技巧,以及了解这些方法和技巧背后的原理、价值。这本书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实操性,基本涵盖了儿童成长的各个方面,爱发脾气、磨蹭、人际关系等等,同时也指出了成人思维上的误区,手把手教家长如何以积极的思维,正向鼓励孩子,促进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完全如我。某些人有某个部分像我,但,没有一个人完完全全地像我。因此,从我身上散发出来的每一点、每一滴,都那么真实地代表着我自己。因为,这是 “我” 选择的。我拥有我的一切 —— 我的身体,和它所做的事情;我的大脑,和它的所想、所思;我的眼睛,和它所看到的;我的感觉,愤怒、喜悦、受伤、爱、失望、兴奋 —— 不管它有没有流露出来;我的嘴,和它所说的话,礼貌的、甜蜜的或粗鲁的,正确的或不正确的;我的声音,大声的或小声的;以及我所有的行动,不管是对别人的或对自己的。我拥有我的幻想、梦想、希望和畏惧。我拥有关于我的一切胜利和成功,一切失败和错误。因为我拥有全部的我,我能够和我自己更熟悉、更亲密。由于我有了这些,我能够爱自己并且友善地对待自己的每一部分。于是,我能够做我最感兴趣的工作,我知道某些困惑我的部分,和一些我不了解的部分,但,只要我友善地去爱我自己,我就能够有勇气、有希望来解除这些困惑,并发现更好的自己。然而,任何时刻,我看、我听、我说、我做、我想或我感觉到的,都是我的。它如此真实地表现了那个时刻的我。等时间流过,我再回头看,曾经我看的、听的、说的、做的、想的或感觉到的,有些可能已经改变了。我能够丢掉一些不再适合我的,保留仍然适合我的,再创造一些新的。我能看、能听、能感觉、能思考、能说,并去做。我有办法使自己活得更有意义,更亲近他人,使自己更丰富,更有创意。我拥有我自己。因此,我能驾驭我自己。我是我自己,而且,我完全可以做到。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专业功底扎实,语言通俗易懂

              这本书聚焦孩子的需求解读、情绪化解,提供了非常详细的技巧,而且作者引经据典,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学专著观点,但语言又不像国外的书那样语言习惯不符晦涩难懂,所以五星推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解读孩子的情绪

                最近对情绪问题很感兴趣,朱老师的著作深入浅出,用大量案例让我们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感受和需求,时刻提醒并指导我们做一个情绪稳定的个体,在尊重孩子的前提和他们平等沟通。感恩遇到朱老师,遇到这本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与孩子共同成长

                  一转眼娃娃到了可怕的两岁,日子可以用鸡飞狗跳来形容,不听话可能是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仔细想想多半是自己的控制欲作祟,总想让他呆在我感觉舒适可控的范围内,这样自己会轻松一些,可是忽略了他是个小小的独立个体,有思想有活力有爱,威胁恐吓吼叫这些方式用在他的身上多么的可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何况是自己最爱的宝贝儿。情绪就像洪水猛兽,劳累,焦虑的积攒让它一下子爆发,看完了书我决定从改变自己做起,尊重孩子,平等对话,释放情绪,有效沟通,做一个努力学习的,能与孩子共成长的好妈妈,加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获益良多。

                    书上的方法直接拿过来就能用。有理论有方法。不知不觉阅读完本书,记了三百多条读书笔记。这本书页刷新了我的很多认知,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就是有改变的,对孩子更平和了。值得阅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非常实用的工具书

                      上面列举的例子好多都是生活中实实在在会遇到的,真的很庆幸读了这本书,感觉作者就是身边非常值得信任的教育专家,用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帮我妈妈们解决教育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真是太赞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懂孩子的情绪》这本书深入探讨了如何理解和应对孩子的情绪,特别是在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书中强调,作为父母,理解孩子的情绪并不仅仅是关于识别他们的行为,而是更深层次地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和感受。这对于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和帮助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至关重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孩子放学,你兴致勃勃的去接他,孩子见到你之后特别开心。突然孩子说了一句 “妈妈,我想喝酸奶”,你轻声地跟他说 “不行哦!快吃晚饭了,我们晚点再喝好吗?”。这个时候,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孩子生气了,他大吼大叫地说:“我就要喝!我现在就要喝!” 幼儿园的其他家长和老师小朋友全都看着你。你心想:奇怪了,我又不是不给你喝,就是晚点等吃饱饭再喝,发什么神经。然后你憋不住了,冲着他喊道 “你再吵,再吵就都不要喝”。孩子更加愤怒,边哭边大叫说 “我要我要我就是要”。你忍不住要爆炸:天啊!养个孩子到底是想折磨死谁呢!回家我一定揍你一顿!这种情况下,家长一般在开始阶段还是希望能和孩子好好沟通,但是现实中,一旦说不通,家长就无法平心静气了,很快就失去耐心,陷入与孩子的争吵。但让我们倒个带,把时间回到今天早上。因为公司要开会,你一早就把孩子拎到学校去。到了幼儿园,孩子很开心地想拿他昨天做的手工给你看,但因为你急着走,就敷衍他说 “妈妈下班再看”,就匆匆忙忙走了。孩子失落地回到教室。早上做活动的时候,孩子很努力地想要表现好,但老师就是没有点他发言,活动做完了也没称赞到他。到了下午的自由活动时间,孩子想继续把手工做完。结果刚好另一个孩子边打闹边冲过来,居然把孩子的手工给弄破了。孩子跑去找老师告状,老师说:“哎呀,他不是故意的,你是好孩子不要计较,好不好?这没关系,我们要放学了,你明天再做哦!” 孩子受了一整天的委屈,但乖巧的他,硬是把这些都给吞了下去,咬着牙一心等亲爱的妈妈来。等呀等,等到望穿秋水,终于等到你来了。见到妈妈,他跟你说了他今生的微小的愿望,“妈妈,我想喝酸奶”。然后,你说:“不行”…… 如果那时候,你对孩子情绪能够敏锐一点,问一句 “怎么了,告诉妈妈今天发生了什么事?” 或者,如果孩子的情绪表达是好一些的,他说 “妈妈,我今天好难过,我可不可以喝一瓶酸奶?” 一切都会不一样,是不是?!正确读懂孩子,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读懂,就是听到孩子在情绪中包含的想法以及诉求。想要做到这一点,就意味着作为家长的我们要有足够的思考力 —— 不仅关注孩子如何帮助孩子成长,还要关注如何让自己通过不断的觉察和思考收获成长。那么我们如何提高自己的思考力呢,那就要看看朱芳宜的这本《读懂孩子的情绪,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感受和需求》。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实用的育儿指南,它会教给你如何了解孩子不听话的背后的心理情绪。通过孩子在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及认知、情绪及发展特征,给出了我们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法。这本书的作者朱芳宜,是亲子沟通专家,国家卫健委 "婴幼儿早期发展" 项目培训讲师、国家卫健委 "科学育儿" 项目专家。也是金宝贝国际教育专家团特聘专家,美国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课程培训导师。在这本书中,她结合了多大量的案例之后告诉我们,面对孩子的情绪问题,要做的事情不是去跟他生气,而是去了解孩子的情绪到底是怎么回事。一、孩子行为背后有哪些原因 1 情绪的生理机制这些年对大脑的研究发现,人类情绪主要并不在高层次的大脑皮质区运作,而是在边缘系统这些比较低层次、比较原始的脑区运作。所以造成的结果,就是我们的情绪运作可能比动物好不到哪里去。换句话说,在大脑皮质区运作的,我们可以通过处理、学习,可以很好地做出回应。可是在这种比较低等脑区运作,就基本近似于本能或反射的方式在做回应。那什么叫做反射?反射就是如果拿一个手电筒去照眼睛,我们瞳孔会收缩;如果拿个锤子敲击膝盖,小腿会不由自主的反弹。它是自然的反应,不经思考地就回应了。这时候你可以尝试思考,就是用意识去控制它不能收缩,结果你发现,这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当情绪是以一种接近于反射,或是本能的方式在做回应的时候,我们在情绪处理上,就出现一个很大的难题,叫做 “情绪一来,就淹没了理智”。你来不及思考,你也很难有意识去掌控它。于是,你明明知道不该生气,可是你就生气了;你明明在知识上知道我应该要怎样回应,你就是做不到。2 行为背后的目的还在学走路的小孩因为淘气而被妈妈责骂,其实就很无辜,因为这个年龄孩子的大脑还没有发育到能领会大人要求的程度,他们的语言或社会技能,也还不能让他们表达出自己的真正想法。对于稍大一点的孩子,其实也是一个道理。这些孩子的不良行为,其实也不是他们故意这么做。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曾经说过,“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因为他发现,当孩子们对自己失去信心时,他们行为的目的就会出现四种错误,分别是:寻求过度关注、寻求权力、报复和自暴自弃。在孩子们眼里,寻求过度关注和寻求权力,是因为他们害怕失去归属感和价值感。而报复则是他们希望通过破坏性的行为,补偿自己受到的伤害。如果孩子选择了放弃,那是因为他们真的失去了信心。3 孩子的不良行为都有哪些第一种是哭泣。很多家长都对孩子的哭泣表现得很烦恼,甚至暴躁不安。但其实,哭泣只是表象,是孩子因为痛苦、生气、委屈或者愿望不能实现时,情绪外泄的表现形式。面对孩子的哭泣,我们要及时给予关注和满足,帮助孩子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建立起良好的亲子依恋。家长看到孩子哭泣,首先要理解孩子的感受,对孩子当时的感情表示理解同情,其次应该倾听他哭泣的原因和心情,不要用大道理去批评或无视孩子的感情。第二种是撒谎。关于撒谎,家长们经常会使用一些手段来避免孩子的撒谎行为的发生。但是我们真的知道孩子撒谎背后的原因么?孩子说谎的很大一部分目的是想要辩解或者引人注意,不属于真正的谎言,不至于发展成性质恶劣的行为。我们需要了解孩子说谎行为背后真正的原因和诉求是什么。很多时候,越是孩子出现了错误的行为,倾听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就越发重要。第三种发脾气。其实这应该属于孩子的一种逆反心理。孩子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就会有自己的主张,但在孩子社会化的过程中,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规范会对孩子进行各种各样的限制,偏偏这个阶段的孩子没有能力应对外部的限制,因此家长就会发现,孩子时常有一种 “故意作对” 的意思。在面对孩子的这些行为,首先应该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看待孩子的行为,也能大大缓解我们自身面对这种行为时愤怒和无奈的负面情绪。只有家长情绪平和,才能对孩子做出恰当的决定。其次具体事件需要讲究方法,不要用 “我说你听” 来训导孩子,而应该以宽恕、尊重为主。父母要坚持底线,事后讲清道理,让孩子了解父母也是会生气的,让孩子明白行为都是有限度的。其实,我们发现孩子的本性其实并不坏,他们都是可爱的。但是他们的行为不像成人。在我们不理解的行为背后,孩子往往有很多原因,但是孩子往往又不会正确表达,因此只能以一些比较极端的方式来告诉你。作为家长,既要理解孩子背后行为的原因,也要学会正确倾听孩子,建立正确和孩子沟通的方式。二、如何与孩子沟通当你的孩子在外面与别的小朋友起了争执,回家开始在你面前一直哭的时候,作为一个家长,你会怎么做呢?有的家长不问原因,直接责骂孩子哭得让人心烦。而有的家长呢?则会问问孩子发生了什么事情,然后批评自己的孩子或者对方的孩子。还有的家长呢?则会倾听孩子自己主动说出事情的经过,然后再引导孩子自己做出对这件事情的判断。很明显,对于同一件事情,不同家长采用的这三种方法,一定是第三种方法,也就是倾听孩子的效果最好。那么,我们如何做到正确地倾听孩子呢?作者在书中给出我们一个便于实际操作的系统方法 ——“RULER 沟通模型”,即情感联结、读懂需求、积极引导、重复练习和正向强化。也就是首先专注孩子表达的内容,然后感同身受地体验孩子表达时的情感,最后合理地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首先,专注是正确倾听的重要前提。在倾听孩子表达的时候,我们必须专心地面对孩子。在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时候,我们的全部注意力必须都放在孩子的身上,这时候不能有其他的工作来分散你的注意力。很多家长在倾听孩子表达的时候,往往手里还在忙着别的事。如果这时候你匆匆忙忙、心不在焉,那么就不要尝试倾听。因为你需要集中精力来判断,孩子的每一句话里是否有他背后的情绪。此外,适时地对孩子的表述做出适当的评价,让对话持续下去,让孩子尽可能多地表述,来表达真实的情感。如果你主动挑起话题,孩子正打算敞开心扉,你就迫不及待地打断他们,他们很快就不再信任这样的对话。正确的倾听需要你实实在在地投入时间与精力去倾听孩子表达的内容,而不是根据片面的信息给出简单的建议、批评和指导。比如当孩子抱怨说:“我烦透了那个语文老师!” 你就不能马上进行要尊敬老师的说教,而是要让他具体地讲出不喜欢语文老师的原因,是不是因为什么行为被老师批评了;再比如当孩子说 “我不喜欢我的同桌。” 你最好也不要去马上教他怎么跟朋友相处,而是要专心地听孩子表达完他们想表达的内容,然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其次,学会感同身受,能够帮助你在倾听的过程中正确地感受孩子的情感。有的父母可能不理解什么是感同身受。其实就是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作为家长,不能想当然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要尽量控制自己不去强加给孩子一些自己的观点,而是要引导孩子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特别是在听孩子讲话的时候,先不要去思考你应该给孩子说什么,而要尽可能地将注意力集中在与孩子的谈话内容以及感受上,尽可能地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所发生的事情,不要对孩子的感受做出自以为是的判断,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感受。比如有一天,孩子突然不想起床去上学,原因是今天第一节就是数学课,而数学老师很严厉,上课有很多规矩,这样的束缚让孩子觉得特别烦恼。这时候作为家长,不能想当然地去批评孩子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进而把原本不愿意上数学课这个问题,放大成了不愿意上学这个大问题。现实中,孩子的确对数学课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抵触情绪,这时候如果家长感同身受,跟孩子讨论其他课的美好体验,再幻想一下如果今天没有数学课是不是特别开心,就会让孩子把对数学课的排斥,转移到对上学的兴趣中,然后才能放松地接受上学这个行为。只有你感同身受地与孩子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才能更快地接受你提出的建议。为什么孩子会对家长的感同身受这么敏感呢?其实不仅仅是对孩子,我们成年人在倾听的时候一样会对倾听者的感同身受非常敏感。我们每个人的大脑中都有一个发现各种情绪信号的边缘系统与前额叶皮层。这里面,边缘系统是人神经系统中的社交和情感中枢,它负责让人感知自己身边人的情绪。就像雷达一样,边缘系统会持续地发出探寻的波流,来感知身边的一切。同时,前额叶皮层也在分析这些情绪信号。当孩子通过大脑边缘系统感知到你的情绪,他的前额叶皮层就会运作起来,去分析这些信号意味着什么。当这些信息经过整个神经系统的分析后,就会得出你是不是在真的帮助它解决这个问题的结论。如果你没有感同身受,孩子就会做出自我保护的反应,也就是不相信你说的话,拒绝与你进一步的沟通。当然,我们正确地倾听孩子,并不意味着要全部接受孩子的意见,当我们发现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时,我们要学会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这是我们正确倾听的第三个要点。有些时候,孩子确实会无理取闹,这时就需要家长及时对他说 “不”。只有在你拒绝他之后,他才能认识到他做的是错的。但要注意,我们这里的拒绝并不意味着你要斥责或者打骂孩子。让我们回到一开始说的那个场景,当孩子在商场里看到喜欢的小汽车玩具想买,你说不买,孩子就开始哭闹,你可能会觉得很没面子,把他强拉硬拽地拖走,孩子不但会产生情绪,甚至可能会因此恨你。这是因为在孩子眼中,认为爱他就应该满足他,而你的直接回应 “不买”,会让孩子理解为 “妈妈不爱我了,她不给我买我喜欢的玩具”,所以心里难免会有情绪。因此在我们正确地倾听孩子表达的内容之后,如果确实要拒绝孩子的要求,可以在回绝的同时,把你拒绝的理由和原因告诉他。注意这时候虽然拒绝了孩子无理的要求,但我们拒绝的是他不恰当的行为,而不是孩子本身。所以我们千万不能说一些 “你这个孩子怎么这样”“你太讨厌了” 之类的伤害孩子的话。正确地拒绝不合理要求,不仅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也能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去处理问题,同时也仍然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我们在拒绝时一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不是对孩子本身有意见,而是对事情本身有意见,对事不对人,这样才不至于影响到亲子关系。无论是怎样的拒绝理由,一定让孩子感受到我们还爱他。有很多家长和孩子相处得并不好,经常是大人训斥,孩子哭闹。根本原因在于家长其实并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真正独立的人来看。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他有属于自己的想法。如果要想和孩子相处得愉快,首先要给予他尊重。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意思,目的是为了引导他们做出自己的判断,而不是将自己的判断强加在孩子的身上。《读懂孩子的情绪,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感受和需求》这本书系统的梳理了孩子的需求和感受,我们可以把这本书当作工具书,根据教育孩子时遇到的具体问题,查找目录,学习具体的应对方法。教育孩子时,应给予孩子人格上的认同,将他们视为和我们地位平等的人来相处,这样才能打造和谐的亲子关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值得读好几遍的书

                            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作者用非常生动易懂的例子和道理讲清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养育的路上不断成长

                              读懂孩子情绪背后的需求,懂得用心倾听孩子,共情孩子的感受,通读全书后,实有豁然开朗之感,希望在今后的家庭生活中不断练习支持引导型的沟通方法,陪孩子们自信、快乐地过好每一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可以被接受,但孩子的感受和愿望却是完全可以被接受的。因此,父母应该对行为划定界限,而对情绪和愿望则全部包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了这本书,会更加懂得孩子,跟巴学园的理念非常相近。

                                  书里有很多正反案例,让人很容易明白对待孩子的不同情绪,正确的方式是怎样的,能体会到作者的用心良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有理论有实操,很不错,回家就可以用起来,随时为自己纠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非常非常好,很喜欢,推荐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