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风云突变的朝代
从西汉建国灭诸异姓王到汉末乱起,书中详细描述了这段历史,干货满满,引人深思。其中一些分析尤其引人注意:首先,臧荼的叛乱可能与匈奴勾结有关,而白登之围并非传统观念中的汉军大败。中原与草原间巨大的战争成本差距主要体现在后勤上。游牧民族全民皆兵,后勤自给自足,战马资源丰富,但汉军的生产力与之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双方僵持之际,汉军面临粮草隐患。白登之围得以解围,一方面是因为汉朝许下了诸多利益,另一方面则是援兵及时赶到。国家综合实力的强大是双方能够谈判的基础,弱国无外交的真理再次得到验证。其次,汉初刘邦定都长安,实现了天子守国门的效果。而东汉时期定都洛阳,导致凉州等少数民族杂居地区逐渐陷落。娄敬虽不为人所熟知,但其定都建议、白登之围前后的策略以及定都关中后的移民政策均精准契合当时汉朝的实际利益。此外,古代政变的关键点依次为武器、截断政令、政令中枢和军队。韩信与陈豨的谋反计划揭示了政变中的策略与智慧。同时,陈豨可能与吕家有联系,甚至张良退隐后也可能与吕家有某种关联。汉文帝通过卖名义爵位筹集资金,足以支撑政府官僚系统的运作,从而放弃土地税。这对百姓有利,但放弃了对土地的掌控权,导致土地数据产生巨大偏差,对税收和国家资源动员能力产生负面影响。这也为后期土地兼并和豪强崛起提供了条件。书中还详细阐述了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区别与优劣势,明晰了汉匈战争的时间线。长城的伟大之处以及草原民族在中华一统时期的统一也得到了解释。历史的发展具有因果关系,无法割裂看待。豪族的产生与壮大过程也是书中重点讨论的内容。告湣令、汉武帝的均输政策、官商勾结、卖官鬻爵等因素共同加速了豪族的崛起。贫富差距的扩大、教育的垄断以及阶级固化进一步巩固了豪族的地位。西汉末期的消极舆论主要源于儒生数量的增加与官位减少的矛盾。外戚与豪族占据高位,皇权削弱,儒生们感到世道不公,掀起了复古主义思潮。从邓奉造反到彭宠反叛,都透露出一种为君主付出却得不到应有回报的失望情绪。他们造反更多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实力,而非真正想要颠覆政权。东汉是一个由豪族支撑的国家,在这种政权和经济体制下,尤其皇帝短命,动员全国力量进行大事尤为困难。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